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范文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范文

时间:2022-07-29 10:32:48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

《生态经济杂志》2015年第七期

1区域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实证分析

1.1山东省区域环境质量状况由表4可见,2013年,山东省空气环境质量较2011年和2012年出现了反弹,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均出现上升现象,大气环境质量恶化,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严峻。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三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分别比2012年反弹7.6%、17.1%和24%,细颗粒物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8倍。由表5可见,济南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高于青岛市的同类指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也少于青岛市的。且2个样本城市中,2012年的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低于2011年和2013年,2013年两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均出现反弹,PM2.5严重超出标准浓度限值,并且济南市的此项指标值是青岛市的1.7倍,两个城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变差。表6为2013年青岛市PM2.5和PM10年均值由低到高排序。数据表明,2013年青岛六区的环境质量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中,市南区、市北区、城阳区和崂山区四区环境空气质量较好,暂且归为一类;而黄岛区和李沧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较差,可归为一类。表7是2013年济南市和青岛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信息。AQI系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是描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状况的无量纲指数,它综合考虑了SO2、NO2、PM10、PM2.5、CO、O3等六项污染物的污染程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数值越大表明综合污染程度越重。本研究在可获得的月度AQI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月度数据,以便与PM2.5的年均值配合分析,因为AQI的首要污染物是细颗粒物。2014年1月10日绿色和平了其测算得2013年全国74个城市PM2.5的浓度值,其中,济南市和青岛市的PM2.5的年均值和最大日均值分别为:114.0μg/m3、490μg/m3和61.7μg/m3、280μg/m3。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对PM2.5的年均浓度限值为35μg/m3,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75μg/m3。2013年青岛市和济南市的PM2.5的年均值分别为66μg/m3和108μg/m3,分别超标0.89倍和2.09倍,与绿色和平测算的结果非常接近,并且两种测算数据均表明,济南市的细颗粒物年均值差不多接近青岛市的2倍。因此,无论是空气质量指数AQI还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PM2.5的数值,济南市的数据值都大于青岛市的,数值越大表示大气环境质量越差,说明济南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要劣于青岛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并且二者的差异度较大。

1.2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通过对2013年①两样本城市产业结构与AQI数据分析发现,虽然从区域环境质量情况(表5~表7)来看,济南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较差,似乎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的关联性不密切,但实际上,可能与该市第二产业内部的许多行业的结构偏重有紧密联系。从数据上看,济南与青岛两市的横向产业结构总体上均处于“三、二、一次产业”的阶段,符合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过程,产业结构总体上比较合理。但青岛市的经济总量数值超过济南市,横向产业结构的合理度虽然不及济南,不过经济发展的质量好于济南,特别是环境质量优于济南市,这或许与青岛市的各产业内部的纵向结构,亦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有关,特别是青岛市所在的蓝色经济区域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容量、环境压力估算

2.1大气环境容量

2.1.1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方法大气环境容量是指不同功能区按其不同的环境目标要求,在保证人类正常生存和生态系统平衡,以及大气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大气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允许量。本研究采用A值法计算区域大气环境容量[1]。A值法可用于计算各个区域污染物总的允许排放量。具体计算公根据公式(1)计算出控制区域能吸收、消纳、自净的大气污染物数量后,再与实际的污染排放量比较便可得到差量,根据差量值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决策。

2.1.2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估算结果及分析根据公式1,利用济南市及青岛市的面积、两市2012~2013年的统计年鉴及山东统计年鉴各年的相关资料,对济南市和青岛市的区域二氧化硫容量进行计算,并与实际排放量作比较。计算结果见表8。由表8可见,2011~2012年青岛市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放量均小于环境容量,控制效果较好。计算结果表明,济南和青岛两市的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均小于环境容量,二氧化硫总量控制效果较好。但相比之下,青岛市的二氧化硫控制效果要好于济南,因为两市的市区土地面积相近,GDP总量青岛要大于济南市的地区生产总值,青岛的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要小于济南市。由细颗粒物PM2.5的年均值和空气质量指数AQI可见,青岛的数据均小于济南市的,说明青岛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较好。青岛市和济南市均属于山东省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区域(其中,涉及济南和青岛两市的范围具体包括济南市市区及章丘市;青岛市市区及原胶南市、胶州市、莱西市),以上计算结果显示,两市的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均小于各自的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无须进行超量污染物减排分解。

2.2区域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压力测算与分析

2.2.1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从环境容量的角度而言,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下,在不超出生态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环境子系统所能承纳的污染物数量,以及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与相应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由天然载体和获得性载体共同提供,由于两者的量纲不同,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计算,需要进行转换。天然载体的承载力采用生态足迹法中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即根据区域的耕地、林地、能源用地、水域、草地、建筑用地六大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来计算[2]。具体计算公式如下:61jjjjECAEQY(2)式中,EC为总的生态承载力(g•hm2);Aj为第j种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EQj为第j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均衡因子;Yj第j种不同类型生态生产性土地产量因子(无量纲)。

