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

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是一种符合国际发展需要的经济模式,但是在中国利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国情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发展制约因素,下面我简单对其分析探讨。

第一,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过程中,那么其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建设水平等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我国的能源需求量也是处于不断的增长过程中,那么我国的能源气体排放量也是非常高,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成为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第二,发展模式,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能源和资源的依赖性较高,那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能源和主要产品的能耗都是非常高的,尽管我国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特点,所以其排放量仍然较大,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向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资源禀赋,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的发展过程中,煤炭资源占据了大约94%,天然气占据了0.60%,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石油,那么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布结构决定着我国必须以煤炭资源为主要的能源来进行开采和发展,那么在我国长期的贸易往来发展过程中,煤炭的能源消耗比重也逐渐发生了下降,直到最近几年的发展不断的改善,其能源消耗比重才开始回升,但是煤炭能源消耗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是天然气的两倍以上,因此这样的资源分布结构使得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严重影响了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第四,除了上述提到的以上三种影响因素外,还有另外两种就是贸易结构和锁定效应,这些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和转型都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作用,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二、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策略探讨

在我国逐渐向着低碳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这种发展经济模式,下面我简单对其提出的相应的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第一,以国家利益为先,正确的评估和认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在国际谈判过程中,中国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所必须承担的任务,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限制因素,需要对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正确的认识到我国的能源分布特点和发展特点,在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其资源的利用效率,承担其必要的经济社会责任,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合作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做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管理,做好技术把关,正确的进行减排成本的核算,保证这一系列的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良好运用和实施。

第二,以我国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去认识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实现一个经济和低碳减排之间的正确认识,能够坚持有关的国际条款的基础上,及早的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提前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经济损失,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出发,从而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生命周期的资金和技术锁定效应,进一步通过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提高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转型,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良好运行。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组专业教学结构

地方经济是靠支柱产业来带动和引领的,也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税收来源和优秀人才的聚集地,围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塑造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精品专业是学校做强做大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突破口。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对接,学校应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社会和企业调研,作为教学改革的基础依据。首先要确定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进而研究支撑这几大支柱产业的相应专业群。这些调查包含了各类企业和用人机构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据此,本文结合本校原有的专业教学基础,对相关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笔者所在的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对这一作法进行说明。玉林市是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出口基地,世界牛仔裤之都,南方药材之都,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部级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和食品加工基地。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一直以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主要专业的教学在当地颇有口碑。最近几年,学校又根据本市支柱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设了汽车营销、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动漫设计、通讯设备维修等多个专业方向,这样的专业配置,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以达到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实现供需两旺。同时,还强化原有的拳头专业,不断更新和添置新的教学设施设备,努力缩小中职学生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的差距。

二、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调整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把地方经济的主要行业、龙头企业、企业内的主要工种和岗位,以及每一个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整理成册,作为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理论学习并非中职学生的强项,按照“够用、实用”的原则,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时间上的比重,在“做中学”而不是“坐中学”,强调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也可以将劳动人事部职业资格考试中,对知识和操作的要求与专业教学考核要求相结合,构建基础宽、适应广的专业课程模式,使学生既能学到实用的专业技能,又能手握“双证”上岗就业。此外,实行工学交替,学生两年在校期间还可安排多种形式的社会和企业实践活动,使知识与岗位的结合更紧密,更牢固。

三、强化技能培训,突显职教功能

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学生进入职校学习的原动力。中职学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定期轮流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队伍。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一线,能够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践课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制定各专业课程的能力目标纲要,大胆改革和创新专业课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课教学模式。这样,既加快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健康发展。近两年来,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该校采用“专家请进门———先进带后进”的校本培训方式,重点推广和探索了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优秀教学方法。教师在培训中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新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一线教学工作中,效果显而易见,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改变了呆板的课堂,将教学活动引入到工厂车间或模拟职业场所的实情实境中,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获得验证书本知识的机会,切实感受亲手实践的难易,也点燃了学生克服困难争当操作能手的斗志。

四、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机制

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积极发展与本地企业的良性互动。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做到了以下几点:紧贴地方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多方宣传本地优秀企业,营造学生在本地就业的氛围;优先地方企业用人,推荐优秀学生为本地企业服务。该校还经常邀请本地龙头企业的管理和生产骨干人员到校交流讲座,加深双方的了解与支持,还通过设立企业奖学金或企业赞助活动扩大企业品牌影响。在外部环境层面上,职业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积极探究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推进校企合作,有几点是必须做好做实的。一是将实习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校企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学计划的改进、教师的实践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的交流互补,共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平稳过渡。二是将校企合作融合到教学的各项工作中。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等方面贴近地方企业的需求,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能够体现当地企业的用人标准。三是将科研作为校企合作的提升。随着校企合作程度的深入,校企双方可以在科研领域进行项目开发,就共同有益的课题展开合作,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资料收集等多方面沟通互助,以提升双方在各自行业的竞争力。中职学校唯有创新争优、与时俱进,为企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才能保持长期的健康发展。以往的实践也证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走开放合作的道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不二之选。中职学校要勇于探索新的策略、新的渠道,推进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腾飞,提高办学效益,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

作者:李冬梅单位:玉林市机电工程学校

第二篇:煤炭经济发展态势与策略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一)产量增加,效益提高

从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来看,整体呈现高速发展的状态。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呈盈利状态发展,并且煤炭企业规模不断增大,整体的利润率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2008年,我国取得的产煤量比之前同比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与此同时,政府对煤矿企业也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使我国的煤炭企业一直保持着一个平稳上升的状态,煤炭企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我国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及社会化的产业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二)优化结构、提高报酬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很多煤炭企业都采用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对煤炭企业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不仅产生了大气污染,还产生了水污染和生态污染等。随着我国相关政策的调整和新型管理方式的出现,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都完成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转型,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了煤炭企业的产业链。

(三)科学投入、安全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的机械化水平也在提高,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效率。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颁布了相关的煤炭企业措施,严格取缔了达不到安全标准的非法小煤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煤炭企业的生产条件。与以往相比,我国煤炭企业的安全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我国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的储备量大,且资源覆盖面积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煤炭资源终有一天会被开采殆尽,这就出现了煤炭后备资源不足的问题。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煤炭资源浪费情况,导致我国煤炭资源的含有量急剧降低。另外,还有部分地方因为煤矿的开采难度较大而出现随意丢弃煤矿现象,这些都会造成我国煤炭资源短缺的现象。

(二)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煤炭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采煤作业的方式,但仍然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由于煤炭的开采,我国很多煤矿区在开采之后没有进行合理的修复和复垦工作,致使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地面下沉的现象,还有的地方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煤炭价格机制的短缺

煤炭价格机制的短缺是制约煤炭经济发展的关键原因,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出现供需矛盾,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进行改善,但受一定的条件限制,政府的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煤炭价格机制短缺的现象仍然存在。煤炭价格机制的短缺现象主要表现在煤炭价格的波动上,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煤炭价格差别很大。煤炭价格机制的短缺现象扰乱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准确性,过低的煤炭价格会挫伤煤炭工人生产的积极性,进而降低了煤炭的供应效率,最终导致煤炭利用率的低下,增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三、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

要保证我国煤炭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对我国的煤炭行业进行有效的调整规划,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对煤炭行业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前实际的市场需求,结合科学发展观念进行调整,优化我国煤炭行业的产业结构,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对于那些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小煤矿要进行严格的取缔,确保我国煤炭经济安全健康的发展。

(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煤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增强环保意识来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煤炭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调整和改善煤矿作业形式,使其朝环保作业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在实施环保措施的过程中要严格取缔粗放型经营的煤炭企业,通过加大煤炭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增添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此外,还要加强对煤矿工人作业过程的监督,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煤矿开采工作。

(三)深化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

要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对深化我国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来保证煤炭企业的顺利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上,要完善法人结构、建立有效的管理决策机制,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改变分散格局的不利影响来发挥大型煤矿企业的特殊优势,从总体上增强煤炭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也要注意拓展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煤炭经济始终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煤炭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在煤炭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对待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成就,对于出现的问题,要积采取对煤炭行业进行有效地调整规划,增强煤炭企业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深化煤炭企业的内部改革等措施进行解决,实现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朱红霞单位:汾西矿业集团多径工贸有限公司

第三篇:广播电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及时准确地传播党中央的声音,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

我们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宣传的要点,宣传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还从全国的发展实践中引用以不同发展观而导致不同发展结果的事例,宣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总体发展思路。

我们双阳广播电视站,一直坚持把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作为宣传的重点,及时宣传报道区委、区政府重要会议,宣传领导讲话精神,让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及时了解区委、区政府经济建设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同时宣传区委、区政府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公仆观念,用双阳区的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几大民心工程,体现区委、区政府的科学发展观,用发展高新技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例,宣传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使全区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共同建设双阳、发展双阳、富裕双阳。

3.全面宣传双阳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让区内外更多的人了解双阳、投资双阳。

我们广播电视站坚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系统地宣传双阳经济发展建设情况,特别是利用电视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全面客观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我们多次组织电视台记者全面拍摄录制双阳的城市建设面貌和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同时对双阳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进行专题系统地宣传介绍。除在双阳电视台播放外,还精心录制成光盘,由招商引资人员带到区外,让更多的国内外客人通过电视画面,更直观地了解双阳、关注双阳、投资双阳。

4.大张旗鼓地宣传双阳经济建设、招商引资的成果,让人们从希望中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我们除了在广播电视新闻中及时宣传报道双阳的经济建设成果和招商引资情况外,还在电视台开辟专栏进行系列宣传,对重点名牌企业进行跟踪报道。我们曾多次录制播放了阳阳矿泉水、一心药业等企业的生产情况,以引导外资的投入。对水泥厂、啤酒厂等企业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鼓励企业为双阳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5.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发挥其引导示范作用。

