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议农业经济制约因素与措施范文

小议农业经济制约因素与措施范文

时间:2022-09-29 05:16:52

小议农业经济制约因素与措施

1农业生产投入稳步增加

2011年,全省农民户平均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6597.44元,比1991增长104%。财政支农资金达到26.49亿元,比1991年增长92%。全年完成各类水利建设投资12.2亿元,全年共落实中央水利补助资金8.7亿元,是前三年平均水平4.3亿元的2倍;省级水利投入4.8亿元,比上年增加0.75亿元。

2青海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效益低下,青海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2.1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近年来,青海省农业产值结构总体变化不大(表2),种植业产值与牧业产值相当,基本都维持在50%上下,而且种植业比重逐渐下降,而牧业比重逐渐上升;林业产值较小,比重在1%-5%左右;渔业产值比重最小,不足0.5%,农业生态系统单一。1991年,青海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5.79∶2.69∶46.15∶0.31,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71.45∶3.19∶25.14∶0.21;2011年,青海省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4.58∶1.81∶51.7∶0.09,全国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变为50.79∶3.8∶32.15∶10.45,从以上比较不难发现青海省农业结构不尽合理,调整缓慢,农业的产业链简单,农业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没有合理的发挥出来,缺乏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对农产品的加工基本上处于原始或粗加工状态,没有产前产后产业的增值,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2]。

2.2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一产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虽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逐渐下降,但其就业人数比重与其产值比重很不相称。2011年,青海省第一、二、三产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比重为67.63%、17.79%、14.58%,而相应的第一、二、三产业的GDP结构为9.3%∶58.4%∶32.3%。三次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别[1],2011年第一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3.71%,拉动全省经济增长0.4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61.09%,拉动全省经济增长9.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贡献率为35.2%,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39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聚集了一半以上劳动力的第一产业创造的GDP却不到1/10,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力也微不足道。说明第一产业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处在最薄弱地位。

2.3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迟,发展速度慢自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青海省农业特色产业继续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区域性主导性产业逐步确立,但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迟,规模小,竞争力弱,布局分散,还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市场竞争力和带动效应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整体水平不高,加工转化率只有31.2%,加工产值不到农业总产值的30%,大多是初级产品,没有实现深层次加工增值;农业标准化生产刚刚起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数量少,名牌优质专用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全省无公害果菜面积比重只有7.9%。

2.4农业成果转化率和农业效益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非常大。青海省严酷的自然环境,贫瘠的土壤以及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压力,提升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同时,农业又是弱质产业,经济效益较低,与其他产业相比,市场竞争力弱。1991年青海省农业土地生产率(农业增加值与耕地面积比率)为1202元,仅为同期全国水平的29%。2011年为8600元,也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23%;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与总人口比率)从1991年207.2元/人提高到2011年的1260.33元/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36%和69.66%。这就要求农业发展必须依赖先进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但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制约和投入不足,导致大量农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青海省农业生产效益无法显著提高。

2.5农业生产投入低,生产能力差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加大,速度加快。近年来青海省推进引大济湟、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水源建设、东部城市群综合供水网络四大骨干工程建设并发挥效益。但由于水利建设覆盖面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1年青海省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为4.88%,2011年下降为2.91%,1991年此指标全国平均水平为10%,2011年为8.23%。1991年青海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42%,2011年为3.34%,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3促进青海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要实现青海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农业经济基础作后盾。只有经济较快、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农业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条件。

3.1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开发力度

合理的农业结构是农业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各种农业资源在不同农业部门的重新配置。青海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应准确定位农业结构调整主体,选择科学的调整方式,农业结构调整,应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为调整主体的原则;其次应因地制宜,选择合理可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种植业和养殖业是青海省农业的主体部分,相关农业科研与推广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应积极进行种植业技术创新,推广养殖业结构调整。

