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市县科技发展五年规划范文

市县科技发展五年规划范文

时间:2022-06-24 06:21:29

市县科技发展五年规划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并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后金融危机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也是我市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充分认识我市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制定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改善发展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一、“十二五”科技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省委“两个先行区”建设和对提出的“三个先行”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立足我市经济社会的实际和发展需求,积极对接长三角,深入拓展东北一翼,全面实施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各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崛起和进一步提升环三都澳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部署,依照《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力度,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至年底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十二五”科技与经济互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市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期间,全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到年底,全市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初步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电机、船舶等产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

2、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增多。期间,全市累计申请专利2057件,年均递增15%以上,专利授权114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64件,发明专利授权43件,进步明显。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31项,其中省级以上59项;受奖励106项。年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认为首批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城市,是省唯一入选的城市。知识产权意识的提升和专利技术的推广运用,使我市企业逐步走上以专利保护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的良性轨道。

3、科技项目实施成效明显。期间,全市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充分发挥科技项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水平,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到年末,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390项,争取到国家、省级项目研究开发经费7570万元。特别是从年省科技厅启动区域科技重大项目以来,我市共争取区域科技重大项目16项,获科技经费1200万元。“替诺福韦酯复合盐及其胶囊剂新药的临床前研究”项目获省科技重大专项立项,单项扶持经费就高达250万元。“混合动力客车及其关键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功入选省科技重大专项。一批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期间,我市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组建了电机工程研究院以及食用菌、茶产业、水产、汽摩配件、新材料、生物医药、船舶修造等八个行业研发中心,截至年底,八个行业研发中心累计承担科研项目33项,柔性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参与项目研发70多人次,安排省、市、县三级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引导和带动企业科研投入7400多万元,取得科研成果23项,有效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市科技创新的资金、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问题,极大增强了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建成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院士科技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也被认定为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至年底,全市共有省级创新型企业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

5、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期间,我市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其桥梁和杠杆作用,在推进信息的传递与沟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人才的培训与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建立基层科技服务站20个、实施适用技术培训100多场次,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技扶贫活动300余场次,组织“百名专家”深入企业和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启动实施科技引领新农村建设工程,培育了一批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的示范典型,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人才战略工程全面启动。期间,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得到加强,市委成立了人才工作指导小组,制定了多个配套文件,建立了市、县(市、区)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专家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和奖励力度,营造了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的良好环境。表彰奖励一大批长期在科研战线上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拔尖人才、优秀青年,特别是重奖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引进人才、国内高层次创业创新引进人才和本市科技重大贡献人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进一步调动了全市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7、科技交流空间不断拓展。期间,我市不断拓展科技交流空间,持续加强院市合作和校企合作的力度,已有上百家市属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先后组织40多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星火计划项目参加深圳高交会、北京高新技术博览会和东盟博览会,借助“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和“首届海峡两岸电机电器博览会”将打造成了对台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放的科技工作格局,开辟了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新天地。

8、信息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期间,我市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启动“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快速推进信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市科技局局域网资源整合和升级,建成了科技网,建立了多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和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络,进一步完善了各类社会服务数据库,强化了网络信息的安全技术工作,基本实现网络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市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我市科研院所少,科技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短缺,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稀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科研项目的支撑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水平较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创新体系,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较少,核心技术不够突出,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2、高新技术产业较弱。虽然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但仍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过短,产业运作能力较弱;产业总体规模小,缺乏大型高新技术骨干企业;项目源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3、科技中介有待健全。在科技水平、人才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制约下,全市中介机构发展较慢,数量和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现有的中介机构多为工商、会计、审计、律师事务所等行业,而针对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政策咨询等类型的民营科技中介机构数量明显不足。

