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

基础医学杂志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第1篇

1.1样本来源

样本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由浙江省出版发行的医学专业期刊共有25种,占浙江省科技期刊总数(115种)的1/5。涉及基础医学、内、外科等13个学科,数量最多的为综合类(4种),其次为学报类(3种)。刊期以月刊为主(12种),其次为双月刊(11种),半月刊和季刊各1种。

1.2统计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1版)为数据源,统计2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等3项反映期刊影响力的指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同时,为客观评价期刊的水平,对以上指标用本期刊的指数/学科平均指数来进行纵向的比较,比值>1表明该指标高于学科平均水平。

2结果与分析

2.1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它表征期刊有用性或显示度,与期刊影响力、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直接关联,是目前公认的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表2显示:浙江省医学期刊总体的影响因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影响因子/学科平均比值>1的期刊仅有5本:中国医学高等教育(2.303),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612),护理与康复(1.243),肝胆胰外科杂志(1.203))和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1.190),其余都在本学科的平均水平之下。从以上结果来看,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外,其余4本杂志均具有鲜明的专业学科特色,表明专业特色对提升杂志的影响因子具有较大的帮助;而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虽为综合类期刊,但其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科研背景,使杂志的成长有了有利的环境。总被引频次可以显示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省医学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201次/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82次/刊),说明浙江省医学期刊在学术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是高于本学科平均水平的并不多,仅有4本期刊:中国高等医学教育(3.659),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581)),浙江预防医学(1.187)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62)。有学者认为总被引频次与载文量相关,本文总被引频次/学科平均>0.6的13种期刊中只有2种是双月刊,因此浙江省医学期刊整体的总被引频次较高是否与其载文量较多有关,有待探讨。

2.2浙江省医学期刊基金论文比情况

基金论文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技期刊吸收学科前沿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因此也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的基金论文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本期刊与学科平均比值>1,分别为: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温州医学院学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浙江医学和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一般来说,高校学报或者由高校主办的杂志依托高等学府,基金来源丰富,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的几率比较高,本文中除了《口腔材料器械杂志》和《浙江医学》,其余6种杂志均由浙江大学或者温州医学院主办,这2所大学均拥有较雄厚的科研实力。值得关注的是《浙江医学》作为一本地方性的医学杂志,拥有较高的基金论文比,充分说明其在浙江省医务工作者中的地位。

3讨论

3.1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评价

目前,期刊的评价指标有10余种,其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基金论文比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各有局限,但还是能够基本反映期刊的总体状况。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医学期刊以上3种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浙江省医学期刊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力较弱,虽然在学术交流中有一定的作用和地位,但是吸收前沿学科和高质量论文的能力与国内的优秀期刊相比还有待提高,这与浙江省期刊的总体情况相似。但是也不乏亮点,一些期刊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等在其自身的学科领域内名列前茅,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3.2提升浙江省医学期刊影响力的建议

3.2.1找准定位,坚持专业化和特色化

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要在国内的众多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寻求鲜明的特色和学科优势。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有着自身特色或者学科优势明显的期刊影响力均较强,如《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项指标名列前茅,这与其是为数不多的医学领域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杂志密切相关,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了高影响力。另外几种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期刊,除了浙江大学学报,其余几种也都具有明显的“小而精”专业特色。因此,找准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不仅需要编辑部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管理部门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3.2.2探索集约化的发展之路

2011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已明确科技期刊出版体制的改革的”路线图”,期刊的集约化发展已势在必行。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集约化有助于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国内中华医学会的“中华”系列杂志,在医学领域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浙江省主办的3本“中华”系列杂志中,除了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因办刊时间较短,一些指标略低之外,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和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本学科领域中名列前茅,充分显示出“中华”品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可以结合浙江省医学期刊的特色或者学科特点,逐步整合横向和纵向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浙江医学期刊集群,通过集团优势提升期刊整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刊名带有“浙江”的地方性医学期刊,因其强烈的地域特色,普遍存在影响力偏低的现象,而且一些杂志的学科和内容也趋于雷同,这些杂志是否可以尝试联合经营,优化配置,取长补短,通过团队的力量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集群,进一步带动期刊的整体发展。

3.2.3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第2篇

1方法

1.1期刊选择

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引率I>0.80比较合适”J。因此,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1中医药卫牛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种,见表1。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种(2/40),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1种(1/92),药学1种(1/35),临床医学1种(1/48),妇产科学与儿科学2种(2/22),护理学1种(1/12),内科学4种(4/44),外科学5种(5/47),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1种(1/16),肿瘤学2种(2/22),中医学与中药学1种(1./43),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种(1/24);医科大学学报、保健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口腔医学4个领域共104种期刊没有。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学比例最高(5/47);中华系列杂志有18种,占81.8%(18/22)。

1.2数据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9’为源数据,分析上述22种医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共10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并与2007年CJCR收录的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和1765种科技期刊做比较,用SAS9.2软件做Knmkal—WallisH检验。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其中2004年版无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2结果

2.12003—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2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几乎都平稳上升,只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轻微降低至3181。5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翻番,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42.2%,142.8%,144.3%;增长率较低的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2%和37.4%。5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种期刊;<2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创伤杂志和癌症较低(<1700),分别为1618和1520;≥3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居领先地位,分别为“3l和3878(表2)。大多数期刊(16种)的影响因子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波动较大的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0.963与0.552;3种平稳上升,3种一直上升。有4种期刊增长率较高(>30.0%),即中华护理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9%,74.1%,89.8%,36.2%;9种期刊呈现负增长,包括2种波动大的,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降幅较大,分别为26.7%,20.9%和22.4%,中华医学杂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进入低增长期或处于调整状态。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1.O的有1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护理杂志较高(>1.5),分别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种;余下3种较低,即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737,0.672和0.740(表2),该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率也居前3位。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78,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录的1765种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呈轻微波动状态或比较平稳(表3)。2007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71,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435与1765种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种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种期刊,其中≥0.95的有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分别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种(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稳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为0.93,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82与1765种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

引用刊数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可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广泛程度;扩散因子指被评价期刊在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22种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数都平稳上升,增长率>50.O%的有8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幅较大,分别为91.7%,73.3%和73.9%;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增长率较低(<30.o%),分别为27.3%和24.4%。随着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数的增加大多数期刊的扩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趋势(16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5种期刊(>25.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6.2%)、中华肝脏病杂志(28,6%)、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4.0%)、癌症(28.7%)、中华医学杂志(28.3%);4种较平稳;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种处于轻微波动状态。5年的平均引用刊数<200的为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分别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种;I>300的有11种,其中药学学报、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较高(>350),分别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扩散因子>10.0的有18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癌症较高,分别为19.25和22.07;其余4种<10.0,其中中华护理杂志最低,为4.2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平稳上升而平均扩散因子逐渐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分别为357和11.63,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分别为184和31.25,1765种科技期刊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数在增加,而扩散因子在降低,这种影响力的反向变化说明“扩散因子”这一指标存在某些缺陷¨引,应用该指标评价期刊影响力时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是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越大。在4年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和癌症3种的学科影响指标维持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升并维持1,而其他17种期刊均呈轻微波动状态,增长率为一16.5%一12.O%。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80的有12种期刊;在0.6~0.8的有6种;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种较低,分别为0.52,0.54,0.56和0.46,不过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增长率居前(分别为9.8%和12.o%),另2种呈负增长(分别为一5.3%和一5.9%),见表2。学科扩散指标是在统计源期刊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4年的学科扩散指标一直上升的有3种:药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其增长率也较高,分别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为中华肿瘤杂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轻微波动的有3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余15种均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轻微下降。4年的平均学科扩散指标>1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与癌症较高,分别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种期刊<10.0,其中中华骨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较低(<7.0),分别为6.00,6.13,5.99,6.10,6.1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学科影响指标比较稳定,平均学科扩散指标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两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8l和10.73,均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55和5.09,也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上升后趋于稳定的9种,一直上升的4种,较平稳的5种,呈波动状态的4种。增幅超过1倍的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3种,增长率分别为134.O%,165.4%和117.5%;呈波动状态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200的只有中华骨科杂志(192);200—400的有18种期刊;3400的有3种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冲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分别是440,445,793(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为369,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356,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

