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就业论文范文

就业论文范文

就业论文

就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调查情况分析

在我们调查的200个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有8%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就业核心竞争力,86%的人认为自己有就业核心竞争力,6%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就业核心竞争力。其中11%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性格方面的,20%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家庭条件,19%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学科,比如英语,25%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能力方面的。由此可见,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认识,不知道自身的优缺点、特长爱好及将来从事的工作方向。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在英语等其他学科,11%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性格方面的,20%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7%的人认为自己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家庭条件,这表明∶第一,这些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这门专业课不感兴趣,可能是重点选修或者自学了其他课程作为自己学习、发展的方向。正是很多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才导致了学生在本专业方面就业核心竞争力上的下降。因此,有必要找出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并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第二,有些学生不止对专业课,对其他课程也不感兴趣,各个方面学习成绩都是一般,在就业时依靠自己的性格、社交能力或者依靠家庭条件。对于这一类学生,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软实力,而不是单纯依靠外在因素来找工作。在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中,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能力作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学生相对其他就业核心竞争力而言是较多的,但是这个比例,就这个专业而言,不是很理想。毕竟这些学生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门人才来培养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核心竞争力最少应该占据60%。

二、如何解决调查中反映出来的相关问题

这项调查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生为什么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不感兴趣?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与否。第二,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提高整体在专业课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对于对这门专业课实在不感兴趣的学生,是否应为其提供途径,提高其在其他方面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1.为什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

汉语不是在国际上很“热”吗?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对外汉语人才需求也将会继续增长啊!为什么学生还是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呢?据分析,主要是这个专业就业很“尴尬”。毕业之后如果去国外教书的话,固然很好,但是相关方面的政策很少,出国的渠道没打通;去培训机构的话,工作不稳定;去高校做教师的话,需要博士学历。因此,许多学生对本专业兴趣丧失。

2.如何提高整体在专业课方面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1)就政府而言

应当建立健全汉语国际教育就业体制,我们前面提到过,许多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专业不再感兴趣,是因为这个专业就业“尴尬”的问题。毕业之后如果去国外教书的话,固然很好,但是相关方面的政策很少,出国的渠道没打通;去培训机构的话,工作不稳定;去高校做教师的话,需要博士学历。因此,政府需要打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出国当汉语教师的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终身发展的职业通道,这样,学生的热情才会持久保持。另外,政府应当根据外国人在华学习汉语的需要着手扶持对外汉语培训学校,使这些学校有强大的后备支撑,不至于时刻面临倒闭的风险。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本专业学生坚持学习本专业知识。政府需要放低去高校教留学生汉语的学历门槛,防止一些学生因为学历不过关而放弃对本行业的追求。政府只有从这三个方面改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就业体制,才能使更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有从事本行业的信心,才能坚定学习专业知识的信念,唯有此,才能有提高本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2)就高校而言

需要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体制,提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整体就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各大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制定完善的培养体制,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教学和活动。高校需要告知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毕业生不止可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还可以到国外孔子学院、外贸公司、外资企业从事教学管理、文秘、涉外等工作,也可以从事翻译、新闻采编、文学创作、中小学语文或者英语教师等工作。各大开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高校需要聘用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这批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具有比较扎实的汉语言知识;熟练掌握至少一种外语;了解一定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教学理论;了解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概况;了解世界概况和相应国家的比较详细的情况;熟悉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熟练掌握课堂运作原则和汉语教学技能与方法;具备教育学基础知识;熟练使用电脑,具备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具备自我调整、自我提高、应变外部环境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视野开阔,有开拓精神。

(3)就学生而言

需要掌握并灵活使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如果想提高本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除了需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并灵活使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因为在就业之时,面试官考查的就是择业者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者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境教学法、文化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对比分析法等等多种方法。比如,讲解“先”这个时间副词的语义和用法时,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将情景设计为:放学回家后。可选词语∶吃饭、洗澡、睡觉、看电视、上网、写作业、玩游戏。要求:必须使用至少三个词语。然后教师可以问∶你放学回家后都做什么?学生可以回答∶我放学回家后,先吃饭,然后写作业,再上网。

3.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为防止有些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不感兴趣,学校可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其提高在其他方面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专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允许学生换专业,学生的相应成绩要达到学校换专业的标准,才可以申请;可以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等等。学生自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其他专业课方面的知识。但是,想学好某一学科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肯吃苦、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否则就会两方面的知识都只学个皮毛,仍然不具有就业核心竞争力。

三、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开设的专业课程,它的开设不只是有利于平衡世界文化生态,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有效的话语系统,更有利于高校传扬中华文明,促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还能促进学习者个体人力资本的增值,为受教育家庭及社会带来间接经济效益;以及加快中国走向世界。然而在其被大力鼓吹、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小小的不和谐: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希望本论文能够给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专业以及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和学习者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以重要帮助。

作者:温荣玲单位:中南大学文学院

第二篇

一、目前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从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专业定位不太明确。由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属于计算数学,除了数学的学习,计算机方面只学习了较少的相关专业课,而且缺乏系统性,教学质量不高,以致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没有很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无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及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安排不够合理。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造成课程体系有点混乱。我校目前开设一部分数学课程,一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课程安排不够合理,后继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基础课相隔时间较长,造成学生对专业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学习兴趣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如今,非师范数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比较欠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①过于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我校“辅”的忽视程度较为严重,实践角色较为次要。部分学生经常抱怨听课过于乏味无聊,手机上网现象尤其严重,课程学习效果不好。书本的知识偏重于理论和基础,能用于实践的太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尽管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也有实习机会,但是能在短短十天的IT新知识培训后就能成功上岗,存在一定的难度。希望学校能够在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后,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这个很值得各个高校的思考和借鉴。②我校针对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已经建立了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苏州、无锡等地,实习过程主要涉及计算机语言方面。校方虽有引导,但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语言学习兴趣不高,实习只为完成任务,所以完成效果不够明显。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大四的第二学期选择重新去学习,以便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早日符合公司的需求,找到满意的工作。这种实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学生的就业,不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2)从就业角度分析

