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委工业转型提升规划范文

区委工业转型提升规划范文

时间:2022-08-17 11:16:50

区委工业转型提升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创新引领、双业并举、统筹发展、生态优先四大发展战略,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意义重大。本规划的编制依据是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省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推进工业领域“四大”建设的若干意见》等纲领性文件,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市工业经济“十二五”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规划范围为隶属于区的新市镇、街道、新区和工业园区。

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工业经济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双业并举,转型提升”经济工作主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努力克服市场和要素的较大制约,实现工业经济较快发展。

1.规模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全区工业经济总量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147.29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95.95亿元,年均增长23.2%;工业经济以项目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抓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比由“十五”末的9.8:59.7:30.50调整为2010的7.2:60.5:32.3。工业内部结构逐渐优化,纺织业比重从2005年的52.4%下降到2010年的51.5%,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2010年占规上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7.3%,电子信息业的比重从2005年的1.7%提高到2010年的3%。

2.平台建设有序推进,投资质量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全区以“项目提升年”活动为抓手,强化平台建设和项目引进。截止2010年底,新区、工业园区和各市镇工业园区累计开发面积27.9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资55.05亿元;依托发展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十一五”以来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4.0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72亿美元,引进区外内资143.7亿元,其中:市外内资77.7亿元。进区企业累计1708家,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1.38亿元,利税总额36.23亿元。

工业生产性投入平稳增长,由2005年的43.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38亿元,年均增长10.5%,其中装备水平得到提升,设备投资比例在60%以上。全区土地等生产要素主要向新兴产业倾斜,投资结构得到优化。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速较快,近三年累计投资29亿元,占同期工业投资的8.0%。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增强,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纺织、新型家电、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3.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至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757家,比“十五”末增加239家;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从“十五”末的26家发展到2010年的70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2家,超10亿元企业4家。规模以上企业利税总额由2005年的10.2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37.11亿元,年均增长29.4%。涌现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规模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对提升工业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区企业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46243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58823万美元,年均增长28%,累计外贸进出口总值58亿美元。其中:出口45亿美元,年均增长27%;进口13亿美元,年均增长31%。出口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占28.5%,成为出口第一大产业。

4.科技进步与品牌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有序推进

“十一五”期间,全区企业科技经费投入31.2亿元,年均增长28.4%。科技孵化城()建设全面启动,“一心八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日臻完善,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创建率达100%。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区累计核准注册商标1718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0件,省著名商标13件,市著名商标52件;省名牌产品5个,市名牌产品27个。

节能减排工作日益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共同行动,到“十一五”未,全区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8%,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2%,化学需氧量减排率达到12.6%,二氧化硫减排率为17.6%。四项重要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至2010年末,传统产业占全部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74.3%,比重依然过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在成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缓,对工业经济贡献率不高。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配套新材料、太阳能组件、LED新光源等环节,相互间内在联系较少,产业链不完善,尚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2.产业层次有待提高

产业升级跟不上需求升级的步伐,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和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产品结构特征明显。大部分企业处在加工制造环节,处于价值链低端,作为区内优势产业的传统纺织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以服装里料、薄型面料为主。多数企业缺少产业前道的研发设计和后道的品牌营销功能,未能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3.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传统产业集群多数以企业水平分工和简单复制的集聚方式存在,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弱。不少企业延续初创时的家族管理模式,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单一,管理方式较落后。大企业数量少,股份制改造力度不够。企业“低、小、散”现象仍然存在,股权相对封闭,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4.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企业装备水平较低,全区拥有的各类织机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占全部设备的比重不足15%。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研发投入仍偏少。2010年,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仅占全区规上企业销售收入的1.96%。同时,企业品牌意识较弱,中小企业大多为贴牌生产,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较少。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竞争力的行业品牌。区域品牌优势不够强,王江泾纺织、洪合针织、王店小家电对外影响力较弱,创新和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二、宏观环境和发展趋势

