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新时代高职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论新时代高职语文教学问题范文

时间:2022-12-05 10:08:31

论新时代高职语文教学问题

摘要: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下,为充分发挥高职语文课程在培养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一线普通劳动者中义不容辞的作用,高职语文教学须在遵循可接受性与长远性、实用性和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三大原则基础上,通过听与说、读与写和背诵这三大手段,运用讲授、指导练习和下水示范三种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化自信力高职语文教学原则手段方法

一.三大原则

为充分发挥高职语文课程在培养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信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中义不容辞的作用,切实提高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认为,遵循一定的原则,改革相关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教无定法”当然是不错的,手段与方法的采用是须由具体学情与教师个人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手段,运用何种方法,基本的原则是应该有的。我们认为,着眼学生文化自信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至少应该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就是要求语文课程教学须立足学生基础,同时紧盯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基础除了知识基础之外,还须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立足学生基础,教学才可能落到实处不至流于空谈;紧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才可能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至漫无目的浪费精力而无所获。

2.实用性原则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急功近利的行为,哪怕是所谓的“职业技能”课程也是如此。但是这并不等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培养学生实实在在的技能,不讲究实用性原则———毕竟任何“素养”最终都得表现为个人的实际能力或曰技能。具体就语文教学而言,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语文课程教学须侧重学生口语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实用性原则除了要求教学着眼于实实在在的技能培养之外,还要求注重与学生长远人生修为相结合。一个人即使上了大学,学校教育时间的长度在其漫长一生中所占的比例依然是不算大的,但是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课程角度看,语文类课程的影响尤其不容忽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眼光长远至学生的一生发展的需要。

3.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任何层次的教育,仅靠课堂学习是不大可能达到目的的,高等教育尤其如此。语文作为“公共”类课程,课时更加有限,有限的课堂教学显然远远满足不了高度文化自信人才的培养对汉语文课程教学的迫切需要。而且,语文自有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正如孔庆东教授指出的“学语文首先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学科,而要和整个人生挂起钩来”,语文教学要“把课内课外打通,光上课学不好语文的”。所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就成为了整个语文课程教与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现代技术的高度发达则无疑为课堂之外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指导、帮助、督促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利用这些条件,“大容量”的语文学习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从教学角度而言,这一原则的践行除了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的课外指导,还特别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一套着眼于学习过程评价的课程考核体系。这种考核体系须抛却传统单一静态的“笔试”模式而转变为既动口又动手、既考“期终”又考“平时”、既考“能力”又考“态度”的新型多样动态的模式。特别地,这一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以人为本”———所有的考核指标均须关联着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人”的培养效果的评价。

二.三大手段

三大手段是指主要的途径,并非排斥其它途径。具体包括:

1.听与说大体上说,相较于所谓的“研究型人才”,由高职院校培养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当下,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缺失逐渐引发社会的关注,来自行企业一线的呼吁更是对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起到了或显或隐的推动作用,“演讲与口才”之类课程受到日益领导与学生的重视就是表现之一。实际上,言语交际活动中,听与说往往犹如一张纸的两个面,是无法分开的,听不清楚,焉能说得清楚呢?所以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强调说而忽视听,而是要注意“双管齐下”。听首先是要强调听出话语的基本信息,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听出话语的言外之意的能力———包括说话人有意为之的积极言外之意,有时还有说话人无意为之却产生了负面效果的“消极”言外之意。说,主要是要求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主要是日常交际活动)中时时注意反思、总结,注意遵循基本的言说原则和运用基本的言说技巧。还要通过即兴说话与演讲等活动的安排,指导学生在特定场合围绕特定的相对集中的主题进行言说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只有在这样的多听多说的过程之中,听说能力才可能得以不断提升。