4、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全市的科技投入虽然已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缓慢,科技经费投入仍较少、发展活力不足,投入来源趋向单一化,政府奖励资金标准偏低,覆盖范围小,不能充分发挥激励和引导作用。科技企业融资难,对研发的投入低,无法达到企业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目标,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5、科技管理渠道不畅。科技管理体系条块分割,各科研单位相对独立,在科技人员、设备、资金、技术、项目等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上缺乏统筹规划,协调合作机制不完善,科技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科技部门对科技发展的指导能力受到制约。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对的机遇

1、自主创新的环境更加优越。党的十七大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将更加依赖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对科技人才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发挥,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国内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转移速度加快,各种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涌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家将进一步强化一系列鼓励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强的推动力。

2、海西效益不断凸显。期间,省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依照《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的指导,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大幅提升,对周边省市的经济带动能力日益明显,浙南、粤东以及江西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步伐,各省市经济科技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渠道更加畅通,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将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得到国务院的批复,明确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成为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速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3、“环三”崛起为科技进步提供广阔空间。环三战略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接长三角和加速东北一翼崛起的重要任务,期间,环三战略成绩明显,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基础建设日趋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重大项目相继入驻,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交通物流集疏运能力显著增强,本市的区位、港口、资源等优势逐渐凸显。“十二五”期间,市跨越式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变南北夹击,为南承北接,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和我省发达地区,成为知识外溢的最近受益地。加快海西东北翼崛起的战略目标,把促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寻求跨越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工作重点,把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培育和创设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为市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空间。

4、两岸关系改善创造了良好科技交流合作环境。随着两岸关系的明显改善,台合作交流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重要基地、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的构建,以及两岸民间交流平台的搭建,为推进台科技交流,加强台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台湾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有效对接创造了历史契机。

(二)面临的挑战

1、区域竞争将更趋激烈。金融危机激化了新一轮产业竞争,引发全球产业结构新的调整重组,形成并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国外,各主要发达国家为率先实现复苏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正积极加强国际战略部署,抢占国际创新资源,制定有利于本国科技发展的国际规则,国家间的限制与反限制发展的较量成为必然,我省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打压与遏制带来的影响,新技术封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内,各兄弟省市为了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挑战,审时度势,投棋布子,加大创新力度,抢占转型先机。许多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改善科研环境,抢夺人才资源,力求在开放与竞争并存的博弈中集聚、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谋求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未来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当前,我国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非常紧迫。我市产业基础较薄弱,高科技项目和高新尖人才相对缺乏,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不足,投入结构和水平有待优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突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调动和发挥,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尽完善,且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这些问题成为提高我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制约因素。有效利用科技创新,调整和振兴重点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完善有利于内外需求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市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创新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通过突出抓创新、重点抓产业、着力抓项目,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生产力整体跃升,为环三跨越、快速崛起提供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建立科技管理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科技信息与科普七大科技创新体系。整合辖区内的科技资源,建立一批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立部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6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总产值比重超过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立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园区1-3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

——科技创新多元投入目标。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左右,政府科技投入达到财政支出的1.5%,增长速度达到10%,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风险投资机制逐步确立,社会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初步形成。

——自主知识产权工作目标。到2015年,培育10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全市获市以上(含市级)科技成果120项,专利申请量超过3000件,每年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不低于16%,企业专利申请量不低于50%,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植后劲。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加快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引进和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使科技人才资源能够充分满足本市科技发展的数量需求和素质要求,使科技人才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强度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并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实践,培养一批国内有知名度的科技拔尖人才和推进本市科技发展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1、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把提升产业集群科技含量,促进主导和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认真研究制定适合不同产业特点的技术路线图,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1)东电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从管理创新、技术升级、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等环节实现转型目标,做大做强电机电器产业集群。通过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把制造基地发展成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和著名区域品牌的产业中心。推进企业资源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形成以研发合作、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技术标准合作为基础的电机电器产业战略联盟。技术上从新材料、新工艺、新用途等方面入手,通过电力电子驱动、数控、精密传感集合技术在永磁电机、伺服电机、高速电机、高效电机上的融合,开发高效永磁电机及控制器一体化智能电机。制定技术路线图,并预测未来市场的技术和产品需求,为支持光机电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依托国家创新基金东中小电机产业集群项目,建立东电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东新能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对接国家新能源产业政策,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形成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开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培育核电、风电、太阳能综合利用等新能源产业。重点依托一批规模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研发制造能力强的企业群和大型骨干企业,加快核电、海上风能、环保电动汽车电池和高端笔记本电脑电池、新能源锂离子电池、1920MW超薄晶体硅太阳能光伏电池、潮汐能、抽水蓄能发电、无患子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的项目开发。

