美章网 资料文库 出口贸易碳变化驱动因素分析范文

出口贸易碳变化驱动因素分析范文

时间:2022-11-18 03:20:56

出口贸易碳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1.扣除进口的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技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Leontief)创立,用于研究一个系统进行某项活动过程中的消耗与结果的平衡关系,其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模型形式。X表示区域内的总产出矩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为区域内最终需求矩阵;EX、IM分别表征出口和进口矩阵。本文所用的投入产出表为进口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间投入部分就会同时存在进口及自产产品,在计算中必须扣除进口部分。假设进口量与当年的该部门生产总需求成正比。其中,进口系数矩阵K为对角矩阵;ki表示部门i的进口产品量占该部门中间生产与最终消费总需求的比值。将方程(3)代入到方程(2)中,整理可得新的等式如下这里,我们把[I-(I-K)A]-1用字母R来表示,同方程(2)类比可以发现,它是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变换,相应的[I-(I-K)A]-1(I-K)Y部分表征为满足计算区域内需求的生产额,[I-(I-K)A]-1EX则表征为满足出口贸易需要的生产额。2.CO2排放系数各种能源CO2排放系数θk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式中,NCV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所提供的一次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IPCC也称之为净发热值);CEF则为IPCC提供的碳排放系数①;COF为碳氧化因子(通常取其缺省值1);44为CO2的分子量,12为C的分子量。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涉及能源种类及消耗的权重,我们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3.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在上述模型及公式的基础上,隐含碳测算的模型可构建如下中,QEX为区域内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θ为碳排放系数列向量;F为能源结构矩阵(指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及电力消费所占比重);E^为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矩阵的对角矩阵②。

(二)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1.隐含碳结构分解基本模型SDA模型方法是建立在投入产出技术模型上的,在SDA分解技术相关文献中,两极分解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它为解决D&L方法复杂性计算的弊端应运而生[17]。对变量n<2的情形下,两极分解法为精确解;在n>2情形下,为近似解[18]。本文采用两级分解法构建模型。2.总产出结构分解模型根据投入产出表平衡关系,经济规模X的变化ΔX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消费和资本形成变动效应、出口扩张效应、进口替代效应与技术变动效应。

二、应用研究

江苏省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前列,2012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41%,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17%。与此相适应,其能源消费量在我国总能源消费量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且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应用研究背景,计算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前述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导致该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