(一)宏观环境

1.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阶段

后金融危机阶段世界经济出现了若干新特征,一是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增长期;发达国家消费方式发生部分变化,全球总需求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将有所减弱,国际市场萎缩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二是发达国家发展战略发生明显变化,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新思路和措施,这些国家和地区实体经济相对弱化的格局得到了一定回调。三是新技术新理念催生新增长点,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许多国家都加速了技术进步和创新步伐,发达国家更把“智慧地球”、“新能源战略”和低碳技术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作为突破口,世界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

2.国内发达地区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

由于我国地域面积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落差巨大。近期以来,国内特大城市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广东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而、江苏和山东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并没有割裂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的方式及工业比重将发生质的转变。工业化中期与后期的最大区别,就是“两头在外而过程在内的中国工业产品制造模式”将被彻底替代。创新驱动将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领域。

3.长三角地区进入一体化发展阶段

当前,长三角地区正处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为长三角地区“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强调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根据新的发展定位,长三角地区将进一步提升上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5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突出包括在内的16个城市组成的核心区作用。根据新的产业发展框架,工业领域将做强做优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钢铁、石化等四大先进制造业,加强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民用航空航天等四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根据新的空间布局安排,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将强化重点产业分工协作,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区域合作,打破市场分割与地区封锁,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二)发展趋势

1.双业并进趋势

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双业并举,共同推动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五年前,上海的人均GDP水平与目前的水平相当,上海提出了“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针,从实践看,是正确的。区经济基础薄弱,相对于其他县(市、区)而言,工业化任务更为繁重,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更为紧迫,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显得更为重要。

2.结构优化趋势

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环节,区工业经济结构优化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两个突破,即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弱小的发展瓶颈。同时,根据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提升产业链结构和价值链结构,优化提升企业的投资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十二五”时期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和社会将深度变动,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将趋向高级化。

3.两化融合趋势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当今时代脉动的大趋势,是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是推进工业化的动力,工业化和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大船快速顺利前行的有力“双桨”。“十二五”时期,“两化融合”将得到强力快速推进:在企业层面,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重要环节,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在区域层面,各级政府将抓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等四个切入点,把促进“两化融合”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4.绿色低碳趋势

近年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节能减排已经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倒逼机制,特别是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已经作出了自愿大幅减排二氧化碳的庄严承诺。最近,省委审时度势,在筹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市委、市政府也作出了专门部署。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这一发展阶段的工业经济必然以生态文明战略为指导,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工业内部结构;必然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为目标,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必然以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为抓手,大力构建低碳运营模式。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重大变动,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深化时期。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筑“一核两翼”组团式发展平台的总体布局,紧紧抓住工业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加注重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并举,更加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并举,更加注重引进外资、国资和激活民资并举。以新兴产业倍增和大企业倍增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平台构筑工程、产业集群工程、企业培育工程、品牌创建工程、项目推进工程、节能减排工程,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与投资推动有效结合转变,产业结构从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重转变,产业组织从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管理制度从经验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创新发展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全力打造科技孵化城()区域创新体系主平台,着力构建区域创新(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大力扶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类创新要素的活力,充分调动和整合创新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2.集群发展

紧紧抓住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契机,制定和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若干个新的产业集群,力争新兴产业产值五年翻二番。充分发挥传统产业块状经济优势,遵循不同块状经济提升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存量优化、增量带动方针,着力促进现代纺织、新型家电等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品牌带动、管理创新,大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3.集约发展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规模企业从单纯追求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转变,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式发展转变。着力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产出率,着力提高资本利税率和劳动生产率,着力提高单位能耗和单位排放产出率,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速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努力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集约型发展方式。

4.集团发展

坚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方针,制定和实施大企业倍增计划,打造5个上市公司,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超50亿元的大企业,打造一大批超亿元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在通过资本积累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联合、兼并等资本运作和资产重组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全力打造工业的第一方阵,积极构建“领军型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创新型企业”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至“十二五”末,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总量达到10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经济总产值比“十一五”翻一番,达到700亿元以上;产业布局趋于优化。“一核四组团”总体布局更为完善,五大产业集群特色明显。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投资结构更趋优化,投资内涵更趋深化,力争新兴产业投入和产出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5%,传统产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年均增长15%以上;生态工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按期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主要的指标如专栏1:

