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范文

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范文

时间:2022-10-29 10:12:41

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摘要:人类对于仿人机械的幻想自古有之,工业革命后传统工匠突破了依靠复杂工艺来提供自动机械的动力源问题,电动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早期机器人诞生成为现实。西方早期机器人知识在清末通过报刊、电影、小说等形式传入中国;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知识的新闻报刊,搜集与机器人题材有关的电影及小说,进而分析近代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方式及影响,探讨民国时期民众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的态度及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机器人;民国时期;西学

机器人是21世纪高技术领域代表性技术之一,发展机器人产业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竞争的重要领域。现代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成为未来最有潜力的科技创新。任何科技产物的诞生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从古到今,人类对于机器人的设想从未停止。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宽泛地使用的“机器人”一词,很多情况下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将某种自动机械称为机器人。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利用木材、金属、皮革等制作出了供人们娱乐的自动玩偶,这些都属于早期机器人。[1]现代机器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组成的技术群体为基础。[2]本文以民国时期刊登早期机器人知识的报刊、小说及引进的电影为载体,探析西方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具体内容以及影响。

一、早期机器人知识传播概况

机器人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卡德摩斯以龙牙创造士兵的故事被赋予创造机器人的理念。[3]在中国西周时期《列子•汤问》记载“偃师献计”的故事中,同样呈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类机器人。[4]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古代的仿人机械主要是依托复杂的机械工艺,而现代机器人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社会背景决定着技术发展水平,工艺和技术发展制约着机器人的各项指标,因而对机器人概念限定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现代智能机器人诞生之前,国外制造的自动或半自动类人机器人(即早期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民国时期关于早期机器人知识的传播方式以报刊传播为主。在笔者搜集到的112种报刊中,涉及机器人知识的报道有212篇,载文量较多的有《东方杂志》《科学画报》《时兆月报》《科学的中国》《学生杂志》等。有关机器人的报道,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足见在当时“机器人这一题材的新闻深受大众关注。1911年已出现介绍机器人的文章,1912年、1913年、1920年各一篇,直到1926年,与“机器人”主题相关的文章陆续出现,1931年开始数量逐年上升,1933年和1935年达到了两个高峰,之后呈下降态势(如图所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西方早期机器人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以及民国时期主流媒体报导的时效性和价值取向紧密相关。

1.美国世博会展出机器人由以上数据可知1931-1936年中文报刊中对西方早期机器人的报道比较集中、数量相对较多。单从技术层面上来看,20世纪20年代无线电开始广泛推广及应用,以及1933年和1939年在美国举办的两次世界博览会,让机器人的设计和开发变得炙手可热。1933年和1939年分别在芝加哥和纽约举办了两次规模较大的世界博览会,“该展会规模宏大,……会中一切,概以显示百年来的科学进步为主……”[5]举办这次展会的目的是“表现百年以来人类文化和科学所得之进步……提倡科学合作”,[6]1939年4月30日开幕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出世界各国在科学、艺术、教育及生产方面的进步。“罗斯福总统已向世界五十九国发出邀请……已有三十七国表示愿意参加……”[7]中国也积极参展,博览会中设有中华民国馆。此次博览会上展出的机器人体现了当时机器人技术最新的成果。随着西方主流媒体刊登美国博览会的新闻报道,人们对机器人的关注度普遍提升。