(3)东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强化产学研结合,延伸产业价值链,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重点开发光电子晶体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硬质合金材料、特种永磁材料等。研发以工程陶瓷材料、研磨材料、高档级耐火材料以及铸造添加剂等为主的稳定型二氧化锆系列项目;开展钕铁硼永磁系列材料技术的研究;轻质、高强度、耐腐蚀、导热快、切导热均匀性好的新型材料研究;特殊耐磨、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的研发。

(4)东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重点开发国家一、二类新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动物药、化学原料药及化学制剂;推动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系列产业化和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工程技术开发和其它生物医药开发。开展中药材GAP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促进我市特色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加强中药材生产中质量标准的理化指标、有效成份、指纹图谱、环境评价等方面的试验、检测和研究。

(5)东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该基地共聚集着船舶修、造、拆及涉船企业100多家。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全新产品领域,建造广泛使用于海上油田等领域的海洋工程船、驳船、拖轮等新船型。

(6)东汽摩配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发展以摩托车、沙滩休息车、经济型电动汽车等整车和汽摩配件为重点,扩展产品系列,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国内主要的摩托车、休闲车产业基地;重点开发“环保节能型超低温启动摩托车化油器”及“化油器表面处理环保生产技术应用及研发”、“舷外机化油器”、“气体发动机混合器”等项目。

2、构建七大科技平台

(1)科技研究开发平台。根据市产业发展的需求,依托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提升科研能力,建立和完善支撑我市产业提升和结构升级的科研机构、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并积极开展与外地研究机构的合作,组织联合攻关,逐步实现研发基地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科研合作互动、研发资源共享。

(2)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和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为依托,完善市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强化项目推介、成果对接、技术转移、人才集聚和资金导向功能,实现与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国科技成果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接,不断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科技项目生成和成果转化的新机制。针对我市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环节,积极谋划与省内外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积极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支持,采取省、市、县共建方式,鼓励引导各级科技项目资金捆绑配套,建立具有特色的产业共性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3)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和利用我市现有的科技资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自然科技资源、专利信息服务、科技文献数据等共享系统。开展与国内外各层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接,构建多元化共享合作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科技资源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模式,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4)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培育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创造有利于科技中介组织发育的良好环境,鼓励、扶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健全各种科技中介机构分类指导的意见和管理办法,提高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建立科技评估机构,完善高新技术产权和专利交易网络,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5)对外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双赢。鼓励、支持台商投资高新技术园区和研发机构。吸引台湾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参与技术研发、共建科技园区和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六个台科技合作基地:以蕉城区漳湾万亩台湾工业园为依托,建立台电子信息和光电等高科技产业合作基地;以东元福安电机工业园为依托,建设台电机电器工业园科技合作基地;以福安船舶修造产业基地为依托,打造台船舶修造产业科技合作基地;以中粮集团海峡食品加工园区为依托,建设台食品和水产品加工技术合作基地;以海峡大茶都为依托,建立台茶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基地;以古田海峡两岸食用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为依托,建立台食用菌原料林、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和精深加工技术合作基地。

(6)科学技术普及平台。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强化科技意识;广泛开展科技政策推荐活动,主动深入企业挖掘需求,提供专业服务;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普工作;加强职工队伍文化教育与技能培养,注重从一线工人中培养专业技术能手;建设科技服务网络系统,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信息化;扎实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促进我市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7)科技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设立人力发展机构,制定人力发展计划,合理配置科技人力资源;立足师院、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培养大量适合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通过院市交流合作,特别是与台湾各大学合作,培养适合于台农业、加工业等科技合作急需的人才;坚持多渠道、多方式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吸引高科技人才向集聚。