四、产业发展方向及发展重点

(一)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区做强做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具有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至“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50%。

1.新能源产业重点领域

新能源:坚持市场导向和政策推动相结合,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特色。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依托我区光伏产业的现有基础,做强太阳能超白特种玻璃、太阳能光电转化膜、聚光型太阳能光电系统等;以提高电池转化效率为核心,重点发展高效晶体硅电池及组件、多晶硅薄膜电池组件、新一代非晶硅薄膜电池组件;鼓励发展大面积超薄晶体硅切片;积极探索和改进硅材料提纯技术;积极培育和推进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用辅助材料产业;在光热产业领域,以提高技术水平为核心,着力提高真空管镀膜工艺,发展相关核心设备的生产装备,鼓励企业应用集热管镀膜、发泡生产、水箱、支架流水线生产设备,开发太阳能——热泵一体化热水系统;鼓励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

新材料:重点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建筑密封材料开发生产;大力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以及特种功能材料等。支持发展纳米材料、高分子材料;鼓励发展以太阳能硅单晶多晶材料、磁性材料、绝缘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材料;鼓励发展以高性能泡沫玻璃为主的新型建筑材料、以钴镍材料为主的特种功能材料;积极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等产业。

新光源: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项目引进,培育产业特色。积极发展新光源设备、新光源节能照明产品、新光源照明系统、新光源显示等产品及应用,大力发展LED芯片、发光组件、光电显示器、光输出产品以及光储存、光通讯、镭射及其它光电应用产品等产业。

2.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

精密机械:重点发展精密机械关键零部件及智能化仪表、特种仪表、长寿命电能表、电子式电能表、特种专用电测仪表和电网计量自动管理系统。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等重点主机配套用精密轴承,高性能、长寿命液压、气动控制元件;积极发展精密测试仪器,包括电力和电子测量仪器、通信测试仪器、数字音视频及数字电视测试仪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电子基础测试仪器;鼓励发展精密、复杂、长寿命塑料模具及冲压模具;支持发展在功能、结构上有重大创新的新型阀门技术和新型泵技术,以及有核心专利技术或自主知识产权、利用新传动原理、新机械结构和新加工工艺的新型机械技术等;积极发展电气成套设备、高低压电器成套设备、中高压光电复合海底电缆、高压和超高压变压器绝缘材料及输变电设备;鼓励发展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及智能化成套食品加工与包装设备等产业。

航空及零部件:贯彻实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方针与政策,建立民营经济与军工产业相结合的机制,培育具有军工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紧紧抓住航空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军民两用机场建设的契机,建设航空临港产业基地,着力发展航空维修产业、航空物流设施、航空零部件、航空材料等多个领域。

汽车及零部件: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充分利用长三角的汽车生产、装配、销售和维护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上海及周边汽车产业的辐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变速器、电动转向装置、牵引控制系统、驻车制动系统、中央照明系统等汽车关键零部件;鼓励发展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混合驱动电池、发动机、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积极开发轨道交通设备及零部件等产业。

3.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节能环保产业:着力开发先进节能技术与设备,力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较大突破。积极发展新型变频器、高效节能型电机;鼓励发展工业和城市节水、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和设备、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等;鼓励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及装置、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等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省重点推进的六大工程,即半导功率器件及集成电路产业壮大工程、通信与网络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工程、电子元器件和专用材料产业升级推进工程、数字音视频及视频监控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工程、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新发展工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力争在重要产业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重点发展网络设备、光传输设备、接入网系统设备、数字移动通信产品;积极发展计算机、计算机外部设备、软件和电子商务;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电子专用设备及仪器、新型显示器件、新型元器件;鼓励发展汽车电子等产业。

生物医药:以生物基因工程和现代中药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给药技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积极发展生物医学材料及产品、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设备、医学信息技术及远程医疗、生物芯片等产业。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十二五”期间,区传统产业要坚持以信息化提升传统纺织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业,巩固服装品牌优势,推动纺织业的转型升级。巩固发展厨卫、集成吊顶、制冷电器、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数字化、智能化、节能环保型新型家电产品,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