①就业市场信息不足,就业渠道不畅通。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而且基本都是镇江周边城市的中小学。同学们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搜集就业信息,以致错过了很多就业信息。②据调查,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现不太重视学业规划质量,就业指导小组有待进一步加强,各个就业指导老师的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而相关制度也需进一步健全,管理更须规范和完善。③我校制定的针对非师范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条例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部门也需在实践中规范管理,坚持“四步走原则”:第一步,学校期间规范的学业引导与指导;第二步,毕业前的就业形势政策分析;第三步,就业职场技巧培训讲座;第四步,鼓励多种形式的就业。我校的就业洽谈会不计其数,对工科总体效果良好,但对于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由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学生期望过高,效果不是很好。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业规划,职业指导和学生个人的定位不是太明确,造成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对如何更好地提高我校非师范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1.学校层面。

(1)明确专业方向,修改和完善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的培养方向,进一步提高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①设立特殊专业的培养团队,加强团队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正确分析当前形势,成立专业的培养机构,使得专业定位更明确。为了提高非师范数学系学生的就业能力,根据培养原因、培养内容、培养方法,制定适合的、科学的培养理念、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和保障措施。我校理学院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一定改变,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例如:我校应用数学专业,12级专业方向已经分为了A、B模块,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经济数学等课程,与财经相关的金融数学等课程,与师范相关的基础数学等课程,为学生各个方向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知识。这样为各种兴趣的学生提供了选择方向,允许同学们自由选择专业。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增加选修课的数量,扩宽领域,例如:在选修课中设计考研辅导、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同学们能够各取所长,各取所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②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明确课程体系。以市场所需为主导,面向公司,使学生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以此调整现有课程。纵观非师范数学系的课程安排,我们会发现,偏于理论,而少于实践,这样造成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不足。我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实践课程,最重要的是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学生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我校非师范数学专业有实践课程,但是多数学生不感兴趣,没有认真对待,往往存在一个为了完成学分而做的普遍现象,并没有深入地去执行。③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非师范类数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引导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的进行自身定位。目前,由于数学专业本身的特点,很多老师上课都是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同学们听课兴趣,缺乏创新和激情。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培养数学类教师的专业素养,设置专门的教学课程教学奖,充分调动提高数学类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2)建立和完善专门的就业指导小组,提高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①学院针对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就业难的情况,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小组。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小组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做到从学生角度考虑,为学生找工作提出导向性方针。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能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的机会。我校已经邀请过创业成功的校友谈创业经历,激励大学生敢于创业,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③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可以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老总或其他管理人员的联系,通过这些专业人员讲授专业知识,让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欠缺的是什么,认识到如何将数学更运用于生活工作,从而有方向、有目的地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④学院可以建立高效率的网络平台,通过飞信、QQ等通讯软件,给学生定时就业信息,为非师范类数学专业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通过这类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使就业困难户———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不再迷茫,全方位地获取就业信息,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不足。

2.个人层面。

(1)明确自身特长和专业特点,提早自我定位,制定学业规划,不管学校对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定位是否明确,但每个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同学对自身的定位要明确,不可人云亦云,对自身的发展要有自己的规划。

(2)提高自身知识水平过程中,学会做有心人,学会运用数学观点看待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同学,不管课程体系是否清晰,每个同学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思路要清晰。明确“学好数学,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的真谛。根据数学课程自身的特点,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如何坚定信心,克服畏难心理,解决困难,提高自身已有的专业知识水平,日后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精髓。因此,不能说数学专业是没前途的,它体现的思维对生活、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3)尽早培养兴趣,培养专业技能,树立个人品牌,树立长远目标。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同学,尤其要根据各自的学业规划,针对数学基础以及自身兴趣所在,找到适合于自身的社会位置。将自己培养成具有数学特色的人才,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局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自身的数学特长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这种特色人才,究其根本,是种种技能。所以技能的培养,对于我们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的学生尤其重要。除了对学校的实践环节,保持认真的态度;针对学校实践环节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自己要利用寒暑假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突破数学专业的局限性,拓宽就业渠道。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外边实习,向专业人士请教,是赢得企业招聘者的“芳心”必不可少的基础。非师范数学类专业的学生,因为有不错的数学基础,当然也可以选择从事师范行业,但关键是通过师范技能培训、中学实习等来研究和熟练掌握教育方式、学生心理等师范相关知识。除此之外,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如果选择从事IT方面的工作,学好一门计算机语言,比如C语言或者C++,就能找到一个收入不菲的工作岗位。但这些种种美好幻想的前提是: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以及课余时间,要明确自身任务,耐心踏实,要求自身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数学软件(如Matlab、Lingo、Mathematica、MapLe等),同时要追其根本,通过将实际例子抽象为数学问题,深入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培养巧妙运用数学工具,自己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保持良好心态,坚定自己的选择,遇到问题迷茫时及时与学校或家里沟通,不走弯路。遇到问题,不要逃避,要有良好的心态,要学会交流,学会给自己减压,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但切忌依赖父母或亲朋好友,依赖学校,认为在双向选择的市场中要凭关系就业等,缺乏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自我推销意识。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时代,很多同学对数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直保持悲观的状态。其实不必太担心,校外企业、公司等对诸如网页制作、手机、网络游戏、数据分析等的实习生岗位还是很多的;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学生本身有严密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又有数理统计的理论背景,就可以很容易找到与数据处理的相关任务;熟悉了解了统计软件如SAS或SPSS或Excel,在分析相关的工作方面的岗位现在需求量是很大的,当然,考研也是不错的选择,它可以给你更高的平台。

3.社会层面。

(1)正确认识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事实,以正确的观点和态度接受非师范类毕业生,做到不歧视、不排斥,鼓励并引领大学生就业。非师范类数学专业办学历史一般较短,师资力量和学科建设赶不上传统的师范类专业,但非师范类数学专业生的数学基础一般优于其他专业,而数学与将来企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更不能对该类毕业生抱有怀疑歧视态度,要做到有能力的优先,是人才的优先,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帮助企业吸引更多的人才。