3、构建高新技术园区。通过政府引导和产业聚集,构建五大高新科技园区。发挥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使之成为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1)中科院海西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该园区位于东侨开发区内,由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与市政府双方共同建设,是一个集知识集群计划、城市区域计划及产学研为一体的重大项目,重点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依托高研院的科研成果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结合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和经济发展需求,打造若干个应用技术开发平台、建立具有人才培训功能的孵化与产业化基地;探索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改善科技创新条件,为新兴和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推动产业集群的升级,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构建梯度研发群体,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重点开展纳米氧化锆陶瓷产品、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与食品保鲜剂、电动汽车发动机生产基地建设、声光电一体化绿色电动智能玩具生产基地建设、油茶籽酶法提油及综合利用、中科岸达环保设备生产等项目研发。依托中科院产业示范园,建立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海西生物医药园区。依托柘荣、古田和东侨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通过规划建设新西兰天然药物研究所中国分所、市生物医药研究开发中心、GMP工厂等17个项目,依靠专业化的国际研发队伍,开发冬虫夏草、灵芝等药食用真菌、天然植物和海洋生物等300多种特色生物资源,研发新型生物医药产品。形成以基因药物研发,生物化学药物研发,生物制药,医疗设备制造和医药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强天然植物和中草药培育技术、中草药成分分析和临床应用技术、植物医药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控性的研究,力争在GAP、GMP质量监控技术、HACCP关键点控制技术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重点研发生产国家一、二类新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和动物医药,推动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系类产业化。

(3)软件科技园区。该园区以南威软件有限公司为龙头,重点引进软件信息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发展适用型软件工程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关键共性应用技术,建设软件测评中心。发展行业性软件、安防软件、中间件以及嵌入式应用软件、数字应用软件,促进软件外包和IT服务出口,积极培育和发展动漫产业。

(4)光伏产业科技园区。作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领域,该园区以霞浦吉阳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依托,主要致力于新能源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的研制和生产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到2013年,形成48条1920MW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规模,年新增产值达200亿元。该园区的建设将有力推动光伏产业向着专业化、集群化、基地化方向跨越式发展,同时将利用太阳能电池板这一核心产品带动上下游产业同步发展。

(5)三都澳水产科技园区。该园区以市水产研发中心为平台,紧紧依托科技型水产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具有创新项目研发、技术示范推广、信息与技术服务等功能。重点通过海洋生物技术各研究项目的全面实施,在市沿海地区初步建立起拥有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的水产生物技术研究体系,并在海水养殖、天然产物开发等主要研究项目方面基本上解决制约本领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在基础理论上有所贡献,在高新技术发展上有所突破,促进东水产业上新台阶。

4、提升重要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以巩固提高八个行业研发中心为抓手,培育、扶持一批对我市产业影响大、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提高产业科研能力。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实施产学研项目,以项目促成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高校研究基地的建设和运作。支持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在设立研发机构。加大国家、省技术创新政策的宣传、培训力度,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创新政策,使政策要素向企业集聚;启动实施企业杰出创新人才计划,引导人才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企业开放,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集聚。在科技资源等要素分配上加大对创新型试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切实发挥其在技术交流、产业对接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5、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选定关键技术和领域,选择具有相应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提供政策、金融服务和科技经费支持,为企业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提供便利条件。构建产学研联盟内的良性合作机制,完善有关利益分配的规定,维持合作的动力,激发联盟的活力,实现互赢。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有效运作,重点对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并积极促成相关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交流协商,探讨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提供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的途径,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6、推进基层科技条件建设。以实施省“基层科技进步提升行动计划”为契机,完善基层科技条件,持续提高基层科技发展能力。根据县(市、区)科技工作发展的现状和不同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择优支持具备机构、编制、人员、场所等条件且服务工作开展较好的县(市、区)所属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与县域产业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促进体系。对科技进步重点县(市、区),在区域科技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上予以倾斜,帮助在科技发展上具有优势的小城镇建立科技进步示范点,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引导示范,带动其社内成员和周边农民的“五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基层科技信息咨询和服务水平;开展对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科技培训,壮大农村科技队伍。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服务基层企业,对有重大贡献的基层组织、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科技管理部门开展科技工作的综合能力。