2.读与写读包括出声的朗读,还有阅读,写则包括写作,还有汉字书写。和听说能力一样,读与写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更核心的任务———毕竟,从前那些从来不曾接受过学校教育的“文盲”也可能拥有较强甚至很强的听说能力,这说明听说能力有可能通过非学校教育的途径获得,而读与写的能力就非纯粹“自学”能够获取。离开了读写,真正的文化自信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只能是一句空话。而较强的母语读写能力正是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甚至最重要表现之一。在教学中,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与场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阅读、写作和汉字书写方面的实践。还可以和学生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读写方面的比赛或展示活动。

3.背诵背诵其实可以包含在“读”中,但是着眼于民族文化自信力培养的语文教学,背诵是最重要也是最佳途径之一(如果不能说是唯一的话),为了强调,我们特地将之单列出来。背诵曾经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最重要的方法。远的姑且不论,单就出生成长于民国时期的老一辈“读书人”而言,他们最重要也最难忘的学习方法即是背诵。如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的第一章就指出:“……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那么,不论唐代人或今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周先生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的经历,关键词就是一个“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先生还曾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小时候读书的方法,张先生的方法与章锡琛先生讲的如出一辙,即:“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非局限于一课书中是生字、句子的理解,而是“把一部书全部读熟”从而弄懂所有相关的字词句———笔者注),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须知,“古文”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而也应该是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背诵当然也应该是学生提升语文学习效果的最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今天的人们,似乎却将背诵“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于高校学生就更是如此了。然而,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特别是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古典诗文学习的当下,“背诵”实在不应该再被冷落甚至嗤笑,而应该被国人大力提倡和践行。于今日一般的“高中文科的学生”,“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是基本没有可能的。而对于高职的学生,可能性恐怕就要大不少了。即便是背诵两百首亦或一百首,也是不错的。而且,大量的记诵对于语言运用的意义不言而喻———腹有诗书方有可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可是,在常规的在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强调的是欣赏与品味,对“死记硬背”则往往不屑一顾甚至于基本无人提及。然而,文学欣赏与品味的能力是需要一定的先天禀赋和后天长时间的培养才可能拥有的。先天禀赋可遇而不可求,姑且不论。单就后天培养而言,由于主客观方面的诸种原因,从整体上看,高职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更加上当下比较严重的就业甚至生存方面的压力以及由之而来的对自身前途的迷茫感,无不抑制其文学欣赏的兴趣与能力的提升,所以,对于诸如古典诗词和精短散文类的文本,与其花大段大段的时间字分句析地进行“鉴赏”,不如要求学生将其全篇或部分地背诵下来,背诵得越多,意味着积累得越多,学生语言素养与运用能力也更有可能随之得以逐渐地提升。

三.三大方法

同样地,三大方法指的也是主要的方法,而并无排斥其它方法之意。

1.适当采用讲授法着眼于学生文化自信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不可忽视传统的讲授法。可以说,互联网背景下的诸种“现代”的或曰“新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或许真的并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么重要。我们认为,高校教学,特别是文科类课程的教学,侧重的应该是教什么而不是如何教(当然,绝不是说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不重要),只有在中学,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如何教才应该成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即便如此,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应该是最重要的———学生不一定“消受”得了)。所以,作为个体的人,也许永远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当下这个似乎是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到底有其不变的东西在,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人而言,最基本的知识的获取、道德的修为、思维方式与习惯的训练与养成即是“不变”的。因此,于高职学生而言,通过认真听取老师的讲授,理解牢记基础知识与基本观点、学得老师的思维方式乃至接受老师人格修为的“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这样的观点真的不时髦,但是却是事实。个中原因首先在于学生基础,包括知识的储备、学习的能力、学习的欲望、态度与习惯等等方面。换句话说,我们总爱强调和推崇的所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当下的高职院校往往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梦想———须知,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主动地充当起学习“主体”角色的学生其实并不是很多。所以,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特别是人文类课程的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还得靠老师的“各显其能”去“牵着鼻子走”,“走”得多了,或许才能逐步地“上路”。而传统的讲授法则不失为老师牵着学生走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我们相关的实践表明,讲授法的得体运用,其作用远不止于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实际上,除了知识的传授,它还是教师践行“身教”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渊博的学识、清晰的思维与良好的表达技巧等等对学生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比知识传授的本身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当然,反之亦然。这方面的相关论述我们另有文章专门论之,此处从略。

