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究范文

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究范文

时间:2022-10-13 10:04:44

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究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4年第Z1期

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一)改善基础设施学院积极筹措办学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及条件装备的建设。2009年至今,是学院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项目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几年。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22.31万平方米,生均24.19平方米,其中教学办公用房净增7.8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净增2.91万平方米。学院还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美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校园功能,建成了“一带(中心共享生态绿化带)、两区(教学中心区与学生生活区)、三轴(礼仪轴、学术轴、生活轴)”的校园环境格局。建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景观区、青藏高原多样性生态保护展示区、民族艺术体验区3个重点景观区。在人文景观建设、道路景点命名时,结合宣传标牌,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文化内涵,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学院坚持教学经费投入优先的原则,不断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加大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保证学生活动经费支出,在资金投入方面保障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近3年,学院教学经费总支出达6810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4824万元,教学建设等专项支出1986万元,教学经费逐年增长。

(三)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学院全面改善图书馆硬件设施,实行自动化管理和开放服务,提升服务功能。学院积极推进特色馆藏建设,已建成安多藏文献典藏中心和河洮岷文献典藏中心,在安多藏族经典文献、民族文献、河洮岷地方文献和教育类文献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图书资料建设力度逐年加大,年均投入经费228万元,生均年进书量超过教育部规定的4册的要求,达4.89册,纸质图书总量快速增长。学院图书馆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努力建好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网站,不断更新、丰富电子书刊,仅2012年,投入的文献购置费用就达279万元。学院还延长学生阅览室、自习室开放时间,每周开放时间超过90小时,为师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四)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目前,全校已建成14个基础实验室,56个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3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264.16万元。其中,2012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39.23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27.6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595.71元,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确保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学院先后投资610多万元,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步形成数字化校园基础网络框架,已建立“综合教务”、“校园安全监控”等应用系统,有效地提升了学院综合管理水平,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十二五”期间,学院计划投资2110万元,进行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及数据中心、综合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二、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目前,学院共有9个主要学科门类,21个本科专业,9个专业方向,涵盖了师范类主体专业,专业设置以教师教育为主体,民族学科为特色,逐步形成了面向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专业被确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截至目前,学院共建成两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校级教学团队。学院根据服务区域对人才“少批量、多样性”的需求特点,分类建设通识、专业和职业三大课程,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学院着力实施“特色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等七大课程建设工程,切实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39门,校级优秀课程80门,校级特色课程1门。学院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总量达1278门。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学院对全院各项教学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检查梳理,查找制度上的漏洞与不足,修订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了教师教学行为,从系(部)层面加大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了确保教学中心地位、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通过完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实施科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形成了教学督导委员会、校领导、教务处、各系师生共同参与的监控组织体系。学院认真落实学生教学管理信息员制度、教学值周制度、教务处长接待日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坚持开展以“三期”(期初、期中、期末)检查、重大节假日放假前后为时间节点的定期教学检查,以专业质量、课程质量等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检查,并经常对教学质量进行随机检查。将教学质量检查与教职工评定职称、晋级加薪和学生奖学金评定挂钩,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以保证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学院采用校内自评和第三方评估等方法,开展自评自建活动,建立了目标监控、组织监控、过程监控、制度监控、质量评价和信息处理于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做到教学质量监控全员参与,覆盖教育教学全方位、全过程。在全院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共识,使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教学监督得到了良性循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3.改革学期制。学院从2007年开始将每学年两学期改为春季、夏季、秋季三学期。实行“三学期制”后,学院和各院系利用短学期聘请国内外教授、学者到校授课、讲学,丰富了学院的课程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三学期制”以来,共聘请国内29所高校(科研院所)的118名教授、专家到校授课420余人次。4.推行多样化教学。学院根据学生来自多民族、多地区的特殊情况以及民族学生语言、文化,特别是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级教学,理科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藏语类专业中运用分类教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5.加强藏汉双语教学。学院按照双语教学工作的新要求,推进藏汉双语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等7个本科专业设藏汉双语方向,成为全国民族院校中开设藏汉双语类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学院结合多年来积累的藏汉双语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分类并进”的教学模式。学院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加强藏汉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加强藏汉双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意见》,依据“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双语,突出特色,逐步形成师范类普通专业和双语专业并存的专业建设格局,实现藏汉双语兼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思路,提出了藏汉双语课程建设的“七化”模式:一是双语基础达标化,即双语类专业学生通过强化汉语、藏语课程教学,读、写、说、译达到基本要求;二是主体课程汉语化,即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专业外,其他各双语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以汉语授课为主;三是藏语课程连续化,即双语类专业要保证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藏语授课课程,4年不间断;四是选修课程共享化,即在开发人文科学素养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时要努力建成30门左右适应性较强的双语类选修课程,使各双语类专业选修课程资源共享;五是翻译课程针对化,即各双语类专业在设置汉藏双语翻译课程时除设置汉藏翻译基本理论外,还要针对专业特点开设汉藏翻译课程;六是讨论课程对接化,即每门课程每学期要有针对性地设计2-3个汉藏双语讨论题目,要求学生查阅双语资料,使用汉藏双语讨论发言;七是课程考核双语化,即各双语类专业在课程考核时确定口试课程和笔试课程,并使用藏汉双语进行考核。6.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学院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改革教育类课程教学,实施“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模式。学院坚持“保证基础理论,突出技能训练,多课程、少课时”的原则,对教师教育类课程进行改革。教育类课程围绕教育理论、教学实务、学科教学、教学实践等4个环节,积极改进职业类课程,将原有的以理论为重点的课程改为以突出技能为重点的课程。运用微格技术加强校内试讲和班主任工作训练,形成了教育调查、校内试讲、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实习反思的师范生4年全程实践教学。实施“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模式,即师范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专业主干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后,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全职”教师岗位实习。学生在教师岗位上完成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其间全面承担在职教师的岗位职责,保证了实习质量。目前,已援教7个州(市)、21个县的580所学校。二是开设活动课程。学院将活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大学活动课程体系,形成了社团类、社会实践类、科研类和劳动课程四大类群,按照活动课程要求、活动方案、考勤记录、相关成果等在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成绩评定。三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团中央网络平台组建部级重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实践活动范围扩大到四川、青海、上海、西藏等省区市,并在上海等地教育质量较高的高校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得到了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2013年组织开展以“热爱学生、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通过开展教育法规政策学习、职业道德专题培训、全校师德师风“育人标兵”评选、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使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体教师中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创一流的氛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化了团结向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学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聘任考核管理办法,探索管理工作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制定了“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人事分配制度,岗位设置优先保证教学人员的引进和稳定,薪酬待遇重点向一线教师倾斜,校内津贴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贡献大小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管理骨干倾斜。学院严格执行优秀教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要求体现在学校职称评定、考核评价、薪酬制度和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达到81%以上。

(三)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学院实施“三百”工程,即选派百名访问学者、百名教师单科进修和百名教师提高学历工程,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攻读学位,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有94名教师在职攻读了学位,104名教师参加单科进修,82名教师参加访问学者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12年,学生毕业率为99.67%,就业率达到84.75%。通过对用人单位调查,92%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90%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有较好的敬业精神且在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政治可靠,特别是在基层各行各业成为留得住、用得上、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业务适切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作者:张鑫单位:甘肃省甘南师范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