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微创新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范文

微创新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2-12-21 09:17:34

微创新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企业经济杂志》2015年第十一期

随着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众多价格、功能、材质甚至造型都极为相似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创新设计则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1]。产品的传统创新方式是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在产品成本、功能、质量等各方面领先同类产品,进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随着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持续上升和行业关键技术的不断普及,由技术壁垒形成的创新优势已难以长久维系,必须另辟蹊径,探索实现产品“异质化”的新途径,微创新就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微创新概述

(一)微创新的内涵目前针对微创新概念的论述主要来自产业界的相关人士,如乔布斯认为“微小的创新可以改变世界”;奇虎360的周鸿祎认为“从用户体验出发,把产品做得简单、易用,或者能够提高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愉悦感。任何在此方面所做的创新努力,哪怕很微小,也有价值,我把它叫微创新”等等。但他们也仅止于达成基本共识,并未形成统一定义。上海的赵付春博士在综合研究各方面意见后认为微创新是基于主导创新平台或设计,以员工的自发创新为基础,以流程、产品和服务等局部改善为手段,以改善用户体验为主旨,强调相关方(用户或供方等)的参与和反馈而展开的渐进式创新方式[2]。虽然公众对微创新的关注度近年来才逐渐上升,但事实上它并非全新的创新类型。学界根据成果的作用及影响程度不同将创新分为颠覆型和渐进型两个基本类型:颠覆型创新往往基于跨越性的技术变革或开创性的商业模式创造出新的产品种类或差异较大的产品,甚至形成新的产品或行业标准,影响较为深远;而渐进型创新一般不会建立新的产品、行业标准,往往通过引入了新标准作为创新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改良产品,影响相对较小[3]。传统上,无论是颠覆型创新还是渐进型创新,大都采用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模式,但由于企业的内在惰性,往往易于陷入创新乏力的局面。微创新就其作用和影响而言无疑属于渐进型创新,与传统创新不同的是它抛弃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转而以用户为中心、以改善用户体验为目的,将消费者无穷的消费需求转化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动力,解决了传统创新缺乏持久创新动力的难题。

(二)微创新与“山寨”行为的区别近年来,微创新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招来了众多质疑,其中最为诟病的就是微创新与山寨之间千丝万缕的“暧昧”关系。不少人认为微创新就是山寨、抄袭的代名词,是“伪”创新,但事实上两者在创新的动机、手段以及结果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其一是动机不同。微创新通过局部创新不断改善用户体验,逐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形成稳定、持久的产品力;而山寨产品则往往只追求短期、高额的商业利润,缺乏长远的创新发展规划。其二是手段不同。微创新以现有产品、技术和消费需求等为基础,通过二次开发、局部创新形成新的产品;而山寨则是对现有产品功能、结构、材料等的简单模仿或完全抄袭,未融入自身的思考和研究[4]。其三是结果不同。微创新不仅能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形成稳定持久的产品力,同时还有利于形成产品创新的内在逻辑。产品创新的内在逻辑不仅能促进创新设计,同时还能形成创新壁垒,对抄袭行为产生阻隔作用;而山寨产品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轰动效应、获取高额利润,但往往由于缺乏创新逻辑而后继无力,从而迅速归于沉寂。由此可见,微创新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创新手段,而山寨行为则是企业步入正轨的拦路石,两者具有本质性区别。

二、微创新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一)微创新能帮助企业快速适应个性化的消费市场产品同质化是社会科技水平整体提升、技术壁垒逐渐消除后的通病,它与消费者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当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持续的产品创新是消除同质化的有效手段,但是基于关键性技术突破的颠覆型创新不仅投入大、周期长,且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也无法通过持续的颠覆型创新来适应个性化市场的发展,因此,以微创新为代表的渐进型创新必然成为企业产品创新的主要形式。同时,随着用户体验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不断加剧,以改善用户体验的为基本立足点的微创新对产品创新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5],成为企业适应短、频、快的个性化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微创新能促进现代产品设计理论的发展微创新对产品设计理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不少重要的现代设计理论中都包含有微创新的相关理念,如模块化设计就非常注重局部性的微创新:模块化设计理论要求按一定依据将产品分解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子模块,并根据消费需求变化对相应模块进行增减、更新或重组,通过针对性的局部创新形成既符合消费者个性需求又相对低廉的产品,有效解决产品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此外,微创新关于用户体验的相关理念对模块化设计也具有启发意义:即可以强化产品子模块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对应性,进而通过改进子模块更具针对性地改善相应的用户体验,产生事半功倍的创新效应。

(三)微创新能充分发挥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生产效能就发展趋势而言,以柔性化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先进制造技术必将成为现代制造业的主流技术,而微创新则在发挥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产能和效能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当前已有不少大型制造企业建立了新型的、柔性化的生产线,企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生产流程、工艺、结构以及尺寸进行局部调整,以便根据市场需要快速调整产品线[6],并且避免传统刚性生产线在产品转换时所带来的高额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但柔性化生产线的可调整性具有一定限度,颠覆型创新因其往往需要对生产线进行大幅调整,超出了柔性化生产线的承受范围,难以发挥其技术优势。而微创新由于对生产线调整的要求少、幅度小,因而与柔性化生产线的技术特性具有较高的匹配度,更有利于发挥其灵活多变、高效低耗的技术优势。由此可见,现代先进制造技术既为企业开展微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也要求企业必须将微创新作为产品创新的主要途径,才能充分发挥先进制造技术及设备的效能,避免无形的浪费。