1.现代纺织业重点领域

丝织业:着力提高丝织业产业层次,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重点发展差别化、功能化化学纤维、高技术纤维及天然纤维、多种纤维混纺及高档纺织面料;积极发展家用纺织品,积极开发舒适、时尚、保健型新产品;扩展产业用特种纺织面料及制品、产业用非织造布、高性能过滤材料和无纺新材料的开发和生产。

针织业:以多元化纱线为突破口,以加强研发设计、质量检测和品牌营销为重点,以提高装备和工艺水平为支撑,带动针织业提档升级。开发生产以天然纤维为主的多组份短纤维针织纱及其针织毛衫产品和新型纤维针织产品;开发和生产功能性内衣;发展品牌针织服饰,打造毛衫“区域品牌”,整合海内外要素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

染整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扩大清洁染色技术,发展新型印花技术,开发多功能后整理技术,加大数字化技术应用,淘汰低水平染整产能,加快淘汰落后印染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服装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引进先进设计技术,提高服装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推进服装及服饰产品系列化生产,加强品牌经营和虚拟设计生产,扩大品牌影响力。

2.新型家电业重点领域

集成吊顶:集成照明、取暖、通风等光电技术,开发多种艺术造型的集成吊顶新产品,将集成吊顶的应用领域拓展到办公空间、会展空间和娱乐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

家居配套:推动家居集成化发展,以智能家电与家具集成为发展方向,开发家居集成产品,实现居住空间的温度调节、空气净化、家电操作、家庭安保的全电脑程序控制,实现家电系统的集成化、立体化、一体化。

制冷电器:以龙头企业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发多功能、环保型、节能型制冷电器产品,逐步做强家用、医用及产业用冷柜和冰箱等系列化产品。注重产品的研发,大力开发绿色清洁技术,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车载电器:开发和生产汽车电子音响设备、车用空气净化器、吸尘器、冰箱及汽车防盗器等车用电器等产品。

电气器材:积极发展为智能电网建设配套的高压电容器、智能电表、高压元件、变频器、断路器、智能化自动焊接设备、高压特种复合线缆、微型特种及节能电机、新型节能环保电动工具等。

3.其他传统产业重点领域

提升高档新颖家具系列化生产;提升不锈钢及金属制品;开发和生产天然食品添加剂原料及其应用产品,发展绿色食品系列化精深加工等。

五、产业空间布局

全面贯彻区委《关于构筑一核两翼组团式发展平台的决定》,根据各区域产业定位及发展目标,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一核四组团”的产业空间布局。“一核”指科技孵化城()、新区、工业园区和新塍园区,“四组团”指王店、洪合、王江泾、油车港等四个工业组合区,加强工业园区与四组团的联系和整合,努力把四个组合区建设成为工业园区的功能分区。

(一)一核

1.科技孵化城()

科技孵化城()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整体布局为“一心八园”。科技孵化城()以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兴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及区域性的总部基地为目标,“十二五”期间,把科技孵化城()建设成为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的核心区,成为区域内创新思想最活跃、创新文化最普及、创新活动最积极、创新成果转化最便利的中心区域,成为长三角创业环境最佳的科技新城之一。

“十二五”期间,突出“大产业、大平台、大企业和大项目”,瞄准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型新兴产业,积极开展招商选资(智)工作,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公共信息技术的开发和高科技人才的培训等工作,逐步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模式,为区实现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到“十二五”末,科技孵化城()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技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成为市的标志性名片。孵化城内集聚公司总部50家以上,科技孵化器10家,孵化器(含产业用房)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孵化城技工贸总收入500亿元以上。

2.工业园区

由工业园区和新塍镇工业园区整合组成。作为区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工业园区以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军民结合的产业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把工业园区建成在长三角地区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二五”期间,工业园区应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重点,着力引进和培育太阳能光伏材料、LED半导体照明、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能源、新光源、航空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以制造业产业集聚为基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同时,有效承接科技孵化城()的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到“十二五”末,工业园区成为长三角地区富有特色的、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市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区。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28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利税总额3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78亿元以上。