3.1.1结合青海省农区降雨量少、干旱的特点,多发展一些适应干旱地区且抗旱能力强的各类作物和林果品种,研究总结推广相关栽培管理技术;大力推广适合省内农业生产的地膜覆盖。推广多熟制种植和高效农业建设等农业抗旱节水及高产技术,使种植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化、规范化之路。

3.1.2发展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兼得的畜牧业,大幅度地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同时可使草产业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为实现青海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青海省具有发展草畜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利用青海省丰富的草场、草种资源,继续加强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的同时,大力发展饲草、饲料生产业,推动畜牧业发展。

3.1.3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生产布局,必须按照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调整种植结构。青海省地域广阔,气候差异较大,调整农业区域生产结构,应充分考虑各地既有的农作物结构和自然生产条件,以区域比较优势和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标准,科学合理划分农业区域布局。若把青海省划分为四大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可以定位为(1)东部黄土高原综合农业区:包括西宁市、海东地区、黄南州同仁县和尖扎县、海南州贵德县、海北州门源县。面积3.5×104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5%。本区是全省土地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地区,光热资源丰富,适于作物和牧草生长,为农林牧渔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应重点发展粮食、蔬菜、水果以及肉奶蛋禽生产及其加工。(2)环青海湖牧农渔林区:本区包括除贵德县以外海南州全境、除门源县以外海北州全境、海西州天峻县。面积9.3×104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2.87%。本区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0℃以下,年降水量300-400mm,表现为冷湿的自然环境。以牧业生产为主,是青海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一个地区。(3)柴达木盆地农牧林渔区:本区包括除天峻县以外的海西州全境,土地类型多样,耕地面积占0.15%,林地面积占2.25%,水域面积占0.21%,是国内典型的绿洲农业区,粮食产量高,蔬菜瓜果种植成功。今后应加快蔬菜、果品及肉类副食品加工。(4)青南高原牧林区:本区包括玉树州、果洛州、黄南州的泽库县和河南县[3]。面积34.77×10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8.21%。畜牧业是本区的支柱产业,应重点发展牛羊肉生产加工、乳皮、毛、以及乳类产品,扩大现有市场规模。

3.2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

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和首要条件,也是青海省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如何正确处理农工关系,是使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部门相互协调,结构和布局合理的先决条件。持续健康地发展就是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优化农工结构,加快农业和工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从注重地区的比较优势转变为培育竞争优势;要调整好工农业发展速度,实现科技兴农。以二、三产业发展为契机,推进青海省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省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畜产品资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各级政府应利用丰富的劳动力和种养殖业资源,继续扶持龙头,扩大基地,带动农户,推动区域性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一是各地充分发挥各自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做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骨干项目和特色拳头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已逐步形成的富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食品制品产业。二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与城镇对广大农村牧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制定优惠政策条件,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在农村投入技术、资金和设备,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农牧民收入,活跃农村牧区市场。三是改革政府不合时宜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尽量将对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划归农业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集体与合作经济组织,为产业化经营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相比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许多行业技术含量相对更低,劳动密集程度更大,针对目前青海省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的现状,应确立第三产业依靠民办来发展的指导思想,即以民营化带动第三产业的振兴和繁荣,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繁荣。

3.3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把农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因此,在青海省农业科技工作中,首先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和健全科研体制,优化科研系统结构,分流人才,探索科学有效的农业科研推广应用体制,做到机构轻型化、队伍精干化、专业特色化、成果产业化、发展集团化、运行机制高效化;其次按照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农业发展需要,加强农业科研开发。各级政府应将农村科技工作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对待,坚持财政拨款扶持。第三,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进村入户,推广示范科技成果,探索建立科研来源于生产成果由市场检验的新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加大对农业尤其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彻底转变社会上不重视农业,轻视农业科研人员的态度。建立起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以及适应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以及鼓励科技人员大胆创新。培养出大批服务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才,提高农业科研水平,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作者:李生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小议农业经济制约因素与措施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