三、产品微创新的基本策略

(一)主动转换创新视角产品中的一些小问题对专业人员而言很容易解决,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却并非如此。这些问题虽然很小,但解决的好却能大幅改善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产品微创新过程中,创新人员不仅要将自己的身份从产品设计者转换为产品的使用者,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摆脱自身专业知识构架和固有思维模式等的禁锢,尝试以普通消费者非专业的视角来审视产品,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持续发掘创新途经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7]。但在“体验为王”的消费时代,产品创新不能单纯依赖高新科技,必须不断发掘新的创新途径,并重技术创新、体验创新等多种途径。在产品的微创新过程中尤其应该注重体验创新,通过恰当的技术、工艺或材料等有针对性地满足产品目标对象的消费需求,改善、甚至创造全新的使用体验,进而产生良好的体验创新效果。

(三)不断拓展创新内容传统的产品创新往往偏重物质功能,着力于增加产品的使用功能或提升其性能。但实际上产品的功能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除物质功能之外,产品的审美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精神功能也应该成为创新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社会需求层次逐渐向上迁移的形势下,产品精神功能的创新往往能产生事半功倍的创新效应。由于微创新以用户体验为基础,因此,在精神功能的创新方面更具优势。如图1所示名为“moon-glass”的茶具就侧重于精神功能的微创新:设计者对茶杯内壁造型做了细微改动,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水面高度的变化呈现出与月亮类似的盈缺变幻,产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文意境,与使用者产生情感互动,营造出与众不同的使用体验,有效提升了产品的附加价值。

(四)及时调整创新意识传统创新往往致力于实现根本性的突破、产生颠覆性的新功能、新产品,但随着技术壁垒的不断消解,这一类型的创新越来越困难。而在产品同质化日渐普遍的背景下,设计的优劣、品质的高下往往体现于细节的处理上,所谓“见微知著”。因此,在产品创新过程中企业和开发人员必须转变创新意识,从细节入手,围绕“最能够打动消费者的那个点”开展创新设计,通过微小的创新改变世界,而不是盲目地求大求全。

四、微创新的评价方式

微创新以改善用户体验为主旨,因此微创新成功与否也必须以用户体验作为评价依据。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可以分为预期使用体验与实际使用体验:预期使用体验是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预想而成的使用效果,这一预期效果也是消费者评价新购产品的内在标准。比如:消费者原来使用的手机运行某些大型软件较为缓慢,那么运行大型软件必须流畅,就会成为他们的预期使用体验之一,并成为购买新手机的标准之一。实际使用体验则是消费者购买产品之后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真实体验。通过对比预期使用体验与实际使用体验能够对微创新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如果某方面的实际使用体验高于预期使用体验,就意味着产品中相应的微创新较为成功;两者基本持平则表示基本成功;而如果实际使用体验低于预期,则表示对应的微创新较为失败。

五、产品微创新的通用模式探究

虽然目前微创新在各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但学理层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微创新的实践应用缺乏系统而有效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深入实践的同时必须及时总结经验,探索产品微创新的通用模式,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

(一)产品微创新的一般步骤1.掌握产品目标对象的预期使用体验。预期使用体验不仅是消费者评价产品的内在标准,同时也是产品微创新的重要依据,在产品开发前期必须掌握消费者真实、准确的预期使用体验。在获取预期使用体验数据时必须兼顾针对性和普适性:针对性是指必须根据产品的目标对象设定数据来源,而不能随意选取调查的对象群体;普适性是指调查数据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以使最终数据能够体现产品目标对象的群体共性,而非个别消费者的个体特性。2.解析预期使用体验中的诉求点。预期使用体验当中往往蕴含着消费者对产品的某些诉求,包括显性诉求和隐性诉求。显性诉求是指消费者对产品比较明确的要求,比如很多消费者都喜欢使用大屏手机,以获取更好的视频或游戏效果;隐性诉求则是消费者比较笼统的、甚至尚未明确意识到的诉求,比如:大屏手机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更加精彩的视觉享受,但也产生了操作上的不便,原先单手就可以完成的操作在大屏手机上必须双手并用才能完成。因此,很多用户都希望提高大屏手机的操作性。但“提高手机操作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诉求,不同的设计师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有不少企业就针对这一诉求开发了单手触控模式,对拨号键盘和输入盘做缩小、贴边处理(见图2),用户只需一只手就可完成拨打电话、发短信以及解锁等操作,而且可以左右手随意切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手机的操作性,满足了消费者的隐性诉求。3.通过微创新将诉求点转化为创新点。改善用户体验的基本手段是利用产品的创新点来满足消费者的诉求点,但前提是必须确定消费者最关心的“那个点”。因此,从预期使用体验中解析出消费诉求之后,必须进一步筛选出消费者需求最为迫切的主要诉求,以便通过针对性的微创新优先予以满足,从而快速、有效地提升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在同时选择多个诉求点进行微创新时,除了消费者需求的强弱之外,还必须考虑这些诉求点之间的关联性。一般而言,关联度高的诉求点更易于形成产品创新的内在逻辑,并产生系列性的创新成果,进而为跨越性的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二)产品微创新的通用模式成功的微创新不仅能够使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超越其预期体验,同时还会促使消费者产生更高的预期使用体验;而新的预期使用体验中所包含的诉求点则将成为企业新一轮微创新的着力点,从而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产品微创新模式(见图3)。这一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引入了消费者这一外部因素,将消费者的无穷消费需求转化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动力,较好地克服了阻碍创新的内部惰性,也较好地解决了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缺乏持久创新动力的难题。

作者:王岳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微创新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ngjizazhi/qyjjzz/68427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