几乎每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都呈波动状态或波动性降低。平均基金论文比<0.2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为0.394);≥O.40的有5种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种期刊的国际论文比几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稳下降或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07年有14种为0,6种为0.Ol,1种0.02,1种0.06。每种期刊的平均国际论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种,其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较高(>0.04),分别为0.044和0.050;<0.02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010与0.008(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呈波动性变化或震荡(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8,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国际论文比在前4年比较平稳,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009与1765种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表明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3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表5列出了22种医药期刊2003—2007年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计算结果,其中I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是对l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对评估值,为相对学术影响力,更便于比较和排序,具体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1]。l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有6种期刊,其中1种的I,>1.O(1.26),2种的增长率>O.5(均为0.51);上升后趋于稳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种,其中4种的I,>1.0(分别为2.0,1.02,1.15,4.25);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的有5种期刊,其中2种的I。>1.O(分别为1.44和1.20),且增长率均较高(0.71和0.75),表明这些期刊在调整后增长势头良好,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呈“V”形变化;在高位震荡的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长率较低(0.07),表明该刊一直处于调整状态。I,≥1.0的有7种,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种(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为0.99);I。<0.5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较低(<0.40),分别为0.34,0.38和0.39。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0的有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较高(>0.70),分别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种,其中中华肿瘤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较低(<0.10),分别为0.09和0.07;<0的有2种,即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分别为一0.05和一0.08,推测该两种杂志很快或已进入调整期。

4讨论

4.1影响力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从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逐年上升看,所选期刊的影响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评价指标均值也远远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与CJCa的1765种科技期刊。该22种期刊的影响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点。(1)主要评价指标(除国际论文比与扩散因子外)的数值较高,但增长幅度或增长率较低,相对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也无>1.0的。(2)指标变化趋势以比较平稳或轻微波动或先升后趋于稳定为主,因此这些高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增速已减缓,大部分期刊快或已进入调整期:部分在调整后增势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处于上升期,如药学学报与癌症的多项指标数值较低,但增长率居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估结果也显示,该22种期刊影响力的发展主要呈现4种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6种);上升后趋于稳定(10种);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5种);在高位震荡(1种)。影响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26),列第四位,影响力增长率居中(0.33)。其总被引频次与引用刊数分别为3425与359,分别列第三、第四位;来源文献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长率最高(165.4%);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也较高,分别为0.94和0.98。第二种趋势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这类期刊目前的影响力均较高,可以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为代表,其I,居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但增长率较低,中华护理杂志呈负增长(一0.05)。其主要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居领先地位;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居第一,中华医学杂志的引用刊数居第一。2007年的总体影响力降低可能与国际论文比大幅降低有关,也可能与其来源文献量增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总被引频次增加的作用导致影响因子降低有关。第三种趋势是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可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44),居第三位,增长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评价指标居前,平均影响因子(1.513)居第二位,总被引频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数(334)列第五位;但其影响因子波幅最大(0.963),来源文献量的波幅也达120,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也呈波动状态。最后就是中华内科杂志呈高位震荡,其I,接近1(0.96),但增长率只有0.07。其影响因子呈波动状态(波幅为0.451),但平均影响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数(385)居第二位;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波动状态,但平均学科影响指标与平均学科扩散指标较高,分别为0.98和13.07;其国际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比均呈波动性降低,尽管其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指标变化趋势与动态评估模型评价期刊影响力各有特点,后者计算结果的数据比较直观,便于总结规律;前者比较感性与分散,可用于解释与印证所总结的规律。

4.2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期刊学科性质的影响pJ。无论从引证指标的绝对数值看还是从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结果看,中华护理杂志都是一种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其平均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数最低,仅为181。这表明该刊影响力已极大地受到其学科性质或刊载内容范围的限制;而刊载大内科、大外科与综合医学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其引用刊数均居领先地位。另外,单一器官或系统专业期刊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也较低,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出现双低,其I,也最低。作为综合类的中华医学杂志,仅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引用刊数居领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学科扩散指标较低与其学科内期刊数最多(92种)有关。第二,受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居前二位的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来源文献量均居领先第位,其中中华医学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其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均靠前;所选22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医药期刊。这些结果表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夏朝辉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第3篇

气虚或痰浊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于头部,不通则痛,其特点为痛点固定不移、针刺样疼痛,舌质可见瘀点或瘀斑,脉涩。根据这一病机,孙桂枝运用通窍止痛汤治疗此病:川芎、怀牛膝、白芷、丹参、天麻、菊花各12g,钩藤15g,柴胡、白芍各12g。结果临床治愈32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83.33%。杜培俊运用虫类药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管紧张性头痛56例,血府逐瘀汤加僵蚕10g、地龙12g、全蝎5g、蜈蚣2条,有效率95.5%。陈兴奎等采用三棱针刺络法与毫针刺法进行对照治疗紧张性头痛,刺络治疗组取穴双侧耳尖、太阳穴、头维穴、大椎穴。操作:用三棱针点刺耳尖穴挤压出血,直至血液挤尽。轻轻拍打太阳穴和头维穴,使附近的血管显露,用三棱针沿血管走行方向刺破血管,使血色由暗红变鲜红色或颜色变浅直至血液流出自凝,大椎穴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总出血量在10~30ml。结果在临床总疗效方面,改善头痛程度和头痛指数方面刺络法组均优于毫针刺法组。陈奇才采用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对于气血瘀滞者在针刺主穴的同时,针刺膈俞、血海、少冲、三阴交,施以泻法取得较好疗效。单亚利等应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与去痛片、谷维素等常规治疗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肝气不疏、肝阳上亢学说

由于情志因素等原因导致肝郁气滞、肝气不舒、木失条达、肝经循行到巅顶、经气不利头痛,可伴有胁肋胀痛、嗳气等症状。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扰淸窍导致头痛,可伴有头晕目眩。刘叶辉等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紧张性头痛30例,有效率90%,痊愈率16.7%。杜改焕等应用佛手定痛汤治疗紧张性头痛70例,取得较好疗效:当归30g,川芎20g,白芍10g,僵蚕、白芷、羌活各9g,细辛3g,防风12g,随证加减。周学志应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紧张性头痛30例,总有效率93.33%。张强等应用养血清脑颗粒(天津天士力制药公司生产)治疗紧张性头痛72例,其主方由决明子、钩藤、夏枯草、白芍、珍珠母、细辛、延胡索和鸡血藤等平肝息风养血止痛之品组成,经4周治疗患者的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头痛指数及强度均有所改善。吕明华等应用黛力新联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紧张性头痛,发现治疗组能显著减轻头痛程度,同时显著降低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抑焦虑表评分。陈卡玲等运用疏肝和血汤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38例取得较好疗效,有效率达76.3%。韩明亮也认为此病是由于肝失条达、气机失和所致,并运用解郁活血法治疗紧张性头痛取得较好疗效。吴利利等认为此病多因病生痰,故应先治其病,以疏肝理气、清肝泄火为先。

