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发散思维在语文阅读中的运用范文

发散思维在语文阅读中的运用范文

时间:2022-08-05 11:01:58

发散思维在语文阅读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14年第十八期

一、发散思维模式二———变换主体多角度分散模式

变换主体多角度思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归纳主题思想或分析原因时特别需要。例如,分析人教版必修2《囚绿记》的主题。第一层主题:从“绿”本身的角度可以分析出主题是颂扬作者和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绿”是本文的叙述中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分析本文主题的重点。此理解就要抓住绿藤的象征意义。按知人论世原则,本文主题与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处境密切相关。作者写作此文的时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作者同许多进步作家一起躲进上海租界里继续从事抗日文学活动。上海租界则沦为“孤岛中的孤岛”。作者自然联想到曾经被自己囚禁的绿藤,觉得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与绿藤有太多相似之处:同被囚禁,但永不屈服。作者忧的不是绿藤,而是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作者牵挂的不是绿友,而是千千万万像北平人民一样痛苦呻吟的中国人民!通过对内涵的深度挖掘,主题就显而易见:颂扬“绿(即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从而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了作者忠于祖国的情怀。第二层主题:从“我”的角度,可以分析出“我”是本文的叙述主体,这应该是打开本文的一把钥匙。从“我”寻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己对绿的爱。文章对“爱”的描绘花了相当的笔墨,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如“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这种感情很浓烈,也很明显。作者很直接地抒写了这种感受,“喜悦”“满足”“欢喜”“快活”之类的词语频频出现。但就是这种“爱”,使“我”产生了“一种自私的念头”,绿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根据作者原文“占有”“魔念”等直接表明心情的词语可以看出,他对这种“爱”有深刻的反思。由此可见,《囚绿记》的主题可以归纳为:爱,不是占有,不是约束;爱,就给予自由;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而“爱”这个主题本身就是永恒的话题,因不正确的“爱”而造成伤害,更是对今天付出“爱”的现实生活的深层理解。

二、发散思维模式三———逆向思考多辩证求异模式

逆向思考多辩证求异模式要求教师设问有技巧。如《雷雨》一课中关于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人们历来对他的分析都限于残忍、冷酷、自私、虚伪的资产阶级代表,但实际上从他把房间还保持成侍萍在时的老样子、依然保留她关窗的习惯、只穿她缝过的旧雨衣等又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周的真情。这其中应该还有另外一面值得我们去探讨。那我们是否应该大胆地绕过定向思维去求异呢?又怎样去求异呢?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周朴园究竟爱不爱侍萍?”由这个问题,学生就从传统的批斗周的“不爱”背后,另寻到了“爱”的可能性。这一转换,就是一个求异的过程。于是就有学生发言“:周朴园当年不看出身而喜欢侍萍肯定有真情。“”他爱的是年轻貌美的那个侍萍。”“周朴园对侍萍是有感情的,起码有负疚感。”“尽管身份不同,今天无法改变,但因为对她还有爱,所以用钱来弥补。”———讨论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思路,使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树立了起来,也教会了他们辩证看待人物,培养了他们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作者:徐铭莲单位:重庆市育才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发散思维在语文阅读中的运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