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范文

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2-04-26 09:17:52

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一、大众媒介带给思政教育对象的冲击

1.大众媒介造就了“童年消失”的一代。与印刷时代年幼者必须通过专门的教育获得诸如识字、阅读等技能,从而步入成人世界的历程不同,在电子媒介时代,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和通俗浅显为主要特点的图像信息传播方式促使年幼者能比较轻易地步入成人世界,从而使未成年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导致出现“童年的消逝”现象,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效仿成人犯罪活动促使低龄化犯罪率大大提高,责任意识淡化,虐待和侵犯儿童的案件频繁发生。

2.大众媒介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偏离和行为失范。缺乏积极有效监督的大众媒介,不仅欠缺对色情、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的过滤能力,而且如果被传播者主观的把不良的价值观和理念融入就可能诱使青少年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相偏离,尤其是当被传播技术占优势的国家利用时,就可能无意识地在其“普世价值”的欺骗下消解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3.大众传媒交流方式导致人际关系淡化。大众传媒使人际交往方式多样化,沟通和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和灵活。然而,过度依赖媒介,就会减少与朋友、家人的相处和用语言交流的时间,也不容易直接传递表情、动作和姿势等蕴含的丰富情感,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疏离。媒介传播的隐蔽特征也让部分同学遮掩真实的个性,拒绝与人际之间的深层次交往,容易使个体形成孤独、焦虑、忧郁等不良心态。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视域融合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1.媒介素养教育内容。1992年美国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因此,获得这些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的,考虑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状况与青少年学生的基本特点,其内容应该包括:了解媒介并从媒介获取需要的信息,培养对媒介信息的辨识、批判与选择能力,学习媒介信息的知识和传播技巧,有效将媒介“为我所用”,通过媒介完善自我。2.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从媒介素养的发展与内涵来看,它的本质特征体现于以下几点: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进行的以“培养人”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在本质上是教育实践,内在地承担着知识传递、技能培训、道德熏染等任务;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目的,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教育形式有清楚地理论与实践指向;此外,媒介素养教育体现的是人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是对“教育与人”和“教育与社会”基本关系的反映,部分地表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内涵。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1.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政教育主体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大众传媒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撼动了传统思政教育者单向的传播垄断地位。“一览无余”的媒介使得信息已经变得无法控制,总能绕过学校教育直接提供给学生,这样,信息传播“众神狂欢”局面取代了印刷时代主要依靠学校“一言堂”的单向提供信息的方式就促使学校信息控制权被削弱,信息垄断地位被动摇;另一方面,平等享有信息资源,削弱了教育者在教育中的素质优势。在大众传媒时代,学生拥有了多渠道获得信息的机会,教育者的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就可能受到不断质询,即便被认为“绝对正确”的信息也可能处于多元化的接受方式中,不断受到质疑或批判式解读。这就令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思政教育主体自身的媒介素养很有必要。2.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政教育客体的迫切要求。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期,较强个性叛逆期,知识结构奠基期,道德信念建构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对信息敏感且求知欲旺盛,接受知识快且模仿力强,容易认同新鲜事物且好奇心强,尚未定型的价值观和不够完善的认知、辨别能力,决定了他们极易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因素影响和浸染。然而大众媒介是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工具,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就能促使其认知结构改善,认知能力提高,思维方式优化,思维能力加强,最终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扬善避恶。

(三)媒介素养教育与当代思政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1.具有共同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贴近学习和生活实际,针对学校与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行之有效地疏导和教育,当前主要的现实问题就是学生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媒体的影响,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正是教会学生应对各种媒体信息的影响。

2.具备共同的内涵。思政教育着力在通过对学生意识形态施加影响,令其思想得到转变,从而影响其社会行为,在此意义上,思政教育就是一个以学生为对象,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内容的传播过程。媒介素养教育的信息选择和信息解读,都需要一定的价值观作为判断的标准,而如何培养这种价值观是学生思政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共同关乎的问题,可见,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3.实施方法具有共通性。媒介素养教育与青少年思政教育都是一个需要依靠社会各方的长期关注、支持和共同努力实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教育体系。而且,两项工作都可借助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展开,这说明在实施方法上两者具有契合点,可以相互融通。

三、拓展媒体素养教育的途径

1.明确媒体素养教育的计划和标准。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必须立足长远且循序渐进实施。为此,需要教育部门加强调研,统筹规划,制定、颁布针对各学段的、一以贯之的教育计划或课程标准。国外的经验证明,只有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不同层次的媒体素养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他们认识和利用媒体以及抵御外界不良信息干扰的能力。

2.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机制。学校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要建立相应机构,统一安部署、实施、协调此项工作,要配备专职人员,要在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在全面摸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做好各项细节工作,比如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编制科学的计划方案、制定操作性强的考评和操作办法等。

3.加快媒体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媒体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通过在职培训课程,假期进修课程等进行,主要是进行一些专业知识训练,培训可以多渠道多方位展开,培训方式因地、因人制宜,目的是让其掌握媒介基本知识、了解传播媒介运作原理以及学会简单的媒介产品制作,具备在日常教学中自觉融入媒体素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4.要组织编制青少年媒体素养的课程和教材。首先,教材编写要分层,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编写出内容与之相适合的教材;其次,教材要分类,既要有适用教育系统内部采用的教学用书,适合课堂讲授,较完整成系统的教材,也要编写出一般性述及的普及教材。

5.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媒介素养课程开设可分情况以多种形式展开,可开设成基本素质课,也可开成公共选修课,可采取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可定期聘请媒介从业人员开展讲座、讨论、学术报告等活动,还可融入日常教学,既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面向各年级的学生开设,也可以化整为零,将其渗透、整合到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

6.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整合各种大众媒介资源进行媒体素养的整体教育,让媒体素养教育走进学校、社区和家庭。既可借助专门的机构和设施,又可通过课外活动、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媒体素养教育渗透到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的各个层面,在实践中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作者:杨燕蓉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媒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mzdsxyjzz/6428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