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问题探讨范文

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问题探讨范文

时间:2022-10-30 09:59:33

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问题探讨

摘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计划性配置导致的布局不均衡,引发了竞争性配置需求。安徽发展正面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期和布局不均衡的双重制约,借鉴其他地区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成功经验,谋划和实施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工程,竞取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后发优势,是重要的破解之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计划性配置;竞争性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本身具有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不仅与区域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且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实证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高度正相关,高等教育的外溢效应明显,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增长。”[2]区域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通过人力资本效应、科技进步效应、教育投资与消费效应,甚至情感归属效应等综合作用,优化区域发展基本要素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产出功能,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当前,安徽省正处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创新产业已成为安徽经济的重要拉动力,安徽已成为中部崛起‘创新极’。”[3]努力汇聚各种创新要素,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是安徽崛起和转型的必然选择。由于“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处于“核心位置”[4],高等教育状况必然对安徽省创新驱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总体规模上讲,安徽是高等教育大省,但高水平重点大学不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人均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处于偏后的位置。截至2016年底,安徽省拥有普通高校119所(本科45所,高职74所),总量全国排名第7位(本科高校数、高职高校数分别排名13位和第4位),国家层面的重点大学仅3所(包括“双一流”、“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1145007人,全国排名第9位(本科高校在校生638702人,专科在校生506305人,分别排名第11和第10位);在校研究生51738人,全国排名第16位(博士生6445人,硕士45293人,分别排名第15和16位);每十万人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仅为2259人,在全国排名仅占第20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30人),除河北外,仅略高于8个边远省份。对外来人才吸引力不足、省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加之长三角发达地区对我省人才“虹吸效应”,“高等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的能力不足”[5],已成为制约安徽省高层次人才供给、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大瓶颈。除积极引进和稳定人才队伍以外,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汇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以下简称“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引聚问题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高等教育资源实质上就是大学资源。区域内大学的数量、规模和水平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区域如不具备从外部区域吸引高层次人才与科技成果的优势,其高等教育资源的占有状况就显得特别重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大学上。卓越的师资、优秀的生源、高层次的科研团队与科研项目、优质的教学科研创新环境,以及显赫的社会声誉,无不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主要有计划性配置和竞争性配置两种方式。计划性配置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或地方发展需要,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兴办高校而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现行的公办大学(尤其是国家和省属重点大学所代表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基本上都是计划性配置的产物。这种配置方式体现的是政府意志和战略需求,其格局一旦形成就会形成惯性,难以逆转竞争性配置则是在地方政府牵头或支持下,由地方机构基于市场机制引入高校合作办学而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主要包括引进国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包括异地校区、分校、独立学院或研究院等,下同)和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大学。由于竞争性配置取得的几乎都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本文称之为“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计划性配置的结果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特别是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计划单列市,且地区间、城市间的分布又极不均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不均衡必然导致供需矛盾。鉴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高度稀缺性,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就应运而生。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主体无疑是地方政府。计划性配置基本成为历史,各地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却如火如荼。

三、国内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状况简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高等教育领域的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引进国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与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中外合作大学很快蓬勃发展起来。引进国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1999年大扩招之后的几年中达到高潮,这既是各高校对学校发展战略和办学体制改革的自觉探索,更是地方政府基于稀缺高等教育资源需求而积极谋求校地合作的结果;引进的重点大学既有省域外的,也有省域内的。深圳、珠海、苏州、青岛、威海、烟台以及秦皇岛等地因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或自然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引聚重点大学异地校区建设的热点地区,深圳、珠海等地更是形成了重点大学争相前往异地办学的集群效应。在其他地区也有一些案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西南交通大学峨眉山校区、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等。引进国外知名大学共建中外合作大学可视为引进国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的升级版,其肇始于本世纪初,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依托国内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共建中外合作大学。目前,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至少已有9所本科和1所专科,主要分布在苏、浙、沪、粤等少数发达省市,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其中的本科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大多已和国内重点大学齐平,竞争强度不亚于国内名校。随着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相关监管也在不断强化。国内其他省市竞争性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要具备合作的经济、环境等基础,二是地方政府在发展高等教育问题上要有前瞻意识、强烈的竞取精神且勇于作为。