2.早期国内外机器人技术的进展如果以机器人的动力源作为划分标准,早期机器人主要分为以重力为动力源、以水或风为动力源、以弹性材料为动力源、以蒸汽为动力源、以电为动力源,以及其他形式为动力源的机器人。很多机器人在设计上还综合运用了多种动力源。从结构上来看,早期机器人大量运用了擒纵机构。如在博物馆里可见到的各种机械计时仪器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开元水运浑天俯视图、水运仪象台、大明殿灯漏等。具有擒纵结构的机械装置还多见于18世纪欧洲王室贵族间流行的自动机械人偶。瑞士著名的雅凯•德罗(JaquetDroz)家族制作的绘画机器人、音乐演奏机器人和写字机器人曾一度风靡欧洲。写字机器人体内拥有约6000多个零部件,包含40个可替换的内部凸轮,只要更换这些凸轮,“写字机器人”就可以写出不同的字词和句子。现藏于北京故宫的“铜镀金写字人钟”也是由雅凯•德罗制作并进贡给乾隆皇帝。[8]“铜镀金写字人钟”由四层阁楼式组成,底层是写字机器人,与计时部分机械不相连,是一套独立的机械装置,只需上弦开动即可演示。开动前需将毛笔蘸好墨汁,开启机关,机器人便在面前的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9]“铜镀金写字人钟”制作工艺复杂,具备了早期机器人的一些特点。运用基本的机械原理把不同的齿轮组合起来,“诚最精巧之制作也”。[10]在电及无线电被普及以后,以电为动力源的机器人随之出现。电话机器人“特勒发克斯(Televox)”的主要部分是一组电机,通过感知不同的音级,将声音转化为机械动作。[11]机器人的听音器把各种声音变成不同的电流,电流都从脑部发出,脑部由电磁铁组成,每具电磁铁由不同的电流控制,电磁铁和机器人身体的各部位相连。[12]演讲机器人“爱理克(Eric)”[13]体内有电力摩托机、电磁滑车、杠杆等,脚下另藏有摩托机,这些机械相互配合,控制它从座位上站起来,向观众鞠躬。会驾驶飞机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是“用无线电指挥机器人驾驶飞机飞行……”[14]还有一种机器人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它的“瞳孔是一具小型的电力照相机,能把光线变成电流,因而机器人的各种动作就可以通过光线来指挥……可以用于辨别布匹的质地、纯净水或掺水的酒”。([12],p.71)除此之外,还有用蒸汽为动力的机器人,“腹中藏有机器炉鼎,以火燃之,其人即能自能行走……”[15]《点石斋画报》中以的“铁人善走”为主题细致描绘了这一场景。从以上各种功能的机器人可以看出,机器人在制作时运用了当时社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以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来看,这些机器人核心部件是简单或复杂的自动机械,尚属于机器人早期发展阶段。3.从新闻媒体中体现“机器人”称谓的演变“能够代替人工作的自动机械”并不是一开始就叫“机器人”。通过民国时期的报刊可以看出,作者翻译国外相关杂志时,并没有约定俗成的标准,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音译法或意译法来翻译,如“机械人(Mechanicalman)”[16]“自动人(Automation)”([13],p.118)等。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恰佩克(KarelČapek)在他的剧本《罗萨姆万能机器人》(Russum’sUniversalRobots)中塑造了一个叫“Robota”的机器奴隶角色,“Robota”这个单词后期在英语中改写为“Robot”。[17]因而在1920年以后,报刊中开始使用“Robot”一词,来表示“自动控制机械”,逐渐代替之前一直沿用的“android”“automation”等单词。“Robot”一词在引进中国后也有不同的翻译,如“洛婆式的自动机(RobottypeofAutomation)”[18]“老勃脱(Robot)”[19]“人造人(Robot)”[20]“洛鲍脱(Robot)”[21]“罗伯先生(Robot)”[14]“偻伯(Robot)”[22]等都是当时作者对“Robot”的直译。不管是将“Robot”直译为“罗伯特”还是意译为“机器人”,这两种称谓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民国时期普通媒体人对“机器人”观念的演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人等同于机器,功能模拟人,机器取代人[23]。从机器过渡到机器人体现了社会科技与人的认知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

二、民国时期机器人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

民国时期机器人知识的传播通过报刊、电影及小说三种途径。报刊中刊登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人技术,部分新闻配有图片,形象地呈现出机器人技术的在国外的发展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以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电影《机器人与猩猩王》及科幻小说《机器人的自白》等,[24],[25]也受到民众的欢迎。徐建寅作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的先行者,“在外洋数年,所见奇异,终以此事为第一”[26],以其亲历西方的所见所闻积极推广近代科学技术。

