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媒体艺术的诞生范文

新媒体艺术的诞生范文

时间:2022-06-08 03:38:58

新媒体艺术的诞生

1激浪派艺术

激浪派艺术与达达主义提倡的艺术思想相仿,激浪派艺术强调艺术应该与生活相融合,强调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应受到限制,强调事物的本质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攻击现代高雅艺术的严肃性,鼓励做自己的审美,打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贬低传统市场为导向的艺术世界,放弃必要的、排他的和充满个性的东西。激浪派要把反权威、反规律、反理性、反常规,作为一个永久的主题在艺术中保持下来。激浪派影响到的艺术类型比较广泛,如视觉艺术、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电影、建筑设计等等。1952年,约翰•凯奇做了一次类似偶发的表演,这也是他一生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分33秒”。约翰•凯奇请来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上台,并在钢琴前坐下来准备演奏,音乐作品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但是乐谱上沒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沉默”(Tacet)。观众们坐在台下安静地等待着,1分钟过去了,钢琴演奏家并没有开始演奏;2分钟过去了,钢琴演奏家的手亦然没有放在琴键上的意思;3分钟过去了,人们开始骚动起来,左顾右盼,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时间一直到了4分33秒,钢琴演奏家站起来说:“感谢各位的欣赏,刚才我已经演奏完了《4分33秒》。”其实,《4分33秒》的意思是想让观众认真聆听现场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现场环境发出的一切声响。这也代表了约翰•凯奇一个重要的音乐哲学观点:音乐的最基本元素不是演奏,而是聆听。同时,也表达了约翰•凯奇是一个佛教禅学者的思想。1960年,激浪派的倡导人和开创者麦素纳斯(GeorgeMaciunas)创办了一本综合性的文化杂志———“激浪派”(Fluxus),并且他还在欧美以及日本组织相关的音乐会和艺术巡回演出等,宣传和介绍先锋派的艺术活动以及新的艺术思潮。自此,激浪派艺术就在与音乐相关的活动中诞生了。激浪派艺术与达达艺术不同的是:激浪派成员在积极的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结合新的媒体及科技进行艺术的表现。其中的重要人物有美籍韩裔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Paik)(1932年-2006年)。他于1963年在德国的帕纳斯(Parnass)画廊,举行了史上第一个使用电视为艺术作品的展览,名为《音乐的展览会———电子电视》(ExpositionofMusic-ElectronicTVat)的作品。该作品是在电视机的上面摆放着一个大磁铁,利用磁铁干扰正在播放的电视画面,使图像产生扭曲变形。他的另一件作品《电影禅》(1962年—1964年),同样是一件典型的激浪派艺术作品,该作品在纽约运河街道上的马修纳斯阁楼展出。作品实际上是一个电影屏幕和一架竖起来的钢琴,以及一个低音提琴的装置。该装置所播放的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內除了一片空白之外什么都沒有。白南准的这种电影艺术几乎成为了后来全部激浪派影片的范例。激浪派艺术家彼得•摩尔(PeterMoore)的录像作品《面部音乐的消失》,使用高速摄影机记录的是一位妇女的嘴的动作,在笑与非笑间表现出来的无数自然表情,在放映的时间上影片延长为原来的十倍。此外,艺术家盐见允枝子(MiekoShiomi)用特写镜头拍摄小野洋子(YokoOno)的一个微笑,片长为八秒,当以慢动作播放时,影片被拉长为11分钟。乔治•马休纳斯的作品《10英尺》,则完全是由10英尺清楚的标示组成的影片。安迪•沃霍尔(yWarhol)从1963年开始拍摄电影,作品有《100个汤厨蕃茄罐头》、《贾姬》、《吻》等。1963创作的《睡眠》这部作品,描写的是演员约翰吉奥诺(JohnGiorno)在一架固定好的照像机前睡六个小时的场景,作品的目的是让观众混淆真实的时间与电影中的时间。激浪派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和试验音乐,并且延伸至录像和电影,在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成为重要的一环。

2计算机图形艺术

自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问世至今,仅仅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型号不断被升级换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设计艺术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创作内容,无论在服装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还是广告设计等等各个领域,计算机的融入增加了其新的生命力。最早的计算机图形艺术,出现在1968年伦敦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览上,展览历经欧洲各国,最后在美国的纽约闭幕。从此,计算机图形艺术(ComputerGraphic,简称CG)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从设计艺术中分离出来,开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新天地,并不断完善细化和发展开来。与此同时,各类媒体也慢慢与艺术有了结合,媒体种类的不同导致出现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数码图形艺术、数码影像艺术、网络艺术、虚拟艺术以及混种艺术等等。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电脑成为人们手中的主要工具,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领域。也可以说,最早的新媒体艺术是伴随着摄影、录像的出现而逐渐开始的。