四、安徽省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态势

安徽省在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起步较晚,仅合肥、马鞍山、宣城等少数地方重视和采取了实质性行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定位于特大城市、区域中心、交通枢纽、国家科教中心和长三角副中心的合肥市,已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并获批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3年以来,尤其是在2016年,切实强化了名校依托和载体建设,通过外引内联,正在形成名校集群效应。目前,合肥市已经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共建合肥校区、研究院或协同创新中心等相关合作载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校区建设也被放在突出位置。随着军事院校调整,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也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的合肥校区。可见,合肥市在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展已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为合肥市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成为全国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后起之秀。此外,马鞍山、宣城两市分别引入了河海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的异地校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正在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对外开放都在积极稳妥推进”[6]。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安徽既有优势和机遇,又有劣势和挑战。一是优势。安徽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节点,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具体承担者,已从发展战略和实际行动上深深融入了长三角,日益成为“长三角的生态后花园”。承东接西的独特地理位置、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河秀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便捷畅达的水陆空交通体系、相对完善的高等教育基础,快速发展的经济态势,更兼省委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合肥市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独特定位,对于寻求异地合作办学的国内外知名高校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二是机遇。既有合肥市独特的战略地位所产生的辐射带动效应,又有北京地区部分重点大学因非首都功能疏解寻求异地办学和部分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重点高校为寻求突破区域发展瓶颈而到经济发达的沿海沿江地区建立发展窗口的需求;既有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庞大的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形成的巨大的国际吸引力,又有国家“教育国际化”方针对中外合作大学的支持。三是劣势。安徽省属于中西部地区,2016年GDP总量为24118亿元,全国排名第13位,但人均GDP仅有39254元,全国排名第25位,离全国平均水平53817元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除合肥以及皖江城市带几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市外,其余各地市对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财政支持能力有限;省内引进省外重点高校校区建设经验不足,引聚国际知名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大学的经验更是空白;相对发达地区而言,安徽省能为合作方、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提供的软硬件支持和发展机会相对较少。四是挑战。既面临其他省市的激烈竞争,又面临着引聚难度日益加大的现实。引进国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的先手棋早已被下掉。珠海、深圳、苏州、青岛、威海、烟台和秦皇岛等发达地区地均已引聚了多所知名大学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甚至连一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求矛盾突出的中西部地区都加入了竞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和南阳两个城市。青岛敏锐地瞄上筹建期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并赶在该大学成立前迅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达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青岛校区建设协议;居于内陆的河南省南阳市,也曾设想引进10所北京重点大学建分校,并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的县级政府,如浙江海宁、慈溪、富阳、义乌等也已加入了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行列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引进国际知名大学建设中外合作大学已被多地列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比如《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就强调:“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多渠道提升上海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已在中外合作大学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重点大学异地校区建设还是建设中外合作大学都已经进行了好多年,引聚市场潜力不断减少,竞争烈度日益加深,政府管制也在不断规范和加强,这无疑加剧了安徽省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难度。

五、安徽省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策略

鉴于安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安徽应把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作为人才强省战略、创新型强省、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有紧迫感和强烈的竞取意识。合肥在这方面已经树立了标杆,逐步确立了后发优势,宣城、马鞍山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他地市应根据自身财力、环境等要素条件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状况,因地制宜,相机跟进。为此,须在引聚目标、引聚规划、合作高校和组织实施等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合理确定引聚目标。根据需要和可能,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外引内联,因地制宜地引聚若干国内外知名大学设立校区或共建中外合作大学,进一步扩大安徽省优质高等教育教育资源规模,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结构。一方面,宜把安徽省最具有竞争优势和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最强烈的城市作为“外引”的依托地。合肥市与皖江城市带的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沿江城市紧临“长三角”地区,紧靠世界级风景旅游度假区“两山一湖”,居长江中下游承东启西位置,人文荟萃、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交通畅达,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发展基础和难得的发展优势,是面向省外、国外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优选之地。另一方面,其他地市宜借鉴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建设经验,在引进省内重点大学校区建设上下功夫。这种“内联性”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因“肥水不外流”,则相对阻力较小、竞争不太激烈。同时,内联也是优化区域内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做大做区域强高等教育的改革之举。二是要抓紧制定引聚规划。为实现引聚目标,应在省级政府层面做好统筹,省发展改革、教育、财政等部门要做好规划和指导,出台相应鼓励政策,建立省级引聚支持专项基金,引导和激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高校顺应发展需求,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和实施引聚工作。三是要认真遴选合作高校。各地应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着眼地方主导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的需要,深入调研,主动对接,选准合作高校。在引聚国内名校资源方面:首先,应基于优化空间布局考虑,认真分析省内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资利用空间,积极谋划推进省内高水平大学的异地校区建设;其次,要基于地缘优势考虑,大力推动与长三角地区重点大学的合作;再次,基于相对区域优势考虑,积极考虑与中西部、东北地区重点大学合作;最后,基于生态环境优势考虑,主动对接华北地区的重点大学,尤其是因非首都功能疏解而可能异地办学的驻京重点大学。在国际知名高校的选择方面,重点在欧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的重点大学中物色合作伙伴,可根据大学的国际排名、分校办学历史、国际化办学倾向、学科优势等、国家高等教育开放管制等因素综合确定。四是要精心组织实施。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工作的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竞争性很大。一定要周密谋划,精心组织实施,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目标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支持。涉及中外合作的,还要积极争取我国和当事国教育主管部门、外事部门等方面的支持。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助力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所需,极具竞争性和挑战性,影响深远。省级层面应着力解决教育体制机制、教育治理体系、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市应结合实际,认真谋划,凝心聚力,积极而又创造性地开展外引内联工作,大力汇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

作者:胡胡成单位:铜陵学院科研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引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问题探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