1.报刊传播机器人知识为主民国时期机器人知识以报刊传播为主,大多数作者采用转摘国外新闻的方式介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情况。有的作者也对当时的机器人技术给予了一定的评论,进一步引导社会舆论。本文将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的新闻报道分为一般性知识介绍、新闻特写、新闻述评三方面来具体分析。(1)一般性知识介绍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的新闻报道,以翻译国外的报刊为主,新闻时效性不强,因而只能作为一般性知识介绍给受众。早期报道中出现的机器人没有实用价值,仅以观赏娱乐为主。(2)新闻特写具有现代意义新闻报道特点的新闻,主要集中在1931-1933年间报道机器人驾驶飞机相关内容的新闻,不同的报刊报道风格不同。此类新闻如:据三月十日伦敦电称。此间试验用机器人Robot驾驶飞机成绩极佳。[42]国民新闻社十九日洛杉矶电。今日有一机器人驾驶之飞机,在天空飞翔三十七小时又十五分后,安然降落……[43]纽约四日电。铜铁制造之机器驾驶人,业已切实证明,能在各种普通飞行环境中驾驶飞机。[44]国民新闻社念一日纽约电。美飞行家卜士德,……用机器人驾驶,自此间出发,于六日以内,环航全球一周。[45]根据新闻内容可以看出,这些新闻都转引自国外报刊,但均没有写明转载出处和作者,被转引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证。(3)新闻述评民国报刊以机器人为题材的新闻报道,内容多以机器人领域的新发明、新创造为主,目的是向读者普及国外机器人领域的新进展。民国时期在新闻报道方面开始出现新闻述评这一特殊的文体形式。顾名思义,新闻述评有“述”和“评”两个方面。它把一个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后果。[46]民国时期关于机器人的评论性文章,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望远镜:机器人出世了!!!》一文,文章以机器人为切入点,客观分析了中国在科技方面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文章的语言风格幽默讽刺,但不无道理。除此之外文章还详细解读了机器人在工业上应用[18],这也是民国报刊中第一次提到把机器人应用在工业上。其他文章有的汇总了近期国外机器人的新发明并分析其中的技术革新。《学生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总结了当时机器人能够完成的工作:接电话、做家庭的日常事务、管理机器以及解决各种算数问题。但是机器人缺乏自动的意志和创造的思想。[47]《不罢工不怠工的机器人》一文中,分析了机器人被大量使用的原因。[48]这一理念与我们现代社会机器人的使用观念不谋而合。中国早在西周就有“机器人”的记载,如在《列子•汤问》中“偃师献计”篇提到的偶人就类似本文所说的机器人。有文章这样评论:……如果碧眼儿看见了这个故事,一定要继续研究,将偃师所造的机器人当做他们发明机器人的标准……[49]但“偃师献计”中提到的“机器人”终究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或假说,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实现。随着机器人在军事上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有部分文章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对社会的影响。但是,机器人终究是机器人,无灵魂、无情感、无意志、无思想!机器人不明是非,不辨曲直,不分黑白,不知道造革命与反革命有什么区别![50]这篇文章批驳机器人,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呼吁空军战士和广大民众要有打败敌人的技巧和坚定的革命头脑,不要惧怕新时代的新鲜事物,也不要盲目崇拜和迷信新科技。另有一篇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本质,是这样阐述的:爱理克的好像有生命的杠杆之能活动,原有人在后面给它按动机钮。伦敦城西区那个行走的机器人,绝不能独自行动。特勒发克斯之能接电话是由温斯尼以及熟悉它的内部构造的人所指命。没有那三英里以外管理机器的管理人,爱迪生电力公司里的自动机械也只有永远归于停顿……([13],p.118)整篇文章在最后揭示了机器人的实质,似乎在警醒人们不要被这种现状所迷惑。机器人达到极普遍的实际应用之后,将使人类免去许多的苦役和千万种不适性的工作……在一个组织完善的社会里面,永不再有失业的恐惧,而且眼光注视着将来,寻找更好的机会去发现他们的天赋才能和理智的能力……([13],p.119)作者提出的观点和我们对于现代机器人的认识相类似。结合对现代机器人伦理的说明,机器人伦理的核心原则是“和谐”,这一原则并非仅仅是要机器一味地让位于人类,令大自然让位于机器与人类,而是通过机器、人类与自然双向互动达成和谐。[51]当机器人成为社会热点时,通过这些文章让读者不要迷信机器人,冷静地看待这一现象。