3心神不宁型学说

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心气不足,心神失养,不荣则痛。心火亢盛,扰动神明,发为头痛、头晕,可伴失眠不寐。沈红强采用传统中医针灸治疗时重视调心,并有选择地增加宁心安神穴位(大陵、内关、神门、膻中、中脘、巨阙)。按照国际头痛诊疗标准对头痛指数进行评估,发现传统针灸加调心穴位组对疼痛指数改善率明显高于西药组和传统针灸对照组。颜武等[17]在局部针灸选穴的同时,加针刺调心穴位(中脘、大陵、神门、内关、巨阙)取得较好疗效。

4局部选穴针灸为主,结合特定穴、经验穴王彤

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77例,方法为穴位注射2%利多卡因注射液2ml和5mg地塞米松注射液,按2∶1比例混合。患者取坐位,取患侧风池、天容、率谷及阿是穴2~3个,隔日1次,穴位注射后患者仍取坐位,用1.5寸毫针针刺患侧风池、率谷、百会、足三里,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其临床总有效率92.2%。朱振富采用太阳、风池配八脉交会穴治疗紧张性头痛57例取得较好疗效。苏巧珍等采用平衡针治疗紧张性头痛59例,选取的穴位有升提穴、颈痛穴、头痛穴、胸痛穴和肩痛穴,总有效率100%。彭建民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63例,选穴为风池、太阳穴、头维穴、合谷及阿是穴(于紧张颈肌处取1~2对),前头痛加印堂、上星,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后头痛加天柱,有效率达到93.65%。(本文来自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杂志简介详见)

5讨论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综述

高达25%~40%的糖尿病(DM)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病(DKD),造成了由DKD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显著风险,并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现阶段,西医治疗DKD多是在合理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采用控制血糖、降血压、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等治疗方法,但疗效不甚明显。中医认为DKD可归属于“消渴”“水肿”“尿浊”“溺毒”等范畴,辨证施治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疾病动物模型是现代医学实验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之一,DKD动物模型构建已较为成熟,基于此的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也有所发展,对中医治疗DKD的方药、药理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DKD疾病动物模型

国内外学者对于DKD动物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成功构建了许多理想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诱发性DKD模型,通过化学药物(如链脲佐菌素、四氧嘧啶等)诱导、单侧或部分肾切除、高糖高脂饮食等手段建模;二是自发性DKD模型,利用其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某些基因突变,在自然状态下发生DKD,如NOD小鼠、Akita小鼠、db/db小鼠、BB大鼠、OLETF大鼠、GK大鼠等;三是转基因DKD动物模型,在动物原来遗传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某种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建立DKD动物模型,如转基因OVE26小鼠、转基因(mRn-2e)27大鼠等[2]。后两类动物模型与人类DKD最为接近,是十分理想的实验对象,但受获取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受到了限制;现阶段,大多数实验选用诱发性模型,尤其是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DKD模型被广泛应用。STZ是一种高度选择性胰岛β细胞毒性剂,小鼠、大鼠、猴等动物对其毒性作用敏感,但兔对其不敏感,现多用于小鼠和大鼠T1DM模型的制造,其肾脏损害与人类糖尿病肾病相似[3-4]。常用单次大剂量(小鼠≥200mg/kg,SD大鼠55mg/kg,WKY大鼠60mg/kg,SHR大鼠45mg/kg)或多次小剂量(小鼠50~70mg/kg,大鼠30mg/kg)行腹腔注射,有研究显示多次小剂量给药的方法造模成功率和稳定性更优[4-7]。此外,动物的遗传背景、性别、附加处理方式等,对造模也有较大的影响。多次小剂量STZ诱导小鼠的血糖水平顺序为DBA/2>C57BL/6>MRL/MP>129/SvEv>BALB/c,DBA/2小鼠的蛋白尿亦最明显,而SD大鼠成模可能优于Wistar大鼠;采用雄性鼠造模要优于雌性鼠;空腹鼠的成模率要高于非空腹鼠;而单侧肾切除合并尾静脉注射STZ的高血糖情况不如单纯腹腔注射STZ,但更符合DKD的病理改变,且节省实验时间[8-11]。先通过一段时间的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出胰岛素抵抗,再配合小剂量STZ诱发胰岛素分泌障碍,可以制备2型DKD模型;也有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之前或之后,摘除右侧肾脏,造成左肾代偿性肥大,能提高成模率,缩短成膜时间,且更贴近人类临床特点[12-13]。

2DKD病证结合模型

目前DKD病证结合模型多采用疾病造模因素与证候造模因素相叠加的方式,在运用一次大剂量STZ或高糖高脂饮食+小剂量STZ的同时,配合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造模。中医认为DKD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患者的本虚证以气虚、阴虚、阳虚为主要表现,标实证中以血瘀、痰湿为主要表现[14]。近年来,研究者已经构建和使用了气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等多个病证结合模型。

2.1气虚DKD动物模型

DKD为以虚为本,尤以气虚最为常见,且始终贯穿于本病的始末。目前报道的气虚证DKD造模方法有如下2种。朱国茹[15]根据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理论,用饮食失节(饥饿48h,自由饮食2h)、肥甘过度(普通饲料掺以10%猪油)的方法制造脾气虚模型,2周成模,然后再一次性以53mg/kgSTZ制造DM模型。申晓光[16]则先通过高糖高脂饮食+小剂量STZ造模之后,依据“劳则气耗”的理论,将大鼠每天在水温(37±0.5)℃、深45cm水桶中游泳,待下沉时捞出,并喂以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连续14天后造模成功。这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复制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如精神倦怠萎靡、毛色无光泽、大便异常等。但应该注意疲劳游泳试验易致大鼠呼衰,含脂量过高的饮食也会加重肾实质进行性损害,从而增加造模死亡率[17],因此造模时要密切关注动物的情况,采取降低游泳强度、提供有氧环境、搭配普通饮食等方式或可提升造模成功率。

