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范文

时间:2022-08-22 09:00:44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通过对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调查研究,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民族工商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在民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养,最终为社会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的工商管理专业化人才。

关键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引言

作为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全国各地具有越来越多的民族院校。随着民族院校的发展,这些学校也开始面向全国各省份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如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的学生比例达65%以上①。工商管理专业是研究营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型学科②。在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民族工商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模式没有完全向应用型方向转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型人才,要求能够在实践中解决具体的问题。然而我国民族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偏重理论化,以理论教育为主,技能教育为补充,动手实践能力差的情况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理论课程考核模式比较单一,实践课程考核模式较为复杂。同时,实践教学的成本较大,与之配套的教学设备较为昂贵,这对于民族院校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销。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民族院校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模糊目前,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大多数高校没有自己的目标。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是在教学科研方面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相应领域的管理工作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③。这样模糊的描述没有具体指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具体要会做什么,又能够做什么。同时,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民族院校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少数民族课程体系和实践实训课程体系,但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大部分民族院校的特别重视。

(三)师资力量薄弱我国的民族院校绝大部分都处于西部偏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客观上制约着西部地区民族院校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几十年来,民族院校不断进行扩招,一方面推动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然而学校却忽视了学生数量激增与教师数量和质量迟迟跟不上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民族院校生师比普遍偏高等问题的出现,这一点在工商管理专业尤为突出。通过对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数量少,高层次人才稀缺,教师数量的增长与学校的发展速度不匹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西部地区民族院校的发展。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截至2017年12月底,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共有学生972人,学院教师3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9人。在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和硕士学位23人。其中,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人数都不到5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博士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约为6%。二是职称结构不均衡,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少,老龄化问题严重。教授的平均年龄是50岁左右,具有正高级职称职务的人员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12%。这种状况必然制约着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能力的提高,从而制约着整个民族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通过对相关大学生就业资料的分析,目前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不再将学习成绩当成唯一的考察指标,而是重点关注综合技能包括充分的表达能力、完善的社会交往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沉着应对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等。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而言,企业比较关注的综合素质与技能,体现在具备“较强的营销意识”“知识面广”“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方面。然而这些都尚未被我国民族院校纳入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五)对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较弱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必须得到员工的认同,只有这样员工才能与公司共同成长④。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择业和就业时,常常会与企业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越来越多的原因是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差异,更多的矛盾源于他们无法适应企业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这恰是不适应企业文化的表现。因而,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及时认识并协调自身以更好地适应企业文化,是与专业技能培养同等重要的事情。然而通过对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的调查,发现许多民族院校都没有开设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课程。

三、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解决对策

(一)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民族院校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各专业的教学体系应以能力为中心,实行“宽口径”教育。“宽口径”就是要加强通识教育,工商管理类专业不仅要具备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相关的社会知识、文学知识等,使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宽广的就业前景。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应当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强化学生的调研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突出对外营销和对内运作的特色。努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品质,着力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建立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少数民族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在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某一方向特定的知识和技能⑤。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理解的能力,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充分接触,从实践中体验出真正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刚进入企业时,必须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习惯,以适应企业文化。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通过“内扶外引”,大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在各民族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普遍存在着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职务(职称)、学科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我们应该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资助本校优秀硕士研究生继续读博深造,完成学业后返校任教,补充师资力量。对新引入的教师,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派一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根据各人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并指导教学科研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包括国内和省内举办的学术活动,也包括在其他省市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访问学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同时,可以试点引进东部高校退休的专业教师来西部支教,解决目前高级教师不足的矛盾。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以企业带专业未来,中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教育体制的改革也意味着传统教育必然要创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成长也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注定不久将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增加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机会,了解企业运作。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教师更容易贴近实际;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可以拥有自我经营的公司,在现实中学会实际管理运作。综上所述,实现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的适应性等是工商管理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特色教育可以强化工商管理专业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切实提高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宋启红;贾滇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ngjizazhi/jlgsxyxb/71858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