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高职衔接与一体化发展策略范文

中高职衔接与一体化发展策略范文

时间:2022-08-31 03:10:12

中高职衔接与一体化发展策略

中高职衔接是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必然举措。如何通过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来实现中高职教育学历和课程的有效衔接,如何按层次定位进行梯次培养,如何按标准贯通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职教工作者需要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培养层次定位不清中职是高职教育的基础,高职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办学层次不同,人才培养定位应有所区分。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层次不够分明,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互相独立、不成体系等现象,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完成分层次培养人才这一战略目标。

(二)课程体系缺少统一规划目前的中职、高职教育,同专业之间存在大量课程体系断裂、设置冗余、开课不规范现象,导致学生学习达不到一定深度,学生技能提升不明显,实训室重复建设严重。许多高职院校体现不出技术技能递进上升的教育特点,主要原因是中职、高职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由于目前中职和高职院校还没有形成上下贯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各中职学校技能培养标准不统一,或没有制订完善的技能培养方案。在一些中职学校特别是县属中职学校,教学设施较差、“双师型”教师紧缺、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造成毕业生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高职教师在教学上无所适从。更有甚者,有些高职院校由于生源较少,没有考虑中职和高中生源的差异,把对口生、单招生、高考生统一编成一个班,造成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不够吃”。目前,学制衔接主要体现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例如,高职院校为主体举办的“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中职和高职学校联合培养实施的“3+2”“2+3”培养模式,还有“3+3”“4+2”模式。多样化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也为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对接产业需求的招生、培养、用人机制尚未健全根据平顶山三所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分析,目前,平顶山市的3所高职院校都是中高职并存。中职教育特征不突出,高职教育优势不明显,即差异性不够,导致中职与高职教育市场化程度不高。其直接结果是:中职生与高职生在就业前景、顶岗实习、在职待遇、技能操作上相差不大,挫伤了一部分高职生继续升学的积极性,阻碍了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说到底,还是因为中职与高职都没有很好地实现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

(五)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目前,中职、高职的校企合作形式多样,但大多都是单打独斗,缺乏合作平台,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中职、高职学校之间仍然存在校热企不热现象,造成学生的实习实训没有连续性,影响了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

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策略建议

针对目前现状,为破除中高职衔接壁垒,实现共同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形成梯次发展中高职教育梯次衔接的目标定位是:中职学校既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又要根据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技能教育。中职教育主要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初、中级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会管理、懂技术、有特长”的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起引领作用。中高职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合作,成立人才培养领导小组,统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各校要严格按照既定目标、标准培养。

(二)统一规划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课程衔接现状,只有国家对中高职教育统一指导,才能实现职教体系的统一规划。因此,笔者建议由教育部门出台指导性意见,统一规划中高职课程,统一教学大纲。只有建立统一规划的课程体系,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面上实现衔接,因为在校园、师资、学生、实训、课程等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课程,人才培养也是围绕课程展开;只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体系,才能使中高职学校在课程开设上有标准、有依据、有规划、有目标,中高职课程才能实现同一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讲授深度、技能水平、实训方案的分层次培养。在专业衔接上既需要专业布局和教学内容的衔接又需要教学标准的衔接,统一的中高职教学标准是推进有效衔接的前提条件,开发职业资格框架标准,以资格标准为依托建立课程相互衔接模式,按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要求各自确立教学和课程内容。平顶山教育学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两个专业都存在三年制中专、五年一贯制专科、三年制普通专科并存的现象。其中,三年制普通专科与平顶山外国语学校联合办学,两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层次,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统一教学计划,逐步加大教学深度,层层推进实训难度,使学生职业技能递进式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不断加强,就业层次逐步提高,综合能力进阶式发展,进而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3年来,计算机系招生人数每年递增50%左右,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办学效益。

(三)建立中职德技并重、高职对接岗位的教育体系1.中职教育突出德技并重对平顶山市近20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表示,上中职学校,是他们感到自身基础知识薄弱、升学无望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只有不到20%的中职生是基于自己的个人爱好或家庭原因选择中职学校。对中职生如果继续采取传统教育模式,显然不利于开发学生潜能。中职学校要结合中职生特点,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采取以实践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提高学习信心,重新定位自己的学习坐标,树立职业理想。在技能教学中,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践训练,构建“班级、系部、学校”三级竞赛体系,开展全员化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2.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技能提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可以采取引企入校、工学交替等模式,加强技能实训。教学上采用业务引领的“工单制”教学模式,即在企业的指导下每学期采取2~3周进行集训,集训期间暂时停掉其他课程,作息时间、工作要求、任务执行和管理制度与企业保持一致,学生每6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企业先把工作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工作任务单,由每个组长领取当日的工作任务,在校企双方的共同指导下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样一来,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工作岗位,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相互对接。平顶山教育学院在电子商务和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这一模式日益成熟和完善,2018年开始在全校推广。实践证明,学生上手快、成长快、综合能力提升快,真正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此外,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高职生在学习期间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特别是省级、部级技能竞赛,在竞赛中进一步开阔眼界、提高能力。

(四)继续推进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办学层次衔接笔者建议,加强对初中毕业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引导更多优秀中学生自觉选择职业教育。完善中职、高职、本科学历衔接模式,继续推进省内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联合举办本科层次的专业,扩大在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招收本科专业的规模,探索“3+4”中职本科衔接和“3+2”高职本科衔接试点,贯通中职、高职、本科学历教育。在中高职学历衔接上,继续扩大“五年一贯制”“3+2”等中高职衔接办学规模。中职学校通过依托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联合进行“3+2”招生,打通中职生学历上升通道,既能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又能解决招生难题。鼓励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建立发展联盟,共建专业、共享资源、协同育人、共同发展。

(五)完善市场化运行模式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加快中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接轨的步伐,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文化知识+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只有加强政府管理和指导,形成对接市场需求的招生、培养、用人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短板。

(六)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加强校企多方合作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高职、企业、产业园区多方应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实现多方共建、共享、共赢、共同发展。学校、企业、行业要在教育等相关行政部门指导下,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托管办学等改革试验,积极探索学校、产业园区、企业共同参与的“1+1+1+N”的中高职集团化办学模式,提高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1所中心城市示范性高职为龙头、1个产业园区的示范性实训基地、1家或多家企业、多所职业学校加入,形成“城乡联动、以城带乡”良性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利用职教集团平台,推进城乡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城市支持农村,高职衔接中职,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协同发展。

总之,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现状,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多方参与,建立紧密的中高职合作机制,突出协作和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发展合力。政府要充分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主动搭建合作平台,激发中职、高职衔接的主动性,推动产业、行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早日实现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无缝衔接,提高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效率。

作者:王彦超 单位:平顶山教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高职衔接与一体化发展策略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