在双阳的经济建设中,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各行各业中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通过宣传报道这些先进模范人物,达到宣传企业、宣传经济建设的目的。我们《经营双阳》《双阳人》栏目中,先后几十次宣传报道了双阳区兄弟木业总经理刘岩、青年创业明星吉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法人李栋梁等企业的先进人物,使人们从一个个创业者的身上学到了企业精神,了解了企业知识。在区委、区政府倡导全民创业中,我们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宣传报道,专题采访了“双阳现代物流中心”“双阳韩香食品有限公司”的经理,对发展民营企业和民族食品进行了深层次的报道,通过宣传双阳经济建设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切实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6.开辟专栏,讲授创业致富知识,为广大群众服务。

针对我区农业生产的现状和产业化的特点,在广播电台开辟了农业科技讲座专栏,先后邀请了双阳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的专家,专题讲解了春耕选种技术、旱田农作物管理、养蜂技术、黄瓜栽培技术、速成杨树栽培技术等创业致富的专业技术,通过这种讲座的形式,使更多人掌握了接掌技术知识,特别是农村的听众,多次来信要求多办这样的科学技术讲座。由此可见,用广播电视宣传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

7.牢固树立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

广播电视承担宣传教育职能、传播文化职能、休闲娱乐职能、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实践证明,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完全体现,这是由于受一种观念的束缚,这是新闻媒体以把握正确的宣传导向为首位,只要政治导向不出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的观念,因而束缚了手脚。然而,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抓好经济建设就是最大的政治,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是根本的目标。因此,要放下包袱,丢掉顾虑,理直气壮地宣传经济建设。

8.宣传倡导科学的发展,促进双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广电部门,我们要通过广播电视这种新闻媒体,宣传倡导科学的发展观,使人们逐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力宣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企业,通过典型的作用,引导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同时,加大曝光力度,对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有选择地给予曝光,迫使他们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9.以新闻为主导,以专题、专栏为辅助,全面宣传双阳经济建设发展的成果。

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要盯住双阳经济建设发展变化的情况,及时捕捉经济信息,把双阳经济建设最新消息告诉听众和观众,让市民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情况,电台、电视台都要继续办好经济建设方面的专题和专栏,要系统地宣传区委、区政府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要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的成果,宣传新型工业化企业,报道在双阳经济建设中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事迹,以多种形式宣传双阳经济建设的发展成果。还要继续办好“创业教室”,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用的致富专业技术,为繁荣双阳的经济做出我们的贡献。

10.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新闻队伍建设。

抓好新闻队伍的建设,是搞好新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新闻队伍缺乏较强政治责任感,就可能出现宣传导向问题。同样的道理,缺乏经济方面的知识,也很难搞好经济建设的宣传报道,特别是更难搞好经济建设中一些深层次的报道。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新闻队伍,使这支队伍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懂经济、懂政策,真正发挥新闻媒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要采取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新闻队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加强经济建设和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使编辑、记者了解经济、熟悉经济,进而宣传报道好双阳的经济建设,真正起到区委区政府的喉舌作用。

作者:张冬梅单位:长春市双阳广播电视站

第四篇:果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1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市场对果品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果品生产经营在市场的统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果农生产的果品都是以自己的意愿来决定的,果农认为什么样的果品比较适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就会去栽植什么样的果树。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往往出现扎堆的情况,大多数果农种植相同的果树,尽管市场需求较大,也仍然出现饱和状态,因而造成增产不增收。果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农村信息工程建设落后,果农信息闭塞,致使果农的果品经济效益很不稳定。果品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信息支持,应加快构筑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的果品销售信息服务平台,使果品生产销售信息化。

2果园老龄化严重,更新步伐慢

我国存在的果园大部分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立的老果园,随着树龄的增大,表现为树体腐烂病、轮纹病等发生严重,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果实含糖量低,果小,农药超标果味变淡,着色差。这样的水果很难进入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即使进入终端市场,也会因为果实的品质大打折扣,削弱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严重影响果品的经济效益。对这样的老果园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如何改造,如何加快改造步伐是摆在广大果农和果树专家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长远的任务。因为果农对更新改造老果园认识不够,总认为会降低总产量,不敢加大力度,急需完善创新。

3种植主体和经营体系需要改革

当前,我国果树生产的基本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每个家庭承包的土地有限。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家庭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着多种作物,仅有部分土地种果树,且分散经营,这种小规模的果园不宜于专业化经营,更不利于集约化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不高,也不稳定。而且大多数果农难以承担气候、市场、自然灾害等带来的风险。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年轻人外出打工,管理果园成为老年人、妇女儿童的专利,而这些人群知识贫乏,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以家庭为主体的经营模式需要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变革。果品经营体系面对的是国内、国际2个市场,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拓国际市场,而当前我国的果实品质差又很难走向国际市场,2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促使我们必须对果品经营体系加以改革。

4储藏加工业发展缓慢

果品生产的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连续性矛盾突出,淡季脱销,旺季滞销,成为果品生产、销售环节中的难题。我国果品生产的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已接衡,同时存在结构性短缺。因此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业不仅是保证果树种植业迅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且对于果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果品贮藏加工业在国内外均具有潜在的市场。中小型加工企业投资小、见效快,但贷款困难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而大中型果品加工企业投资大、风险大,难以创办,造成贮藏加工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已成为果树生产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政府对较大的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应给予大力的扶持和金融支持,维护果品经济发展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帮助加工企业开拓市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果品流通领域。

5果农的观念和管理水平有限

长期以来以粮为主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传统观念,果树生产处于从属地位,果农总是从农忙中抽出时间管理果园,不把果园放在首位。果树生产从栽植到贮运、加工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近年来,有部分果农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多方学习求教,逐步掌握了果园管理技术,但还有一部分果农的基本素质和文化水平低,组织起来参观学习也不容易。所以遍提高果农的科技水平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实现果园生产的标准化和果品的优质高效,提高果农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关键。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果品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果品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待于解决,这不仅是果农的任务,更是社会的任务。

作者:肖慧玲单位:东明县林业局

第五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目前金融支持下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

(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发展需要

金融服务缺乏特色,产品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服务内容传统、老套,产品与县域经济二者之间无法有机融合。在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中,创新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担保制度不完善

客户贷款不仅要由私立担保公司做担保,还要缴纳贷款总额度3%的担保费和公证费。繁琐的办理贷款程序和高额贷款费用严重制约了担保业务的长久发展,加大企业的贷款负担,阻碍了企业融资及其发展。

二、提高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组织中小企业开展融资座谈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

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及银行过于谨慎放贷问题的发生;此外还应加强政策间的融合,为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引导银行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民间成立融资小组深入企业调查,建立企业资金信息系统解决融资问题;政府还应制定新的激励政策,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同时给予做出贡献的银行政策奖励;银行应该提高信贷审核受理的效率,缩短上报和评估的时间,及时获得优质客户的主动权。

2.加强金融服务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首先,要巩固县域经济现有的金融支持环境,建立良好的监督体系;加强对企业的信誉管理,大力打击不良的贷款现象,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为企业积极增资加股,使其拥有更多的融资资金及来源渠道。然后,合理地引导和监督民间借贷行为,避免金融纠纷的发生。最后,加大政府执行力度,对一切的违法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约束监督银行贷款行为且提供法律保障,简化担保各个程序的步骤和环节,为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还要降低担保手续费。

3.金融机构在职员工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提高员工的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等是提高企业金融支持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从在职员工的年龄结构调整做起,在保留年龄大但业务熟练的业务骨干,还须招聘更具年轻活力的新生力量,有效控制金融在职人员中年龄老化的尴尬局面。其次,要加固金融在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内部培训、招贤纳士、吸收人才,充分开发银行内部的人力资源,全方位地提高银行内部人员总体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最后建立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有理有据。

4.提高储蓄转化率的主要目的是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

首先,银行积极创新自身金融产品,研发出特色鲜明的、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政府应该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化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然后,为增加间接融资渠道研发新兴金融工具,建立县域经济上市企业认定小组,支持鼓励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上市氛围。最后,政府要推出有力的政策方针,加强金融机构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相辅相成,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

5.实体经济是物质精神产品和服务进行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由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信贷资金外流情况严重,因此,政府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信贷资金流动控制。金融机构在贷前对企业(贷款额度、用途等)进行系统的审查,贷后继续跟踪检查贷款资金的流动方向及企业的盈亏实况。此外,政府还应成立贷款调查小组,对企业资金定期跟踪和摸底调查,保证资金收回的方向性和可回收性。加大力度打击违规、违法行为,惩罚分明,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

三、小结

首先,本论文仅仅从金融支持的方面分析研究县域的经济发展现状,缺乏县域的保险数据,忽略了县域保险市场对其经济的发展形势。在此基础上,还需国内外学者对此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然后,我国经济学者给予在金融支持下的县域经济发展过度关注,同时也注重在其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环境问题,但是对于信贷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视度却远远不够。最后要说明的是影响信贷支持效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到县域经济中时,要切合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深入金融机构体系是未来学者研究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作者:郭天宝单位:中南大学

