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声乐艺术叙事与评估范文

中国声乐艺术叙事与评估范文

时间:2022-07-24 03:07:02

中国声乐艺术叙事与评估

《音乐探索杂志》2014年第二期

一、抗日救亡歌曲的发展

“救亡派”抗日救亡歌曲创作抗日救亡声乐艺术的高潮,是以聂耳和冼星海为代表的一批抗日救亡音乐家的出现开始的。“救亡派”音乐家的歌曲创作具有明确的创作理念、先进的指导思想,而且身处抗日斗争的第一线。所谓“救亡派”就是指以创作救亡歌曲为其使命的音乐家群体。这一群体具有以下特征:“一、具有明确的创作理念,救亡歌曲的创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事业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有着先进思想的指导,他们认为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革命的工具和斗争的武器;三、他们站在抗日文化斗争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生活基础;四、他们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少数有一定专业训练的人能够谱写合唱歌曲……;五、“救亡派”音乐家多数是半专业甚至是业余的歌曲创作者”。⑤“救亡派”声乐作品创作的思想性更加强烈,鼓舞中华儿女进行顽强的斗争,为促进全面抗战和发起群众性的革命斗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群众歌曲的创作也起到了鼓动的作用,将救亡歌曲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聂耳的声乐作品在救亡派的声乐创作中,聂耳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实力派创作干将。1935年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同时,聂耳还创作了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群众歌曲《毕业歌》等,劳动歌曲《码头工人》《大路歌》以及《开路先锋》等,抒情歌曲《铁骑下的歌女》《塞外村女》等,此外,聂耳还创作了儿童歌曲《小野猫》《卖报歌》等等。这些歌曲的创作多以号角式的音调和具有强烈动感的节奏为特征,鼓舞着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拿起武器,消灭敌人。聂耳无疑是中国救亡歌曲创作的一面旗帜。2.冼星海的声乐作品抗日救亡歌曲创作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曾经留学法国并在苏联生活过的音乐家冼星海。冼星海一生创作的声乐作品种类众多,有歌剧、大合唱、声乐套曲、艺术歌曲、儿童歌曲、群众歌曲、独唱歌曲等等。他在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力作。这部作品由光未然作词,分八个乐章,以“力量、崇高和苦难”三个主题贯穿全曲。这样一部史诗性的声乐作品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地域特色,是我国合唱作品中的一部杰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另外三部大合唱,分别是《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另外,他还创作了《夜半歌声》《救国军歌》《送棉衣》《祖国的孩子们》以及《赞美新中国》等大批优秀的独唱歌曲以及四部合唱《救国军歌》、二部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和《在太行山上》等等。冼星海是一位富于创造性而且多产的音乐家,也是我国抗日救亡音乐创作里程碑式的关键人物,无愧于“人民音乐家”这个称号。3.其他声乐作品除了上述两位在抗日救亡音乐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外,还有许多关键而且重要的救亡音乐家及其作品,如任光的《打回老家去》等,吕骥的《新编“九一八”小调》《保卫马德里》《中华民族不会亡》等,麦新的《农民救国歌》《中国妇女抗敌歌》《亿万支枪瞄准一个敌人》《游击队歌》,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士兵怀念司令歌》《去当兵》《骂》《打日本》,孙慎的《救亡进行曲》、阎述诗的《五月的鲜花》、陆华柏的《故乡》、孟波的《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郑律成的《延安颂》《延水谣》,周巍峙的《我们坚决像铁像钢》、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等抗日救亡歌曲。这一时期,歌曲在音乐的各种形式中,是最基本和最具普及性的一种,也是最能鼓舞士气、宣传救国思想的一种音乐形式。“救亡派”音乐家紧紧地抓住这一点,鲜明地反映了这个时期“救亡派”音乐家的爱国情感和誓死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决心,其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为当时的社会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二、电影歌曲与流行歌曲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同时也是我国电影音乐和流行音乐获得重要发展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受到了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喜爱。在电影歌曲创作中,任光、冼星海、聂耳等人的创作深受好评。此外,20世纪30年代也是我国流行音乐的肇始阶段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黎锦晖、黎锦光、陈歌辛等等。他们创作的“时代曲”和“家庭爱情歌曲”使流行歌曲在上海风靡一时。

