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探讨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探讨范文

时间:2022-10-08 04:14: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经历了初建、探索、停滞和恢复四个主要时期,呈现教学内容变动性大、理论性强、政治性突出等特点。这一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既有所发展也遭遇过困境,为今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积累了以下宝贵经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课程建设要突显时代性与现实性;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作用等。

关键词: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分析、总结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发展过程与基本经验,对完善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历史嬗变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先后经历了以“52方案”“54方案”“61方案”和“78方案”为主的4次调整变动。课程建设过程虽历经挫折,但党中央始终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摆在各项工作前列,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一)初建时期(1949—1956年)

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发掘人才、培养干部为目的在解放区成立了一些革命型大学,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在总结老解放区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与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1]4的任务,党中央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废除政治上的反动课程,开设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课程”[1]4。1952年10月,“52方案”出台并正式实施。该方案取消了旧的训导制度和国民党时期“党义”“军事训练”等课程,代之以“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为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1953年,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了使高校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中国革命史、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上也做出了调整,把“新民主主义论”更改为“中国革命史”[1]16,同时还增开了“马列主义基础”课。1954年4月,教育部下发师范院校教学计划,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共同必修课。就此,“54方案”正式形成[1]16。

(二)探索时期(1957—1965年)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1956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新的课程调整方案,对“54方案”规定的课程门数、课程学时和讲授次序进行了修改,指出“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国革命史”为所有专业必修课,“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两门课除某些特定专业外,其他专业为必修课。至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演变为四门,史称“旧四门”,课程体系的雏形基本建立。根据同志关于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2]404,195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指出“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改造思想,提高社会主义觉悟”[1]33,的著作应当在政治课上进行教学。于是1957至1960年,社会主义教育课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学习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辅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和文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演变为政治化教育。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升级。为了提高学生反对修正主义的意识和能力,196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意见,决定文科专业统一学习“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哲学”等课程,理工科专业学习“中共党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课程,开设“形势与任务”课程作为共同必修课,史称“61方案”[1]41。

(三)停滞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5月,“”爆发,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遭受重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陷入停滞状态。1966年8月,中央提出“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教学方法,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1]54。于是从1966年开始,全国各高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停开,直到1970年高校才陆续恢复招生。1970年6月,中共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明确规定,要求“学校要设置以著作为基本教材的政治课;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业务课;以备战为内容的军事体育课。文、理、工各科都要参加生产劳动”[1]55。1971年全国的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用政治统帅业务”[1]61,工农兵学员“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主课,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63。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以战斗任务组织教学”,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性,将政治挂帅与改造思想放在首位,课程目标与内容完全为政治运动服务。“”时期,高校教育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讲授完全被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导致高校正常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无法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8年高校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才逐渐回归正轨。

(四)恢复时期(1977—1978年)

1977年全国高考制度恢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逐步回归正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回到了“61方案”的课程设置。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同志指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新方向,引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和更深广度开展。在此次会议上,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规定了马列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在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学生的头脑”[1]71,还对高校马列主义课程和课时进行了重新设置,规定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应开设“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三门课程,理工农医专业增开“自然辩证法”课程,文科院校开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1]71⁃74。这次调整被称为“78方案”。“78方案”实施以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呈现出崭新面貌。它结束了“”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转移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对于师生在教学中确立正确路线、学习正确理论、树立正确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二、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逐渐形成并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心任务进行,课程体系主要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为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将革命历史教育、世界形势教育融入教育体系的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前,党和政府为努力培养拥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多次调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呈现出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内容、课程变化性大、教学内容变动快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2方案”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54方案”开设了“中国革命史”,增加了“马列主义基础”课程。1957到1960年,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变为1门社会主义教育课。“61方案”明确规定文科必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科必修“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文理科共同必修“中共党史”与“形势与任务”两门课程。“78方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恢复到了“”前“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史”三门课程的状态。可见,改革开放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经历了频繁、大幅的变动,但其内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基础,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政治经济学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观点,重点学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三观”、养成马克思主义的探究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二)以思想为核心,强调理论性教育