第六篇:经济发展中旅游文化的作用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其内涵十分丰富。关于旅游文化的内涵,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地域差异性层面的文化特色,二是人数标准体现个体精神文化。随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的不断加深,旅游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泛,特别是随着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山水旅游、风光旅游、名迹旅游等传统旅游的基础上,形成了工业旅游、建筑旅游、生态旅游、园林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饮食旅游、节庆旅游等具有现代特色的旅游产品,相应的形成了新的旅游文化,同时文化还贯穿于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本文认为,所谓旅游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生动、具体、活泼的实践活动,是着眼于满足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需求,通过挖掘、打造、创新旅游要素,赋予旅游要素更多的文化元素,渗透到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类要素和各个环节当中,使旅游品牌与文化品牌深度融合、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深度融合、旅游创新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旅游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一)旅游文化能够引领区域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刚性支出,2013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实现旅游收入2333亿元,人均旅游支出达521元。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消费”,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依靠具有较强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以动植物王国、民族文化走廊之称的云南,正是以其显著的旅游文化特色引领着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广东省作为旅游文化大省,在接待入境游客、接待外国入境过夜游客、旅游(外汇)收入三个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二)旅游文化能够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旅游文化能够将旅游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各地区从自身经济发展优势出发,通过将工业、农业、服务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从宏观层面能够打造出更多的工业旅游文化、农业旅游文化、服务业旅游文化,从微观层面能够打造诸如汽车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文化、金融旅游文化等特色旅游文化。随着旅游文化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能够形成强大的聚集效应和“洼地”效应,2013年上海积极打造“商旅、体旅、工旅”三大旅游文化,推出“上海必购”、“上海必吃”等系列旅游新产品,对于集聚生产要素、壮大产业集群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旅游文化能够促进区域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在我国科技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导性”已经成为旅游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旅游文化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以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旅游文化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具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独特优势,对旅游消费者能够形成持久甚至是无法抗拒的吸引力,三亚、丽江、九寨沟、桂林、张家界、杭州、黄山、婺源、阳朔、厦门等城市因其独特的旅游文化魅力,成为“五一黄金周”十大首选地,大大增加了旅游目的地的财政收入。三亚2011年旅游服务业税收就高达10.1亿元,占全部税收的23%,对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四)旅游文化能够起到扩大知名度的名片效应

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播性和大众性。品味独特的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村庄、一个街道的“招牌”,具有极大的传播性,能够起到对外宣传的“名片”作用。在现实当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果没有孔府的儒家旅游文化,很多人不会知道泰安这个名字;如果没有府衙旅游文化,内乡也不会名声大振;如果没有钱庄旅游文化,平遥也不会吸引众多慕名旅游消费者。随着旅游文化“名片效应”的不断显示,不仅会吸引大量游客、促进经济繁荣,而且能够扩大商贸交流、推动区域乃至国际合作,形成旅游“产业联盟”,进而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旅游文化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一)转变发展理念,激活旅游文化发展动力

尽管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增长点,但很多地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旅游文化的巨大作用,就旅游抓旅游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各地党委政府以及旅游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充分认识打造旅游文化的重要作用,站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财政实力、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战略高度,把打造旅游文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解放思想,高位统筹,强力推进,在理论层面研究和探索,在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在社会层面宣传和引导,在工作层面扶持和推动,形成打造旅游文化的强大动力。

(二)科学制定规划,找准旅游文化发展定位

无论是旅游产业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找准旅游文化的发展定位至关重要。要从各自的旅游产业、旅游文化、旅游潜力以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文化氛围出发,按照“挖掘资源、深度融合,凸显特色,错位竞争,整体优化、优势更优”的原则,合理定位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区域旅游文化内涵,科学制定旅游文化发展规划,确定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打造与旅游资源、区域文化、主导产业等息息相关的诸如汽车旅游文化、红色旅游文化、金融旅游文化等特色旅游文化,完善旅游文化结构,凸显旅游文化特色,提升区域竞争力。

作者:孙江虹单位:中州大学

第七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制

1科技创新的新动态

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变化,需要在研究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时,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一些动态特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与把握。

1.1网络化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增加了知识存量及其复杂性。作为创新来源和基础的知识与技术来源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使得任何一个从事创新的主体都不可能拥有能在所有领域保持领先并给市场带来重大创新所必须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在这种背景下,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创新网络和广泛的社交圈,将在充分利用信息扩散、资源共享、获取专门资产、组织相互学习等方面享受更多益处。那些拥有更宽广网络的组织可能学到更多的经验、获得不同的能力以及更多的机会。因而对科技创新网络类型、网络功能与结构、创新网络对知识转移的促进、网络的关联特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创新网络的治理与激励机制的构建展开研究,将构成探索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机制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

1.2全球化

作为当代世界经济最重要的特征,经济全球化使当地与跨国、跨地区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长。而这一趋势背后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就是科技创新。近年来,高技术产品占出口中比例、研究与开发(R&D)密集型产业占世界贸易的比例、跨国专利申请等多项经济指标充分说明创新活动的国际化趋势大大增强。创新的全球化主要有国内层面创新的国际性拓展、全球范围的创新、全球技术—科学合作三种类型。对创新全球化类型的动因、合作方式的选择、影响创新集中与分散布局的力量、跨国公司的作用等的分析,将为如何拓展创新的知识与技术来源、提升国际间的科技成果传播与转移效率、进一步改进创新的组织方式、提升创新平台,从而为提升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力、优化支撑机制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和经验支持。

1.3系统化

近几十年,对创新的发生及推动主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创新的系统性明显增强。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主体很少孤立地进行创新,与顾客、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各种各样的私营或公共组织的合作创新在创新数量中的比例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推动、扩散和技术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与此相适应,对创新系统的研究引发了学者的强烈关注。创新产业集聚与集群、区域创新系统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尽管还没有最终对一些关键概念达成共识和形成一套被高度认可的理论化分析方法,但提出这个问题、建立概念性框架、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探索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等,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使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研究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形成相对全面的理解,需进一步对创新系统的构成与影响因素、功能特征、动力来源、主体与规划、框架及制度体系方面开展系统化地研究,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更加全面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答案。

1.4协同性

突出科技创新的协同性,目前理论界与决策层为之确定了专门的词汇,即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有效汇聚、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其具体协同形式,既包括创新要素的协同、也包括创新平台的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过程上的协同。在协同创新的目标导向上,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文件要求,结合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主要任务、合作主体的不同,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可以说,协同已渗透到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成为当今实施科技创新的新范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组织方式。

2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

理论界与实践层在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方面已达成高度共识。从已有文献和所形成的政策、文件看,科技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国民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取得重大新进展;而且需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个命题,尽管在学术界和决策层均多次提出,但对于科技创新如何支撑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机制的学理性研究到目前仍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协同好科技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梳理出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机制,对于指导“科技与经济”进一步协同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意义重大。相对于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为提升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后者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主要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同时,由于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类,其对经济发挥作用通常需经历发明、创新和成果转化三个环节。围绕这个思路,本文将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机制归为以下三条:

支撑机制1: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机制1具体又包括三条路径:一是科技创新会通过改进或提升生产要素本身的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如人力资源、知识资本;二是通过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是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的重要基础;三是与科技进步所要求的生产组织的改进也会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支撑机制2: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涉及的经济结构主要包含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其中,科技创新促进要素结构转换的思路在支撑机制1中已基本能得到体现;需求结构调整主要依赖于政府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在其中的作用不明显,此处可不列入讨论范围。因而,科技创新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还是体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1.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与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其各种弊端都表现出来,加速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后危机时代,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出口难度大,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却极易出口,这足以表明,经济危机时期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改变政策,市场、资源之间矛盾重重,气候的不断变化、能源的安全问题和粮食的安全问题日益尖锐,形式保护主义逐渐走入市场,在国际形式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历史发展证明,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力地位,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里不断发展与进步,应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大主要机遇,以使我国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方面形成强大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发展。

2.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看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会提高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现阶段,世界能源资源严重稀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与革命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实现了低碳经济,部分科学家预计,在以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将会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主要特征是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科技革命作为主要切入点,能够从长远的眼光去预测未来,在一些主要领域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很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没有居于主要的位置,缺少企业自主核心技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原因。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创新发展是一个关键时期,创新型国家的概念主要是指:应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走符合中国发展的自主创新型道路,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为主转化为以创新为主,通过创新带动经济的稳固发展,即把创新落实到建设现代化的每一步。通过自主创新,逐渐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尽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逐渐建立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保证速度有所提升,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建立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科技创新指明了道路与方向,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会带动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

二、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应依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学习他国的发展模式到进行自主创新的转变,我国经济的稳固发展,应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这就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加强教育的改革。科技创新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应始终坚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的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科技成果逐渐的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进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使科学研究与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稳固基础性建设的同时,不断进行前沿性建设,科学、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的注入创新要素,逐渐的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与体系。国家应增设大部分科技研究院,在高等院校里,也应建立科研基地,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行投资研发,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引领企业家进入科技创新的行列。第三,国家应重点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第四,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发挥人才的优势,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建设一批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团队,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外来人才,以使彼此进行交流与学习,更好的为建设现代化服务。

2.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国立和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以能源、信息和生物为主的革命正在逐渐的兴起,每个国家都在向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发展规模大,但是实力不够强大,资源污染高的行业比例较大,服务业发展缓慢,要想从经济大国转化为经济强国,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我国必须朝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重点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以把握重点突破难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大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确保事物安全的同时,还要缓解能源问题带来的各种危机,满足不同需求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和其它相关产业,能够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安全,使农产品实现优质、营养和功能化,引领农业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不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开发应始终坚持节能优先、创新为主、低碳环保的原则,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资源体系可持续的发展,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第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机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发展更离不开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属于我国自身的互联网系统,加大保护力度确保重要信息不泄漏,使我国社会朝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是核心,对于在科研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员,国家和政府应给予物质的奖励和精神的荣誉,充分的体现国家和政府尊重知识、人才和劳动,这不仅能够激发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还能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资源,不断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现阶段,我国部分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评价和考核科研人员水平主要是通过接受多少课题、经费、文章发表的次数、专利获得的情况等等,不够重视成果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部分地方在评价和考核科研成果时,即使是通过论文、课题等形式进行评估,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却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使某些科研人员的成果被他人窃取,没有发挥科研成果的主要作用。