2.2气阴两虚DKD动物模型

气阴两虚是DKD基本病机,病位主要在脾肾,临床上DKD早期即表现出气阴两虚的症状。周雪梅等[18]给予DN模型大鼠灌胃耗气伤阴中药(青皮、枳壳、附子,组成比为6∶6∶5),剂量达5倍成人等效剂量(3.25g/kg/d),同时应用益气养阴中药反证造模成功。高磊[19]连续25天使用甲状腺素片混悬液10mg/kg/d剂量灌胃,模拟甲亢时出现急躁、多汗、神经过敏、震颤、心率加快等类似于阴虚证候表现,再配合疲劳游泳造模。胡爱民等[20]则是在饥饱失常、疲劳游泳的基础上,根据“恐伤肾”“恐则气下”理论,附以惊吓方式进行气阴两虚造模。大鼠一般情况和血浆检测显示,怒恐情志刺激可制作肝肾阴虚证模型[21],且情志造模符合中医七情致病理论,并能排除造模药物干预对后续的中药研究的不利影响,要优于前两种方案。2.3阳虚DKD动物模型DKD病变中期,病情迁延,则阴损及阳。阳虚动物是最早构建的证候动物模型,多采用激素造模。吴朝妍等[22]在大剂量STZ腹腔注射3天后,臀部肌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每只2mL(10mg),连续15天,制作大鼠糖尿病肾阳虚模型,但其死亡率接近20%(9/52)。孙红旭等[23]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两次小剂量(30mg/kg,间隔3天)腹注1周后,再予以腺嘌呤350mg/kg/d加苦寒中药煎剂(龙胆草、栀子、番泻叶)4mL/kg/d混合灌服,连续2周,该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且死亡率也不低。这两种造模方法导致大鼠死亡,可能与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起代谢混乱,加重脏腑衰竭有关,因此还需寻找更合适的造模手段,单独以苦寒伤阳或许能提示动物存活率,且更具中医特色。

2.4阴阳两虚DKD动物模型

阴阳两虚是DKD晚期的主要证型,但相应病证结合模型却鲜有报道。郭学军[24]等在STZ(一次性55mg/kg)腹腔注射制作T1DM模型后,灌服青皮、枳壳、干姜、黄柏复方(配伍比为1∶1∶1∶1),按24g/kg给药。李慧[25]则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小剂量STZ制作T2DM模型后,应用防己、黄柏中药颗粒剂(配伍比为1∶1),按16.7g/kg给药,相当于25倍成人用量,运用其性、味的阴阳归属不同,过用损伤机体的阴液和阳气,从而达到造模的目的。两者所制造的模型均出现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扩张、基底膜增厚等肾脏病理改变,以及阴阳两虚的表现,并使用金匮肾气丸进行反证确认。以上两种造模方式,均先给予STZ刺激构建糖尿病模型,再加以中药干预构建证候模型,结果显示较为符合糖尿病肾病阴阳两虚型,造模较成功。

2.5血瘀DKD动物模型

DKD较少表现出单纯的虚证,往往呈现虚实夹杂的状况;血瘀证作为DKD的主要兼证,贯穿了整个病程的始终。王辉等[26]在一次性大剂量STZ造模成功7周后,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注射液(0.8mL/kg,2次,间隔4h)模拟暴怒时机体状态,在注射间隔期间,大鼠浸入冰水5min模拟寒邪侵袭,建立DKD血瘀模型,模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明显升高。也有学者[27-28]发现单纯使用高糖高脂饮食+STZ造模的大鼠,也可出现爪掌、尾静脉的紫暗瘀血,且血脂、血黏度均升高,具备血瘀、痰浊证的特点。高磊[19]则是DN模型制作成功后,采用甲状腺素+力竭性游泳进行造模,水温控制在8℃,通过“寒则收引”产生血瘀,持续14天,气阴两虚血瘀证造模成功。李海霖等[29]使用真空干燥箱模拟高原地区低压、缺氧的特点,每天3.5h;再放入冰箱冷藏室中对大鼠进行寒冷刺激3.5h,共35天;在建立证候模型的同时,腹腔一次性注射50mg/kg的STZ,构建高原阳虚血瘀型DKS大鼠模型。根据导致血瘀的主因不同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造模,但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均采用了寒冷刺激,且STZ两者都选用了,进一步说明了STZ在糖尿病肾病造模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3结语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构建符合中医学理论的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药实验研究中十分关键的内容。证候动物模型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已有50多年的研究历程,现已能够复制百余种证型,覆盖八纲、六淫、情志、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辨证等。DKD病证结合模型即是结合疾病动物模型和证候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既拥有其疾病特点,又有符合相应证候特征,保留了病与证的精密关系,有助于更全面、客观地研究中医药防治DKD的作用及其机制。然而,现阶段DKD病证结合模型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证候类别偏少,临床DKD的证候呈现虚实夹杂、复杂多样的特点,现有的模型过于局限;造模方法不统一,相同证型的可采用多种方式造模,且干预药物及其剂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评价指标不标准,实验动物与人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套用人的证候表现并不完全合适,同时造模后常多种证候交叠出现,难以明确区分。上述问题影响了DKD病证结合模型的代表性和可信度,致使其应用并不广泛,当前大多数中医药防治DKD的研究使用的仍是DKD疾病动物模型。但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完善,DKD病证结合模型将对中医药防治DKD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2]赖洁梅,周玖瑶.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4,27(1):112-115.

[6]闵筱辉,陈其奎,于涛,等.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长期稳定糖尿病小鼠模型的给药方案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7-10.

[7]张琪,刘亚千,陈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高血糖对大鼠肾、肝及眼睛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34(8):1098-1103.

[9]杨亦彬,张翥,苏克亮,等.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肾病模型的方法学探讨[J].华西医学,2005,20(2):299-300.

[10]李莉,陈光亮,韩茹,等.多次低剂量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的方法学研究[J].安徽医药,2012,16(7):888-890.

[11]李敬林,乔文军,郑曙琴,等.两种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比较[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1):877-878.

[12]王丽,于世家.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制备方法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8):1675-1677.

[13]宋恩峰,刘晶晶,贾汝汉,等.2型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制备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840-2842.

[14]丁英钧,王世东,王颖辉,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0):695-698.

[15]朱国茹.健脾益肾活血中药对糖尿病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学院,2004.

[16]申晓光.补阳还五汤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ICAM-1、VCAM-1表达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09.

[17]樊少仪,张秀.糖尿病肾病大鼠中医气虚模型的制作及其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2016,37(5):644-647.

[18]周雪梅,陈雪功,程立,等.益气养阴方对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大鼠肾组织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通路的影响[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2(1):70-72.

[19]高磊.糖肾康对DN干预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及DN气阴两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

[20]胡爱民,晏玲,张利芳,等.2型糖尿病肾病气阴两虚型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10):1251-1253.

[21]樊蔚虹,岳广欣,李素香,等.长期激怒致肝肾阴虚证动物模型研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9):67-69.

[22]吴朝妍,张莹雯.黄芪多糖对肾阳虚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F-κB、TGF-β_1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3):381-384.

[23]孙红旭,马鸿斌,崔庆荣,等.链脲佐菌素加苦寒中药煎剂致糖尿病肾病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1):2496-2498.

[24]郭学军,吴凌,张永斌,等.1型糖尿病阴阳两虚证动物模型的制作与机理研究[J].新中医,2010(2):93-95.

[25]李慧.2型糖尿病阴阳两虚型大鼠模型实验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

[26]王辉,杨再刚,燕树勋,等.虎杖总蒽醌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血瘀模型大鼠脂代谢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6):155-156.

[27]徐晶,马二卫,白璐,等.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瘀血阻络证的确认[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1):12-15.

