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后现代主义角度的高等教育师生观探微范文

后现代主义角度的高等教育师生观探微范文

时间:2022-12-04 10:19:24

后现代主义角度的高等教育师生观探微

一、继承与发展:后现代主义师生观的理念与价值

教育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其担负着筛选、传递、发展与创新人类社会文明的重大职责,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因此,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渗透下,现代教育受到了强烈冲击,尤其是作为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素,师生关系成为重大的变革对象。利奥塔德、吉鲁、包华士、多尔等后现代主义代表为新型师生观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崭新视角。

(一)后现代主义师生观的理论观点

从知识经济的角度,利奥塔德(Lyotard)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知识本质是“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所倡导的真理、信念、理性与某些技能,主张依据效率原则追求最小的投入和最大的产出。教师应打破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地传授固定知识与技能的惯常做法,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或信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批判,并注重对各项教学资源的应用和统筹,追求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基于文化、政治、经济、个性等多种差异,吉鲁(Giroud)认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通过教学工作协助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反省批判能力,建立与特定社会团体中的联系,增强学生对团体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并引导学生形成对知识、权力、个体等的正确认识,最终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生智慧,达到个性的真正解放。多尔(Doll)则从管理学的角度,主张课堂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型情境,教师的角色应从绝对的领导者、独裁者、支配者、提供者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者”,学生应从绝对的被管理者、知识的接受者、行为的被约束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知识生长者与自我管理者,师生通过学习和成长共同内化在课堂情境之中。

同时,他提出了“自组织”概念,即个体内在存在着一种与情景相互作用,并能自觉实现目的、自我调整的信念力量。因此,师生应建立合作型的伙伴关系,教师尊重、引导并协助学生不断发展个性,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潜能。以生态哲学思维为基础,包华士(Bowers)认为,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各种资源的交流与反馈,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室更是一个观念和权力的生态圈,教师扮演着管理员的角色,发挥着维护、引导、辅助、支持、交流与对话等作用。因此,应当视课堂为充满生机与能量交流的开放性系统,构建协作型、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即淡化传统意义上教师的绝对权威、话语霸权,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对话与沟通,达到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互相尊重与学习成长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师生观的教育意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超越,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它反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以约定俗成、绝对权威与普遍真理等形式来规范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冲击了以目的性、计划性、规范性为主要特点的现代教育,挑战了传统意义上“二元”分立与对立的师生关系。以对传统师生观的批判和继承为基础,后现代主义思潮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五大积极意义。

第一,批判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尤其是师生之间单向的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消除了等级、惟理性中心、教师的权威与支配观,倡导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对个性的充分解放,以及平等友好、多元互补、容忍差异,促进了教育的民主化。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大大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丰富了师生的角色内涵。

第二,反对以特定的教学方式来传授或继承既定的、固化的、权威的理性知识与技能,打破了僵化守旧、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惯性,倡导整个课堂的生动活泼,以及知识的多样化、丰富化,塑造了师生共同合作学习与成长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调动了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发展定位、团体协作、反思批判与创新能力。

第三,基于对理性与技术的反思,后现代主义的师生观挑战了传统教育对真理、技术、逻辑结构、固化价值等的高度推崇,促进了对人性、情感、自由、意愿、情境、自然等的反思与重视,有力地建立了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增强了教育教学以人为本、解放个性、促进终身学习的可行性,同时加深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社会的深刻认识,有利于人生意义的塑造与智慧的升华。

第四,后现代主义将学校教育视为一个开放性的有机生态系统,遵循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自组织或自建构过程,促进了教育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并通过参与、协作、对话、改造等打破了封闭、僵化的教育教学系统,为学生的可持续性成长和个性的解放提供最大的空间。

第五,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尊重等观念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不仅促使学校教育增强了对女性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困难学生等的关注,还加强了课堂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课堂外人与人、人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沟通和对话,促进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与此同时,在特定时代背景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发展与实际应用局限性,并不能被盲目照搬套用到现有的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例如,后现代主义对知识、真理、价值等的怀疑,容易导致文化虚无主义,而它对教师知识提供、教学权威等的强烈批判,又忽视了教师权威对提升学生主体性的积极意义,抛弃了传统教育的有益观念。因此,应辩证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并结合区域和学校发展实际,做到合理借鉴,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良性构建。