就业论文范文第2篇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太乐观,大学生灵活就业是现实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已经十几年了,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逐步增加。由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结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灵活就业将不可避免。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的一部分,他们进军就业市场,灵活就业是现实的需要。

2.独立学院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不高独立学院从起步到而今的高速发展,独立学院办学仍然处在探索阶段,无论从教学质量还是管理水平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独立学院的现实情况决定一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这迫使部分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进行灵活的就业,否则在就业中就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独立学院毕业生个体就业竞争力普遍较低由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能深入,且学习方法不够有效,大学几年下来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和能力整体不高,毕业前独立学院大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往往缺乏自信,就业竞争力普遍较低。

4.独立学院大学生自身的定位和就业期望所致在面对就业时大学毕业生都有就业期望。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对即将要踏入的工作领域,对工作领域中所提供的物质满意度和精神满意度。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独特性,独立学院大学生求学付出了高额的教育成本。许多家长和独立学院的毕业生都有一种“高成本投入,高成本回收”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另外,独立学院学生由于自身家庭背景的关系也导致他们的就业期望较高。在择业时他们对工作岗位及薪酬待遇,都有很高的要求,缺乏一种先就业再择业的理性观点。但是,当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时候,发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追求较高的职业期望往往不现实,也很难实现,甚至处处受打击,他们不得不在就业方面更加现实和灵活。

二、如何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灵活就业

推动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灵活就业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毕业生本人等都有所作为,并在管理和思维上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独立学院大学生灵活就业,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打下基础。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与大力扶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必要的时候进行扶持,不要被传统的就业思维和模式所禁锢,大胆的在就业形式上面进行创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模式和就业率统计都要进行改进,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2.积极促进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制度与大学生劳动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灵活就业是指区别于传统的常规就业模式的多种就业形式的总和,其在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劳动场所等方面具有弹性灵活化的特性。大学生的灵活就业需要企业采取灵活的用工制度,不过大学生的灵活就业不能侵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法律和制度需要保障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否则这样的灵活就业是有害的。

3.独立学院对灵活就业的支持独立学院自身对自己的所培养的大学生要深入的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方面,学院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改变传统的就业思维和模式,不要一味按照以往的就业工作模式开展和引导大学毕业就业。

4.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说到底就是提高独立学院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独立学院需要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巩固和开拓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加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提高所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生要积极学习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贯穿于大学几年的学习中,大学学习中要重视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前要进行求职择业技能训练,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5.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灵活就业过程中的教育引导加强独立学院毕业生灵活就业过程教育和引导,帮助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认识和了解新的就业模式,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要改变思维模式,独立学院教师和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帮助毕业生灵活就业,建立完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老师和辅导员要创新就业工作模式,正确引导和推动大学毕业灵活就业。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教育毕业生正确面对社会偏见。

就业论文范文第3篇

美术馆类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上海美术馆南京西路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多伦路27号刘海粟美术馆虹桥路1660号美术馆类所走访的大型艺术品美术馆共计4家,都是上海市内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此类主要以事业单位为主,同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了对所需求的工作人员有较高的中外美术史相关知识的熟知还要对一定的书画收藏保养知识有相关的了解,如:对古画收藏的光线、湿度、温度要求,为参观人员做简单介绍,还要对绘画作品的不同种类,不同的运输方式都要有详细的了解,同时还要对参观人群所会出现的对艺术品不利的行为有一定预见性。

上海苏州河艺术仓库登琨艳是台北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界"怪才",师从知名建筑文化学者汉宝德。他是在苏州河畔老仓库建工作室的第一人。继登琨艳之后,仅仅两年多时间,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岸边,艺术家仓库有30多栋。加上星星点点散落在苏州河两岸的艺术家仓库,苏州河沿岸有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等艺术家的工作室100多个,这些旧仓库里聚集着大约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苏州河艺术仓库是上海的前卫艺术家以及一些知名画廊的聚集地,在这里做为一名工作者既容易也不容易,如果说容易,那么这个职位应该只是为画家们跑腿的伙计,如果说不容易,那么你就的深入到这个群体当中,一定要具备全身心热爱这个行业环境,抱着和这些前卫的艺术家学习的态度,积极地投入到认知的学习工作中,同时这里还是一个时尚的前沿,上海每年有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时尚新品的会会在这里举行,所以说这里是一个学习型的工作岗位。

二、拓展广告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一)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增设一个岗位群的定位,不仅能够环节就业的压力也能够拓展就业的方向,以发展的时代感去看待分析就业的前景。可以在本专业进行必要的课程设置改革,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可以以增设一个岗位群为切合点,带动课程的调动,增设一两门左右的新课程,如中外美术史,艺术品投资、书画装裱等能相关内容的课程,在讲授的课程中不仅讲授固有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即使引进当今的艺术品投资趋势,当代画家的作品估值,用最快捷的最具时代感的知识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的重视程度可以预见与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早期就能够对这种动向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就能够走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前沿,能够起到示范的标尺作用。解决学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对于整个社会对艺术品投资相关的行业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拓展专业建设、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就是要走创新的路子,要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更能具有前瞻性,所以这一发展方向更具有深刻的意义。

(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将知识内容更深化,理论基础应该学得更透彻扎实,范围更加广泛。艺术理论知识是能够扩大认知者内涵的重要砝码,也是求职的秘密武器。提倡学校相关部门专业能够组织专业教师、学生和学术界的互动,鼓励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鼓励学校邀请艺术品投资界知名人士,相关领域专家及业内人士在学校讲学,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带动相关专业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碰撞交融势在必行。

就业论文范文第4篇

1.通过职业指导促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高校的职业指导教育工作中,最常见、最基础的一项课程就是职业指导课,在医学院校也不例外。职业指导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形成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指导从某种意义上既是一种思想教育,又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心理教育,总体而言,都是在影响着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首先,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效的职业指导通过对学生自身和医学职业的前景分析,让他们对医学职业的国家、政府政策和医学就业状况、发展前景等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外,通过职业指导,使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职业自身的工作责任,使他们认真审视自己本身的责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结合自己的能力去肩负起社会对医疗行业的重托。在职业指导的整个过程当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评价和理解,形成自己对本身的客观认识。医学生可以通过就业咨询的方式,清楚认识自己的心理障碍,同时也使自己摆脱本身心理上的压力,从而顺利就业。