(二)提升六大领域研发水平

1、现代农业科技

(1)粮食作物。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以推广良种稻为中心,重点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推广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粮、经作物间作套种和立体种养技术;大力发展特色旱粮作物;提高主要农作物各主要生产环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主攻单产和节本增效,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2)茶叶。主攻无性系茶树品种改良,大力推广金观音、金牡丹、丹桂、福鼎大白茶等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建立现代茶叶科技示范园,走高效生态茶业之路;加强茶园机械化管理、茶树病虫害监控、汽热型蒸汽杀青技术、微波杀青技术、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以开展标准化清洁化名茶茶加工、研究与示范为载体,加快推行茶叶QS认证工作,加快IS0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加快标准化建设,形成品牌特色,培育茶叶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提升东茶叶的竞争力。

(3)食用菌。开展食用菌菌种质量安全生产技术,食用菌周年种植模式,野生食用菌红菇、牛肝菌等菌根苗合成技术、菌根示范林营造及管理技术的研究;加大对优良品种和新品种的选育力度,研究和推广应用食用菌与粮油作物与经济作物轮作、套作技术,开展工厂化设施栽培;推广草腐菌生产新技术,研究有机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推广贮运与保鲜新技术、烘干和深加工技术,开发以食用菌为原料的休闲方便食品、药品、营养化妆品、菌品蛋白等无公害产品,推进多样化发展。

(4)水产业。创新技术手段和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养殖、重要养殖生物的育种技术研发,努力建构现代集约化养殖模式,建立现代化良种水产养殖管理基地;加大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力度,引进研发紫菜、贝类等的新品种,扩大和提升育苗能力;研究推广大黄鱼专用饲料,研制高效、优质海、淡水网箱养殖饲料;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对大黄鱼、紫菜等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5)林产业。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注重林木良种引种和壮苗培育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发工厂化育苗技术,建设苗木繁育基地和育苗中心,大力推广轻质营养袋育苗、水培育苗、组培育苗技术;加强速生丰产专用林定向培育技术和名特优经济林品种培育和开发研究。

(6)农产品深加工。重点研究我市农产品生产和贮运、保鲜、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减少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品质。大力开发推广与发展气调贮藏技术、辐射处理保鲜技术、生物保鲜技术,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力争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有所突破,使产品的标准化和商品化程度与国际接轨,争取“十二五”期间,形成若干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型龙头企业。

(7)畜牧业。大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建立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促进畜牧业向小区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建立生态养殖基地,确立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标准,加大生态循环技术利用和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调整畜禽品种结构、强化疫病防治、饲料和兽药使用监督管理工作,促进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加强生猪良种繁育体系、草食动物繁育体系、家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保护和开发优质畜禽种质资源,积极引进畜禽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优质畜产品产量。加强畜产品卫生质量监督检测、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和动物疫病防控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大动物疫病诊断、预测预报、免疫监测及免疫效果评估、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所需关键技术攻关与研究,大力推广应用高效疫苗、无污染饲料添加剂新品种,开发研究清洁生产新技术及加工设备。

2、战略性新兴产业

(1)生物与新医药。抓好生物医药工程技术,重点推进抗乙肝病毒新药、红景天苷和止血肽研发。开展新型植物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中药先进单元制造技术、濒危稀缺药材的优质种源繁育技术、轻工食品生物工程等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发冬虫夏草、天然灵芝、太子参、银耳、白茶、无患子等名贵中草药和健康品系列产品。建立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器,鼓励新的高科技型企业的加盟,为市医药产业的建设提供科技服务。支持拥有化合物专利的创新药物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制剂的研发。

