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大学生道德认知缺失与断层问题范文

浅谈大学生道德认知缺失与断层问题范文

时间:2022-10-26 11:23:47

浅谈大学生道德认知缺失与断层问题

摘要:德育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但多数高校的德育依然被置于一种宽泛且相对形式化的范畴中,这就导致大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呼声渐响,但实际的德育工作已陷入瓶颈。加强德育,必须正视道德认知。从认知到德育,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已然出现缺失和断层。塑造高校学生的道德认知,是促成德育成效的前提。建构行之有效的道德认知培养模式,促成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培养全面的道德认知能力,是推行德育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认知;德育;大学生;道德认知;缺失;断层

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是以个体的认知为基础。个体认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所以德育教育应该从不同阶段受教育群体的特征出发针对性地开展。从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可以看出,大学阶段正处于从“他律”到“自律”的转折阶段。2016年12月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规定》中对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更明确的规定,重点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和行为规范。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大学,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在过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新的社会时期,社会环境不断变迁,人们思想不断变化,传统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矛盾,传统的道德教育受到了挑战”[1]。科尔伯格之所以把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界定为“认知—发展”这样一个范畴,他这样解释:之所以称之为认知,是因为德育和智育是一样的,都以激发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思考为基础。之所以定义为发展,是因为把道德教育看作是经过不同阶段认知之后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养成。在高校中开展德育教育,最容易忽略且不被重视的就是高校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水平。在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和水平的把握上,要尤为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的限定,即科尔伯格提出的认知阶段论。要把握学生当前的认知特点针对性开展德育。二是认知的塑造,当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到学生正确的认知时,德育教育的方向就是重塑学生的认知。在业已形成的错误认知下,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念的灌输,德育教育成效微乎其微。三是建构道德认知发展培养模式,从认知到德育,是相互牵系、相互促进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开展德育教育,需要调整老套的理论授课方式,同时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德育与其自身发展的联系,需要“接地气”。

1认知阶段论:青少年道德认知的缺失和断层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宠溺爱环境下的成长使得他们缺乏对生活认知的机会,这种情形在十四五岁(少年期)之前尤为明显。而进入青年初期,这时正值青春发育期阶段,在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下,在青春期这个关键的认知时期,多数学生正处于高中生活强度的备战高考阶段。在这个时候,学校和家庭也多会忽视这个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阶段。甚至有学生家长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无原则迁就学生的行为。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来看,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正处于阶段四“法律和秩序取向”和阶段五“社会契约阶段”。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契约的认知,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必经步骤,但这个时候却往往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现状和生活现象的认知,导致学生埋头苦读,一味追求成绩。这就逐渐造成了学生对事物认知能力的缺失,也就相应造成学生道德认知的断层。道德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从整体来看也呈现出连续性。认知发展的阶段因为个人原因会提前或推迟,但认知的顺序不会颠倒和跳跃。在校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层面应该达到认知发展的“社会契约阶段”,但实际的认知却仍旧停留在中学阶段。如果从高校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认知来衡量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会发现他们的认知依然处于相对匮乏的阶段。所以,青少年道德认知的缺失和断层也就显露无遗。应该说,学生道德认知出现的问题和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机制有关。“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学校习惯将道德教育等同于科学教育,把道德知识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灌输给学生,逐渐演变为知识化、课程化德育”[2],教学中过于重视传统价值观教育,却忽视了价值的多样性和认知的差异性。有些时候,一些学生甚至缺乏独立思考、分辨是非的能力,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认知的匮乏。