三、结论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选用1985年《江西省婺源县地名志》为基础数据来源,结合1985年1:250000《婺源县行政区划图》、光绪《婺源县志》等文献资料,涉及所有区划地名、聚落(自然村)地名类型,不包括街道(巷)地名、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等。共收集地名1468条(包含部分重复地名),参考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一书,将按照婺源地名的渊源将它分为山(54个)、水(86个)、水利(25个)、地形(171个)、动物(18个)、植物(117个)、物产(55个)、人物(14个)、姓氏(323个)、移民(16个)、佳名(105个)、传说(29个)、方位(252个)、交通(11个)、经济(33个)、宗教(27个)、历史遗迹(28个)、古书文义(11)、语讹(47个)、对称地名(107)、数字(15个)、颜色(10个)、其他(103个)等23类。

二、婺源地名景观与林业经济的发展

婺源属于东南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低山、丘陵地的土壤多为红壤,富含酸性有机质,适合林木的生长。当地有女子出生之时即种植杉木,出嫁时再砍下制办嫁妆的风俗。由此可见林木资源对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木材贸易是徽商的四大行当之一,同时是婺源商人最重要的经营行当。从婺源地名的数量上也可以窥见林木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图二中可以看出植物类地名占总数的7.97%,在总分类中排第四;物产类地名占总数3.8%,其中与木材类地名占植物类地名的37%。地名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6]在所统计的1468个地名中,带“坞”、“岭”、“岗”、“山”、“坦”、“田”[7]等通名的山类地名,占了总数的34%;如果将表现地貌类型特征的通名、地名相加,两者的超过总数的40%。充分体现了婺源地区地理环境和地貌类型的多样性。

婺源山多田少,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5%,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2.88%,森林资源丰富,林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行业。根据婺源“山”类地名统计数据绘制出的《婺源“山”类地名分布图》(图一)显示,“山”类地名(包含岭、丘陵、坡地)的地名主要分布在婺源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丘陵、山地区域,与婺源地貌分布基本一致。婺源东北群山逶迤,西南丘陵绵延,此处多数属于侵蚀构造中低山区,山体雄厚,山势陡峭,植被在婺源境内属于比较茂密[8],森林资源丰富。此特征在《婺源“木”类地名分布图》(图二)也有相似的体现,木材类地名在婺源的东南、西北地区更为集中,木业经济发达。除了林地面积广阔外,其树种也颇多:有杉、松、槠、油桐等200种,珍贵树种有樟、楠、柏、檀、红豆杉等40余种。[9]仔细考察婺源植物类地名,就不难看出其林业的大概面貌: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反映出亚热带树种多样性的特征以及对地名文化的影响。高砂的株林,因村外一大片槠(误作“株”)树林而得名;西坑株木岭,同样因为村头山岭多楮(误作“株”)树得名;江湾的朱村、秋口的料株坞、赋春的朱村坞、段莘的苦株山、武口的株树岗都是因槠树而名。晓鳙的栗木坑村,在乌石壁西南山麓,以村旁坑(溪)边多栗木而得名;大畈的栗木坦,因建村在长满栗树的平坦地上而得名;思口的栗木岭,应位于多栗木的山岭下而名。鄣山的吾村,因建村在梧(误作“吾”)桐树下而名,大畈的浯田坑,以邻村小坑(溪)田旁长有梧(误作“浯”)桐,故名;梅林的梧村坞、溪头的桐木汰也因梧桐得名。江湾的青垓山,位于青松成荫,曲折累垓的山岭旁,由此得名;鄣山的松坑,应村边小坑(溪)旁有一片松树,故名。古坦的血树源,以村旁多红心柏树(当地称血柏树旁)而得名;甲路的北冲,因北侧山冲内长有柏树,故名。古坦、鄣公山出现了同为“梓木坑”的地方,都因为周边梓木茂盛而名;高砂的樟村以村头古樟命名;梅林乡荆源村,因盛产黄荆木而得名;杨梅山因该地多杨梅树而名。总的来说,地名是代表某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的一个符号,受到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而自然地理实体在地名命名中十分重要。婺源地名不仅能反应出自然地理实体和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而且充分证明了婺源林业资源丰富,木材种类良多,是婺源木商发展的自然基础。婺源徽商因木闻名,在木材贸易的过程中:采伐、运输、销售都是很重要的环节。水路运输是婺源徽商运输木材最重要的方式,是清代赵吉时记到:“每年木商于冬时砍倒,候至五六月,梅水泛涨,出浙江者,由严州;出江南者,由绩溪顺流而下,为力甚易。”

由此可见,密集的河流运输网络对木商十分重要,河流运输越发达,当地木业商品化程度越高。婺源县河流属于饶河水系,为乐安河上游,河流总长度516公里,流域面积2621.9平方公里。干流是星江,支流有段莘水、古坦水、武溪水、江湾水、浙源水、潋溪水、高砂水、横槎水、赋春水、长溪水、镇头水等11条,可见水系十分发达。这个特点也体现在了“水”类地名上,带“坑”、“源”、“水”、“溪”、“塘”、“湾”、“潭”、“江”等通名的水类地名占总数的43.7%,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地区、河流两岸、山地丘陵地带。以“水”(包括坑、源、水、溪等)地名总体分布特征与木类地名格局总体相似,东部、北部地区分布较为密集。因婺源东部、北部地区,天然水系发育旺盛,有段莘水、江湾水两条主要支流,并在秋口汇合,河流湍急,河道运输网络发达,是木商运输木材并行销各地的最佳途径。以秋口和江湾为例,两地的林业发展繁荣,而木材类地名和“水”类地名数量都是全县最高,两类地名出现相似的分布。故“实业者,交通之势力也,本境以茶、木、墨三种实业为交通势力,茶叶运于上海与汉口,木排泛于扬子江上下及浙江一带,墨销售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食其利益矣。”

三、结语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针对临海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本文运用博弈论来分析目前环境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1.两港口企业之间的博弈现有A、B两个港口企业且企业规模相当,他们对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有两种选择:治理和不治理。如果两个企业都不治理的收益分别为R1和R2。由于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和长期性,设治理污染的支出成本分别是C1和C2,则收益分别为R1-C1(<R1)和R2-C2(<R2)。进行污染治理后,环境质量会得到改善。根据纳什均衡分析,A和B企业的最优选择都是不治理。通过上述分析,反映出了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的缺陷,即企业的治污成本较高时,企业积极性就会降低。因此应把污染导致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充分完善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

2.港口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博弈现有A港口企业和港口附近某一居民a,A企业对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可以有两种选择,即治理和不治理。如果不治理的收益为R1,由于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和长期性,A企业治理污染的支出成本是C1,则治理后收益为R1-C1(<R1)。a居民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有两种选择即听之任之,不参与保护环境,或者向环保部门申诉治理。若申诉后需付出的成本是C2,获得的收益是T,即判断C2>T,即a居民参与保护环境最后获得的收益是T-C2(<0),若a居民不参与申诉治理,则获得的收益是0。因此,博弈的纳什均衡是不保护和不治理。由于缺乏环境制度创新,没有建立起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社会调控和监督环保机制,公民很少或不愿意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这也是目前环境管理制度的缺失面。

3.港口企业和环保部门之间的博弈港口企业面对环境污染有两种选择即治理或不治理,环保部门选择也有两种即管制或不管制。若港口企业治理污染后所得收益为R1,治理污染的费用为C1,且C1>R1,环保部门对其征收的排污费为F1,对超额排放污染罚款为F2,且F1+F2>R1,管制后环保部门收益为R2,环保部门实行环境管制的成本为C2,则R2>C2。根据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假设该港口企业治理污染的概率为X,不治理污染的概率为1-X;环保部门管制的概率为Y,不管制的概率为1-Y。首先,设港口企业的期望利润函数为P1。通过分析,两者的选择取决于其期望收益或期望利润。同时也反映出临海经济区域环境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即:虽然确定了排污总量控制、排污费和罚款标准等,但总体标准较低;同时出于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环保部门对一些大型化工产业、石油行业、电力煤炭行业等企业执行环保力度和惩罚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

二、秦皇岛临海经济区环境管理制度设计

通过秦皇岛临海经济区环境管理制度问题分析,结合秦皇岛市自身特点,对秦皇岛临海经济区环境管理制度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1.秦皇岛临港经济区排污权交易制度设计根据秦皇岛临海经济区实际情况,排污权交易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初级分配市场体系、次级交易市场体系和监控体系。初级分配市场体系中可将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污权总量作为控制目标,同时将区域内涉及煤炭、水泥、石油化工、电力、建材制造、塑料加工等高污染高耗能的规模不一的企业纳入到排污企业范畴。考虑到行业企业规模差异性和治污成本的差异性,可采用投标询价方式定价。各排污企业根据环保部门制定的参考价格区间进行投标,参与询价过程,最终由环保部门来确定该行业的初始排污权分配价格。排污权次级交易市场体系可参照证券市场二级交易市场交易模式运行,即通过交易所网上交易平台挂牌交易。排污企业要想参与次级交易市场,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和交易所的认定,同时开立交易所排污权交易专用账户,包括资金账户和排污权账户。交易时间由环保部门和排污权交易所具体确定,可每周进行一次,也可每月进行一次。环保部门和交易所要定期更新交易信息,包括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供给和需求信息、最近成交信息、成交价格、成交企业等。监控体系则包括排污监控系统和交易监控系统。政府环保部门通过排污监控系统对企业排污实施监管,对超标、超量排放进行经济处罚等。交易监控系统主要是对排污账户和交易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交易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1.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1)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显著

