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皇家气象学会联系研究范文

皇家气象学会联系研究范文

时间:2022-05-24 11:29:55

皇家气象学会联系研究

《改革与开放杂志》2015年第八期

一、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中的中国成员

1.荣誉会士吴国雄,天气和气候动力学家,出生于1943年3月20日,广东朝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男,1943年3月生,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1979年到198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和研究,获博士学位。1983年至1984年应聘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工作,为访问科学家。1989年至1991年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任高级访问研究教授。一直从事天气动力学,大气环流动力学,气候动力学的研究。1993~2000年任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主任,现为LASG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IAMAS委员会主席,中国IUGG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执行局副主席,国际联合科学委员会(JSC)委员,Adv.Atmos.Sci.科学杂志主编。曾任国际“气候变化和可预报性计划(CLIVAR)”科学指导小组成员,“全球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计划(GEWEX)”科学指导小组成员。吴国雄在天气和气候领域的研究中成果颇丰,主要贡献如下:在国际上首创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证明了创新的原始方程中的无加速定理;证明了大气运动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的调配率;系统研究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总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首次证明区分地形不同作用的“临界地形高度”,指出亚洲季风爆发应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创新性气候动力研究,揭示中高纬度和热带海洋气相互作用差异的机理及厄尔尼诺影象台风频率的机制;发展饱和湿空气动力学等。2012年的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理事会上,中科院大气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国雄院士被理事会成员一致推选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不仅认为吴国雄的当选反映了他在国际气象舞台上所取得的巨大学术成就,还对吴国雄与英国气象界的密切合作交流给予高度认可。

2.会士(1)叶笃正。气象学家,出生于1916年2月,天津人。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继C.G.罗斯贝之后,提出了长波的能量频散理论,是对动力气象学的重要贡献。50年代,他和Flohn分别独立地提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研究。1958年与陶诗言等提出了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笥突变,引出对此一系列的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自70年代后期起,从事地-气关系和从事并倡导全球变化的研究,是“八五”国家重大基础项目《我国未来(20-5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叶笃正在国内外共145篇,专著12部(1945年-2003年)。其中被SCI核心刊物收录18篇,共被引用520次;国内论著136篇被引用743次(1989年-2001年)。1982年,当选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由于叶笃正的杰出贡献,他曾于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于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200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第48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2)李建平。研究员,男,1969年5月生。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副主任。李建平研究员在非线性气候动力学与可预报性、环状模及其影响、季风动力学及其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在国际、国内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成果被称为“李定理”、“李-曾指数”、被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业务使用及《自然》(Science)杂志评为“研究亮点”。现任国际气候学委员会委员(IC⁃CL),国际动力气象委员会(ICDM)委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等。2010年,当选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士。

3.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主编周天军,1969年生,山东龙口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气候模拟、海气相互作用、亚澳季风变率和东亚气候变化研究。周天军主要学术成果有:围绕东亚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机理,系统开展季风变率模拟研究;围绕东亚季风和亚澳季风年际变率的机理,揭示对应ENSO衰减年和发展年的两种东亚季风年际变率主导模态及其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合作发展多圈层耦合的LASG/IAP气候系统模式、LASG/IAP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系统开展东亚气候变率分析诊断研究等。应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QuarterlyJournaloftheRoyalMeteorologicalSoci⁃ety(简称QJ)主编、利兹大学地球和环境学院DougParker教授的邀请,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周天军研究员担任QJ的编委,任期5年。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QJ的编委会组成,包括两名主编(ChiefEditor,目前由利兹大学DougParker教授和牛津大学LesleyGray教授担任)和大约25名编委(AssociateEditor,简称AE)。AE的职责是为来稿指定审稿人、负责对每一轮评审结果向主编提供建议。

二、我国气象科研组织的成果、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成果(1)重视科研创新能力,使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中国气象局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司长罗云峰认为: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重点任务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领。“一院八所”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两年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科研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2)科研经费投入快速增长,为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充足的科研经费是科研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评价各科研院科研成果的指标之一。改革后的“一院八所”无论是课题总经费还是科研人员人均课题经费都有了较大的增加。“一院八所”之一的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课题经费变化也反映了这一趋势:课题经费从1999年的82.1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1078.8万元。

2.存在问题(1)与人民联系不够紧密。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之所以能存在许久且成为世界顶尖气象组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可以吸引世界各国优秀气象人才的加入。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的本质是气象慈善组织,其组织没有法定收入,非常依赖其成员和支持者通过订阅和捐款来支持其慈善项目的工作。与之相比,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显得比较单一。气象科研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但在我国,气象科研事业鲜为人知,气象科普体系不健全。从资金来源看,我国的气象科研事业几乎完全由政府投资,很少有来自社会捐助,这对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在我国,虽然有如吴国雄、叶笃正一般心系祖国气象事业的伟大人才,但气象人才对于气象科普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我国目前也没有成熟的、相对完备的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还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问题:气象科普队伍建设体制不完善;气象科普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原创内容少,缺乏创新意识;体制制约,人才未尽其用。(2)科研成果整体水平不高。我国科研成果整体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篇数较多,但高质量论文少,被引用次数少;另一方面,科研成果与业务的联系不紧密。从2009年到2014年,我国与气象有关的全部期刊论文有38336篇,从这个数据看,我国气象科研发展是发达的,但其中SCI和EI论文只有1001篇,只占全部论文的2.6%,而且很多科研成果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从总体上看,我国气象科研与为提高气象业务应用水平和拓展服务领域提供科技支撑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所所提供的科研成果数量还不能满足多轨道气象业务的需求;一些科研成果的质量不能满足业务化的要求。

3.改进措施(1)动员人民群众。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若能动员人民群众为气象事业服务,则我国气象事业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动员人民群众的前提是让人民群众了解气象,这便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气象科普工作,要将气象科普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规划发展,为其建设一个较为完整的机构体系,使人民了解气象,才能从人民群众中得到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国气象科普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今我国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气象科普专业化人才稀缺的问题,对应这一问题,我国现阶段应该大力发觉兼职人才,加紧气象科普相关理论的研究,推动高水平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以便为人民提供气象方面的专业知识。(2)提升科研工作者的整体水平。科研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对科研成果的影响是巨大的。英国皇家气象学会成为国际权威气象组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选择人才的模式。在我国,名校加上高学历往往足以成为进入气象科研部门的通行证,这套用人机制将许多有创新能力、有足够气象专业知识的人才拒之门外,而使一些读死书、死读书、按部就班的人员进入了科研机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相比之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的选人制度显得更能有效的集中顶尖人才,学历、工作经验、会士推荐三者齐备才有进入学会的资格,使其的气象事业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的人员评定、运行机制等有很多值得我国气象部门学习借鉴的部分。叶笃正、吴国雄等为中国学者进入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开辟了道路,一方面,我国学者需要向这些杰出气象科学家看齐,进入世界顶尖气象组织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气象部门需要向这些国际顶尖气象组织学习,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顶尖气象组织,吸引国际气象人才为我国气象事业发展服务。

作者:鲁仪宋耀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皇家气象学会联系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ngjizazhi/ggykfzz/67228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