2塑造认知论:认知到德育转化的前提和关键

老教育家孔子曾说,“不知礼,无以立也”,是说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虽然这里的“礼”与当代所强调的“礼”有所区别,但“闻礼而后知礼,知礼而后行礼”的逻辑步骤不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互通的。时代不同,社会秩序不同,人的认知也会随着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发生转变。但正确认知才是实现德育的有效路径。现在提倡的德育教育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也并非像想象中那样难以实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是要懂得认知。这里的“认知”也并非狭义地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而是凭借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去了解事物、认知事物,转换成相应的心理活动,并支配自身行为的一系列过程。认知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但他最终的实现形式却是客观行为,亦或者说是个体客观行为的展现凸显出的德育的效应和价值。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应该直接单方面从德育入手,而应该从认知着手,正确的认知才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在过去的两年中,通过对三百名学生动态的观察可以发现,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相比空洞地开展德育教育以及通过多种形式在学生中间积极宣传,个人认为对学生细微的提醒和劝诫,并从细节方面慢慢培养其认知能力,建构认知体系,更能促成其道德认知的发展。大一学生入学,多数学生在与教师碰面的时候,是不打招呼的。这种情况同样也出现在教师走访寝室这件事情上,进入寝室,学生头也不抬。多数思政教育工作者把这种情况简单归结为学生的“不懂事、没礼貌”,并未把这种行为和学生的认知意识和能力联系起来。所以,一味地强调德育,学生停留在缺乏对事物正确认知的基础上,不懂得也不可能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这就暴露了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中空地带”,德育教育也就陷入了一个看似浪潮涌动却停滞不前的漩涡。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认知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在与一些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并非是表面上呈现出的“没礼貌”,而是学生不知道、不懂得、不理解。讲究礼貌的道理学生都知道,但是在什么事情上做出什么行为算是知礼节,他们有时候分不清楚。所以,适时引导他们在平常的待人处事中如何具体去做,这些都是重塑认知、实现从认知到德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实现德育的前提是让学生具有正确认知,这是做好德育工作切实可行的方案。与其从宏观角度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如针对学生认知不足的现状,充实乃至重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

3认知到德育:道德认知发展的模式和建构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是12岁之前,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延长到10~16岁之间。从这不难看出,认知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少年阶段,也就是高中及之前。现在高校对德育的呼声渐响,其实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的不足。之所以提倡德育,其实就是在强化前期认知的基础上,深化德育教育。道德认知和德育教育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就现在看,两者是相对孤立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说,现在高校对学生过于强调德育,却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有些时候,德育甚至成为一种口号和范式。因为和实际的道德认知有一定差距,所以有些学生很难切身体验到德育的真正用意,这也使得德育偏离了学生实际的认知轨迹。所以,加强德育教育必须重视现实实践。“道德教育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道德规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引导大学生把道德理论直接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内省道德规范和原则。”[3]同时,不要顾忌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发生冲突,不要想着教导学生如何规避矛盾,而是要让他们找到矛盾的触发点以及如何解决道德认知矛盾。“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变的主要心理机制是认知矛盾,即社会道德信息刺激与已有道德心理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促成个人品德心理改变与发展的原因。当一个人构建起自律道德的心理结构以后,道德认知便成为其道德发展的根据和途径。”[4]按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德育教育是道德认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因此,开展德育教育,必然要先建立一种从认知到德育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施行模式。这里所说的模式,绝非一种固定的程式一成不变,它恰恰是一种发展变化的模式,是意在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的方式。如何建构他们的道德认知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很多高校也一直在做,但鲜有成效。这些课程被定义为公共课和常识课。很多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于现实生活的,也就是俗话说的“不接地气”。那么,如何通过推进道德认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呢?首先,在思想道德修养等相关课程中不要单纯过于空泛地弘扬某些高尚品德,而是要融入与现实生活切实相关的礼仪行为和道德文化。其次,要侧重通过对人对事的一些具体做法,以此标示一些优秀品质的养成。不要从宏观角度想着学生能从觉悟上认识到优秀道德品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行为指导中去发现和理解某种道德认知乃至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加强德育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然后如何具体去做。德育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要用行动来践行的。

4结语

高校的重要职责是培养人才,立德树人在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地位。说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思政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立德摆在首位。而德育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在于道德认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和道德认知能力是开展德育的前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具有生理层面的阶段性特征,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把握认知特点,适时适当给予引导。同时需要从生活细节着手,落实到为人处事、交往礼仪的生活实际,针对性地给予辅导和教育。做到既能契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也能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德育教育的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左蓉.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理论观察,2010(3):73-74.

[2]史颖.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对我国开展德育工作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7):45-47.

[3]韩亚丹.促进道德认知发展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探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有感[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28-29.

[4]韩明友,刘晓慧.大学生品德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模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1):96-98.

作者:陈文耀1;郭荣2 单位:1.浙江传媒学院,2.杭州市夏衍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谈大学生道德认知缺失与断层问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ntdxxb/72234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