2.指导练习或实践活动讲授法固然重要。然而,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它也有过犹不及的问题。一旦把握不好相关的“度”,使用过多,或者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够、表达技巧缺乏从而导致运用的死板等等,那就可能使教学落入“千夫所指”的“填鸭式”的泥淖之中。更重要的是,从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而言,“学生为主体”确实是真理。那么,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多为学生创造练习或者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促其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是非常必要的事情甚至是主要的事情了。这种课内练习的形式主要是分组合作学习,例如分组讨论、背诵、阅读分享等等。关于这一点,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各门课程几乎都在提倡与践行。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很多时候,在学生练习或曰实践的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086却相当不够甚至完全缺失,学生因此处于“放羊”状态。很明显,这样的“实践”越多,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危害就可能越大。所以,在时间有限的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说来,主要应该强调三点:首先,事前要有全盘规划,对练习的目的、内容、方式与时间等等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为用去课堂“多余的光阴”而随心所欲地进行安排。其次是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认真巡视,留心所出现的“亮点”和问题并随时给予必要的鼓励、启发和指导。第三是练习结束以后面向全体学生的评价与指导———这是最考验老师综合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的一个环节,它要求老师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对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或经验并紧扣主题,通过简洁明确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传道解惑”,无疑对教师的水平和能力要求非常高。于学生而言,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从老师的评价与指导中获得更多经验、吸取更多教训、更有效地改进方法、明确今后的方向等等等等。可是往往也恰恰是在这一个环节,教师“缺位”的现象最为普遍:或者简单的一个“不错”、“很好”就敷衍过去,或者干脆不了了之。这种“缺位”往往使得教学看起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实际上只是流于形式的表面上的热闹。所以,不断提升水平与能力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根据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教师的指导还应该包括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指导。我们认为,这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对自身和周围人的日常言语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和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此外,还有对学生课外写作和文字书写等方面的的指导与督促等———于高校学生,一般语文教学中很少强调学生的文字书写,其实,写一手好字是传承中华文化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作为中国人“有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3.下水示范俗语云:“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还云:“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下水示范就是践行“身教”的最佳与最重要的方式。叶圣陶先生写有《“教师下水”》,提倡“教师下水”写作和读书,以便深知个中之甘苦,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与读书。虽然叶老主要着眼的是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其实也大体适用。具体言之,高职语文教师的下水示范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①来自教师自身的言语行为的实例分析在教授日常交际中的基本原则与即兴说话方法这样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现身说法”,联系自身言语行为,分析其中的得与失,为学生提供正面的经验与反面的教训。这样做无疑比置身事外一味对他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卑躬屈膝式的圈点或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式的批判,更容易让学生接受。②教师背诵功夫的适时展示我们既然强调指导学生背诵是教学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师适时地“甩开膀子”(放开嗓子)向学生们展示一番自己的背诵功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了。某老师就讲到其一次普通的“下水”背诵之后,从前几乎无人问津的语文学习“现在不同了,早读绝大多数的学生读语文,课后辅导老师发愁‘无法脱身’”。学生成绩的提高当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③教师写作水平与能力的展示于高校语文教师而言,“下水”向学生自己的写作水平与能力同样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除了深知学习中的甘苦能更好地扣准学生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之外,和背诵功夫的适时展示一样,更能给今日普遍有点眼高手低的学生们以“重于言传”的良好的“身教”。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随笔[C].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8月.

2.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C].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7期.

4.危卫红.高职院校母语教师工作方法论[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

作者:危卫红 赖东明 单位: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论新时代高职语文教学问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zxxdjzz/72439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