2.电影及小说中的机器人知识在中国,对电影的认识是从放映国外影片开始的。[52]1896年电影首次在中国放映,此后的50多年里,大量的美国电影被贩运来中国并被分销到各地。在各地影院上映的片目中,美国电影占到了80%-85%。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说过,电影已经“取代了传教士、教育家、炮舰、商人和英语文学,成为中国学习西方工业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为重要途径”。[53]由此可见,电影在当时对民众影响深远。好莱坞电影中,与“机器人”题材相关的电影在设计角色时,通常都要对“机器人”的形象进行改造。一般而言,这种改造包括三种:第一种是身体外部改造,指人类身体拥有部分机械器官,或者部分器官经过机械化改造的现象;第二种是身体内部改造,指通过基因改良,克隆技术诞生的新人种,一般表现为具有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或复制人等;第三种属于精神投射,指发生在特定空间中的生物精神投射现象。[54]20世纪初出现的“机器人”题材电影基本属于第一种改造。这些对未来机器人充满幻想与希望的科幻电影登陆到中国后,引起一时轰动。《机器人与猩猩王》是哥伦比亚出品的科学侦探恐怖片,民国时期在上海西海大戏院放映。1923年,苏联第一部机器人电影《阿埃里塔:机器人暴动》,影片中的机器人形象和人类相似,弗里德里克称该影片为“无声电影时代最佳科幻片之一”。1926年德国电影《大都会》讲述了发生在公元2000年一座特大地下城里人类和机器人的故事。《大都会》将德国科幻电影中的幻想与预言奇妙融为一体,催生出具有独创性的鸿篇巨制,被称为20世纪世界科幻电影的里程碑。[55]此后出现的科幻电影基本具有《大都会》中的特点:气魄雄伟的未来城、创造一个机器生命、疯狂的科学家(荒唐而具有危害的科学家)、能毁灭一切的灾难。[56]遗憾的是,《阿埃里塔:机器人暴动》和《大都会》这两部电影目前尚未找到史料证明它们在中国放映过。电影以最生动形象表达的方式让“机器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除此之外,和“机器人”相关的小说也是当时流行的题材之一。《机器人的自白》是一部国外侦探恐怖小说,全文共十一章,由洪范翻译,连载刊登在1947年的《警务月刊》上。“机器人”题材的小说在当时风靡一时,作者将“机器人”这一元素引入文章中以吸引读者眼球,姜希文的《机器人——我的同学》[57]一文中,将这位行事有规矩,生活有条理的同学比作“机器人”,记叙了他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民国时期与“机器人”题材相关的电影及小说,塑造机器人的角色均为类似人类外形,它们所具备的才能无一不体现当时人们对科学的憧憬。从这一时期开始,“机器人”所具备的人的形象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三、民国时期机器人知识传播的特点

民国时期中国的国力水平比同时代的欧美国家相差甚远,机器人技术通过各种媒介传进中国。从报刊传播途径来看,大多数报刊只载有一到两篇相关内容,对机器人知识并没有追踪报道,总体来看时效性并不强,重复引文率却较高。而电影和小说的传播形式新颖直观,但民众反响一般。综合现有的资料,来审视民国时期传播机器人知识过程中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

1.传播内容丰富且图文并茂从像玩偶一样的星克尔德斯到会弹琴的机器人懿色斯,这些当时供人们娱乐的概念性的机器人成为了日后科技进步的基石。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构造也越来越复杂。大多数文章揭示了机器人的原理——利用无线电的传播控制机器人,但是没有提及具体的技术信息。当时我国无线电技术发展举步维艰,《科学》杂志自创刊号开始,直至1925年10卷7期的无线电专号,从未间断对无线电技术的传播,[58]是传播无线电技术的代表性期刊。但是国内无线电技术的发展程度依然和国外相差甚远。机器人知识在国内的不断传播,可以让民众更好地了解同时期国外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国内相关技术的提高。无线电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后,更是扩大了机器人的使用范围,出现了会演讲、迎宾、检测汽车故障、能给人看病的机器人,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这些报刊在报道机器人相关新闻时,大多数都会用配图加以解释说明。这种图文并茂的直观形式,对民众产生视觉上的冲击;民众对机器人的认知,从单纯文字上虚无缥缈的幻想,转变为对画面上具体的图像形状的感知。这种形式不仅增强了民国时期报刊传播机器人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且通俗易懂,让民众直观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机器人的知识和原理。