3.整合提升新塍园区

提升新塍园区功能,加强配套设施,形成与工业园区地域相连、产业相配套的产业区。大力引进和培育新能源产业,开发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大力发展数控机床等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制冷电器产业园,发展冷柜、冰箱及不锈钢金属制品等产业,培育发展电气机械产业。做强以金属家具、户外休闲家具为主要特色的家具产业基地。坚持存量提升,引导现有企业以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淘汰落后织造产能,提高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提高企业自身实力。

到“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45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4亿元,工业增加值12亿元。

(二)四组团

1.王店镇工业园区

大力发展节能保温材料,积极发展集成吊顶和新型家电,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现代纺织业,着力培育节能保温新材料和新型家电两大产业群,全面提高工业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积极创造条件筹建节能保温新材料产业园,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保温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快王店·中国集成吊顶小家电城建设,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化营销网络,培育集成吊顶产业集群;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小家电产业的转型升级;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良好的区位优势、现有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注重发挥物流园对全区制造业的带动和促进功能,以物流环节剥离为手段促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集群。发挥台华、龙源等龙头企业对产业链延伸和产业提升的作用,培育现代纺织产业集群。

到“十二五”末,把王店镇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长三角地区著名的现代物流中心;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小家电产业制造基地和王店·中国集成吊顶小家电城;力争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9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实现利税总额9亿元,工业增加值25亿元。

2.洪合镇工业园区

提升发展毛衫业,以洪合羊毛衫市场和毛衫科技创业园为两大平台,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市场功能区的互动发展;借助于军民两用机场建设的契机,借助空港优势,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航材交易等关联产业。

“十二五”期间,规划和建设毛衫业提升区,加强与欧美及其他新兴市场合作,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毛衫产业集群;引导企业改造提升,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全自动、智能化设备,通过装备提升带动毛衫产业向高端市场拓展,提升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生产新型的多种纤维针织毛纱,迎合多元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发展丝、毛、羊绒混纺纱等针织用纱,延伸毛衫产业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针织毛衫产业集群;加快毛衫印染后整理产业的整合提升,加快淘汰低、小、散的印染产能,鼓励企业转产(转向生产经营其他产业)、转移(政府引导生产基地转移至内地)、并购(通过行业龙头兼并重组)等途径有效加以解决,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空港经济的发展步伐,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业。

到“十二五”末,建成中国外贸毛衫制造基地、品牌毛衫生产基地和国际有影响力的毛衫集散基地,积极打造南部空港物流平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达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6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

3.王江泾镇工业园区

全面提升纺织业,重点发展高档面料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延伸发展家居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坚持有形和无形交易并重,着力提升·中国南方纺织城,将·中国南方纺织城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并成为我区纺织业联接国内外主要纺织品市场的窗口和通道。

“十二五”期间,鼓励企业通过技术的引进和创新,逐步向产业用纺织品制造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纺织装备的更新和技术开发的力度,在纺纱与织造领域推广低支高密技术,提高织机档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要求和有关产业政策规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对印染企业进行优化整合,退低进高,鼓励企业通过转产、转移、并购等途径整改提升,增强染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重大项目引进,着力培育家居及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明显提升新兴产业在全镇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到“十二五”末,把王江泾建成在中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纺织品制造基地和交易中心。至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以上,利税总额1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5亿元以上。

4.油车港镇工业园区

着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机电及信息产业;提升发展食品加工等其他传统产业。

“十二五”期间,坚持增量优化,以重大项目的引进为手段,重点发展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努力培育特色机电信息产业群;坚持存量提升,通过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和生产装备水平,鼓励企业生产高档面料和品牌服饰,促进纺织企业改造提升;着力培育富有特色的食品加工业。

到“十二五”末,打造成为区重要的机电信息产业基地和食品制造基地。至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5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以上。