当前全区集体经济收支结余4.89亿元,同比增长15.54%,村级可分配收入以资源、资产性收入为主要来源。村级利用现有的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和厂房、设施等集体资产,大力开展承包、租赁业,为稳固村级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2)集体经济支出刚性增长

目前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各项费用总支出为68327万元,同比增长20.8%。其中支出以管理费和农业发展为主,管理费总额占总支出的61.8%,用于路渠沟维护、农机、农用电等方面的农业发展占总支出的25%;村级经营及其他支出共计8999万元,其中村级支付各项借贷款利息834万元。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1)农村人才选拔难和村干部观念转变难

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少数有致富能力的人不愿当村干部和从事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工作,同时由于三年一轮的村级组织换届,村干部的频繁调整,使得部分村干部产生“一选、二干、三等”思想,不少村干部在村级经济发展中,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等思想难转变。在理念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在行动上,等项目、靠政府、赖扶持、要资助;在思想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搞大动作、做新探索。最终导致集体经济发展没有创新、没有突破,集体经济缺乏发展原动力。

(2)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间发展不平衡

村与村之间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差距很大。部分村特别是临近城镇和工业园区的村集体经济实力强大,村级集体收入每年达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但大多数村或远离城镇的村集体经济薄弱,一些村甚至除了政府补助就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此外,除了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外,该区南片和中片、东片地区差异也很大。村级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基本在中片和东片。

(3)村级集体经济渠道狭窄,生产性收入比重低

村级集体可用资金的来源总体上可分为经营性收入和非经营性收入两个部分,而经营性收入的多少是衡量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但当前,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基本上局限于厂房、仓库、店面等物业租赁收入以及土地等资源的发包收入,只有很少的村有投资入股分红收益和直接的生产经营性收益。

(4)村级集体经济支出刚性增长,负债有增加的趋势

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快,而农村基层组织运转、财政支持项目资金配套等支出刚性增长,村级债务呈增长的趋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承担日常开支、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文化教育等社会福利支出,要承担农村社会公共设施和农业发展设施建设等。这些刚性支出,为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5)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

当前集体经济局限于各类承包款收入、资产出租收入等,收入来源少,发展空间小,而且支持发展集体经济政策少,各种约束多。引进企业越多,配套建设越多,日常维护与管理支出越多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一些村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虽然萧山区在股份制改革中取得一定突破,但股份制主要在理顺集体产权关系,完善农村分配机制上起作用,仍是一种管理形态和分配形式的改革,没有真正涉及经营机制改革,更不是经济体制的转变。

3.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1)转变发展观念

各级各部门务必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有所提高,在理念上有所创新,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把它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全组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新机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2)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完善土地政策,要深刻分析各项用地政策的利弊关系,逐步完善村级发展用地政策,逐步扩大村级留用地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村级留用地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工业园区土地置换政策,确保村村得到经济发展资源保障,实现村村都有发展的空间。二是合理利用土地,要切实做好区域产业发展与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文章,要整合资源,突破村级区域内部发展界限,以镇街为单位统筹规划,异地集中连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浦阳江生态经济区范围内的村,务必要结合整体规划集中发展;有条件的村可走区域经济配套发展之路。三是保障财政扶持,一方面要加大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扶持力度,营造“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局面;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建议该类项目费用由区镇两级财政承担,对于部分产权归有关部门的,建议核销部分由村级集体承担的费用,以减轻村级集体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村级增收、创收性项目的扶持力度,根据村级经济状况,分档分类进行财政奖励。

(3)发挥资源效应

一是盘活存量资产。要对村级资产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因村制宜,围绕各自的产业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取长补短,进一步盘活村级集体存量资产,尽可能将闲置或低效率使用的会堂、学校、卫生室等公益性资产转化成经营性资产。二是做好统筹结合发展。对于城镇或郊区周边的村,要突出发展二三产业。通过建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标准厂房、综合商务办公楼、仓储物流基地、三产营业用房等形式,实现以场地生财、以区位聚财、以服务引财的目的,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对于边远贫困区域的村,要突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多方筹集资金。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贷款政策,尽量满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要求;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引导确权后的土地山林承包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留用地等进行交易流转。

(4)发挥机制作用

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关键要有一个好班子。要把人品好、靠得住、有本事、会干事、干好事的人通过“公推优选”选为支部书记;对有事业心,工作勤恳,但因遗留问题多,集体债务包袱重而造成信心不足的干部,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工作成效,并激励他们振作精神,轻装前进;对少数缺乏事业心,不愿为群众办事的要果断清出班子。同时,要完善农村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把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村级负债的化解等目标作为重点内容纳入村“两委”班子及成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中,严格考核奖惩,激励他们一心一意谋事业。

作者:翁洪伟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

第二篇:发展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探讨

一、现阶段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

集体经济的概念是源自于斯大林时期集体农庄,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村民小组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基本经济体制,村级集体经济成为农村基本的经济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村级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衍生出多种实现形式。尤其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一些农民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社区或突破社区界限,自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

(二)制约农村集体经济体制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村领导班子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农村领导班子大部分未接受过素质教育,其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不合理。一部分农村领导班子成员长期处于涣散的行为状态,无法领导农民群众积极发展集体经济;还有一部分农村领导班子成员年龄较大,无法理解新思路、新科学,观念保守,在集体经济方面不具备开拓精神,因短暂的困难就放弃发展集体经济,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无创新思想,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比较低。

2、政府鼓励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较少

政府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扶持较少,未有利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规划,对于响水县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思路缺乏深入研究,领导性不强,没有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扶植政策和优惠政策,策略的制定没有起到引资和生产的作用,使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得较为艰辛。

3、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较为狭窄

创新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思路较为狭隘,资金累积的渠道过于单一,面对集体经济的发展关卡,很多村干部以缺乏资金、人才和科学技术等软件和硬件条件为由,不积极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的正常发展,没有立足于响水县本身具备的发展优势,严重妨碍了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的开发和利用。

4、利益需求增多,农村经济负担较大

随着农村建设的日趋深入,各种环境绿化、道路建设、治安防护等设备投入较大,使得农村的债务不断加大,一些农村旧债没有还完又添新债,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也为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并且很多农村达标创建活动还需要村里提供资金,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负担,也给农民自身生活带来了困扰。

二、立足响水县,探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积极地对提升农民收入、探寻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和方法,立足于响水县的各类资源,并采用有力的政策进行支持,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一)加大对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1、增加资金投入

响水县政府每年应分拨一定金额来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资金扶持,将一些具有示范性的、对农村集体经济带动作用大的农村项目进行整合和开发,带动贫困地区与具有潜力的农村项目向着农村集体经济方向发展。同时,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进行资金积累,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作为投资与扶植的重点,不断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

2、增加部门扶持力度

由于农村集体经济涉及到范围较广,为了能够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就应结合响水县政府各部门的有关职责,从部门设置、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各个村镇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战略性的指导与帮助,促进农村招商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与农产品加工项目,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

3、增加企业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植力度

响水县政府应鼓励企业深入农村,对农村的可开发资源进行科学的调度与深入的开发,即能够帮助农村增产增收,也能使企业拥有固定的资源渠道,实现了农村与企业的双赢。企业可以以投资的形式,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也可以以捐赠的形式,对农村进行资金支持,并为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提供科学指导意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对于在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响水县政府应给予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奖励。

(二)加强对农村的组织保障

1、完善领导班子

响水县政府要领导下属的各镇区紧急成立关于发展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工作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指导和规划工作,并对该镇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负责。该领导小组要深入的对响水县各镇区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发掘响水县具有发展价值的资源,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规划与思路,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予以解决与处理。响水县宣传部门与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的开展宣传,与各部门紧密协作,为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做出指导性与公益性的服务。

2、大力建设农村基层组织

响水县要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管理体系,使农村基层组织中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党组织要积极开展村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工作规范与制度,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积极的进行探索与开展。对于表现优秀的村干部要予以提拔与表扬,调动所有基层组织干部的积极性,以推动响水县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在现行的组织管理体制中加入激励机制

由于村干部具备的科学理论知识较少,因此应鼓励村干部进入企业去兼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农民传递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的新技术、新方法。兼职的村干部可以获得响水县的财政补贴与报酬,并且年终还可以获得额外年终奖金。对于农村基层干部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使村干部的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促使农村基层干部产生工作积极性与自主能动性。各个镇区也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行责任制管理,并引入奖惩机制,由村干部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跟踪指导与监督,确保具体措施和责任落实到位。

(三)加强基层管理

1、强化资产管理

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对现有集体土地、沟塘等发包经营项目,要依法补充完善承包合同。要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加强资产核查,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构筑集体资产增值机制。按照县委农办出台的《关于切实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切实抓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增加村级集体收益。

2、强化村级财务管理

建立健全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严格收支审批,努力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完善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规范代管手续。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公开制度,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各镇区要将控制和化解村级债务纳入对村居的考核内容,积极探索并建立化解村级债务的长效机制。强化村级三项资金运转经费管理,各镇区要把村级运转经费分解到各村,由经管站代为管理,实行建账封闭运行。

3、强化村级民主管理

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真正让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组织成立,以村民为主的监督委员会,负责对村级集体资产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响水县农民收入、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扶持,为弘扬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殷芬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响水镇农经服务中心

