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外国对我国教师行为的误解范文

外国对我国教师行为的误解范文

时间:2022-10-23 10:47:42

外国对我国教师行为的误解

在学生面前,中国教师往往是一名严师,他们对于学生的过错行为往往加以指正和批评,有时可能会伤到学生的“自尊”。然而,令西方学者不解的是,许多中国家长却很乐意把他们的孩子送到最严格的学校去,由最严厉的老师来教导;而西方家长是绝对不可能容忍老师对他们孩子实施严厉的教学行为。

西方学者眼中的中国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不能说明他们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一观点可以在儒家和西方文化差异比较中得到证实。

首先,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对于“权威”这个词有着不同的理解。Watkins&Biggs(2001)认为西方人的“权威”依托于西方的自由、自主个体的概念。而亚洲人的权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当西方人研究儒家或者后儒家权威结构时,会认为这种构成是对个人自由的束缚。而亚洲人却认为,权威的施体者对于权威受体者负有责任,因此一定的权威性是在保护后者的利益(Ho,2001:107)。

简而言之,儒家的集体文化与西方个体文化不同。儒家集体文化更看重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义务以及对于彼此所担负的责任,重视人的社会角色(Ho,2001:100)。受这种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教师就像一个“老板”,在课堂上授业时享有一定的权威性。而认为这种教学行为也说明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业负有责任。教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权威人物,他们掌控着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在中国,除了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就很少有母语式的环境来学习英语,而中国的英语教师就成为课堂上学生获得英语知识的唯一来源。这种内外因的条件下,教师的权威性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课堂上学生看起来是在被动学习,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保护了学生的利益。

中国师生之间的等级关系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一大特征(Ho,2001)。中国学生从小就被灌输尊师重道的道理,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有一定的“尊卑”之分。观赏。然而这种等级关系并不影响中国师生之间的和睦关系。中国师生间互动的方式会因场合不同而不同。课堂上,教师用权威维持着师生关系;但在课后,中国教师也会何西方老师一样以一种朋友身份和学生交流,从而建立起温和、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不同的场合中国教师时常会变换角色来面对学生,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权威性和等级关系并不会损伤中国师生间的关系,反而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其次,中国儒家文化中有一句常见的谚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教师具有教师和父母的双重身份,他们承担着传道授业的双重责任然而,许多西方人却对中国教师的这种双重身份感到不解,这种不解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对“education(教育)”一词的不同理解。在中国文化里,“教育”包含两个方面:教书和育人。这种涵义决定了中国教师的双重角色,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方式。中国教师认为他们有道义上的责任来教育学生品行端正,也有职业上的责任来指导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而且二者责任同等重要。

再次,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集体主义社会(比如中国),“严厉”的行为并不带有施动者个人的情感因素,是一种合情合理的行为方式。然而,在个人主义为主体的社会(比如西方国家),“严厉”往往被认为是个性化的行为,是乱发脾气的表现。西方的课堂中,教师的“严厉”的施教行为往往会被认为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是欺负学生的表现;而在中国,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教是一种教育上的劝导行为,和教师个人的情感因素无关(Biggs&Watkins,2001:283)。综上所述,由于跨文化差异和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中西人对于“权威”、“严师”等概念的不同理解,而最终导致了西方学者对于中国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一些不解甚至成见。

本文首先列举了西方人对于中方教师的一些固有成见,指出这些误解是由西方人对于中国教师的“教师权威”、“双重家长身份”和“严师”等概念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对于“好老师”的标准有所不同,这些分析或许可以改变西方人对于中国教师的看法。同时,笔者也认为中方教师在保留儒家教学文化的精髓时也应该吸纳西方教学经验中的长处,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形象,最终培养出富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

作者:李辉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外国对我国教师行为的误解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