六、重点工程

围绕“十二五”工业发展总体目标,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平台构筑、产业集群、企业培育、品牌创建、项目推进和节能减排六大工程,集中要素资源,实现战略目标。

(一)平台构筑工程

1.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平台

加快工业园区和新塍工业园区规划整合,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在优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引进和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区,为先进制造业的提升发展拓展新空间。

加快各市镇工业区的整合提升。推进现有各类园区的整合提升和拓展工作。编制新一轮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围绕重点培育的五大特色产业,构筑一批专业特色园区,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大力实施“腾笼换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园区企业改造提升力度,提高园区产业整体竞争力。有计划推进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制订促进园区持续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部门互动、上下联动的推进体制。

2.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平台

以科技孵化城()为公共创新主平台。强化创新型、战略型、基地型项目的引进培育,加快“一心八园”主载体建设。增强创新资源集聚、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孵化能力,不断提升对中部创新平台的内生支撑和对全区的高端辐射。

围绕我区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完善现代纺织、新型家电、毛衫等传统产业共性技术平台。重点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组建政产学研企联合体,对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3.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平台

加快新区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创意经济,着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担保服务业,鼓励发展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技术推广、技术产权交易、检验检测、科技培训业,逐步建成完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和协作网络。

拓展建设南部空港物流平台。以融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平台为依托、机场建设为契机、物流园为核心、王店洪合为两片,提档扩容南部空港物流新城,强化现代物流园核心区与机场空港的区域联动,打造一平台六中心。

以实现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为目标,进一步扩大专业市场贸易规模,提升专业市场水平。发展与提升·中国南方纺织城和洪合羊毛衫市场,积极筹建王店·中国集成吊顶小家电城,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手段,引导经营户由中低端产品经营向中高端产品经营转变,以市场升级换代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业集群工程

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培育产业优势突出、专业分工完善、服务体系有效、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1.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

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是“十二五”时期区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的主要方向,肩负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任。新能源产业集群由工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区(重点展LED新光源、光伏材料等)、节能环保产业园、洪合新能源产业区和王店保温材料产业园等四个产业区组成,根据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强化招商选资,以项目引进为重点,加快培育产业特色。到“十二五”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2.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

航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由汽车零部件产业区、航空零部件产业区、王江泾机械家居产业区、油车港机电信息产业区组成。依托机场,新建以航空维修、航材交易、零部件制造为主的航空产业基地;迎合现代消费潮流和现有产业基础发展提升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机电信息一体化产业和机械家居产业,到“十二五”末,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

3.巩固壮大现代纺织业产业

纺织业是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十二五”期间,面临着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的重任。现代纺织业产业集群由纺织产业提升区(主要是提升产业链和纺织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高档面料和家纺、产业用纺织品比例)和针织服饰提升区(主要是以毛衫科技创业中心二期、中美战略产业园等为平台,整合国内外要素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组成。到“十二五”末,现代纺织业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以上。4.优化整合新型家电产业

新型家电产业集群由王店厨卫电气产业区和新塍电气机要产业区组成。立足于集成吊顶、家居配套、电气机械、器材制造特色产业,加强产业配套,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档次,到“十二五”末,新型家电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5.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十二五”期间区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之一。抓住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加强供应链管理,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批发分销、国际贸易、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生产性服务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三)企业培育工程

突出培育大企业,发挥对产业集群的龙头引领作用。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十百千”工程,即重点培育10家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在行业内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100家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专业特色的成长性企业,培育1000家产值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

1.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型企业

在全区工业企业中重点选择10家左右的行业龙头企业,指导企业编制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意识、管理理念和战略眼光。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有知名品牌、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推动企业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高位提升。培育销售超百亿企业1家、超50亿企业2家,加快形成一批在行业中规模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大、市场竞争力强、对地方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的大集团、大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

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融资环境。选择100家左右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加快形成有一定规模优势、专业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较强、对地方贡献大、资源消耗少的专、精、特、新企业。

3.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企业

重点关注一批微小企业,特别要关注好科技孵化城()内的初创期小企业。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领域。到“十二五”末,全区销售超500万元企业1000家,其中超2000万元企业500家以上。