第三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探讨

一、大安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快速增加。

村级总资产由2009年的21300万元上升到2011年的72367万元,增加了51067万元,从整体规模上看呈快速增加态势。

(二)村级集体经营能力极其弱。

2011年,全市总收入中经营收入为205万元,仅占总收入的2%,而在总支出中,经营支出为263万元,仅占总支出的10%。

(三)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劲,集体经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多数村集体积累底子薄,收入主要来源于政策(转移支付等)、资源(荒山拍卖、土地承包)、资产(土地补偿费等)带来的收入,2011年分别为2020万元、1073万元、4764万元,分别占总收入的24%、13%、57%。一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原有的收入渠道趋于萎缩,缺乏新的收入来源。

(四)村级负债严重。

全市90%的村都有村级债务,其中负债30万元以上的村有76个,占村总数的34%。2011年底,全市村级负债总额为21230万元,每村平均95万元,每年给各村拨付的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平均6万元,只能保村干部的工资、办公经费,根本没有资金用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二、影响和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不高。

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理解、不支持,部分乡镇、村干部在发展集体经济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本地的区位、资源等优势谋发展。

(二)发展资金不足。

当前,除少数村利用现有集体土地、山林、房产等获得一定集体经济收入外,大部分村是“空壳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加之债务负担重,即使有能力、有魄力的村干部想要发展,也是一筹莫展。

(三)发展机制不健全。

全市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措施不力。

(四)人才匮乏。

当前,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缺乏人才。同时部分村干部队伍老化,综合素质不高,思想保守,发展上缺思路,管理上缺能力。

三、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及新型模式

近几年,各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创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路、方法,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一)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1.村级班子过硬。

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村,都有一个善谋事、肯干事、能成事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两家子镇同权村大多是盐碱涝洼地,自然生产条件十分恶劣。1990年以前,同权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党总支书记洪向奎上任以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头等大事,立足资源优势,采取扶持引导、建立合作社、强化副业加工、发挥名牌优势等有效措施,推动了全村笤帚产品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家家种植、户户加工的新格局。

2.发展路子选得准。

发展好的村虽然情况千差万别,但都能紧密结合本地的资源和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订各具特色的发展规划,选准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项目。四棵树乡建设村努力挖掘集体增收潜力,抓住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契机,积极发展水田,新建大棚发展棚膜经济,目前,绿色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3.资源条件比较好。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村,大多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有的资源比较丰富,比如有林地、水面、草原等;有的位置比较优越,临近城镇、集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接受产业和企业的辐射带动比较容易;有的资金比较充足,如因工业用地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补偿积累较多。而资源相对匮乏、没有特色产业的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几乎空白,基本都是空壳村。

4.村级财务管理规范。

凡是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他们在千方百计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来源渠道的同时,狠抓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三资”制度,坚持开源节流不动摇,使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增多。

(二)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全市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土地经营型,走以地生财的路子;二是资本运营型,走盘活集体资产增收的路子;三是资源开发型,走靠资源开发增收的路子;四是兴办企业型,走企业强村的路子;五是服务创收型,走有偿创收的路子。

四、推广和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型模式的主要措施

(一)要在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大力宣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投身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去。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功模式的总结宣传,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引导农村干部学经验、找优势,选择符合村情民意的发展路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要在完善管理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凡是集体项目都要落实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把该收的钱收起来。二是加强清产核资,盘活集体存量资产,建立资产增值机制。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如新农村规划后的旧房用地及宅基地,是村集体一笔较大资产,要根据有关政策处理好,促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管好土地征用补偿费,严禁乱支滥用。三是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村级集体“三资”委托服务制度,村级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由乡镇村级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进行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集体经济发展民主决策制度,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承包合同签订等重大事项,要按照要求,实行民主决策,接受群众监督。四是严格项目审批制度。凡新上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必须认真谋划、科学论证,经乡镇政府审核同意后实施,报市相关部门备案。五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镇、村干部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成为考核乡镇、村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要在技术、人才引进上下功夫。

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对于外来企业、个人与村集体合资联营,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发展项目的,财政支农资金优先予以立项补助和奖励,同时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艰苦创业,凡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成绩显著的,优先提拔重用。

(四)在项目支持上下功夫。

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项目和资金应该与村集体经济项目相结合,统筹安排,组织实施。一是把村集体经济林、“四荒”地纳入土地整理,并将其和以工代赈、现代农业等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二是优先村级组织发展农村综合服务实体,在农村综合服务合作社等项目建设中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将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需要的水、电、路等配套项目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统筹安排,给予重点支持。

(五)在资金来源上下功夫。

在强化村自身实力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地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二是市财政应安排一定资金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三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应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允许村集体将其直接经营管理的土地、山林等自然资源使用权作为抵押、担保,贷款利率要尽可能优惠,贷款期限按照生产经营周期放宽到最大限度;四是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做好小额贷款工作。

(六)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

制定出台支持和鼓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适当给予税费优惠和减免。尤其是在土地政策上更要加以优惠支持,如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发展二、三产业。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或村庄整治新增加的有效耕地,由村集体所有和经营。

(七)要在组织推进措施上下功夫。

一是选好配强村级班子。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重点,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市场意识强和吃苦耐劳、公道处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大幅度提高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在村干部中的比例。二是加强村干部培养锻炼。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同时,将市内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的各类典型村作为培训基地,开展定期学习交流,促进共同提高。三是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积极改善村级办公条件,适当提高在职村干部报酬待遇。四是建立领导联系村工作制度。通过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整体推进集体经济上台阶。

作者:林坚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财政局

第四篇: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运用分析

一、会计科目核算的不严谨性,导致核算断点或难以操作

(一)“内部往来”科目的日常核算。

“内部往来”科目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区分村集体外部债权、债务与内部债权、债务时启用的科目,其目的是清晰核算村集体对自身村民的债权与债务,更好地了解村集体经济中属于农民的债权债务。“内部往来”是个双性科目,即是债权类也是债务类科目,关键是看借贷方向。其科目说明“本科目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属单位和农户欠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款项总额;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反映村集体经济组织欠所属单位和农户的款项总额。各明细科目的年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应在资产负债表的”应收款项“项目内反映。各明细科目的年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应在资产负债表的“应付款项”项目内反映。大家熟知的“应收款项”与“应付款项”日常核算,实行的是同类科目的借贷方核减后期末采用余额合计数登列账表。但“内部往来”科目由于借贷方表述的是一个债权一个债务,债权与债务发生人不一致时,日常账务处理不允许直接数字对冲核减,只能是债权与债务分别核算。手工记账可采用一笔一笔勾兑的形式将同笔业务的借贷核销,最终分别反映“内部往来”科目的借方(债权)与贷方(债务)余额的合计数。但电算化会计核算则无法实现此过程,只能按常规债权或债务核算规则核算“内部往来”。这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本意不同,同时也不正确,因为债权与债务的核减对冲只有在公司清算或重组分析净资产时才使用。

(二)公积公益金的日常核算。

“公积公益金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收益中提取的和其他来源取得的公积公益金”,说明部分第二条“收到应计入公积公益金的征用土地补偿费及拍卖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等使用权的拍卖价款,或者收到其他来源取得的公积公益金时,借记‘银行存款’、‘固定资产’……贷记本科目。”因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等使用权会计账务未处理,故当此使用权被拍卖后,从会计处理程序看,是村集体得到了额外来源的公积公益金,但此公积公益金的来源实质是村集体让渡村集体资产使用权所获,属村集体资产转换而得到的收益。《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对此说明显得不严谨或不完整。

(三)“一事一议资金”与“补助收入”的核算。

“一事一议资金”第一条,“本科目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生产、公益事业,按照一事一议的形式筹集的专项资金”。根据2012年“全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视频会议”统计数据,自2008—2011年,各级财政投入全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的财政奖补资金为1050亿元,建成项目近100万个,财政奖补资金占项目总投资近50%。财政等有关部门给予村集体关于一事一议的资金从形式上属于补助收入,但从资金的使用与核算来看,此项资金属项目资金的组成部分。“补助收入”第一条“本科目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的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实际工作中只要收到财政有关部门给予的资金,无论资金用途,如公益林补偿、少数民族扶持项目资金等,都计入了“补助收入”。“补助收入”是损益类科目,是村集体的正常经营收益或者其他来源的收入。但从上述分析来看,财政等有关部门拨给的此部分专项资金属于项目专用资金,最终应形成资产而不是直接进入村集体的收入。至于未来资产转换为货币资金或通过固定资产消耗转为产品销售,则是另一个核算业务或资金流。因此,“一事一议资金”与“补助收入”两科目,一是存在科目核算可能的重叠;二是不能有效界定村集体组织的收入界限;三是“一事一议资金”核算内容不完整。

(四)“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的日常核算。

在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中,由于目前对于公益性用途的村寨道路、电杆、公厕等固定资产,国资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使用年限,索性对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

二、灵活借鉴,解决实际工作中核算的难点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属于农村经济类会计核算范畴,是行业性质的会计制度。目前国家涉农的会计制度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两个。它从核算的业务性质来说,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存在本质区别,主要原因在于行政事业乃非盈利,需财政拨入行政运营成本支持机构运营;村集体与合作社则属于营业性质,带有企业核算色彩,但国家对此扶持政策颇多,而村集体又属于国家的一级组织机构,这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因此,在遵从《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应当考虑如何真实完整核算村集体经济。

(一)增设“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将村集体的资源性资产全部纳入核算体系。

根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第三部分《会计科目表》附注,“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无形资产的,可增设“无形资产“科目”。在实际账务处理时,一是先清理,将资源性资产纳入管理。二是区分可营利性资源与公益性资源并分别处理。三是将村集体的荒山、荒地、荒水、荒林、荒滩等可营利性资源纳入“无形资产”科目核算,计量价格可参考土地部门年度城镇土地基准地价与现状利用分类,分析考虑价格或同类市场价格,以暂估价计价,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评估或统一定价后,再调整计价。四是对于风景林、水源林、观赏林等属于公益性资源但在村集体行政区划内的资源性资产,作辅助备查账登记,不在账内反映。这为未来村集体与林业、自然保护、土地等部门核查、统计、分析或其他决策提供数字依据。五是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界定的农业资产按制度核算。六是对“无形资产”不摊销,这由村集体组织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七是“无形资产”科目从账务上给出如下会计处理。即清理出来后,借记“无形资产———荒山”等科目,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拍卖或让渡使用权等时,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无形资产———荒山”等科目。

