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理论探讨范文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理论探讨范文

时间:2022-08-21 11:07:1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理论探讨

【摘要】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党组织关系并未跟随学生转移、依旧保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难题。为此,要分析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中的问题,剖析其深层原因并探寻解决路径,建构完善、高效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实现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创新教育管理。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创新;管理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要重视不断扩大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群体,高校毕业生后的党组织关系并未跟随学生转走、仍旧保留在高校的党员群体,已经成为管理难度。为此,要全面分析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问题,探索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现状

1.大学生流动党员数量多、比例高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校人数日益增多,相应的高校学生党员数量也随之增多。由于市场变化、就业趋势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无法及时转入到其所在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之中,另外还有部分暂缓就业的大学生党员也要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保留在高校,这就使高校中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比例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管理内容。

2.高校毕业流动党员的党龄较短、素质较高一般来说,高校对于大学生入党的考察是相对全面的,这些毕业生党员大多是同龄人的佼佼者,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都相对优异,他们有的是高校的学生干部,有的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志愿者活动,有的表现出突出的文体特长,由此可见,尽管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龄相对较短,却表现出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3.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频繁较高、管理难度大基于我国目前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态,大学生流动频率相对较大,他们流动于不同的行业、单位、地域,职业性质也存在较大的转变,这也增大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难度,出现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不着”“管不了”的现象,使之成为“口袋党员”“隐形党员”。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1)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淡薄。高校毕业生党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党员意识和观念,在党性修养的自我构建方面相对薄弱,加之自身就业择业的难度较大,要频繁奔波于不同的职场之中寻找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难免忽略了自身的思想意识、政治觉悟的主动提升。同时,有些党员在找到工作之后并没有融入到单位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中,思想汇报不积极,较少参加单位的党组织活动,成为了单位上的“脱管”党员,处于相对隐形的状态;还有些党员并没有及时到学校办理相关的转出、转正手续等,这些无不显示出思想上的漠视状态。(2)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体制相对迟滞。一些高校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只是暂时性的挂靠,无须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这种认知上的误区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效果差。另外,缺乏完善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运行体制,没有配置专门的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培训等,没有充分考虑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导致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3)流入地党组织缺乏对大学生流动党员的重视,缺乏有效衔接。由于部分流入地的党组织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党组织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拒绝接收暂时就业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而高校也缺乏与社会的有效衔接,与接收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各级党组织缺乏足够的沟通和衔接,导致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存在转接不畅的问题。

2.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问题的原因(1)社会经济发展快、变化大增加了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快速稳定的状态,然而由于市场环境、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一些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还不够健全,有些甚至还没有成立党组织,导致毕业生流动党员游离于企业之外。另外,由于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容乐观,存在经济增长缓慢、人才外流的现象,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要面临重新择业的问题,不仅扩大了自身的流动范围,也加大了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度。(2)高校党组织对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不到位。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缺乏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意识,缺乏明确的管理责任观念,没有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组织生活教育、党员权利义务履行等方面纳入到管理之中,缺乏党员教育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使毕业生流动党员感受不到组织的温暖,从而逐渐远离党组织。另外,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党务人员没有将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日常管理内容,持有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

三、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有效路径探索

1.转变观念,建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新机制要转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观念,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引,增强党务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深入研究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难点,从战略性、全局性的角度创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给予工作、生活和思想上的人性化关怀和帮助;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和优化,包括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机构、经费支持、档案管理、监督管理、登记制度等建设,探寻多样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增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效果。

2.建构衔接有效的“三位一体”联动管理工作机制在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过程中,要将高校党组织、用人单位、流入地党组织衔接起来,依循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共同管理模式和原则,探索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这种衔接有序、高效联动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机理包括以下方面。(1)高校党组织要配置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专题培训和教育,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利用毕业生流动党员信息共享平台,与流入地党组织、用人单位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链接和互动,进行毕业生流动党员各项信息的线上交流、反馈,使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成为用人单位、流入地的“固定党员”。(2)流入地党组织要注重与高校、用人单位党组织的有效链接和联动,由社区、街道实现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服务和指导,利用流动党员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分片管理,真正做到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全覆盖。(3)用人单位要与流入地党组织相协同,全面掌握和获悉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信息,做好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考核和评价,并将信息进行反馈,使之成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转正和评优的依据。

3.注重提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纯洁性要提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员意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必须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全程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和凸显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的先进性。(1)严把党员“入口关”。高校要从党员入党开始管理,秉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将素质高的大学生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杜绝“带病入党”的现象,从源头上确保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2)注重对学生党员的全程教育。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全程教育,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党员教育,增强学生党员的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党员的理论水平,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刻走在其他大学生的前面;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离校前教育,使之经受住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和侵扰,端正思想态度,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3)创新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方式。要不断创新和优化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内容和方式,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系统,建立网络党校,并聘请专业的讲师对学生党员进行培训,提升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水平。

4.实施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分类管理要建立专门联系人制度,将专门联系人与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相对接,实现对“挂名党员”的分类管理和针对性指导,减轻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压力,规范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同时,还要健全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党组织转接工作,消除党组织关系转接不当而产生的“口袋党员”。另外,还要定期排查党员组织关系,对于“隐形党员”进行规范化处理。

参考文献:

[1]程立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中国培训》2015年第18期。

[2]梁捍东:《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探析》,《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3]吴定伟:《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基本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9期。

作者:陈娟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理论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nbgcxyxb/71851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