[28]郑学民,林毅,乔文军,等.糖尿病大鼠早期肾病模型的实验研究[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2,12(5):288-291.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实习;教学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芯片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医学检验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为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提供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检验科从传统的临床辅助科室慢慢地深入个体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各方面[1]。到临床实验室实习是每个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经阶段,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变的重要环节,是从校园生活走向工作岗位的阶梯[2]。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带教和科研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实习生而言,其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基础课程和实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在实习阶段,则需要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科学研究联系起来,能够在实验室工作中发现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临床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科室对实习带教工作不重视

传统的实习带教几乎不重视学生的系统性学习。实习生进科后只是简单地向其交代生物安全知识和实习纪律,没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人员对实习生的学习、生活、纪律、考核进行系统性管理。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是主任技师,有的甚至还没有取得职称。在日常的检验工作中,实习生跟随老师进行学习,不同专业的老师,教学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有很好的带教效果。有些带教老师还要忙于科研及其他管理工作,没有时间详细指导实习生的学习和实践工作。

1.2实习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不高

实习生的实习阶段往往设置在最后一个学年,其主观上认为离开学校到医院实习就离开了学校的管理,会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这样就不能充分地掌握实验室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利于实习生充分利用实习完成从学生到医技人员的转变。特别是专业学制从5年制的医学检验专业变成4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临床专业课程被大幅缩减,造成其缺乏临床专业知识[3]。

1.3实习生的教学工作不够系统和全面

以往,实习生入科后大多会被安排在标本接收、处理、上机这些环节,对检验仪器的教学也只是传授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流程,不会对常出现的故障和报警进行讲解。实习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对常见的报警和故障还是不会处理,对检验科的核心工作质量控制(简称质控)及失控处理更是知之甚少。他们对常规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更是不够了解,对检验报告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在处理大量临床标本时缺乏运用科研思维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4],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满足现代化医院对检验医学人才的需求。

2改进的制度与措施

2.1建立实习生教学管理组和科研带教小组

作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本院承担着教学任务,科室高度重视实习带教工作,采用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成立教学管理组(下设各专业组)和科研带教小组[5]。教学管理组长和科研带教组长由科主任任命,选择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主管技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带教老师,同时每个专业组按照实纲制订教学计划,并将教学计划反馈学校,请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定期修改教学计划,并在规定时间为实习生授课。在一个专业组轮转结束后对实习生在该专业组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任命具有科研指导能力的研究生为科研带教小组长,负责实习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选拔各专业组中责任心强、科研水平高的人员为指导老师,具体负责所在专业组的实习生。科室制订详细、可行的教学大纲和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书,并定期考核指导老师,提升指导老师团队的整体素质。教学管理组和科研带教小组的成立,实现了带教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改进。

2.2为实习生开设学术讲座

科室组织专业知识扎实、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组长、要素组长(ISO15189管理体系要求的)和研究生为学生授课。具备研究生学历的科研带教小组成员为科室工作人员和实习生讲授文献查阅与科研方法,科室每周1下午固定时间学习,由授课老师提前将文献发给每位实习生,让其提前阅读并找出问题,带着问题听课,这样就可以掌握课题的实验设计路线。专业组长为实习生讲授每个专业组的常规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安排要素组长培训学生,使学生掌握采血、试剂、质控、仪器、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科室将实习生纳入科室的专业培训和科研培训计划中,让实习生感受科室的学习氛围,为其以后的工作、学习、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2.3加强实习生检验质控能力的提升

质控是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命线,如何做好实验室的质控需要较多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实习带教中,带教老师会针对标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各要素为实习生讲解可能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6]。重点教授实习生如何正确处理实验室内部质控问题及仪器设备故障问题。在遇到项目失控时,正确的分析步骤很重要,观察质控图的异常表现是周期性改变、趋势性改变还是突然漂移,然后查看实验室记录文件(包括仪器、试剂、校准、质控品、人员操作和实验室环境),根据记录对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改进措施纠正失控,最后评估改进效果。质控是检验工作中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保证,而在仪器发生故障时进行正确处理则是临床实际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7]。对实习生进行仪器报警和故障识别与处理方面的培训,让其了解常见的仪器报警符号,比如:全自动生化仪AU5400某个检验项目后出现了黄色的“F”提示检测结果超出检测限,需要进行稀释;常见的仪器故障报警代码“3238CLOTSAMPLEDETECT”提示标本可能出现凝块等。通过加强检验过程中的质控,实习生将具备快速识别失控及仪器报警并给予正确处置的能力,为临床获得快速、准确的检验结果提供有力保障。

2.4制订实习生形态学培训制度

作为宿迁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细胞形态学是本院检验科的传统优势专业,科室在制订实习生教学大纲时就将细胞形态学教学纳入其中,让每个实习生轮转到血液学实验室,学习血涂片的制备、各种疑难细胞的识别等。让实习生加强形态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各种贫血、白血病的诊断。并以宿迁地区形态学竞赛为契机在实习生中大力宣传学习形态学的重要性,并指导实习生全程参与形态学的讲座与竞赛,选出成绩优秀的前3名实习生给予奖励。

2.5加强实习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具备医学检验岗位初步的胜任能力,要求其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发展潜能。4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求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在第4学年安排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和论文撰写[8]。在实习期间,为每位实习生分配1名科研带教老师,全程对其进行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指导实习生针对其感兴趣的内容查阅国内外文献,在精读、细读文献之后,提出拟要解决的问题。在科研带教老师的帮助下设计实验路线,最终得到实验结论。科研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积极影响。例如:血清肌酐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住院部送检的患者标本经常会出现血清肌酐的测定值为负值的情况。排除了仪器、试剂、人员方面的原因,实习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是存在药物干扰导致的:本院实验室血清肌酐的检测方法为肌氨酸氧化酶法,文献[9]报道羟苯磺酸钙对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存在负干扰,之后采用苦味酸法重测肌酐,得到了正常结果。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要着重培养实习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检验结果与疾病诊断不符时,要深挖问题产生的原因。

2.6完善实习生考核制度

对实习生的考核一般会设置在出科之前,大多以客观题进行考核,且只有理论考试。然而,医学检验工作的核心是动手操作。因此,分两个阶段对实习生进行考核:第一阶段是在各专业组实习结束前,由各专业组长对实习生进行考核,包括理论、操作、考勤、工作态度等。第二阶段是在出科前对实习生进行系统性考核,包括理论、技能、形态学考核、实习期间综合表现等[10]。引入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准则对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估,最终给出实习成绩[11],为临床实验室培养能适应现代临床检验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小结

医学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检验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其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紧跟发展趋势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医学检验实习生的培养方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利用各种方式激励实习生重视实习工作、提高实习效率,为培养合格和高素质的检验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岚,殷昌斌.浅谈检验医学在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教学模式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20):2528-2534.

[2]陈丽华,陈海蔚,漆涌,等.医院检验科实习带教工作的实践和探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41(9):700-702.

[3]陈丽华,陈辉,宋明胜,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4(1):24-25.

[4]吴志奇,凌芸,谢而付,等.临床科研设计在医学检验专业实习带教中的实践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6):2078-2080.

[5]刘淑敏,卯建,赵滢.ISO15189质量体系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7,16(6):592-595.

[6]SCIACOVELLIL,AITAA,PADOANA,etal.Perform-ancecriteriaandqualityindicatorsforthepost-analyticalphase[J].ClinChemLabMed,2016,54(7):1169-1176.

[7]于淼琛,许朝晖,马晓露,等.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指导下的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能力培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24):3512.

[8]吴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有关情况介绍[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8,9(4):48-50.

[9]宋静芳,潘本友,伍贤鼎,等.羟苯磺酸钙对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影响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9,25(9):167-168.