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我国主要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期和两年徘徊时期。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随着不同的历史任务而进行调整,但课程体系的建设始终以思想为核心,强调理论性教育。在“52方案”中,“思想”出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名称中。从1956年开始,“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教育课的核心内容。196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宣传思想作为最根本的任务。“”结束后,党中央在纠正“左”倾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思想为指导,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方式和内容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思想作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上的坚定以理论上的清醒为前提,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下苦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不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课还是社会主义教育课,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懂弄通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从而让学生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

(三)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突出政治性引导

对于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统一人民思想是巩固政权的重要因素,使人们接纳与认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则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目标。所以当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是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中心,突出政治性引导。建国初期的“52方案”要求在高校开设“新民主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1953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删除了政策和经济的部分,专门讲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应用。1954年开设的课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则突出了学习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规律的内容。1957年开设的“社会主义教育”更加侧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情况。“61方案”规定“中共党史”和“形势与政策”课为文理科必修课。“78方案”规定要开设“中国共产党史”课程。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52方案”中的新民主主义论课程,还是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课、“社会主义教育”课等课程,都是根据国内、国际现实形势和国家发展阶段而设置的,突出对教师和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性引导。

三、改革开放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不可否认,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分析、总结这三十年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正确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坚持了正确的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思想政治课程的正确方向是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是高校坚持正确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要保障。指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他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3]780⁃78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使高校学生更加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各高校增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1964年中央出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意见,特别强调了高等、中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青年[1]50,这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具体。“”期间,由于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冲击。直至1978年,党中央重新启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使其重新回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方向上来。改革开放以后,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也都高度重视正确方向的引领,重视党的领导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程建设领域的发挥。“05方案”中提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1]214。2016年习也指出,加强高校思政工作“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4]。党始终强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保证。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指引。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进而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0年前后,党中央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低潮期出台了“61方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稳定。“”期间,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被严重曲解,社会发展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也遭遇挫折。高校所讲授的有关马列主义和思想的内容被严重歪曲,各大高校纷纷停课转战政治运动和政治工作,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遭到破坏。不可避免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探索也遭受了困境。“”结束后,党中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积极领导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新抓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课程建设才能呈现出蓬勃生机,反之则遭到重大挫折。这是建国三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解决自信问题,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把自信传递给学生”[4]。只有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使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科学健康发展。

(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突显时代性与现实性

改革开放前30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到十年“”,再到逐渐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有进步也有挫折。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始终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而变化,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总结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经验,我们可以归纳出课程建设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展现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特点。纵观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历程,从“52方案”“54方案”到“61方案”再到“78方案”,课程设置总是根据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历史任务积极调整相应的课程内容,体现出很强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根据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确定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了以“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心的教育课程。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为适应“一化三改”的总目标,“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并增加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课程。“”结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归正轨,根据邓小平提出的“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思想,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完善,增设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史”等课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纵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的历史,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教育学生,是对与时俱进精神的彰显。2016年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尊重规律,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发挥好德育育人的作用,在改革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四)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建设一支技艺精湛、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建国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1952年党中央下发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具体举措,如创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遴选优秀党团员担任助教、动员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干部到学校代课等,这指导并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1964年10月中央出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进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培养革命人才的重要性,指出要对教师队伍增强革命化建设[1]50。中央大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为今后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国际国内政治环境逐渐稳定,党中央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对教师的培养。1984年党中央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2016年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4]。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渐形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制度和师资培训体系,建立了教师职称评定的规范化标准,提高了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和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是“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努力发挥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从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入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助力。

四、结语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挫折中发展,呈现出理论性强、政治性突出和教学内容变动大等鲜明特点,在课程建设的方向和内容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新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依旧重要且紧迫,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确保思想政治课程的正确方向的基础上,立足新时展要求和学生实际,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民族使命感的高水平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5]魏佳.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74⁃82.

[6]秦宣.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23⁃32.

[7]丁军,刘爱军.新中国6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2009(10):39⁃42.

[8]张耀灿,曹清燕.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72⁃78.

[9]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变化发展的晴雨表:新中国六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轨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9⁃16.

作者:霍畅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scsfdxxb/72103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