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汉英学术语篇中作者指称语使用范文

汉英学术语篇中作者指称语使用范文

时间:2022-09-18 11:00:59

汉英学术语篇中作者指称语使用

《外国语言文学杂志》2014年第二期

1研究方法

1.1作者身份指称语的考察框架对作者身份指称的考察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框架。Hyland(2001)、IvanicCamps(2001)和Harwood(2005a)等认为,第一人称代词是作者在科学社区自我定位和表征自我的最显性最重要的方式。学术语篇中,作者有时会使用第三人称自称语(如“笔者/本人”、“theauthor/researcher”)来指称自己,使其身份表征不会过于强大直白(柳淑芬2011)。此外,作者还会运用非个人化的转喻表达如“本文/研究”、“thispaper/research/article/in-vestigation/study”等非生命的抽象主体来表征身份。HylandTse(2005)认为,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把责任转给无生命的评价主体,暗示其研究发现的客观性及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尽管作者没有直接出现,由于抽象主体是作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论文或研究本身,其与作者的关系很明显,可视为表征作者身份的间接手段,其表达的作者显性程度较低。因此,按照表征作者身份的显性程度从高到低,第一人称代词、第三人称自称语和抽象主体指称语是本研究考察作者身份的指称语框架。第一人称代词包括第一人称单复数主格代词(“我(们)”、“I/we”)、宾格代词(“我(们)”、“me/us”)、所有格(“我(们)的”、“my/our”)。

1.2语料来源与分析本研究所用语料为来自社会学专业的中英文权威期刊《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和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2010-2012年发表的各60篇实证性研究论文正文。选择社会学学科进行跨文化分析的依据是社会科学学术知识比纯科学学术知识更可能受到语言和文化的约束这一假设(Duenas2007)。汉语论文的作者均为国内学者,英语论文作者主要来自北美,尽管未必都是英语本族语者,但均熟谙英语学术圈的规范和惯例。将上述语料整理建成汉语语料库(ChineseCorpus,CC)和英语语料库(EnglishCorpus,EC),前者的库容为365445词,平均每篇论文6091词,语料经过了分词处理,后者的库容为492542词,平均每篇论文8209词。每个库中独立作者和多作者撰写的论文各30篇。首先用AntConc3.3.5w对身份指称语进行检索。然后结合上下文逐一分析语料文本,对指称语是否指称作者进行辨别,统计指称语的实际使用频数。最后以万词为单位将频数标准化,报告统计结果和对比分析,频数间的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

2数据分析结果

2.1身份指称语使用的总体特点如表1所示,汉语论文中每万词共出现44.2个身份指称语,而英语中为80.2个,后者约为前者的两倍。两种语言中第一人称代词、抽象主体指称语和第三人称自称语的频数比例均呈依次递减的趋势,但在具体的频数上差异显著,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总频数显著低于英语,而另外两类指称语的频数却显著高于英语。第一人称代词中,除单数宾格代词外的其他代词在英语中的使用率均显著高于汉语,其中差异最大的单数所有格,英语(2.6次/万词)是汉语(0.1次/万词)的26倍;其次是单数主格代词,英语(15.1次/万词)是汉语(1次/万词)的15倍;复数所有格和主格代词次之,英语(14.4次/万词和35.4次/万词)分别是汉语(1.6次/万词和22.8次/万词)的9倍和1.6倍。换言之,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集中在复数主格代词,而英语中除复数主格代词外,单数主格代词和单复数所有格的使用率也较高

2.2独立作者身份与身份指称语的使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影响作者身份指称语使用的因素,我们对独立作者撰写的汉英论文(单独建子库CCS和ECS)中身份指称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如表2所示,汉语独立作者撰写的论文使用身份指称语的总频数较英语少20.5次/万词,仅为英语的64%,显著低于英语,与总体使用情况基本一致。三类指称语中,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显著低于英语,主要体现在单数主格代词,其使用频数差异达27.3次/万词,英语约为汉语的14倍;汉语单复数所有格代词的使用频数也显著低于英语,英语中的频数约为汉语的25倍和3倍;而汉语复数主格代词的使用频数却比英语高10.3次/万词,是英语的近3倍。汉语第三人称自称语的使用频数显著高于英语,是英语的5倍。抽象主体指称语的使用无显著差异。学术写作中“we”的用法分为包容性和排他性用法。前者指称作者和读者的集合(例E1),表达作者参与到读者中,产生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距离的效果;后者指称作者(例E2)或作者的集合(例E3),表达权威性,有时揭示研究活动的团队合作特征(Biberetal.1999)。汉语中的“我们”也有相似的用法。对这两种用法的选择能反映作者的身份态度和人际意识。因此,我们对独立作者撰写的论文中复数主格代词的包容性和排他性用法作了进一步考察,发现汉语语料中的排他性用法(12.0次/万词)显著高于英语(0.7次/万词)(X2=254.0449,p=0.000),而包容性用法无明显差异(分别为每万词3.8次和4.8次,X2=2.8052,p=0.094),汉语中排他用法占两种用法总数的76%;英语中仅14%。