[10]王一雯.检验科实习生规范带教的体会与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4):2120-2121.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文摘要;情态策略;医学期刊;对比研究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医学期刊论文的英文摘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交流与知识传播作用。目前,学界对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已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不少研究[1-3]对比了国内外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在宏观结构和微观语言特征方面的差异,有的研究专注于英文摘要中某个特定特征的分析,如第一人称[4]和模糊限制语[5],还有研究[6]从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思维定势对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撰写的影响。现有研究为了解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对摘要中人际互动资源的使用缺乏足够关注。事实上,摘要并不是简单就事论事的客观陈述,而是充满着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情态是实现摘要中人际互动的重要手段,是作者表达态度的常用策略,对英文摘要中的情态成分进行研究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概率情态为例,对比中外核心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在表达情态承诺、情态责任以及情态配置上的异同。

一、理论基础

1.情态承诺。情态是语言学各流派长期关注的对象。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情态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有效性或提议成功性的态度,是涵盖“是”与“否”之间的意义领域[7]。广义的情态包含情态化和意态两个子系统,两者又各包含两个层级,前者包括概率情态和频率情态,后者包括义务情态与意愿情态。本研究选取概率情态为研究对象,指的是命题断言和否定间不同程度的概率(如possibly,probably,certainly)。情态承诺是指说话人对其所说话语的有效性所做出的承诺,其程度有高低之分。承诺程度越高,表明说话人对其话语命题的确信度越高。Halliday、Thompson[8]、胡壮麟[9]、李杰[10]等人都曾对概率情态的承诺程度进行过划分。本研究综合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将概率情态的表达程度分为高、中、低三档(见表1)。情态承诺程度的划分只是一种趋势,而非绝对范畴,对其划分可以更精细。

2.情态责任及情态配置。情态责任指的是说话人公开承认所表明的态度是自己主观看法的程度。公开程度越大,说话人承担的责任越大。情态责任常由情态取向来体现,分为四种:显性主观、隐形主观、隐形客观和显性客观。如:IthinkJackknowsit(显性主观);Jackwillknowit(隐性主观);Jackprobablyknowsit(隐性客观);It’slikelythatJackknowsit(显性客观)。说话人承担的情态责任在显性主观取向中最大,接着为隐性主观,再接着为隐性客观,最低为显性客观。情态责任除用四种取向所示的小句、动词和副词表达外,还可用名词和形容词来表达。这些名词和形容词可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包装为客观事实,显得说话人与命题有效性的判断无关,从而称之为超客观情态[11]。相对于前述四种情态取向,超客观情态体现的情态责任更低。下面两个例句中的“probability”与“proba-ble”便为超客观情态:例句1:Theevidenceindi-catestheprobabilityofJack’sknowledgeofit;例句2:Oneoftheprobableoutcomesishiscouragetostartanewjourney.本研究将上文四种情态取向以及超客观情态表达的情态责任程度划分为高、中、低三档:显性和隐性主观情态取向体现高值情态责任;隐性和显性客观情态取向体现中值情态责任;超客观情态体现低值情态责任。与情态承诺类似,情态责任程度的划分也只是一种趋势,而非绝对范畴,对其划分可以更加精细。情态配置指的是不同程度的情态承诺与不同程度的情态责任之间的组合关系。语篇中的情态配置关系反映了作者表达态度的方式和特点,即作者对命题的成立做何种程度的判断,又在多大程度上公开为命题判断承担自己的责任。由于情态成分同时体现情态承诺和情态责任,因此,两者之间的配置可能会出现正比或反比两种关系。正比配置即高、中、低值情态承诺与高、中、低值情态责任一一对应,反比配置则正好相反。

二、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共收集了360篇(国内和国际各180篇)临床或基础医学研究论文英文摘要(下文简称摘要),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在概率情态成分的情态承诺和情态责任表达上国内与国际核心医学期刊英文摘要有无差异?二是在概率情态配置上两类摘要是否相同?国内摘要选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出版的6种核心期刊,国际摘要来自同一时期6种高影响因子期刊。在摘要选取上,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即每种期刊每一年度随机选取10篇临床或基础医学研究的摘要。国内6种期刊为《中华医学杂志》、《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华护理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和《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国际6种期刊为《柳叶刀》(TheLancet)、《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英国医学杂志》(BMJ)、《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自然分子细胞生物学评论》(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和《生理学评论》(PhysiologicalRe-views)。语料收集后,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包括两个可比子库:国内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库(CNJA)和国际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库(INJA),并使用AntConc3.4.3检索了两个子语料库中28个概率情态成分,并进行了人工复查,以确保所检索到的成分根据语境承担概率情态功能。同时,根据上文所述的划分标准,统计了概率情态成分的情态承诺和情态责任值,也统计了高、中、低值情态承诺与高、中、低值情态责任间的组合关系(情态配置)。

三、结果与讨论

1.整体概况。检索显示概率情态成分在两类摘要中都普遍存在,国内摘要库(CNJA)中共出现76次,国际摘要库(INJA)中出现107次,国际摘要中的概率情态成分多于国内摘要。但从相对频率而言(每1000词中出现的频率),两者无显著差异(t=1.297,df=6,P>0.05),这是因为国际摘要篇幅要长于国内摘要(国内摘要平均233词/篇,国际312词/篇)。此外,所检索的28种情态成分,国内摘要库中只出现了其中的10种,而国际摘要库出现了其中的16种。国际摘要能较平衡的使用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在内的多种概率情态表达手段,而国内摘要表达手段较为单一,更多依赖might、can、will等少数几个情态动词,较少使用其它表达方式。国内摘要概率情态表达手段单一,这与国内作者习得情态的语言实践有密切关系。Palmer和Perkins把can、will、may等以现在时出现的情态动词称之为主情态动词(pri-marymodals)[12]。相比其它情态表达手段,主情态动词在国内英语教材中出现的较早,因而学习者接触的较早、使用的较多。同时,主情态动词语法搭配较为简单,国内英语教学又注重语法的正确性,从而往往成为国内学习者表达情态意义的首选。有研究显示[13],国内英语学习者有过度依赖主情态动词表达情态意义的倾向。