(一)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歌曲1930年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革命文学团体。在“左联”的影响下,中国的左翼电影运动于1932年展开,电影音乐的创作也随之发展,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电影音乐作曲家,如任光、聂耳、贺绿汀、冼星海、孙师毅、麦新、孟波、江定仙等人。另一方面,在这些作曲家的努力下,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电影声乐作品。如任光的同名电影主题歌《渔光曲》,叙述了旧社会渔民生活的困苦。《渔光曲》在苏联举办的电影节上获荣誉奖,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任光一生创作了13首电影配乐,为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电影音乐的核心人物。冼星海也是我国电影音乐起始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于1936年在百代唱片公司和新华影业公司从事电影音乐的配乐工作,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电影音乐作品有《夜半歌声》《莫提起》《黄河之恋》和《热血》等。20世纪30年代作为我国电影音乐发展的肇始阶段,为我国后续电影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早期电影音乐的创作者为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贡献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20世纪30年代的流行歌曲所谓流行音乐就是泛指通俗易懂、易于流传和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形式,它于我国上世纪30年代开始传播,并迅速红遍大江两岸。流行音乐的出现,开启了我国声乐艺术的一个新时代。黎锦晖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者,在流行音乐领域,其地位尤为突出。1.黎锦晖的流行音乐作品黎锦晖是我国流行声乐艺术的开拓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作了《毛毛雨》《妹妹我爱你》《落花流水》《人面桃花》《桃花江》《特别快车》等爱情歌曲后,到了30年代,这类歌曲越写越多,1933年下半年就先后出版了将近10本歌曲集。⑥每集载12首歌曲,由上海大众书局出版。虽有人称黎锦晖的音乐为“靡靡之音”或者称他本人是“黄色音乐的鼻祖”,但是,时至今日,流行音乐已经成为音乐文化的主流之一,黎锦晖作为中国流行音乐开拓者毋庸置疑。在2001年“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周巍志做了一段发人深省的发言:“纪念黎锦晖的意义,甚至超过了黄自、萧友梅……黎锦晖先生的创作,在音乐的普及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也无疑体现出了对以黎锦晖先生为代表的上世纪30年代流行音乐的肯定。2.其他流行音乐作品在30年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方面,其代表人物还有许如辉,他创作了《永别了,我的弟弟》《阁楼上的小姐》《夜月之歌》等;黎锦光创作了《满场飞》《夜来香》《采槟榔》《五月的风》等,他被称为“黎派”的重要传人;陈歌辛创作的流行歌曲有《蔷薇处处开》《夜上海》《疯狂世界》等。此外,这一时期创作流行音乐作品的音乐家还有李后襄、陈瑞桢、梁乐音、姚敏等。流行歌曲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为今后的流行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有的流行音乐作品仅流行一时,有的则流行一世,成为经典,这与其格调的高雅与庸俗、质量的精湛与低劣密不可分。流行音乐是当下社会主要的音乐品种之一,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20世纪30年代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评价与反思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情况复杂,命运多舛。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时代召唤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音乐家,他们用音乐唤起民众,奋力抗争,誓死与敌人斗争到底。他们的努力使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国声乐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创作以抗日救亡为其使命,不论是“学院派”还是“救亡派”都在自觉地践行救国救民的歌曲创作思想,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选取的歌曲题材基本上是以描述人们生活环境的困苦、敌人的压迫和人民的不懈斗志为主。总结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国声乐发展的贡献,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否认的:首先,歌曲的创作与表演,很大一部分程度上表达了劳苦大众的心声,唱出了时代需要的声音,促进了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其次,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使救亡歌咏运动高涨,锻炼、培养、造就了一批进步的、革命的青年音乐工作者,他们在后来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次,抗日歌咏运动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引领时代的抗日救亡歌曲的产生,这些歌曲不仅仅流传于那个时代,而且成为了经典。最后,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电影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了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宝库,也预示了中国影视歌曲日后的繁荣。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发展,虽然不符合大众抗日救国的形势,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至深。我们对待20世纪30年代音乐的发展,一方面要将其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去寻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将20世纪30年代的声乐作品放在当下社会去研究,因为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研究过去的声乐作品,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今天的声乐艺术。20世纪30年代的声乐发展,为我国的声乐艺术增添了活力,为近现代的音乐发展打下了基础,为当代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经验。因此,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声乐发展,对现代社会而言,具有的不仅仅是历史意义,更多的是现实意义。结语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面对着内忧外患的中国,面对着人民的饥饿与压迫,中国音乐家们用歌声驱散恐惧,用歌声给人们带去力量,用歌声引领人们去战斗。20世纪30年代的声乐艺术创作主要是要抓住抗日救亡歌曲创作的发展,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学院派”与“救亡派”歌曲创作的发展。同时,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也催生了音乐领域内新的声乐形式的出现———电影音乐和流行音乐,这两种音乐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为我国的音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周云杰单位:丽水学院艺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国声乐艺术叙事与评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yytszz/64992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