(2)新材料。重点开发氧化锆、稀土永磁材料、耐火材料、刚玉宝石、超大容量信息储存材料、轻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特种工程塑料、超细粉体材料,新型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开发满足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性能、高可靠性及环境友好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积极应用纳米技术改造传统材料性能,提高基础材料技术水平;发展绿色材料设备工艺技术,加强环境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3)新能源。突破关键技术,开发新型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研发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及生产技术,建立分布式能源系统;开发新型电池规模化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的关键技术,生物质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在酒精、生物柴油及其产品的转化和利用技术;促进核电和抽水蓄能发电、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综合利用,研发新型太阳能发电设备。

(4)信息产业。大力发展软件与集成电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注重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提升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加强软件共性技术的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开发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通用办公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面向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的嵌入式软件,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网络安全、动漫等特色软件。推动软件企业通过CMM/CMMI认证,加快提升软件产业标准化水平。瞄准新一代通信系统宽带化、移动化、个人化以及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发展方向,开发基于新一代骨干网传输、下一代网络(NGN)、宽带无线接入及移动终端的重大目标产品。

(5)节能环保。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把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科研攻关的重要领域,开展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和替代、生态环保等技术的研发;加快推进、引进和开发新型天然可降解塑料、中空纤维微滤膜、超滤膜、高效节电、节水节能等技术。在资源消耗环节,加强对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废物产生环节,加强污染预防和生产过程控制,减少企业废物排放。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3、传统工业科技

(1)电机电器。以福安为基地,依靠福安电机工程研究院、厦大电化工程技术中心等技术支撑,依托电机电器企业,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创新产品。重点建设电动机、发电机、水泵、动力引擎、汽车电机等5个研发中心;建立电机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软件开发与应用公共平台,重点实施“福安电机科技创新平台”专项,不断完善基地的企业孵化功能,吸引新的高科技型企业的加盟。

(2)船舶修造。研究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三大船型设计及应用技术,同时兼顾新型海洋捕捞船舶、工程船舶、高速客船、客滚船、中高档游艇等船舶的研究与开发建造技术;创建“船舶修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船舶设计、建造、管理控制、经营决策、维护的数字化,通过协同设计、建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地区化和国际化的虚拟企业设计、建造、管理和营运环境,重点研究大中型船舶的修理和改装技术;设计发展大、中、小配套的船舶修理与改装体系,重点研究船舶配套用钢结构件、螺旋桨、锚链、船用涂料等产品制造技术;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开发一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船用设备产品。

(3)汽摩配件。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汽摩产业,加强引进技术及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重点在装备改造、工艺创新、节能环保、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依托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建立健全汽车技术研发、检测体系;加强与国内外汽车厂商的合作,加强汽车零部件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合作,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和品牌;在现有变速齿轮、汽车轮毂轴承、启动器等产品基础上,开发汽车总成、汽车空调、旅游电瓶车等生产项目。

(4)食品加工。充分利用我市茶叶、水产品、食用菌、果蔬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先进应用膜技术、辐照技术、无菌包装技术、高静压处理技术和微电子控制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饮料、休闲食品和保健品。围绕提高食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促进食品产业集聚上新水平,做大做强食品产业。建设食品加工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收集国内外食品加工最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服务;建立食品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负责行业前沿性、共性技术难题攻关,促进食品加工企业技术进步;建设食品行业检测中心,开展食品原辅材料的检测,加强对原料产地和原料供应链的监控,避免输入性的食品隐患;建设现代化食品物流中心。