2.情态承诺程度对比。概率情态成分所表达的情态承诺程度统计结果显示:国内摘要中低值情态承诺成分出现49次,占64.5%,中值情态承诺26次,占34.2%,高值情态承诺1次,占1.3%。整体而言,国内摘要在命题判断时谨慎保守,偏好低值情态承诺。国际摘要中低值情态承诺成分出现56次,占52.3%,中值情态承诺42次,占39.3%,高值情态承诺9次,占8.4%。相对国内摘要,国际摘要作者表达的情态承诺值要高,特别是中、高情态承诺成分的比例要明显多于国内摘要。回溯到具体语境可发现,国内摘要在命题概率判断时偏好使用might和may等低值情态承诺成分。其中might的使用频率(15次)甚至还超过may(14次)。本研究中将may与might不作区分,统一归为低值情态承诺,但如进一步细分的话might体现的情态承诺值更低。整体上,国际摘要对命题多作高确信度判断,显得较为自信。在表达形式上国际摘要常用高值情态动词与第一人称代词连用的方式,如“Webelievethat…”,“Wethinkthat…”,而国内摘要中只出现了1例此种表达方式。两类摘要情态承诺表达上的差异,可从以下例句中得以管窥:例句3:TheelevatedlevelofBRAFproteinintheRApatientsshowedthatBRAFmightplayaroleinthepathogenesisofRA.FurtherresearchesonBRAFgeneexpressionmayhelptoclarifytheroleofBRAFinRA.(CNJA)例句4:Webelievethat267(9%)of2871inthecontrolgrouparerelatedtovaccination.(INJA)例句3中,国内摘要在阐述BRAF(病毒癌基因同源物)与RA(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时使用低值承诺词might,显得作者对命题成立的把握程度较低,同时在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时,也使用低值承诺词may。而在例句4中,国际摘要使用高情态承诺成分“Webelievethat”显示对命题“控制组与接种疫苗的关系”确信程度较高,同时We突显了作者对命题判断的主观介入。国内摘要在命题判断时谨慎保守,偏好低值情态承诺。首先,可能与作者母语文化的影响有关。中国文化不喜张扬,强调内敛谦和,中庸含蓄;此外,中国文化还有求稳的价值取向,强调安稳第一,贬抑冒险[14]。可能受此影响,国内作者在对命题的确信度表态时往往选择低值情态承诺成分。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较突出自我意识,肯定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本位,强调“求异”、“求变”[15]。其次,情态承诺表达上的差异还与两类期刊在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上的学术传统差异有关。国际期刊界目前已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恰当的第一人称代词使用能使科学语言显得生动有吸引力,同时也能增强作者的责任感[16]。受学术传统影响,不少国际摘要作者顺理成章地在表达命题承诺时选择第一人称代词与高值情态承诺成分连用。相反,长期以来国内期刊似乎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有较片面的认识,认为它们的使用会破坏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因而建议少用或不用第一人称代词[17]。第一人称代词的少用也同时影响了高值情态承诺成分的搭配使用。

3.情态责任程度对比。对概率情态成分体现的责任值进行了统计和对比,结果显示:国内摘要中高值情态责任成分出现69次,占90.8%,中值成分5次,占6.6%,低值2次,占2.6%。总体而言,国内作者在摘要中承担较高的情态责任。国际摘要中高值情态责任成分出现的次数也最多,达89次,占83.2%,中值成分11次,占10.3%,低值7次,占6.5%。细查具体语境可发现,国内摘要绝大多数情况下偏好使用情态动词表达情态意义,从而体现较多隐形主观情态取向,承担高情态责任。体现隐形客观取向的情态副词和体现显性客观取向的情态形容词加关系小句结构在国内摘要中出现的频率很低(5次),而体现超客观情态取向的情态形容词与名词更是屈指可数(2次)。国际摘要整体而言也承担了较高的情态责任,但表达方式更加丰富多样,除依赖情态动词体现隐性主观取向外,不少作者还采用第一人称代词引导的心理过程小句“Webelievethat…”,“Wethinkthat…”体现显性主观取向(6次),明确表明对命题成立可能性的判断源自作者,从而承担高值情态责任。另外,还有不少作者使用(7次)体现超客观取向的情态形容词或名词尽量客观化自己的主观态度,从而最大化掩盖自己的情态责任,如例句5所示:例句5:Overdetectionofsmalltumoursisoneofthepossiblecausesofthecurrent“epidemic”ofthy-roidcancerinSouthArica.(INJA)例句5中作者在命题判断时用“possible”修饰“causes”,将作者对命题的判断伪装成一个客观事实,隐藏了作者是命题判断的来源,体现超客观情态取向,从而使其承担极低的情态责任。此种利用超客观情态取向来规避情态责任的方式在国内摘要中只出现了2例,绝大多数情况下国内作者都依赖情态动词表达情态意义,从而承担高情态责任。两类摘要中高值情态责任成分都占较高比例(国内摘要90.8%,国际83.2%),这一相似性与两类摘要使用的情态责任表达手段不无关系。两类摘要中can、may、will、might和would等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远超过其它表达方式,这一情形在国内摘要中尤为明显。情态动词常体现隐性主观取向,表达高情态责任。

4.情态配置关系对比。国内与国际摘要中概率情态的情态承诺与情态责任间的配置关系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国内摘要中情态承诺与情态责任正比配置的次数仅有4次,只占5.3%(4/76),绝大多数情况下(94.7%)两者间呈反比配置,即低值情态承诺与高值情态责任(45次)或中值情态责任(3次)组合,中值情态承诺与高值情态责任(23次)或低值情态责任(1次)组合。换而言之,情态承诺程度递减时,情态责任在递增,而情态承诺程度递增时,情态责任在递减。与国内摘要类似,国际摘要在大多数情况下(85.98%)承诺与责任间也呈反比配置,正比配置的次数只有15次,占14.02%。两类摘要中的正比和反比配置可从例句6和例句7中得以反映。例句6来自国际摘要语料库,概率情态成分“webelievethat”中“believe”一词表明作者对命题成立的把握较大,体现高值情态承诺。同时心理过程小句“webelievethat”为显性主观取向,明确显示所表明的态度是作者自己的主观判断,作者承担高值情态责任。在此,情态成分“webelievethat”同时体现高值情态承诺与高值情态责任,两者为正比配置。例句7来自国内摘要语料库,与例句6不同,该句中情态动词“can”体现低值情态承诺,表明作者对命题成立的把握较低,但从情态责任来讲“can”体现隐形主观取向,表达高情态责任,在此情态承诺与情态责任呈反比配置。例句6:Fromourfindings,webelievethatrapidsteroidwithdrawalafterinductiontherapyisadvanta-geousforpatientsinregardtopost-transplantationdia-betesincidence.(INJA)例句7:......andmiR-21combinedwithmiR-134canbeusedasanidealmarkerforthediagnosisofbreastcancer.(CNJA)国内与国际摘要整体上都以反比配置为主。

这意味着两类摘要作者对命题成立把握较大时,往往倾向弱化自己作为命题判断来源的显示度;反之,若对命题成立不够确信时,作者常增强自己对命题判断的主观介入,公开承认命题判断是自己的主观看法。两类摘要在情态配置关系上的相似性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学科属性对语篇文本特征的规约性。Hyland指出学术语篇的文本特征在同一学科内部展现较大的相似性,作者必须与已形成的学科规范保持一致,才能获得本学术社团的认可[18]。作为硬学科的重要分支,医学研究中呈现的观点或结论都需通过严谨的实验或论证得出,强调方法和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作者对命题成立的把握较大时,递减情态责任就意味着淡化了作者在命题判断中的显示度(visibility),命题判断将以一种客观的方式传递给同行读者,体现了作者对其命题判断的高度自信,从而增强了作者的权威性。但任何研究都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其结果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第7篇

关键词:检验医学专业英语;思维导图;词汇教学

医学检验是一门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2012年教育部提出“五改四”后,医学检验技术的培养目标更改为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诊断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2],目标中更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范围的广泛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的发展,检验将不断实现仪器的自动化、试剂的商品化、方法的标准化和管理的科学化,且内涵要更加广泛和深奥[3]。对于未来的检验技师,无论是从实际工作中经常接触的英文界面的检测仪器和英文说明书,还是从追踪科学研究动向、创新、创业要求,专业英语这一工具都显得非常重要[4-5]。词汇是学习语言的重要基础,检验医学词汇除了具有医学词汇的特点,还包括一些检测方法、光电仪器、化学试剂等,内容上偏重于化学、生物学。所以其词汇具有“词源生辟、词汇长、发音不规则、一义多式、涉及面广”等特点[6]。词汇学习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要障碍,传统的“单词讲解-课文语法分析-课文翻译”课堂讲授模式,学生积极性低,参与度小,学习效率低,课堂气氛沉闷乏味[7-8]。所以,引导学生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关键。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由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发明,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每个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作为绘制思维导图的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节点,每一个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可以图文并茂地将人们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展现出来[9-11]。虽然检验医学专业词汇来源复杂生僻,体系庞大,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9]:词源主要为拉丁语、希腊语,词汇结构有其内在逻辑及规律性,又有其专业特点,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分类分层归纳联系。如通过词源“一词三式”、词根、词缀、专业分类等角度构建词汇思维导图,可使繁多零碎的单词系统化,并方便交流和学习。