2.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医学生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或工作方向。职业指导人员通过素质测评可以得出一个人在素质各方面指标上的高低,可以知道一个人优势与劣势,有助于将个人特点与特定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的性质已经决定了就业的大方向,但是,大多数学生刚进校懵懵懂懂,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因此,就业指导能帮助医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一个人能否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个人生活是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职业定位。搞好就业指导,引导医学生遵循职业选择原则,做好职业目标定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职业指导能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指导不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融入到每个教师的工作环节中,在课堂上,在谈话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每个学生。职业指导可以无处不在,从大一到大五贯穿整个学生生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有几点。(1)职业指导有效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作为衡量医学生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体现,是每个医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面对患者及家属时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素质。在校医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注重培养一定的内在人文素养。从古至今,医生这个职业与之相对应的形容词一直都是高尚、仁爱等温暖的字眼。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几年,医疗领域中涌现出来的却是不断增多的医闹事件,使得社会对医疗行业和医生的道德问题产生了质疑。究其原因,除了看病贵、患者自身的原因之外,大部分原因在于医护人员没能正确处理医者与患者的关系,医者与患者之间缺乏信任、理解和沟通。业内许多学者和专家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在医学教育中存在重技能、重知识而轻人文的现象,导致了医学生人文素质还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外用于行。[4]高校的职业指导通过分析和发现这些问题,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在进入学校之初就懂得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不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高质量的就业评定不仅仅只是实现就业这一个方面,并且还要看就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个人职业价值的实现状况及社会的评价。(2)职业指导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从现代的职业市场发展情势来看,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不再只是专业成绩好或是专业素质强,他们更希望求职的大学生是一专多能的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的能力,还要求要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通过职业指导,学生能够对自己所面临的职业市场需求有所了解,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欠缺的方面进行重点训练,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3)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包含了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这一内容。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中心每年会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求职、面试、实践工作中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教师的职业指导中寻求答案。通过对求职择业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及一定的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对自己在求职择业、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有意识的去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改进缺点和不足,将专业知识和实践更好的统一起来,从而真正的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更好的实现高质量就业。

4.职业指导为学生和用人单位间搭起桥梁,学校和医疗单位深度融合,也能够及时的为医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医学院校的职业指导部门通过与各地的医疗机构进行沟通和往来,对社会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变化都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尤其是掌握了用人单位最新的招聘信息。因此,职业指导部门能够充当学校、学生和医疗单位之间的桥梁,学校和用人单位深度交流,让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达到医院的要求,学生找到满意的岗位,医院招到合适的医生。另外,医学院校通过与多家医院建立起合作,举办校园招聘会,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供学生应聘,不但帮助医院提高了招聘效率,招到合用的人才,而且学校实现了高就业率,也提高了就业质量。

作者:蒙丽莎文志娟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

就业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历来重视对残疾人权利的保护。法律是保障残疾人公平就业的基础,我国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90年颁布,2008年修订)、《条例》(2007年颁布)。为了保障这些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各部门还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如1995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2007年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提高了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也有其特殊性。目前,我国残疾人就业主要有三种形式: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个体灵活就业,而残疾人就业政策也主要是对这三种就业形式的相关问题作出规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这三种就业形式对促进残疾人就业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集中就业是计划经济时期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重要形式。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过渡和调整,我国很快进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消灭失业、全部就业是当时就业工作的主导思想。在此背景下,集中就业是我国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主要途径,残疾人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成为了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的主要形式[19]。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建立一些福利企业,但在“”时期福利工厂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量工厂关停。改革开放后,福利企业得以恢复重整,同时一些针对福利企业的优惠政策(如财政部《关于对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生产单位征免税问题的通知》)的实施,使得福利企业在之后的十余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后,竞争日益加剧,福利企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开始出现亏损。1996年我国福利企业数第一次出现了减少的情况,之后十年福利企业大量倒闭[20]。残疾人集中就业由此走上了下坡路。在福利企业开始出现问题的同时,我国政府已在探索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其他形式,按比例就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于1992年开始在上海、广州等地试点,按照1%-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截至2005年底,按比例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施。2007年《条例》出台,将“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明确写进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具体比例”。自此,按比例就业成为残疾人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事实上,与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相比,1996年以来个体灵活就业的数量一直占据了残疾人就业总人数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我国政府对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如在税收优惠、经营场地、小额贷款等方面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诸多照顾,实行对残疾人个人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和减征个人所得税等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就业方式,残疾人可以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足不出户实现就业。网络、电商等就业途径打破了残疾人身体的限制,正在成为未来残疾人个体就业的新方向。最近几年我国也开始努力探索其他新的残疾人就业形式,如公益岗位就业,居家、社区与辅助性就业,使得残疾人就业形式更加多元化。但到目前为止,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和个体灵活就业仍然是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针对这几种主要就业形式,《条例》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如确定了按比例就业的“比例”,对福利企业也实行了新的认定原则。《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残疾人就业所制定的法规,是现阶段残疾人就业政策形成的重要标志,它的实施能否使我国残疾人就业迈上新的台阶,亟待实践的检验。