2.载文刊物较为多元《东方杂志》《进步》《农民》《图画时报》《学生杂志》《良友》《新陕西月刊》《现代儿童》《希望月刊》《小世界:图画半月刊》《新民》《空军》《时兆月报》《航空杂志》《科学画报》《科学》《机联会刊》等面向各个阶层的报刊对机器人知识都有报道,可见当时民众对西方科学知识的热情和关注。机器人知识报道载文量最多的是《时兆月报》,一共出现了16篇。《时兆月报》是民国时期宗教类报刊,前身为1874年在美国正式诞生的《时兆周刊》。国内《时兆月报》是1905年11月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Adventists)在河南上蔡县出版的,时称《福音宣报》月刊,1908年迁到上海,改称为《时兆月报》。该杂志内容广泛、材料丰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栏目:“要闻日志”“工商进化”“时事释义”“现代真光”“注音字母”“五洲杂志”“妇女运动”“卫生揭要”等。关于机器人知识的报道均出现在“时事释义”这一栏目中,内容与其他报刊相比更为全面。该月刊虽然是以传播宗教信仰为前提,但对于科技的传播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传播来源以转摘国外报刊为主民国时期报刊中关于机器人的文章,从翻译普及西方科技为主的方式,转向报道自主创新科技成果的阶段。有的文章详细地注明出处,有的文章只是在文中提及该机器人是某国某人的新发明。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和1939年美国纽约博览会上展出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成为一段时期内国外各大报刊追踪的热点,详细报道了当时展出的机器人的情况。因为国内报刊上有关机器人的新闻素材都是来自国外的期刊杂志,所以引发了同时期国内机器人报道的高潮。由于受到当时科技水平和社会观念的影响,除了评论类文章外,国内几乎没有原创的关于机器人技术方面的新闻报道。

四、余论

民国时期中国引进及传播西方早期机器人知识的一过程耐人寻味。早期机器人知识传播的途径均为自发性的传播,没有得到民国政府的集中宣传。传播过程一般是独立或个体的行为,大多数媒体以翻译国外报刊的文章作为主要传播手段。而这种方式容易使传播内容流于肤浅。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指出,科技传播不仅包括科学家交流的问题,也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59]。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各个领域报刊对机器人等其他科技知识的及时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众的视野,启发民众的智慧。民国时期报刊传播机器人知识的过程,彰显出近代期刊杂志在报道时事、传播知识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从报刊、电影、小说等传播方式来看,民国时期机器人技术发展较快,涉及领域广泛,机器人所采用的核心技术均为当时社会最先进的科技,尽管该时期的机器人均为早期机器人,却为之后现代智能机器人的诞生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锡麟.机器人溯源[J].机械技术史,1998,1(1):516-525.

[2]李贻斌.现代科技革命与机器人的发展[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2,(4):53-57.

[3]计海庆.“机器人”观念的形成及其影响的哲学考察[D].上海:复旦大学,2005.

[4]张朝阳.《列子》寓言与古代机器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84-85.

[5]百年科学之进步——一九三三年芝加哥博览会[J].科学新知,1933,1(2):5.

[6]张祥麟.从费城博览会谈到芝加哥博览会[J].国际贸易导报,1932,4(3):22.

[7]一九三九年纽约世界博览会[J].导光周刊,1937,5(9):2

[10]W.机器人[J].东方杂志,1920,17(16):82.

[11]最近制造的机器人[J].学生杂志,1928,15(6):79.

[12]启濂.纽约博览会中的机器人[J].西风副刊,1939,(14):70.

[13]风.最近发明的各式机器人及其意义[J].学生杂志,1929,16(1):118-119.

[14]鲁.美国神秘轰炸机之出现[J].航空杂志,1935,5(3):162.

[15]陈平原、夏晓虹.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65-166.

[16]最近制造的机械人[J].学生杂志,1928,15(6):79.

[17]刘海波.Robot译名诌议[J].国外自动化,1985,(4):43-44.

[18]霆源.机器人出世了[J].农民,1929,4(25):9-10.

[19]机器人驾驶飞机[J].现代儿童,1931,1(1):38.

[20]日新月异之机器人[J].希望月刊,1931,8(2):28.

[21]进步中之机器人[J].山东省建设月刊,1932,2(12):35.

[22]曹新.机器人——偻伯[J].科学儿童,1948,(26):102.作

者:仪德刚1;张昕妍2 单位:1.东华大学人文学院,2.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机器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ngjizazhi/qqhzz/7223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