1思维导图在检验医学专业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1对象与方法

以本校2014级6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托教材课文,前半学期教师采用思维导图进行词汇引导学习,后半学期由学生通过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完成词汇学习。课堂上绘制绘思维导图,首先由1名英语水平中等的学生在黑板上开始,其他同学根据规律补充添加所知或查找相关词汇共同完成;课下作业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交流分享。学期末对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词汇学习能力情况进行问卷星调查。

1.2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89.32%的学生认为专业词汇的学习有用,过半数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感兴趣,超过60.00%的学生在词汇学习时能运用词汇特点进行联想学习,会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和拓展学习。但是仍然有约17.00%的学生经常上课睡觉、玩手机等。见表1。

2思维导图的应用实例

2.1基于词结构分析的思维导图构建

本文所用思维导图由xmind软件完成。词汇由词素构成,医学词汇的组成有其特殊的词根、前缀和后缀,之间多由组合元音连接,如“前缀+组合元音+词根+组合元音+后缀”模式,如将含有相同词素的词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联系起来引导给学生,能帮助学生找到记忆的规律,并举一反三。如在检验医学英语词汇中-ose、-emia等词素使用频率较高,课堂讲解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词汇结构,总结其规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单词的理解记忆,还能对陌生单词词义进行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见图1。

2.2基于医学词源和知识点的思维导图构建

检验医学英语专业许多词汇来源广泛、生僻。专业词汇中,约70%来源于希腊语,25%来源于拉丁语,不到5%来源于英语,其他源于法语、阿拉伯语、德语等[11]。“一词三式”很普遍,容易造成初学者记忆混乱。如“红细胞”和“胆红素”,从汉语看,都含有颜色“红”,但英语表达不同,内涵也不同,通过思维导图联系“一词三式”,集中对比,不仅了解了词汇的来源和用途,也加深了对专业课的理解。有关“颜色”为知识点构建的思维导图见图2。

2.3基于医学词源和人体器官的思维导图构建专

业英语课程在4年制本科大三第1学期开始学习,多数学生对医学词汇略知,能够利用已知的词汇构建出新的知识,符合认知规律。如学生对“肺-lung”熟悉,但“肺炎”则用“pneumonia”需要记忆,所以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比较陌生但更常用的拉丁语来源、希腊语来源的词汇并识记。通过思维导图联系词源不同的词汇,区别不同用途,提高学习效率。见图3。

2.4基于专业课检测内容和方法的思维导图检验

医学英语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临床检验及血液学检验5部分。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词汇结构、来源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专业课涉及的检测内容、常用的方法及仪器构建思维导图,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如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见图4。

3讨论

思维导图可以把大脑的思维以图像的方式进行表达,有利于学习者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知识归纳整理分析,有助于思维的扩展和深入,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朱秀芳等[9]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医学英语词汇的认知和识记水平。贾锐等[12]将思维导图应用于中医英语教学,可明显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张本斯等[13]认为,“五改四”后,应增设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程,增加双语授课比重。学好专业外语,不但有利于对自动化仪器的学习和掌握,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方面也非常必要。多年的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体会,繁多复杂的专业词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笔者根据词汇和专业的特点,初步将思维导图用于检验专业英语词汇教学,调查显示,思维导图引导专业英语词汇学习,不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寻找规律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同时引导学生结合更多的课外阅读,促进词汇的应用实践和积累,最终促进专业英语的学习和专业课的学习。教学相长,思维导图的应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积极学习,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因为思维导图的构建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词汇积累和知识储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对于公共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否则这一部分学生会自暴自弃,最终和其他学生差距更大。另外,在课堂上思维导图构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偏离专业词汇或写错词汇,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纠正,并在时间上把控好,做到内容准确且效率高。总之,运用好思维导图可以调动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内化知识的积极性,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从专业英语课程促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诊断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杰华,石彬,陈莉,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科研思维培养实践[J].大学教育,2018,8(3):95-97.

[2]程凯,张笑添,马鸣旺,等.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4):3498-3499.

[3]陈婷梅,尹一兵,冯文莉,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9(8):38-39.

[4]孙艳丽,伊正君.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现状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2):223-225.

[5]叶婷,曾章锐,田刚,等.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研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1):1394-1396.

[6]王亚娜,马雁.医学英语词汇教程[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7]熊陈岭,郑芳,涂建成.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互动模式的探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2677-2678.

[8]左琳,吕定超,刘慧荣.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230-231.

[9]朱秀芳,焦培慧.思维导图在医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37(5):740-742.

[10]俞艳芳.思维导图在医护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2017,18(10):10-11.

[11]张勇先.英语发展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12]贾锐,刘明.利用思维导图的中医英语学习效果及其分析[J].海外英语,2013,14(8):1-2.

基础医学杂志范文第8篇

1病历介绍

2012年7月26日五诊:B超复查肝右叶实质内见一范围48mm×47mm的中低回声结节,边界规整,内部可见点状回声增强,表示肝脓肿已在缩小。主诉右胁痛已愈,活动自如,纳便正常,口干,疲乏无力,苔灰白腻,舌淡红,脉细,湿热瘀毒未清,正气不足,拟益气健脾活血利湿法:黄芪24g,土茯苓、皂角刺薏苡仁各30g,白术、丹参各20g,桂枝6g,半夏9g,厚朴、佩兰各15g,枳壳9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2012年8月21日六诊:B超复查肝右叶实质内见一类圆形无回声区,范围约28×27mm,区内透声欠佳,现颗粒样中低回声,说明肝脓肿又有缩小,纳便正常,无明显不适,因家居异地,要求带药回家治疗,上方14剂带回水煎服。2012年9月7日七诊:B超复查,肝右叶实质内见一类圆形极低的回声区,范围约13×15mm,自觉症状消失,纳便均佳,再次要求带中药回家治疗。方药:生黄芪、皂角刺30g,党参、败酱草、红藤各20g,制附子12g,桂枝、香附、半夏各9g,桔梗6g,厚朴、云苓12g,生甘草6g,14剂水煎服。

2体会

2.1现代和古代医学对肝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各种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菌)侵入肝脏,引起炎症反应,形成小脓肿而成。治疗主张用大剂量抗菌素治疗,中医对本病也有一定认识。《素问•大奇论》云:“肝痈,两胁满,卧则悸,不得小便。”《灵枢•五邪》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可见,2000年前中医学对肝痈已有初步认识,后世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有不少发挥。《疡科心得集》说:“此症多因郁怒肝火而发,或因肝胆之气不举”所致。《疡医大全•内痈部》提出:“治以平肝为主,佐以泻火祛毒。”并强调要早期治疗,“切不可因循,令其溃疡,而不可救也”,足见本病属急症、重症,治疗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