2.3作者身份指称语在论文各部分的分布学术论文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语篇功能,作者对修辞策略的运用必须服务于这些语篇功能。为此,我们统计了表征作者身份显性程度最高也是本研究语料中使用率最高且汉英语的使用频数差异最显著的第一人称单复数主格代词在论文的引言(含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结论(含讨论)各部分的分布情况,其中复数主格代词只统计表达作者声音的排他用法,表达作者参与的包含用法未予统计。由表3可知,汉英论文的四个部分都出现了第一人称主格代词用法,表明汉英作者在论文的各个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作者介入。汉语中每部分的主格代词使用频数均显著低于英语,其中研究方法和引言部分的使用频数差异最大,汉语均只有英语的约36%(分别为5.7/15.4、3.9/11.0)。两种语言中主格代词在各部分的使用比例呈现相似性,即结果和研究方法部分使用最多,其比例之和均接近64%,但汉语中结果部分的使用率(36.4%)略高于研究方法部分(27.7%),英语中则相反(30%和33.2%),导致该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汉语独立作者撰写的论文中方法部分第一人称主格代词的使用率极低(仅4次)。

3讨论

由上可知,汉英语篇在作者身份指称语使用上存在共性更存在差异。共性是第一人称代词中复数主格代词的使用率均最高,体现了科学研究推崇团队合作的特点;另一方面,表面上看复数代词表示集体,实际上既可表示集体,包括作者和读者或者多个作者,也可表示单个的作者,而且后者似乎已成为学术社区一种默认的惯例,因为这样可减少给读者咄咄逼人和过于自负、自信的印象,减少对读者或同行的消极面子威胁,同时建构读者参与,借整个语篇社区的力量来增强自己研究的可靠性,弱化作者对研究的责任,这是由学术语篇客观严谨的共性所决定的。差异首先表现为汉语语篇使用的作者身份指称语数量总体上显著低于英语语篇,其中在表征作者身份显性程度最高的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上汉语显著低于英语,这与柳淑芬(2011)的结果一致,表明英语学者比中国学者更频繁地在语篇中将自己表征为作者自我。第一人称代词中,汉语作者主要使用复数主格代词,似乎尽量避免使用单数主格代词或所有格形容词,英语作者除使用复数主格代词外,还大量使用所有格形容词,独立作者大胆使用单数主格代词。在显性程度相对较低的第三人称作者自称语和抽象主体指称语的使用上汉语却显著高于英语。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有:语言的差异。依据“形合意合”理论,在句子结构方面,汉语重意合,注重的是语义的表达,主语并非必要成分,常常被省略或隐含,大量的句子是无主句和流水句,且汉语句子主语具有兼类性,几乎所有的词类都可以充当主语;而英语重形合,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组词造句,一般是主谓结构,为主语突出型语言,主语不可或缺,且具有名词性,充当主语的主要是名词、代词和名词性结构。汉英句法结构上的这种差异可以部分解释汉语语篇中身份指称语的总频数和第一人称主格代词的使用频数低于英语这一结果。另外,英语作者比汉语作者更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所有格代词似乎也可以部分地由不同的语言体系来解释。所有格代词帮助作者强调对研究工作的所有权,同时帮助作者组织文本、引导读者阅读作者的论点。Hyland(2001)也发现,英语市场营销等学科的论文中,所有格形容词比第一人称复数宾格代词更常见。读者群差异。汉语期刊在国内发行,其作者面对的是较小规模的国内同行。而国际英语期刊的作者面对的是更广泛更国际化的同行和更高程度的竞争。为了在论文评审中获得积极评价,作者必须获得评审者的信任并以具有独创性的投稿者身份来表征自己,与国内作者面向较小规模的国内同行相比,他们更要强调这种独创性和信任,而自我提及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点。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何英语论文中的身份指称语数量高于汉语论文。换言之,论文面对的不同读者是作者在多大程度上借助身份指称语将自己表征为作者的一个限制因素。文化的差异。文化以非常重要的方式塑造着人们的交际习惯,影响着作者构建信息的偏好、与读者建立的关系以及作者在文本中显现的程度(Hyland2002)。汉语文化崇尚集体主义,是自我通过集体来建构的文化,集体身份高于个人身份。这种集体主义取向使得中国作者在报告研究成果时采取谨慎、自谦的风格,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等表达作者权威和信度的最强有力的标志语来凸显自己,而使用表征集体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表征作者身份显性程度较低的第三人称自称语或非人称主体指称语将自己隐藏于文本中,使自己远离评价行为,减少对研究的责任,向读者和学科社区传达可信、可靠、客观的信号(HylandTse2005;Rundbald2007)。同时,这种集体主义文化使得汉语作者偏爱积极礼貌策略,强调群内参与关系,反对强调作者身份的语言特征的运用。因此汉语独立作者尽量避免使用隐含更强的面子威胁的第一人称单数代词,而选择第一人称复数代词、第三人称自称语或抽象主体指称语,使研究信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呈现出来,减弱对读者消极面子的威胁,保护自身的积极面子,获得学科社团的认可。英语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以“我”为主,重视独立自我,强调个人价值和个人责任。这种个人主义取向反映到学术写作中,表现为作者敢于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来突出自我、推销自我,力求呈现独立研究与思考的身份特性,体现出作者的自信心和可信度,实现作者权威自我的构建(IvanicCamps2001;Harwood2005a2005b),强调作者的学术贡献。此外,在这种崇尚平等和个人自主、重视责任划分的个人主义文化中,英语作者似乎更偏爱消极礼貌策略。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单数代词的使用一方面宣布作者在场、将作者的贡献和责任前景化(Hyland2002),使作者暴露于读者的攻击之下,损害作者的积极面子;另一方面使作者闯入语篇,表明是作者的个人观点,留给读者决定观点是否正当合理的权利,拓宽协商空间,减轻对读者的消极面子威胁。学术常规的差异。1986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和许多期刊的稿约中都明确要求“文摘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要用第一人称作主语。受此影响,汉语作者在学术语篇写作中也尽量避免用第一人称代词。同时,国内学术写作教学和诸多教学资料也要求学术写作尽量客观地、非人称地报道科研成果,认为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会使论文缺乏客观性。因此,大多数汉语作者在学术写作中尽量少用第一人称代词尤其是单数代词以突显其研究的客观性,减少自己承担的责任。相反,英美科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倡导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和主动语态以使论文简洁清晰。与此同时,Nature、Science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也在征稿要求中明确提出稿件应尽量采用第一人称主动语态写作。受此影响,国际英语学术作者倾向于适时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来明晰科学话语中的作者身份和对研究结果与观点的责任承担,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同他人区分开来,而不是囿于以往传统认识上科技语篇的无人称、客观陈述。