(一)数据及部门分类本文借鉴刘起运(2010)编制的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方法[19],根据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现价)提供的初始数据,自编了江苏省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同时,根据匹配原则,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部门分类方法,把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重新划分为29个产业部门(如表1)。由于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具有相对不变性,碳排放系数相关数值来自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二)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根据上述推导模型及处理数据,通过计算整理,我们得到1997年、2002年及2007年间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2年间部门隐含碳排放增长显得较为平缓,2002年较199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由5703.442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1.84%)增长到7138.181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4.40%),增长率为25.16%;同期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89.83%,明显高于这一期间隐含碳的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虽然我国政府采用雷霆手段将此次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我国对外贸易。另一方面,联系到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如高能耗行业的相对萎缩与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可能为生产模式的改进,例如由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移;或者可能为能源使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等。2002—2007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7138.181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34370.21万吨,累计增长381.50%;隐含碳与CO2排放总量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34.40%上升到2007年的75.99%。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率高于CO2排放总量增长率(117.94%),表明在这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出口产品呈现出劳动密集、能耗高、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低等特征。这一方面与我国于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很大关联,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在2002—2007年期间增幅达到245.56%;另一方面,从2002年间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以代工为主、通过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控制成本的产业部门如19部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8部门(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07部门(纺织业)的出口贸易额分别占总额的37.47%、23.14%和12.42%,这也是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出口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分析1.整体状况分解结果分析(如表2所示)表2显示了1997—2007年分阶段各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出:从1997—2007年整个阶段来看,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8666.77万吨,其中,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始终为负值,为减少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与此相反,消费扩张、投资扩张、出口规模扩张等规模增长因素和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为正值,是驱动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力增长的核心因素,1997—2007年,三个规模增长因素合计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2116.53万吨,出口结构变动效应累计增加贸易碳排放8192.35万吨;表征广义社会进步①的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与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两者累计增加江苏省出口贸易内涵碳排放3461.06万吨,且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效应由-234.89%提高为24.63%,说明在江苏省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过程中,1997—2002年与2002—2007年相较经济增长内涵显得更为低碳;同时发现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不明显,1997—2007年累计增长仅191.92万吨,表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结构一直较为稳定,虽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彻底的变革尚未到来。从两阶段的发展变化来看,可以将9个驱动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优化”的驱动因素,另一类是“劣化”的驱动因素。所谓“优化”的驱动因素是指该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由促进转变为抑制,或促进效应降低,或抑制效应提高,类似地可定义“劣化”的驱动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出口结构变动效应、消费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出口规模扩张效应及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为“优化”的驱动因素,虽然这5个因素在两阶段均呈现正值,但必须看到,1997—2007年间,上述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弱,尤其是技术系数变动效应的优化,表明江苏省国民生产中间投入结构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劣化”的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变换逆矩阵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其中,变换逆矩阵及能源消费结构均由抑制效应反转为促进效应,应引起重视,能源消费强度及进口替代虽呈现负值,但其抑制效应的大幅减弱值得关注。2.分产业分解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表3显示了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分产业分解的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在1997—2007年总的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中(28666.77万吨),农业、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8%、94.84%、0.01%和4.56%。显然,工业行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据了决定性地位,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占据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总量的九成以上,而农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长量总量相对较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农业、建筑业与服务业低碳化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连年增长也体现出江苏省这三个产业对外贸易生产的“欠低碳化”,绿色农业、绿色建筑与绿色服务的进程仍然任重道远。图2表示不同时段分产业各效应的贡献情况,可以看出,1997—2007年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但在2002—2007年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却为正值,可见,建筑行业在2002—2007年在能源消费的强度上并没有与其他行业一样改善,“粗放”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消费、投资与出口扩张一般都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不同产业中表现差异性也并不明显,基本表现为出口规模扩张因素占最主要地位,投资扩张因素次之,消费扩长因素再次之,体现出对1997—2007年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产生影响的各个产业基本上呈现出受出口规模扩张、投资扩张和消费扩张逐次递减特性。

三、结论

本文基于低碳经济的大环境,发现“碳转移”这一在传统核算碳排放总量时出现的漏洞,利用扣除进口的投入产出方法测算一个地区或省级行政区域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嵌套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并以江苏省为背景测算其1997—2007年出口贸易过程中出现的CO2转移排放量,对其1997—2002年、2002—2007年增长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结构分解分析,获得的结论以及启示主要有:1.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模型的构建。设定了进口系数,真实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部门间省份内部产品的生产投入量,扣除进口产生的中间投入。结果显示1997—2002年间江苏省的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相对稳定,增长过程比较缓慢(5703.442万吨增长至7138.181万吨),累计增长25.16%,但在2002—2007年间出现较为明显的转折———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7138.181万吨增至2007年的34370.21万吨,累计增长381.50%。2.通过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得出结论,1997—2007年间,江苏省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与进口替代效应始终为负值,而消费扩张、投资扩张、出口规模扩张等规模增长因素和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是驱动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力增长的核心因素,同时样本期间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为正值,且绝对值非常大,构成了拉动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另一个增长极,表明对外贸易中出口产品结构的严重劣化,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占据的江苏省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分时段分析发现,2002—2007年较1997—2002年出现了飞跃式增长,表明自2002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增长伴随着“高能耗”“高碳化”,节能减排刻不容缓。从分产业分析结果来看,工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减排,势必主要从工业入手。3.江苏省须继续强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提高能源生产、转化和利用效率,同时,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亦刻不容缓。此外,可利用经济手段逐步改变“碳转移”格局,如建立健全资源定价机制和产权的有偿使用制度,充分应用金融市场,利用金融手段来控制碳排放的平衡等。

作者:范丽伟潘晨赵锡波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出口贸易碳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jlw/ckmylw/65861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