二、方法与数据

1.研究方法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用于评估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方法大致有四种,一是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二是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ScoreMatching),三是使用断点回归的方法(RegressionDiscontinuityDesign),四是利用混合横截面数据评估政策效应。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一般都是采用准实验设计,需要区分对照组和处理组,处理组是受政策影响的群体,对照组则不受政策影响,而且这两个群体的特征应大体相似,这样才能剥离其他影响从而准确判断政策的效果。一般而言,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法案通常都是在同一时点全国范围同时实施,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很难在残疾人群体中识别处理组和对照组。可见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更适合评估那些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改革,这样的改革可能只影响了残疾人群体中的一部分。改革就相当于一个准实验,因而可以区分出对照组和处理组,根据数据特点选用其中某种方法进行研究,如维瑞克对德国的研究、坎波列蒂和里德尔对加拿大的研究、卡斯泰洛对西班牙的研究等[12-14]。断点回归方法是针对配额法的特定研究方法,因为配额政策通常会要求企业雇员达到某个数值才有雇佣残疾人的义务,因此这个数值就成为一个自然的“断点”,在这个数值之上,雇主需要雇佣残疾人,而不到这个规定的数值雇主则可以免除这个义务。采用此方法研究配额政策的包括拉里夫等人的研究[10]以及马洛(Malo)和蒲甘(Pagan)对西班牙配额政策的评估[21]。对于评估一个法案的出台对残疾人群体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常用和易行的方法是德雷勒对ADA进行政策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2],即第四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政策实施前后相对于非残疾群体而言残疾人就业情况的变化。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评估《条例》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尤其是相对于非残疾人来说残疾人的就业率和收入在《条例》出台后是否有显著提高,不是专门针对按比例就业政策或是政策实行中的某项改革的研究。因此,根据本文研究目的的需要和现有的数据条件,笔者选用德雷勒评估ADA实施效果时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2],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采用三次调查的混合横截面样本对残疾人就业在政策实施前后做评估分析,设定Probit模型。其中,Emp为就业虚拟变量,已就业为1,未就业为0;Disabled表示残疾虚拟变量,残疾为1,非残疾为0;Post07是时间虚拟变量,《条例》出台后为1,出台前为0;X''表示个体的人口学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地区,作为控制变量。交叉项的系数δ是我们感兴趣的,它揭示了政策实施后残疾人的就业情况变化。与就业紧密相关的一个指标是收入,因此接下来,我们用收入替换上述模型中的Emp作为因变量,进行OLS回归,以分析就业政策的实施是否对残疾人收入造成影响。2.数据来源及统计性描述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公布的2002、2007和2008年的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neseHouseholdIncomeProject,CHIP)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是城镇住户调查部分。CHIP数据是中国居民住户调查的权威性数据之一,被国内外学者广泛使用。由于CHIP数据在2002年、2007和2008年的调查覆盖省份不同,而中国的地域差异又比较大,为使研究结果在不同年份间具有最大限度的可比性,我们将样本限定在2002、2007和2008年三次调查都覆盖的7个省份。其中,江苏、广东属东部地区,安徽、河南、湖北属中部地区,重庆、四川属西部地区。目前我国缺乏残疾人领域实证研究的原因之一是普通调查数据一般较少涉及残疾人问题,即便有残疾人的相关问题其数据条件仍然有限,对一些研究设计而言会存在较多局限。选择2002、2007和2008年三次调查数据来研究残疾人问题的原因是,首先,这三次调查中都询问了调查对象是否有身体残疾(其他调查年份如1988、1995年的调查并未涉及残疾问题或残疾人样本过少),因而可以识别出残疾人;其次,这三次调查的时间正好是在《条例》实施的前后几年,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残疾人就业情况在其前后的变化。2007、2008两次调查的问题为“是否有身体残疾”,将选择“有,但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和“有,且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对象定义为残疾;2002年的调查问题与2007、2008年的有差异:“您是否具有以下残疾或虚弱的身体特征?”———包括肢体残疾或偏瘫、视力障碍、听说障碍、精神类疾病、智力障碍和其他残障,对该问题的选项为:①没有;②症状轻微、无须他人帮助;③症状严重或需别人帮助。调查对象若选择了上述六个方面中的任一或几个方面所对应的选项②和③则定义为残疾(视力障碍方面选择③才定义为残疾,因可能有较多近视者选择②,但他们不应属于残疾范围①)。将样本的年龄限定在16-60岁的工作年龄段,这样共获得混合横截面样本共计25610个。从表1中可以看到,工作年龄段平均残疾发生率为3.03%,三次调查的残疾人发生率数值较为接近,只2002年略高于其他两年,各年份的男性残疾发生率均高于女性。表2是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具体来讲:就业为0-1虚拟变量,已就业=1,未就业=0,计算劳动力时扣除了在校学生、离退休人员和丧失劳动能力者;已婚是指结婚且配偶健在的情况;女性=1,男性=0;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和中专=3,大专及以上=4。为了避免极端值所造成的估计结果偏误,我们将每次调查中收入的顶端和低端的1%数据剔除,各年的收入通过CPI调整到2008年②。所有年份个体的月平均收入为1736.17元,从各年份的变化来看,收入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增加。不同群体就业率有较大差异,总体上呈现残疾人就业率低于非残疾人,女性残疾人就业率低于男性残疾人的状况。残疾人就业率为72.98%,非残疾人就业率为84.49%,前者约为后者的86%,而女性残疾人就业率则约为男性残疾人就业率的85%(见表3)。从年龄来看,残疾人的平均年龄高于非残疾人,这符合年龄越大残疾发生率越高的一般规律。残疾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于非残疾人。就收入而言,残疾人的月平均收入明显低于非残疾人,各个年份皆如此,且这种差距有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加大的趋势;女性残疾人的收入则低于男性残疾人。