在第一人称主格代词在语篇各部分的分布上,汉英语间的共性表现为作者在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各个部分都有介入,但研究方法和结果部分的介入最多,这可能与社会学学科的特征和常规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涉及较多的研究变量、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的人为选择,结果部分涉及较多的个人主观分析和解释(许多论文的结果部分包括了讨论的内容),因此使用第一人称主格代词来描述研究、阐释观点,可以明确表达作者的身份和权威性,有助于作者明晰立场,呈现与众不同的研究结果,体现作者的自信和可信度,同时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是赢得读者和学科社区对其工作的认可的重要修辞策略(Hyland2002),即使是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也难以改变这种学科常规。主格代词在语篇各部分的分布上的差异是汉语中引言和研究方法部分主格代词的使用率大幅低于英语。主格代词在引言部分主要用来陈述主要的研究成果、研究目的或目标、研究方法或论文的结构安排。Harwood(2005a:1216-1217)认为作者在英语论文前言部分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是一种巧妙的自我促销手段,旨在一开头就向读者强调其研究工作的新颖性和价值,并希望引起读者足够的关注。汉语作者的这种自我推销意识明显弱于英语学者,原因可能是中国文化环境中成长的汉语学者个性偏内敛、谦恭,不愿过于直白地将自己暴露于文本中。研究方法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程序或具体方法,在该部分使用第一人称主格代词和主动语态是作者强调其研究方法不同于常规的一种策略。Williams(2010:220)的研究证实英语本族语学者在此部分使用第一人称代词主要用来描述不同常规的实验方法并提供明确的解释或者论证基于个人选择或决定的某种新颖方法的正确性。汉语学者较少使用第一人称主格代词表明汉语学者比英语学者更趋向于用非个人化措辞陈述其研究程序和方法,以隐藏其研究者或者行动者角色,这与他们长期所受的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即科研文体重在交流研究方法与结果,而研究的实施者应该处于次要地位。

4结语

以上结果表明,作者身份指称语作为一种修辞策略兼作者身份建构策略,在汉英文化间存在共性的同时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验证了学术语篇中作者的身份建构因其文化背景而异的观点,为民族文化对权利平衡的学术文本中作者在场程度的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研究结果对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学术背景下学术论文的撰写与教学具有启示性。当今学术交流日趋国际化,撰写英语论文已经十分普遍。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交流,论文撰写时在保证内容的基础上,应了解不同文化中的语言策略和学科规范差异,针对目的语的学科规范、读者对象、作者自身与学科社区的关系得体地表征作者身份,避免将基于汉语文化和语言的作者身份意识和语言策略迁移到英语论文撰写中,实现作者-读者的良好互动,更好地实现学术语篇的交际功能。此外,在学术写作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语言和语类知识,还要传授社会文化层面的知识,让学习者在理解汉英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基础上得体地运用语言策略来呈现研究结果和自身的观点,使论文更容易被接受和发表。

作者:李志君单位: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汉英学术语篇中作者指称语使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wgyywxzz/65423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