二、启发与借鉴:高等教育后现代师生观的建构途径

从发展历史上看,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源于鸦片战争的触动,在民国时期广泛的国外移植借鉴和民族自醒中得到起步,而后经过新中国成立后摒弃外国高等教育模式、回归战时办学经验的“教育自主与跃进”,在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破除藩篱、博采众长,正式改革与发展起来。在100多年的风云变革中,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实现了从照搬移植国外教育到有目的地借鉴,从学究精英型向普罗大众型的自主性转变。然而,受传统文化等的影响,高等教育师生关系常囿于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客体的二元分离与对立,始终不能摆脱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三中心”的传统局面。教师显现出绝对的权威性、专制性、灌输性,拥有支配权,按照单方面意志准备和设计教学,学生个性和能动性受到压抑。不仅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容易使知识更加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制约着课堂管理与教学效能、教师教学胜任能力等的高低。与此同时,高校教师队伍的良性建设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强调教师的专业素质要切实改善,应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来不断发展“有关学生如何学习及教师如何教学的专业知识及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师生关系亟待改善,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从教师形象的重塑、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师生间的民主沟通、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一)重构教师形象,塑造与统合多种角色

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消除教师权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和形象。因此,高校师生关系的重建或改善应首先颠覆传统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变课堂主体、知识权威为教学主体、引导者,“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而非以有限的知识说教看似无知的学生。其次,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勇于挑战权威,敢于批判和质疑,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而教师要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质疑,与学生共同反思与探究。同时,教师应扮演信息提供者、学习指导者与帮助者、理性反思者,一方面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并引导学生学会获取资源,另一方面打破教学惯性,不再过度依赖于教学经验和固定的教学模式,走向自主性反思。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形象的重新塑造,高校教师应实现多种角色的统一,最终定位于自身从最有知识和权威的人向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者再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转变,而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实现从知识与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到知识与技能的体验者再到新知识与技能的顿悟者与构建者最后实现智慧人生的重大转型。这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促使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力量。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培养健全人格

后现代主义思潮视学生为成长中的独立个体,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精神。然而,与之相对,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高校的课堂教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传统思维与教学惯性,即将理论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地灌输给学生,一方面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因此,高等教育新型师生观的建立一是应跳出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思维和重灌输的取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二是加强教师对各类型高校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自由和支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教师权威、反省自身,并善于独立思考,培养与他人共同合作、探究的精神,三是教师应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推进教学内容与专业、职业等的融合,通过有意义的“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高水平的均衡素养以及对专业的认同感、社会的责任感。

(三)民主平等,增进师生间的合作与对话

后现代主义主张师生关系的民主性、平等性、沟通性,“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因此,高等教育应构建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或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学习型伙伴关系,师生共同努力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一是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以及相互尊重、信任、支持、协作与学习;二是明确教学任务在于增强师生对知识、技能、德行等的共同认识、相互交流、多向合作,而非单纯的授受;三是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强化教学内容符合各层次各类型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实践紧密结合,从感知入手,在做中学。

(四)合理定位,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

与传统教育单向的教师传授与学生接受学习不同,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是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以及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保证整个教与学过程的意义性。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师生观的重塑更应该以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为中心,一是引导、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有明辨是非、正确认识与定位自我、素质与人格健全,并能达到一定职业适应与迁移的能力;二是建立对学生学习动机和需要的客观认识,以此为重要依据,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师生关系,例如,多项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显示,成才是大学生群体的首要(内部)动机,对高薪酬等个人利益的追求是外部动机,并占重要地位,而学习以及宿舍关系、同学关系等是典型问题。有意义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通过对现实的能动反应及创造行为构建起一定的认知与经验结构,并能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经验之间的联系,最终实现从知识与技能的不断学习向人生智慧的转变。

作者:周红莉李永莲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被举报文档标题:后现代主义角度的高等教育师生观探微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mtgdjyzz/63319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