(5)建筑材料。积极开发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和高档洁具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推广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保证生产工艺的一致性,提高建材质量,重点进行特种水泥和高性能水泥生产技术,高档卫生陶瓷生产成套技术,高掺量粉煤灰空心砖和胶结料生产工艺技术,管桩生产成套技术,胶合水泥模板生产成套技术的研究,提高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4、第三产业科技

(1)现代物流。整合不同行业、地区、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缩小各地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建设完善物流信息基础设施,为物流信息的循环流动创造物质条件。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包括数据库系统标准化、EDI系统标准化、交易定单标准化、条形码标准化等),保障不同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数据的顺利交换;建立大型动态数据库(包括仓库数据库、运输数据库、物资数据库等),实现各类信息的综合集成;开发应用先进物流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信息化;构建电子交易平台、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强化物流网络系统建设的技术措施,形成区域物流网络系统。

(2)旅游产业。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便捷的旅游网络系统;建立旅游公务和商务数字化信息系统,解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网络等五大关键技术。

(3)创意产业。结合相关信息化建设和专业化科技手段以及公共安全保障措施,依托传媒资源,支持以文化传媒产业为主的创意产业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金融系统服务、网络化教育、协同电子商务服务、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交通运输物流服务、现代旅游业服务和电子社区综合服务中的应用。

5、海洋科技

围绕建设海洋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以海洋资源为基础,以海洋产业为主体,以海洋技术创新为支撑,充分发挥三都澳区域优势,加强海洋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攻关,积极推进海洋综合技术开发。

在核心技术上求突破,在产业层次上求提升,在推广应用上求实效,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能源等新兴产业,同时,深入推进海洋能和海洋矿物资源勘探技术开发,加快产业化应用步伐。围绕港口兴市战略,加快港口建设相关的科技项目开发力度,着力构建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和金融信息支撑体系。大力培育引进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海洋技术应用型人才,增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建立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基地,收集和筛选海洋经济中长期科技攻关项目,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交流,促进海洋科研项目与生产企业的对接。加强海洋科技投入,以研发为龙头带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近海捕捞、远洋渔业、海水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研发,不断提升渔业的科技发展水平。

6、社会发展与民生科技

着眼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着重解决医药卫生、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高气象、地震等预测水平,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的水情雨情、地震预警检测系统和指挥决策系统;研究交通、生产、网络、卫生、消防等公共安全防范与应急处理技术;研究开发、引进住宅智能化系统,为商贸、机关办公大楼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和管理智能化提供各种设计方案,提升居民住宅小区的建筑管理技术。开展软科学研究,以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科技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政策措施为目标,围绕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管理决策水平,组织多学科综合集成,为实际工作特别是重大决策提供支持,重点研究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需要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协同研究的重大问题。

(三)组织八类研发专项实施

1、新能源专项。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政府引导、示范带动”的发展原则,积极发展核能、生物质能等产业。重点研发海上风能相关标准化示范工程及制造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抽水蓄能发电技术,燃料电池研发技术,新能源锂离子电池、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以及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项目。

2、新材料专项。以高技术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为牵引,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重大工程为抓手,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造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促进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研发工程陶瓷材料,研磨材料,高档级耐火材料,二氧化锆系列材料,新能源锂离子电池材料,钕铁硼永磁系列材料,特殊耐磨、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等新材料项目。

3、光机电专项。围绕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开发技术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重点研发高档数控机床,各种特殊用途电机、发电机,新能源汽车配套技术,农业机械,保健按摩,地质探测,光学仪器,智能化照明系统网络控制开关,以及行业性专用软件等光机电项目。

4、先进制造专项。着力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重点研发微型齿轮热挤压成形,精密铸件,精密模具,新型永磁电机,用于节能环保电机,汽摩化油器,新型船舶制造,焊接、切割等先进制造项目。

5、食品加工专项。立足我市山海特色食品资源,进一步加快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步伐。重点研发红茶、乌龙茶、白茶加工,茶食品加工,茶饮料,茶提取物,水果深加工,海产品深加工,食用菌精深加工等食品加工项目。