三、实证结果分析

1.回归结果表4是就业和收入的Probit回归的边际效应,为节省篇幅,将其结果放入同一表格中。(1)-(3)列和(4)-(6)列按各自的顺序分别是不控制其他变量、控制人口学背景变量(年龄、年龄平方、教育程度、性别和婚姻状况)、控制人口学背景变量和省份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在(1)-(3)列的每一个回归中,Disabled的系数都是负的,且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绝对值为8%-10%,结果非常稳定,说明残疾人的就业率显著低于非残疾人。所有回归的交叉项系数为负,但都不显著,也就是说,不管是否控制其他变量,《条例》的实施对残疾人就业率的影响都不明显。再看收入的变化。将个体的月收入对数作为因变量,进行OLS回归。残疾主效应即Disabled的系数显著为负,系数绝对值在24%-35%之间,说明残疾人比非残疾人月收入低30%左右。而交叉项的系数仍然不显著,说明《条例》实施后残疾人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实质性影响。这与德雷勒对美国的研究结果相似,他的研究结果也表明ADA实施后残疾男性的收入并无显著变化[2]。2.《条例》的出台为何没有对残疾人的就业和收入产生显著影响按照上述的回归结果分析,《条例》没有对残疾人就业和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寻找其中的原因,笔者对2000年以后每年的城镇残疾人就业的总体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详见表5),发现每年城镇残疾人总就业数的增加值低于本年度新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我们对残疾人各种就业形式的年增长值和残疾人的失业人数进行了如下的计算,并列入表中,其中:年增长值=当年残疾人就业数-上年残疾人就业数(2)失去工作的残疾人数=每年新安排的就业人数-总就业数的年增长值(3)可以发现,在政府和残联的领导下和相关企事业部门的配合下,2001-2013年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总人数从352.3万人增长到445.6万人,有了将近百万人次的就业增长,最高时463.6万城镇残疾人实现了就业,从总体上看是增长是相当喜人的。但如果采用上述计算方式来考察就业情况,就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我国每年新安排残疾人的就业数保持在30万上下,情况较为稳定(见图1),但总就业人数的年增加值的波动则相对较大,尤其是2006年较上一年大幅度下降,2007、2008年得到恢复,但之后又有所下降,直到2013年也未恢复到2005年之前的水平。自2001年以来,失业的残疾人数则有逐渐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了峰值64.3万,2007-2013年失去工作的残疾人数量的年平均值达到33万人,而这期间每年新安排的残疾人就业平均数为35万,新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仅能抵消失业的残疾人数。可见,从总体上看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不甚乐观。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条例》在2007、2008年对残疾人就业总数的提升效应还是存在的,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有部分残疾人工作不稳定、失业风险大,使得政策只出现短暂效果,整体而言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仍然堪忧。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可能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作为城镇残疾人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的按比例就业制度实际上在《条例》出台之前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因此《条例》的出台并不会给这方面的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这也可以从表5中的按比例就业数据得到印证,2007和2008年按比例就业的残疾人数的年增长值分别为0.4万和1.1万人,增长幅度较小。第二,《条例》中对集中就业的规定较以前有较大改变,尤其是2007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针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相关税收政策使得福利企业实际享受的税收优惠大幅削减,这给福利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困难。福利企业退税政策优惠变小,政策吸引力减弱,导致很多企业主动摘掉福利企业的“帽子”:2007年4季度到2014年1季度,我国福利企业从25969家锐减至17876家,降幅超过30%[22]。福利企业的萎缩必然导致残疾人集中就业的人数减少。第三,对于个体自主择业和创业的残疾人来说,现行的法规政策则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有效扩大这种就业形式的规模。如政策的扶持范围较狭窄,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从事传统经营的个体灵活就业残疾人,网络时代的电商、网店等相关就业形式无太多涉及;此外,政策的准入条件较高,程序较为繁琐,不利于残疾人个体自主就业和创业。而个体灵活就业目前占残疾人就业的较大比例,如果情况不能发生明显改变,那么整体上残疾人的就业状况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第四,《条例》可能并没有实施到位。201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相当数量的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存在既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也不按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问题;有的省份接收残疾人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不到5%[23];相关法律中关于残疾人福利性单位专产专营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落实。法律的实施效果尚且如此,还未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条例》其约束力就可想而知了。

四、政策建议

就业论文范文第6篇

1.1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有欠缺

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就国内而言,以GSM标准为主的第二代移动通信(2G)仍在发挥作用,3G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但今年4G已经在国内部分城市投入使用,5G也正在研发当中.因此,移动通信教学不仅应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还应涉及该领域的前沿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落伍.但目前绝大多数教材还是以2G为主,附带着介绍3G,极少数会简单地介绍4G,且很少涉及工程实践方面的内容,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行业的需求.

1.2实验项目的难度和深度不够,且与工程实践脱节

移动通信课程实验大多采用实验箱,实验项目多以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为主,单个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实验内容的自主设计性较差,学生无法开展系统的实验,难以从工程角度理解所学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1.3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学生积极性不高

移动通信课程需要讲解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原理和关键技术,还需要介绍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信号的传播特性和抗衰落等技术.为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紧扣行业需求,还需要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内容多,课时少.目前,大部分高校移动通信课程以基本原理讲解和数学推导为主,这种注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得的知识也难以满足通信行业的需求.

1.4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欠缺

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往往是从一个校门踏进另一个校门,缺少行业锻炼的机会,导致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缺乏工程素养致使教师不敢多讲,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2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教学中存在着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2.1.1理顺知识主线移动通信课程教学需紧扣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无线信道、信源编码、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组网技术和网络优化等;二是典型移动通信系统讲解,主要讲解GSM中与3G,4G共性的知识,然后重点讲解3G中的WCDMA,并与CDMA2000和TD-SCDMA的关键技术进行横向比较,介绍WCDMA向4G的FDD-LTE标准演化的技术路径和新技术,使学生了解4G的关键技术;三是移动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MIMO技术、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无载波通信和认知无线电技术等.在教学中把握这条主线能够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移动通信知识,又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应对未来技术的发展.2.1.2弱化理论推导,重视知识的应用移动通信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无线信道分析、信源编码、调制解调和抗衰落技术等部分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多[6],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在实际讲解时应尽量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引入工程实例分析来强化相关原理及结论的应用.2.1.3精选课堂讲授内容,适当引导学生自学要在课堂上讲授完移动通信大纲所要求的全部知识点是不现实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突出重点,将课程的精髓引入课堂,同时要合理地引导学生自学,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全面性.安排学生自学的内容需要提前在课堂上讲解自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实际应用情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学并不意味着内容不重要.为了保证自学效果,通过提前布置一些问题、习题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完成.如“3G中的视频信源编码技术”在所选用的教材中介绍得很简单,实际教学时安排学生自学,可以提前布置问题:3G中的视频信源编码技术有哪些;H.264编码包括哪几个流程;H.264怎样实现数据的压缩.前两个问题通过阅读教材就可以解决,但第三个问题需要学生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