2.2.2区域环境压力的测算环境压力包括消耗的生物资源、能源造成的环境压力;污染物的消纳造成的环境压力和由获得性载体的承载力转换的环境压力等部分。获得性载体的承载力实际上是减轻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故可把其承载力转换为消减环境压力的容量,从而进行环境压力的计算。将上述这几种环境压力折算相加即可得到区域所承受的总的环境压力。

2.2.3区域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压力的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表9和表10分别为济南市的环境总容量、环境压力及生态盈余变化情况及济南市2010年、2012年三次产业的环境压力分布情况。根据表9可见,济南市环境压力大于其承载力,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强度超过区域内的环境容量。2011年济南市的环境承载力为51.718万公顷,环境压力为299.4万公顷,生态赤字为255.153万公顷。尽管2012年该市的环境压力较2010年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42836670全球公顷下降为2012年的29940000全球公顷,但区域环境承载力也在下降,因此,生态赤字依然较大。鉴于2013年济南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出现反弹,可以推知,济南市面临的环境压力可能在继续增大。表10表明,济南市第三产业的环境压力及其强度最小,其次是第二产业,相比之下,济南市第一产业的环境压力及压力强度较大。需要加大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调整和优化第一和第二产业。根据表11可见,2011~2012年,青岛市环境压力均大于其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其中,2011年的环境承载力为47.048万公顷,环境压力为276.438万公顷,生态赤字为229.39万公顷。2012年的环境承载力为44.0465万公顷,环境压力为276.438万公顷,生态赤字为232.3915万公顷。青岛市环境压力远远大于其承载力,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强度超过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尽管2012年与2011年相比,该市的环境压力略有上升,由2011年的27483500全球公顷上升为2012年的27643800全球公顷,但区域环境承载力也在下降,由2011年的4704800全球公顷下降为2012年的4404650全球公顷,因此,生态赤字依然较大。表12表明,青岛市第三产业的环境压力及其强度最小,其次是第一产业,相比之下,青岛市第二产业的环境压力及压力强度较大。2011年和2012年,青岛市的环境压力在加大的同时,其环境承载力也在下降,这就加剧了生态赤字,增加了生态欠债,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表11和表12的计算结果表明,青岛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强度大大超过其区域环境容量。第三产业的环境压力强度最小,产业结构总体合理,但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需继续加大。2013年,由青岛市的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可以推得,青岛市面临的环境压力依然较大。2011年和2012年,青岛市的环境容量与环境压力测算结果表明,青岛市的经济增长亦是建立在生态赤字的基础之上的,尽管地区经济增速较高,但对于环境治理的力度不如现在,因此,区域环境质量不高。根据以上样本城市的实证研究结果,可以推得,山东省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甚至持续加大,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任务非常艰巨,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本文借助空气质量指数AQI等指标分析了区域环境容量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的相关性,并运用A值法、生态足迹法计算并分析了样本城市的大气环境容量、区域环境总容量和环境压力,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尚处于“二、三、一”阶段,需要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力度,按照“三、二、一”的有序演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中,2个样本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不太明显,尽管从横向看,均处于“三、二、一”产业的顺序,但与各产业内部的纵向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样本城市的区域大气环境压力均小于其容量,无需进行超量污染物的减排分解。但济南市的空气环境质量要劣于青岛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并且二者的差异度较大。(3)计算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环境总容量均小于其环境压力,出现了较大的生态赤字。由此可以推断,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即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带来了其副产品大气环境等生态质量的下降和生态赤字的增加。(4)2个样本城市的第三产业对环境的压力均较小,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环境压力很大。其中,济南市的第一产业的环境压力强度超过60%,而青岛市的第二产业的环境压力强度超过50%。

3.2相关建议根据实证分析,要在区域环境容量约束趋紧条件下,实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目标,尚需从以下的方面着手。(1)应尽量避免“边污染边治理”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径。即使经济增速放缓甚至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状态,也应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换取经济增长的短视做法必须坚决摒弃,否则,留下生态欠债,得不偿失。(2)持续提高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分布在鄂中及鄂东地区,且该类型区域范围呈现出“中部扩大,东部缩小”趋势,中部LL型区域扩散作用明显,周边地区不断被其同化显示出趋同性;HL型分布较分散,属于该类型的县市逐渐增多且有东移的趋势,说明东部地区耕地承压能力出现了极化趋势。

作者:邢秀凤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经贸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质量关系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ngjizazhi/stjjzz/67648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