(二)丰富固定资产核算内容,将村级固定资产纳入核算体系。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主要界定为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房屋等劳动资料。近几年,国家对村集体道路、引水工程等公益性项目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很多,如不将此部分资产纳入账内核算,将来无人管理,这不符合国家对农村公益性一事一议项目由村民负责管理与养护,村集体制定管护措施,承当管护责任,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及发挥效益的管理要求。管护就有维护成本,将此部分固定资产纳入核算体系,可以让村民管理事务时有据可依,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可以很真实地核算村集体的经济状况。但此部分只针对所有权属于村集体的资产,而所有权属于电力、水利、乡镇等部门直接管理的固定资产,则不纳入村集体财务核算体系。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核算的固定资产在不完全具备做明细卡片的情况下,可先做固定资产价值、竣工年限,资金来源的粗略登记。具体做法:固定资产的计量价值采用成本计价法。如不知道价值投资成本,则采用市场同类产品暂估价计价;使用年限采用电力、水利、道路等相关管理部门对同类资产的使用年限规定,或是设计规划标准使用年限。

(三)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新界定“补助收入”科目内涵。

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到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时,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分析补助资金性质,将此部分资金分解为“一事一议资金”、“内部往来”、“补助收入”三类。属于财政或其他有关部门给予农村一事一议项目奖补的资金,作为“一事一议资金”科目核算;属于财政或其他有关部门奖补或具体补偿给村民的如公益林补助、土地征收补偿资金等个人性质的资金,作为“内部往来”科目核算;属于财政或其他有关部门奖补给村集体属于集体补助性质的资金,作为“补助收入”科目核算。如不属于补助收入类资金,但也不属于上述三类资金性质的资金,则启用“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如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少数民族资金,则在“专项应付款”科目核算范围之内。

(四)对“一事一议资金”进行完整核算。

由于对“补助收入”的资金实行分解,那么“一事一议资金”核算的资金来源就分为村民筹资筹劳自筹部分及财政或相关部门奖补两部分。“一事一议资金”科目核算项目的完整性,与项目预算资金额度相互吻合。一是可以对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完整核算,二是直接从账面了解资金来源与缺口。具体核算是,按项目建立二级账,按村民自筹与财政等部门奖补为三级明细,三级明细可根据具体情况增设或减设。会计处理是:收到财政或其他部门给予的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一事一议资金———***项目———财政等部门奖补”科目;支付项目资金时,借记“在建工程———***项目”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工程完工转为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项目”科目,同时借记“一事一议资金———***项目———财政等部门奖补”科目,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对村民自筹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有详细说明,只不过增设了二级与三级明细。实际处理时,需根据财政奖补资金的拨给与否采用不同的会计科目。

三、对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一点建议

(一)根据实际情况尽快修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每个行业会计制度都随着实际情况变化不断修订与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自1978年起,前后经历四个期间的发展历程,才构建成《企业会计准则》核算体系。因此,笔者建议应根据农村经济现状与未来发展需要,尽快修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二)在修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时,应给予制度一定的自由选择与适用空间。

由于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于企业,也不完全等同于行政事业单位,所以在明确更多的硬性规定后,应针对类似企业的核算内容部分,给予一定的空间。

(三)修订《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应与其他法规制度接轨。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两个重要方面。衡水发展历史长远,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有着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景县的景州塔和“封氏墓群”,南门古墓、竹林寺碑和“衡水三绝”等。可以利用动画的“衍生产品”构成模式进行再开发,在动漫产业的帮助下,能够让这些传统的文化产品换发新的活力,不断打造新品牌。利用出版物以及漫画作品进行了资源的整合宣传,同时促进产品的商业化,形成产业链。在动漫制作上要加大力度,要在动漫制作方面逐渐形成影响力,比如优秀动画连续剧的展播,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衡水文化资源的开发,并且形成以旅游服务业和衍生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极大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能够广泛的认可衡水,衡水的文化产品也就能够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跟衡水的文化建立深厚的感情,同时还对衡水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表示赞同,从而加大了衡水出去的可能性,并能够大大的促进文化创业产业的发展。

另外发展5D电影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机遇。4D、5D动感影院由三大要素构成,即计算机控制系统,立体放映系统,特效座椅与设备。这三者共同作用,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属于当代高科技产品。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有儿童,青少年,旅游购物者,流动消费者,特别是高消费能力的年轻人。之前的动感影院造价高,只被运用在航空或是高科技体验或展示方面,只有极少数的人才有机会去体验其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新科技打造出来的影院成本不断降低,不但增强了各种效果,普通老百姓只花二、三十元就能体验到4D电影所带来的震撼效果。目前,国内一线城市只有一部分有动感影院,极少数的二、三线城市有,县城更是没有动感影院。因此,我们认识到国内的动感影院项目有着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当然,作为中小型城市的衡水也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正确确定市场定位,不要盲目进行市场扩大,要量力而行,以动漫为敲门砖,创造有城市特色的动漫品牌,借助政府的支持,凭借优势企业拓展市场,将创意产业成为城市的经济支柱。

文化在旅游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文化的追求成为广大游客主要的心理诉求。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物质生活的丰盈已经不能够满足广大消费者,而对于游客来说,文化的消费成为主要的一个方面。人们开始在旅游中享受和发展文化,科技、旅游、文化和教育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衡水市应该积极的拓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依托“东出西联、南北通衢”河北省第二大交通枢纽的优势,深入的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将衡水本地的旅游资源最大化。比如在可以建立动画基于创意产业模式“主题公园”,并开发以“记忆中的衡水”为主题的博物馆,这样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在创意产业的发展方面也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文化的开发方面应该发挥其历史年代的感召力,最大限度地对衡水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经济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1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法律法规、导则规范等资料,结合低碳经济的内涵,着重考虑石化工业园的特点,采用专家调查(德尔菲法,Delph)i的形式,筛选出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在预调查阶段,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向环境规划与评价(石化方向)、环境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向共9位专家进行前期意见咨询,问卷回收率100%。在正式调查阶段,采用电子邮件问卷及纸质版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向环境管理部门、环境规划与评价(石化方向)、环境生态、低碳能源和清洁生产等领域共10位专家进行意见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本阶段调查,除了调查专家意见外,还调查了专家的权威度、评分均数、满分频率、意见协调系数等指标,具体方法请参见王春枝等、徐国祥、张霞等的研究成果。在针对性调查阶段,根据以上2个阶段的专家反馈进行针对性咨询调查。

1.2指标体系

通过3个阶段的专家调查,最终形成包含了26个三级指标的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在石化工业园区的应用

案例园区选自广东省石化工业园,该园区是国家火炬计划石化产业基地,为引入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该园区重新修编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至2025年。本研究对现状园区(2009年)及规划实现后的园区(2020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对比分析。

2.1指标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标准值目标指数法对指标体系数据进行处理,可直观地体现指标实测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将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进行加和,可计算出评估得分。目标值指数法公式如下:正向指标公式:νi=xi/xis,(1)逆向指标公式:νi=xis/xi,(2)式(1)、(2)中,νi为第i项指标无量纲化后的指标评价值;xi为样本的指标监测值;xis为xi的指标标准值。

2.2数据来源及目标值的确定

所构建的石化工业园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值的取值来源于文献、相关规划、法规、导则、统计资料等,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的数据,则采用类比法、数据推算法等确定指标体系标准值。

2.3评价结果

2009年案例石化工业园区得分为32.87分;规划园区(2020年)得分为38.84分。规划园区低碳水平明显优于现状园区。与现状园区(2009年)相比,规划园区(2020年)在经济、能源、碳源与碳汇、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所改善,与国家政策及园区规划设想相符。

2.4案例园区发展建议

案例石化工业园,经过规划调整后仍然存在低碳技术研究投入较少、非化石能源利用不足、绿地系统面积及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a)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及开发力度,并积极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改善能源、资源再利用水平。在园区内适当设立非化石能源利用措施,倡导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构建绿色建筑,并对耗能仪器、设备、建筑进行系统节能改造;

b)在园内大量植树种草,对建筑物进行屋顶绿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捐造碳补偿林。此外,中国碳交易工作正逐步开展,园区可积极尝试为企业构建碳汇系统、碳信用平台;

c)加强园区环保管理、能源管理、环保节能宣传。确实落实园区所制定的各项环保管理制定,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积极开展环保节能宣传工作,鼓励企业设立碳减排奖惩制度,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工作,激励员工参与园区低碳建设。

3结语

a)通过专家调查,对指标体系进行完善,最终形成包含了26个三级指标的石化工业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b)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各项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措施不断完善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而利用本研究所构建的石化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对案例园区规划前及规划后两种状态进行评估,得知案例园区的变化在趋势上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表现一致;

c)该指标体系可适用于石化园区的现状及规划评价,但仍存在定性指标的定量化、指标权重的确立、同类案例对比等问题,希望在后续研究及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作者:詹鹃铭韦献革单位:中山大学工学院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大学低碳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