2.2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移动通信开设的对象为高年级学生,他们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学习的目的性强,对于纯理论知识不够重视,如果认为学的东西没有什么意义干脆就不来上课,或者来了也仅仅是应付检查.而移动通信本身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程的讲授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将知识的讲授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2.1组织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移动通信授课时,一般会针对学生组织三次讲座,分别是第一堂课由任课教师介绍课程学习的意义、通信领域人才需求动向和对人才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导向;第二次是邀请行业工程师就某一知识作专题报告,如2014年邀请市联通公司总工程师主讲了WCDMA中的MIMO技术;第三次邀请业内教授专家主讲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前沿和领域相关研究的热点问题,如OFDM、智能天线等.通过专题讲座扩展了学生视野,明确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2.2.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并不适合于移动通信,一方面是由于移动通信知识点多,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知识点的讲授;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按照案例组织教学,打破常规教学中根据教材编排将同类型知识集中讲解容易造成知识与应用脱节、学习枯燥乏味的问题.通过引入工程实例或生活中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现象,针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讲解,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一些基础知识可以融入到WCDMA系统中进行讲解,通过剖析WCDMA,讲解其用到的直接扩频、码分多址、FDD和TDD等技术.如在讲登记注册功能时,可以引入大家都熟悉的将手机放在音响旁,即使没有电话或者短信,音响也会隔断时间吱吱作响这一现象吸引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在讲解断电源注册时可以通过解释拨打电话分别提示无法接通和已关机的原因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于有些知识点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通过让教师提前指定案例和相关资料让学生预习,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安排人员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2.2.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授课效率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片、视频、文字和动画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课堂传授的知识量,让学生在多种感官刺激下,对所学知识产生综合记忆.对课堂中一些分析繁琐、数学推导复杂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可以将一些复杂的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在几年的教学中,用Flash软件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制作了大量的动画演示,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相关知识.此外,在实际教学中,还注意启发式[7]、交互式[8]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建设实际工程用实验平台成本高,设备需要不断的更新,这对于大多数高校都难以承受.所以在实验平台建设上其指导思想是:立足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同时积极加强和移动、联通及电信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建有现代交换网信令、数据通信实验室、通信线路工程、移动通信与无线优化等实验室,拥有Matlab/Simulink,SystemView,OPNET和NS2等仿真软件,并自主开发了一批功能电路和实验平台;和移动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组织学生到公司参观学习,并共同开设了1周的校企合作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在移动通信的实验教学中基本形成了“三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层次一: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常规的实验箱等设备为依托,结合仿真软件、动画演示等对理论教学中的基本原理进行验证,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关键技术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操作融合起来.层次二:系统仿真实验.系统仿真实验主要利用专业仿真软件建立移动通信系统的模型,对系统的一些参数进行设置并观测仿真结果.通过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数据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和关键技术的理解.如移动通信信道分析、CDMA技术等通过Simulink搭建的仿真实验平台能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层次三: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以现有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展开,并充分与市移动公司开展校企合作课程的机会,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移动公司的商用设备,熟悉当前典型移动通信系统的构成及基本的操作维护项目.并通过利用Matlab/Simulink,OPNET软件对实际移动工程项目进行模拟,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各种软硬件实现某些移动通信功能,提高其开发设计和工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实验室开放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打破原有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分开,实行“实验进课堂”.在理论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和各种仿真软件,把相关实验平台搬进课堂,边讲解边进行实验演示和验证,让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熟悉知识的应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课程和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参观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教师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课程综合实验采用项目驱动法,实验题目设计为解决业内实际问题,由教师在开学时提供题目,指定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余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只提供基本的指导和验收.实行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设计开发提供实验场所和必要的设备,建立全开放的创新实验室,将创新教育延伸到课堂教育之外.

2.4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应用能力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移动通信教学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直接毕业于各大高校,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大多数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且针对日新月异的移动通信技术,如果教师不注意对知识的跟踪学习,很容易造成知识落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信专业按照“加大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开展工作.首先,立足自身,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分批安排任课教师到知名通信企业参加新技术培训;每年组织1~2名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指导,组织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组织任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组织项目申报讨论会,激励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等.其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重视有企业背景的人才的引进.同时聘请了一批兼职教师,定期来校作讲座,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或直接进课堂给学生上课.

3结束语

就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不同工作岗位课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调查统计见表3。对于课程的重要性而言,在医院岗位的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前5门课程是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药物分析;在药品生产企业实习的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前5门课程是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物化学;在药品经营企业的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前5门课程是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药品市场营销。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主要的三大就业领域中,认为课程较为重要的前5门中都出现的是药理学和药剂学,该统计提示,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与法规是药学专业不同领域就业都需要课程,可以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核心课程。

2讨论

本组数据显示,在目前形势下,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就业领域,已经从过去的主要面向医疗单位,转变为医疗单位、生产企业同等重要,并向经营企业扩展。所以,在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将教学计划逐步调整到医院、药品生产、药品经营等多领域就业岗位兼顾的方向,这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类专业培养要求的“宽口径”的特点。因此,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对课程中重点知识及时调整、并对教材中未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补充显得尤其重要。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是把“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的“宽口径”专业。改革调整专业应研究培养目标与主要课程设置的对应性,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并按专业大类组建多种课程模式。核心课程是一个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确保人才质量与规格的关键,也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主要标志[1]。药学专业建设应着力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以药品生产能力、药品营销能力及临床药学服务能力等核心技能的提高为职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高专药学教育特色[2]。在云南省内,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是医院、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与省外多数学校药学专业就业领域基本一致[3],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药学专业教学计划是药学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传统认知中的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正在经历着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新知识正在不断增加,药事管理与法规、临床医学概论和临床药物治疗学三门课程,在传统药学专业的课程中并不重要,但本调查显示,面对今天的药学人才就业市场,其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传统药学专业中原有的部分核心课程。