6、现代农业专项。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点研发高产抗病优质三系杂交稻,果树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特色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及示范,茶树良种引进示范,油茶栽培种植,木材良种培育,花卉年栽培及新品种引进,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海产养殖,牲畜养殖等现代农业项目。

7、生物医药专项。从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战略目标出发,着力发展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重点研发新型抗高血压、心绞痛药物,核苷类抗乙肝病毒新药,抗原个体化除癌疫苗,畲族医药,中成药、中药饮片、动物药品、化学原料药及化学制剂等生物医药项目。

8、科技平台专项。紧紧围绕科技工作中心任务,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东中小电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东机电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科技平台项目。

五、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优化环境

1、健全科技工作责任制。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把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列入干部任期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成立相应的科技工作领导机构,以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解决科技发展涉及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一步加强各级科技部门建设,强化其管理功能,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2、优化科技政策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市有关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到发展,设立研发机构;不断探索研究新的科技扶持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加快研究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

3、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加大现有科技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法检查力度,努力将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一步规范科技创新行为。

4、加强政府科技计划导向作用。突出重点,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透明度,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环境,推进财政科技资金与金融资本的合作,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的相对独立。

(二)创新体制,优化服务

1、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明确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科技创新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使企业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保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投资、开发和收益的主体。

2、加强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等民间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

3、推动技术创新资源和要素进入市场。认真落实知识资本化的有关政策,鼓励单位或个人以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或个人智力参与企业的生产和分配,促进技术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

4、完善科技创新项目决策机制。建立全过程的科技创新项目的科研立项,项目准备、目标分解、项目实施、项目竣工、项目考核机制,保证创新项目的高效决策和快速落实。引入市场机制,规范项目管理,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项目招投标的有效方式。

(三)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1、建立多元化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建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体系。以政府科技专项投入为基础,确保基础性科研活动的开展和提升,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改善融资担保,鼓励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及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支柱产业扩大融资渠道。发挥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使科技信贷规模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

2、规范和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要将对科技的投入视为最为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逐年增加财政投入。认真落实市相关科技经费管理办法,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规范和加强对科技三项经费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加强对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的审计监督,依法查处截留、克扣、平调和挪用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等行为。积极组织科技项目,争取国家、省的财政支持。

3、设立一批科技专项资金。在年度预算安排的科技费用中统筹考虑设立一批科技专项资金。建立科技人才专项资金,以项目资助方式,培养、引进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扶持和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的专利工作者。加大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支持科技成果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转化和推广示范等。大力推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落实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建立。

(四)保护产权,扩大宣传

1、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以实施“国家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项目”为抓手,深化国家、省、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推进市、县两级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在各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局,落实人员编制,保障工作经费。加快成立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宏观管理、综合协调、分工配合的市、县(市、区)两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的组织引导,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大科技评价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比重,把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作为评定市重点项目、市科技重点计划项目及成果奖励等的重要依据。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的优势企业。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推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争创著名、驰名商标。

2、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选择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建立知识产权维权中心,提高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化水平和预警能力,积极推动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加强知识产权执法能力建设,健全专利执法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专利联合执法,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和服务水平。

3、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对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基础知识、典型企业、典型人物、典型案例的宣传,开展面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和知晓率。加强校园知识产权知识教育,鼓励学校举办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广揽人才,引领发展

1、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壮大我市高层次专家、高级技师人才队伍;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培训,造就一批懂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企业家;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对科技人员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予以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广大农民运用实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水平和职业技能。

2、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坚持不求所有、只求所用、注重实效的原则,重点引进一批我市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创建留学生创业园,吸引留学人员创业。搭建科技人才施展才干的平台,用项目留住人才,用成果招揽人才,推动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的形成。

3、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建立和健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科技人才成长的新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要激励科技工作者把个人事业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发扬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努力开发新成果、创造新业绩,推动环三战略部署的全面落实。

被举报文档标题:市县科技发展五年规划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hua/guihua/60411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