第二篇

1.低碳经济的内涵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所提倡的发展理念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要积极地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尽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谁污染谁治理,通过制定合理的节能减排计划完成国家对能源损耗的限制性要求;另一方面要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新能源产业,像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等,建设生态文明。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改变原有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共同进步。低碳经济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快现有的经济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加快科技创新。低碳经济部仅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它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总体布局当中,突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努力完成建设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的今天,工业的发展不能够仅仅以效益为主要目的,更要在加快工业的建设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强省的目标。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工业建设的方向,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制定更加合理的进行工业建设总体规划。在实现工业强省战略目标的同时,使资源、能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建设工业战略强省目标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快工业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全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在不断加大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的今天,工业建设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走出一条工业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在工业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要对能源进行高效利用、促进新能源发展、建设绿色GDP,加快能源创新和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制度建设,促进人类生产观念的进步。我国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为前提的,换来的却是较低的经济效益,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了能源的消耗,能源利用率低下,同时向大自然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低碳经济的模式为节能减排、促进经济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所代表的理念跟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是一样的,是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进一步阐释。总体来看,要把握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必须要把握住低碳经济的三个特点:

(1)战略性。

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变化反常,这些众多的问题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低碳经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解决当下我们遇到的生态问题,更要解决长远的发展问题,低碳经济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对当前能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调整,为了让人类的生存环境适应地球的生态系统而做出的战略性布局;

(2)综合性。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发展问题,更多的涉及到社会、环境、人文的综合问题。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减排的结合,不单单是为了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目的是为了经济发展,通过减少能源需求和排放来促进经济发展,不是以降低生活质量和放慢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节能减排。同时低碳经济还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问题。不同的国家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和发展空间也不一样,因此要在保证社会公平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公平的节能减排目标。

(3)全球性。

气候变暖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整个地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所以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发展目标。

2.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困难

2.1对绿色节能技术缺少评估标准

近年来我国绿色节能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但是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对绿色节能技术的评估多通过建设过程的中的实践与探讨,没有传统的数据作为支持,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进行评估,致使一些绿色节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漏洞百出。再加上绿色节能技术研发成本较高,而相应的投资又极其匮乏,不能及时的投入设备、技术等对绿色节能技术进行优化完善,极大的限制了绿色节能技术的进步,极大的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

2.2政府对绿色节能技术缺乏足够的支持,投入较少

绿色节能技术在我国发展较晚,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人们对于绿色节能技术和新能源认识不清,在发展过程中不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发展绿色节能技术需要使用大量的新材料、新设备,而国家又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扶持,使绿色节能产业的建造成本以及购买成本极大的上升。成本的上升也极大的打击了节能技术研发者的积极性,很多企业也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的投入到普通技术产业发展中来,而忽略对绿色节能产业的重视,影响着我国绿色节能产业的发展。

2.3低碳产业的推广阻碍重重

结合我国目前对低碳技术的研发进度缓慢的现实,我国要想大力推广低碳产业,必须要从国外的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一方面先对国外的低碳技术进行实际的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我国对国外先进技术存在重引进、轻创新的情况。很多企业为这些先进技术投入大量的资金,希望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这些技术往往不能跟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起来,甚至是背道而驰。到最后,既没有带动企业的发展,企业也没有培养出自主创新能力,在与其他企业的较量中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造成了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过度依赖的局面。

3.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可能途径

我国虽然资源总量较多,但是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占有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越来越脆弱,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推广低碳经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要树立主人翁意识,节约资源,珍惜资源,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面就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可能途径作相关分析。

3.1加强制度、法律建设,完善评估体系

政府要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在鼓励支持绿色节能技术发展的同时,根据制度、法律等,对节能减排进行有效的监督。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各技术相应的标准,使绿色节能技术有据可查;完善技术评估体系,根据标准规定等及时对绿色节能技术开展有效的评估,为广大用户提供最为真实的评估数据,严格把关,推动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加强立法监管,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针对一些特殊行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让所有的企业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对园区管辖内的所有企业进行审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对恶意竞争的企业坚决进行查处,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地进行。

3.2优化并改造传统行业

对现存的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以及化工工业进行严格审查,对各企业能源以及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分析,淘汰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用技术来带动企业发展。加大对企业的监管,提高新增产业的准入门槛,对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及时进行严肃处理,不能因一时的利益而影响当地长远规划。加大市场竞争,通过重组或者是兼并的方式,不断整合市场资源,让小企业形成规模,增强企业总体实力,提高竞争力。

3.3加快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结合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体战略规划,进行地域划分,明确各地域的发展优势,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在生产园区要建立集群发展模式,将同类产业、配套产业进行集中,建立一套完善的产业体系。针对的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的规划,在一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的地区,要以高新技术为指导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在注重对资源开采利用的同时,建立深加工基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生态环境比较容易遭到破坏的地方,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保证当地生态平衡。依托各地区有利的地形条件以及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相应的配套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

3.4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决定力量,要结合各地区的发展现状,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对新兴进产业要结合现有的产业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安排,加大对创新性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增强创新能力。出台一系列政策,引进一些服务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新材料、旅游产业的建设当中来,用新兴行业来带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3.5制定长期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根据国家总体布局,制定明确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布局的划分进行指导,突出未来工作的重点以及难点,对重点以及难点制定专门的规划方案,制定出建设各阶段的目标责任,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加强对绿色节能技术的支持力度。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对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节能技术的发展。对于研究出绿色节能新技术的企业或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购买绿色节能产品的消费者提供补贴或者是贷款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人们购买的积极性,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我国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积极吸收他们在绿色节能新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丰富和完善。

3.6与国际接轨,共同合作

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也有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促发展、共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要在保障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机制的前提的下,实现技术的转让、推广和创新,通过参与制定碳排放标准,我国应制定强制化的节能减排标杆,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引进国外的先进节能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加快技术创新,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共同合作,使我国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设施达到国际的先进水平,提高低碳技术的核心竞争力。

4.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在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确保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必须要加大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并改造传统行业,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加大技术投入,进行自然资源、企业重组,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为支柱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中心,促进经济整体发展。制定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为发展方向以及道路做出指导,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有效保证企业的发展,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支持下来完成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

作者:刘晶单位:河南招标采购服务有限公司

第三篇

一、强化业务技能,提升职工“低碳”本领

工会组织要积极开展各项强化业务技能活动,提高职工操作水平,从而不断提升职工“低碳”本领。淄矿集团铁运处积极开展职工三大技能比武和月度岗位练兵活动,每个季度对职工进行理论素质、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进行考核,并进行考核奖励,该处机务段还通过日常岗位练兵,不断提升乘务员的素质,达到机车节油降耗的效果。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低碳”落实

“低碳”素质和理念在日常工作要想落在实处,必须依靠制度保证,各级工会在日常工作中有必要做好相关制度建设,确保“低碳”的落实。淄矿集团铁运处机务段车间工会对日常工作中的节油、节电、节水、节能,都做了具体的制度要求。一是认真抓好落实,积极开展节电工作。加强本单位用电管理,对职工进行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宣贯和指导。杜绝长明灯现象,责任落实到班长、工会小组长。规范电器使用管理制度,加强职工教育,合理使用电器设备。二是杜绝跑冒滴漏,积极开展节水工作。对全处用水单位完善装表计量装置,对各单位用水实行一次性承包,机务段车间工会专人负责考核,对完不成节水指标的单位,按每超出一吨水扣发5元钱的标准,从单位负责人工资中扣除。对全处供水管路及处所按照分区排查的方式,每周全面排查一次,对管路泄露等问题及时修复。三是积极开展节煤减排工作。加强排污系统设备维修运行管理工作,保证排污系统设备运转正常,达到废水对花草、树木灌溉的二次利用。做好锅炉除尘器废水的二次利用,充分利用除尘器废水循环,降低用水量。对锅炉用煤建立台账进行考核,锅炉烟尘排放、二氧化硫排放达到国家标准,杜绝了锅炉冒黑烟现象。

三、开展节约竞赛,突显“低碳”技能

一是积极鼓励职工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良好习惯,大力宣扬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加强职工爱岗敬业教育,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牢固树立“精打细算,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真正培养“低碳”风气。二是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类节约竞赛,适当开展月度节油、节煤竞赛等活动,突显职工“低碳”技能。淄矿集团铁运处工会深入开展“三创六比”活动,广泛开展学标兵劳动竞赛、技术比武、修旧利废等主题实践活动,保证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开展,调动职工养成“低碳”工作的良好习惯,提高职工“低碳”工作技能。

四、开展群众小改小革,推进“低碳”进班组到个人

各级工会积极组织职工群众开展小改小革活动,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力量,把“低碳”发展理念传递到班组每个职工。淄矿集团铁运处工会积极开展职工群众小改小革活动,成效显著。仅2013年该处机务段总结上报群众小改小革16项,其中“改进机车砂管装置提高制动性能”和“改进机车柴油机进水支管装置”、“管道故障快速确认操作法”以及“铁路自备平板车制动系统改造”等,都很有实际意义,对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保证安全,起到很大作用。

五、引导推进科技创新,开创“低碳”新局面

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技术革新,作为各级工会组织更要积极配合生产,引导推进科技创新,开创“低碳”新局面。淄矿集团铁运处机务段车间工会积极配合段行政生产,大力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探索矿区内燃机车单排供油技术,切实把油耗降下来,实现环保节能。先后完成《矿区内燃机车单排供油技术研究》、《内燃机车低燃运用管理与实践》、《内燃机车辅修项目改造》等课题攻关,通过对不同内燃机车V型柴油机不同供油方式、排列方式进行研究,实现柴油机在空载稳定运行工况下呈单排供油状态,从而达到降低机车在空载工况下减少燃油消耗、节能减排之目的。通过项目改造,强化管理,实现提高效益、降耗、节能、减排,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废气排放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噪声污染。通过引导促进科技创新,不断开创国有企业“低碳”经济新局面。

六、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