(四)品牌创新工程

实施大品牌创建工程是振兴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创新工程。至2015年底,培育和创建省区域名牌2个、省名牌产品10个、市名牌产品50个;全区新增注册商标总量达到1200件、区著名商标30件、市著名商标30件、省著名商标10件、省知名商号5家,中国弛名商标1件。市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个、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个;培育市信用示范企业25家,省信用示范企业5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专利示范企业,区级达50家、市级30家、省级20家、部级5家。到“十二五”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1.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依托丝织业、毛衫业、小家电业等产业集群,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根据各行业实际情况,制定行业和区域品牌培育计划,在各种国内外知名展会、新闻媒体上整体营销推广,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以商标、品牌、名牌建设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创建专业商标和区域名牌,培育和发展品牌企业群体,形成商标品牌与品牌基地建设互动的品牌推进机制和以商标品牌为纽带的产业链。推进企业创牌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大品牌宣传和推广,扩大自主品牌国内外影响力。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作为品牌培育的第二梯队,以商标注册为基础,通过培训和指导,增强企业品牌意识。鼓励大量中小企业与品牌企业配套协作,增强与品牌企业的结合度。

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

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标准。引导企业重视标准创新,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标准,支撑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现。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和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先进的企业联盟标准,促进产业集群整体质量提升。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家、行业及地方组织的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家、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研究和制修订工作,争取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为产业发展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引导企业重视标准化建设,加快培养实施标准化战略的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创建省、市级标准创新型企业,大力实施标准化科研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3.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鼓励企业、各类科研机构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进一步完善专利奖励政策,加大财政对专利专项资金投入以及各类知识产权的补助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专利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把专利成果产业化。完善知识产权示范体系建设,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创建为重点,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达到100件。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中介机构建设,鼓励企业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版权和专有技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开展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对规模以上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培训,提高企业专利申请、保护及应用能力,确保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持续较快增长。

(五)项目推进工程

“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三个一百”计划,通过“锁定式”和“命题式”招商,确保投资在新兴产业方面的大项目达到100项,投资在传统产业提升方面的大项目不少于100项。技术创新产业化项目不少于100项。

1.百个项目促转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时期工业投资的重心,规划引进与建设总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项目不少于100项,总投资不少于200亿元。注重重点领域项目引进,编制“十二五”重点领域产业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促进投资结构优化。按照“招强、选优”的要求,推出一批重大对外招商项目,开展一批重大引资活动,积极推进与世界500强企业、国家大企业大集团、著名民营企业和区域性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效益好的项目。特别重视对工业转型升级起关键性作用的超大项目的引进和培育,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百亿技改促升级

“十二五”期间,引进与建设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技术

改造项目不少于100项,总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建立健全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扶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用地政策的衔接互动机制,发挥各级促进技术进步和企业自主创新建设的政策引导作用,每年推进一批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促进传统制造业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3.百项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设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市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每年培育5家,提高创新能力。建设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鼓励和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省市重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不少于100项。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活动投入特别是研究开发投入,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把握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着力开发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制造自动化技术和系统管理技术;着力开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核心技术,能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运用领域广泛和市场潜力大的先进适用技术。

(六)节能减排工程

1.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建立健全工业项目的节能评估和环境评价制度,未通过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不得开工、验收,从源头上限制消耗大、污染重、产出低的项目进入。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再生资源利用。强化重点耗能单位节能管理,落实节能降耗的目标责任制,加强能源计量和用能管理,提高用能水平,完善节能降耗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重视合同能源管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降耗工作,严格执行差别定价政策。

2.切实加强减排工作

严格执行“十二五”时期国家的各项污染减排政策,切实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污染减排指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行锅炉燃料清洁化改造。加强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禁止和限制发展重污染工业项目。严格执行印染行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面推行热电行业锅炉脱硫改造、织造企业废水回用,进一步探索和推广排污权交易,强化“城乡一体、三级联动”的工业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创建更多的绿色企业。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和《省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录》,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根据我区行业特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重点是产能相对过剩、能耗较高和污染较重的印染行业以及低小散的丝织业。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办公室,分年度制定实施计划,完善相关政策,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多管齐下,有力推动。根据其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层次情况,通过并购重组、转产、淘汰等形式实施有序退出机制。