3结果应用

就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校园市场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逐步发展完善的前提下,就业市场中校园市场的步伐也随之扩大,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就业实习基地数量逐步增加,而各高校为本校毕业生就业而建立的各种就业实习基地更为广泛。这些相关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提高了相应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经验,也是为毕业生更好的就业提供了保障。

(二)公益市场

公益市场一般指的是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就业市场,政府部门通过主办这种就业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单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择业的机会,同时也能更好的落实国家和政府颁布的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公益市场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公益市场一般分为省级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主办的相关就业市场和其他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主办的就业市场。另外,教育部、人事部门等相关部委也会参与公益市场的主办工作。

(三)社会市场

社会市场是指通过包含省市县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在内的社会人才服务、中介机构,它们建立了面向全社会的各种类型人才就业需求的非公益性就业市场。不仅如此,社会市场还包含其他形式的就业,通过其他途径,例如公务员和教师等的考核,进入军队,毕业生自发寻找就业,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就业招聘信息实现就业都属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市场。社会市场的就业途径形式多样化,也有其相应优势,在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校园、公益和社会市场都属于有形市场,而现在网络市场是一种新的逐步发展开来的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这也是无形市场的主要模式。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更是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市场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如此,网络市场对于毕业生就业而言是其他就业市场的依托,而且其他就业市场形式也离不开网络市场的相关内容。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主要特点

(一)校园市场具有主体性、针对性和高效性,同时也要注意到校园就业市场的局限性

对于毕业生而言,校园市场是其就业的主要平台,通过校园市场,无论是毕业生的就业还是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校园市场都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最为集中直接的途径。同时,校园市场是高校自身主办的,它的就业招聘和双选活动能够针对本校毕业生的相关就业方向,在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中更有效率,在毕业生的就业中有着重要地位。此外,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通过校园市场招聘人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岗位需要等来决定招聘内容,对于招聘更为方便高效,节省了招聘所需。而毕业生的就业应聘也会方便直接,也能节省其就业成本,校园市场对于双方而言都是高效的。当然,毕业生就业的校园市场也有它的局限性,校园市场的就业局限于本校的市场范围,对于专业性太强的高校来说,因为它的就业招聘和信息等都是在本校的的主要专业之间开展活动,不利于毕业生多方向就业和开阔毕业生就业范围。而且因为高校和企业单位之间会有合作,很多时候毕业生的就业集中在这些固定在该校开展就业招聘和双选活动的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而言,也是一种限制。

(二)公益市场

1.政府支持。

国务院越来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每年都会专门召开会议和发出文件帮助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地方政府也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由于国家就业政策的支持,各省、市(县)级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省、市(县)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合作提供了大范围、高层次的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寻找工作。

2.示范指导。

政府行政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的公益性、示范性作用,除了提供就业服务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外,还应在宏观上示范、指导校园市场、网络市场及社会市场的人才招聘工作。

(三)社会市场

1.范围广泛,持续性强。

社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参与众多的重要市场模式,这种市场的特点是广泛的就业范围、就业形式多样,持续时间长。

2.面向社会,竞争激烈。

各省、市级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社会人才服务等机构在毕业生就业高峰期及之后提供了非常广阔的选择空间给高校毕业生,不过这些市场都是面向全社会开放,使高校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社会人才竞争环境,而且大部分用人单位招人时要求应聘人具有相关工作经验,也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3.适应市场,长期辅助。由于社会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多变的形式,所以能够满足社会多变的需求,并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时反映出来,从旁协助其余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认识自己的就业方向,采取正确的态度面对社会竞争环境。

(四)网络市场

1.及时便捷、覆盖面广。

现在越来越多的组织、单位、机构和个人认可和通过网上招聘、网上求职等网络服务寻求人才和工作,目前网络招聘会、网上考核、远程面试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良好,网络市场的特点是效率和质量都较高。

2.存在安全隐患。

虽然网络市场的效率较高,但也存在信息安全和真实性等隐患,要加强安全保密及资质认定工作,将审核标准规范化和统一化。通过这些方式才能既保护供求双方利益不被侵犯的同时创造出信息共享、互惠互利、安全可靠的网络就业环境。

三、努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发展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供求平衡机制

政府应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充分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功能,营造自组有序的高校毕业生供求关系。虽然毕业生的供需也受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某种调控作用影响,但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甚至发生一些不好的情况。决不能任由高校毕业生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调节和发展,政府必须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首先是信息调控。这种方式主要通过市场信息服务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由于国内各行业间人才资源分布情况严重失衡,为了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必须将目前行业间的相互封闭情况加以改变,分享人才信息,所以我国一定要尽早建立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向社会各界定期公布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就业市场效率提高。然后是行政调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以一定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避免了市场存在的盲目性以及局限性,适当控制毕业生的流量流向和流速,使其供求达到动态平衡,构建合理的结构,并进行中长期人才规划,以人才预测的结果为基础对学校、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招生规模进行安排,将社会总供求比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二)尊重知识与人,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

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价格体系没有统一的模型,因而问题就被复杂化了,所以教育成本,直接经济效益,当地工资水平,间接经济效益等等因素都要纳入考虑的范围内,然后对基本价格进行估算,以此为基础,再因实际情况调整。

(三)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之下的规范市场

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竞争的特点规定为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开展文明合理的竞争,促使社会生产力和谐发展。有关部门要做的就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规则。拟定实施《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条例》,并以此来规范就业市场,将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办法进行全国统一规定。加强监管毕业生就业市场,避免不正当竞争以及欺诈行为的出现,维护市场秩序,维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

(四)鼓励先进

建立以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行的激励机制,保护个人利益。首先参与激励,就是如同浪花与大海一样将个人并入到组织当中,与组织融为一体,以组织的利益为目标,作为一个主人翁为组织的事业奉献自己。此机制能够激发个人的责任感与危机感,使工作效率和个体意志得到提升,自我价值随之得到升华。其次是工作激励,促使人们以增加工作量的形式把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最后是环境激励,即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之中逐渐改变生存环境进而优化环境。

(五)优胜劣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