3录像艺术

20世纪中期,伴随着录像和录像装置的出现,录像艺术开始活跃于艺术舞台。在数字技术出现之前,录像艺术一般是普遍采用模拟信号装置进行加工或放映的影像艺术。在20世纪70年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瓦苏卡斯(Vasulkas)创作了许多揭示录像艺术内在功能的艺术作品。在数字录像技术出现后,瓦苏卡斯便开始注重影像的随机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录像艺术发展极为活跃,艺术家的录像作品频频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亮相,成为与架上艺术、装置艺术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形式。尤其是艺术作品融入“互动”的特性,更使得该艺术形式迸发出夺目光彩。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大艺术馆不断举办专门的录像艺术展览,各地的艺术机构也定期举办录像艺术节,大大推动了录像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也为新媒体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录像艺术的开创者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的几位:比尔•维奥拉(BillViola)、爱德•埃姆什威勒(EdEmshwill)、马克•渥林格(MarkWallinger)和吉莉安•韦英(GillianWearing)。比尔•维奥拉(BillViola)1951出生在美国纽约。维奥拉从1972年开始,先后创作了超过150件的各类媒体艺术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已经被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博物馆收藏。2002年,维奥拉完成了他最为期待的作品———《白天行进》,这是一个由五部分组成的高清晰数码录像艺术品。30多年来,比尔•维奥拉始终致力于通过录像的手段,来研究和探索人类自身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如记忆与联想、睡梦与情感世界、生与死都是他所要表现的主题。爱德•埃姆什威勒(EdEmshwill),他创作了许多实验电影、纪录片、多媒体和录像装置作品。《太阳石》(Sunstone)是他在1979年完成的第一部数字计算机动画作品。1989年他完成了作品《蓝墙》(TheBlueWall),该作品是一个互动的可供观众参与的录像装置。参与者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由自己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复合空间,有时在前面,有时在中间,有时在背景中不断变化的这么一个场景。

马克•渥林格(MarkWallinger),1959年出生于英国艾塞克斯郡切格威尔。“皇家爱斯科”是全世界最为著名和高级的赛马活动之一,该盛会以皇家的盛大气势和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1994年,渥林格创作了“皇家爱斯科赛马场”(RoyalAscot)这个录像装置艺术作品。马克•渥林格连续拍摄了好几届“皇家爱斯科”皇室队伍游行时的场景,并且英国女王在每届盛会的时候都会坐在马车里面,边行进边向看台的观众们招手示意,最后渥林格将这些多次拍摄的录像用四台显示器在同一时间进行播放。这是一种将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以及同一人物参与发生的故事,放在之后的某一个时间进行播放的录像方式。作者拍摄该作品的目的就是揭露皇室高度仪式化的表面,以及皇室机械化的姿态。这件录像装置作品被安置在四个航空箱上在英国当代艺术展上展出,四台显示器也是排成一个队列,作为对皇室队列的极致艺术化的一个讽刺。1996年,英国艺术家吉莉安•韦英(GillianWearing)创作了录像作品———60分钟的沉默(60MinutesSilence)。吉莉安•韦英一直对个人与集体概念的作品很感兴趣,而这一次合作的关系延伸到了一群警察中。26个警官被要求站或坐摆好姿势,并保持这个姿势一个小时。看来他们好像是为了一张集体合影而保持这种固定的姿势的,刚开始的时候画面似乎是凝固的,他们纹丝不动,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走近一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这些警察还在轻微的动,时间再长些这些警察动的幅度更大了。韦英认为,这是受到了早期摄影原理的影响,那时候的摄影对象都必须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静止才能使影像能成功得到捕捉。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紧张且一动不动的姿势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各种轻微的动作便开始出现,像擦鼻子、双手交叉、眨眼、晃动、拨弄和调整头盔等等,显示出这个静止的集体形象开始瓦解,拍摄还没有结束,甚至就有人忍受不住陆续离开了现场。事实上,当人们经历身体的耐性考验的时候,他们所承受的不适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每一位成员左顾右盼,每个人的大脑考虑着不同的问题,这些都在他们自己和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沟通过程。警官们试图保持静止不动,但身体的紧张与疲劳,会在这一个小时中,随着时间的慢慢增加而渐渐增强。虽然警官们穿的是制服,接受过各种规范和纪律的训练,但也是很难将这种被约束的姿势保持到最后。事实上,吉莉安•韦英希望通过这样的约束,把警官置身在一种不舒服的状态中,赋予观众成为一个偷窥者的机会,从而实现了角色的反串。

直到60分钟的短片拍摄结束以后,艺术家才告诉剩下的人可以放松了。吉莉安•韦英1963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吉莉安•韦英的作品多是展示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交互更迭着的悲喜经历的多元理解。利用纪录性摄影、电影和电视技术,通过对情景的微妙处理,来构建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忧虑,言语和行为。自从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变得更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新兴的数字媒体被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被人们所关注并参与到其中。各种媒体艺术如影像装置艺术、数字艺术、多媒体艺术、互动网络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等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且给观众带来很多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感受,才最终有了目前说的新媒体艺术。除了以上的几位录像艺术家,还有国际公认的现代艺术大师———白南准,他既是影像艺术之父,又是录像艺术大师、激浪派艺术大师和媒体艺术家。他的作品将艺术、媒体、技术、流行文化和先锋派艺术结合在一起,深刻影响着当代艺术。

4新媒体艺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新媒体艺术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而其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了90年代中期,新媒体艺术从原始模仿国外的录像艺术的过程中慢慢成为一个新的分支,并且一直在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尝试各种手法的应用。进入21世纪,也就是近几年,通过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的不懈努力,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从2003年开始,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国际性的新媒体艺术展览及论坛几乎每年都有,国内许多艺术院校也陆续成立了新媒体艺术系或者相关专业,培养了一批中国早期的新媒体艺术工作者。万事开头难,就我国的教育行业来说,近几年虽然许多院校相继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但是大多开设的课程不是很完善,有的只是电脑辅助设计,动画和一些DV影像等而已。因此,我国的新媒体艺术教学体系,尚需要一个相对长时间的发展`的过程才能够逐渐成熟。对此,相关从业人员及研究者,除认清现状以外,还需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及加倍的研究投入,如此,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的新媒体艺术才能加快进程,甚至迎头赶上。

作者:杨华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新媒体艺术的诞生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