七、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负责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区有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研究制定支持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加强协作配合。各镇、街道、新区、工业园区要研究制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规划实施方案。

完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制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专项规划,制定分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政府部门、工业园区和各镇责任,强化考核。修改完善我区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健全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政策措施和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制定加快产业集群培育的实施意见、推进机制和考核办法。加快工业企业中制造和服务环节的主辅分离,着力构建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

优化企业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将工业经济管理重点放在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上来。把为企业排忧解难作为中心环节,持续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和长效服务机制。扎实推进政府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二)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桥梁与纽带作用

发挥协会作用。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于联系政府、服务企业、加强自律。协会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反映企业诉求和行业情况,组织制定“行规行约”并监督实施,协调维护企业利益,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订并组织实施行业职业道德准则,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完善行业自律性管理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行为,防止同业恶性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协会公信力建设,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行业事务,协调会员企业关系,协商解决企业间争议,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推动行业合作。区、镇两级政府支持行业协会举办关于产业发展的专题研讨和技术、产品、设备展览展销等活动。促进贸易和信息交流,建立本行业与国内上下游行业组织的磋商机制。加强同国外行业协会的联系,推动多边、双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组织企业做好反倾销、反补贴等应诉、申诉工作,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国际贸易中出现的问题,维护市场公平和产业安全。定期组织企业参加大型商品交易会、产品展览会,主动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展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

加强行业管理。认真做好发展战略研究、行业运行分析、产业政策实施、技术标准贯彻、经济信息传导等管理工作。按照市场化改革取向,加强工业行业协会建设,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使之更好地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加强战略管理。对现有产业集群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要制定发展战略,发挥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区外、省外、国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网络,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加强制度创新。引导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引导上规模的企业实行股权结构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支持企业跨地域、跨所有制的相互参股、联合重组和嫁接外资;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企业改革。引导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聘用职业经理、设立外部董事等多种方式,优化企业经营机制。争取实现企业上市的较大突破,特别是支持新兴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上市,通过企业上市融资实现产业裂变发展。抓好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加强管理创新。引导企业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提升,从家长式、经验型管理向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转变,切实改变管理粗放现状。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着眼于提高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和企业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重点对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财务、营销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促使生产经营方式根本性变革。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网上采购和网上营销。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重点地推进管理创新。

加强市场创新。企业应着力加强市场研判,把握市场动态,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采取更加灵活的营销策略,积极开拓产品市场,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四)切实保障生产要素有效供给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按照《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施意见》,完善节约集约用地问责制度,加强土地出让合同履约管理。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途径,盘活和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进一步建立健全“亩产论英雄”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加强存量土地盘活力度,坚决制止粗放型用地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结合产业导向,进一步完善项目预评估机制、项目准入机制、项目土地配置机制、项目后评估机制等四大机制,引导土地要素合理流向优势产业与企业。

构建融资服务平台。建立科技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探索“项目孵化、风险投资、金融信贷、科技担保”的捆绑运作模式,降低投资、融资风险,吸引风险资金投入。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如:知识产权交易、担保服务平台等,支持和引导各类信用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融资和交易提供担保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化知识产权托管和权益担保机制。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范管理与运作,规范探索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金融领域,积极创造条件,组建村镇银行等。积极开展直接融资工作,为政府平台建设和企业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加快人才引进与培育。大力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深入实施“聚智·精英引领”计划和“聚智·创新团队引领”计划,大力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形成部门联动、上下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大引育力度,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加快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完善柔性引才政策,大力支持政府部门、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和成果交流合作,特别是通过“资本+项目+技术”开展对接交流;利用上海交大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落户的机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提升培育更多的适用人才。促进重点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建立产业集聚区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监测和信息定期制度,对列入人才需求导向目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优先培养、优先引进。

被举报文档标题:区委工业转型提升规划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hua/guihua/60927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