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教育师资培训刍议范文

民族教育师资培训刍议范文

时间:2022-09-12 05:48:22

民族教育师资培训刍议

1957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解决各地民族学院师资问题的意见》提出自培为主、外援为辅的“两条腿走路”方针,都匀师专(今黔南民族师专)等一大批民族高等师范院校陆续建立。1980年的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加强师范教育的通知都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师范教育的发展[1]42。据1988年统计,全国民族中等师范学校有189所,在校学生占全国中师生的9.2%,少数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已有35所[2]3。这些民族师范院校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师资,保障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师范教育进行层次与结构的改革,由“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二级”、“一级”师范教育体系过渡。民族中等师范学校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部分民族师范学校并入或升格为高师院校,部分民族师范学校招收高中生或其他非师范类中职生。一批民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也相继升格转型,升格转型中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综合性院校,二是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民族师范院校。由于学校扩大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在升格发展中选择了走综合性院校的道路。而少部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升格时更名为民族师范学院,如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升格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旨在继承并弘扬为民族地区培养师资的优良传统。

一、民族师范院校培养民族教育师资的优势

(一)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基础,在这一基础的打造过程中民族师范院校具有独特的优势。民族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一部分,除了具有与我国其他高等院校一致的一些共同特性以外,民族师范院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突出表现为民族性与师范性。培养目标上,民族师范院校树立了为民族地区培养师资的目标。民族师范院校地处民族地区,坚持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教育服务,以为民族地区教育输送优秀师资为办学宗旨。而在培养师资的过程中,民族师范院校自觉或不自觉的担负起了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教育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上说,教育即文化。一方面,文化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根,没有文化便不会有教育的产生和维持;另一方面,教育是文化的土壤,没有教育文化便会成为一潭死水。民族师范学院通过民族文化的教与学,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相比于其他师范院校,民族师范学院在收集、整理民族文化上显得更明确、更自觉,并融入我国的民族政策,根据民族地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开设民族学、民族政策、民族语言、民族艺术、民族体育等能满足民族地区教育工作需要而其他师范院校又无法开设的课程。同时,民族师范学院是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和民族科技生产力的结合点,在文化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师范院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拥有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拥有科学民主的精神理念,是新的民族文化产生的摇篮。特别是在传统民族文化与当地社会需求的结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成为了传统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传承及新的民族文化产生的重要场所。

(二)培育民族教育师资特殊技能

从民族地区师资任职资格的特点来看,民族师范院校具备培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特殊技能的条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具备的素质,还要具有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所特有的任职素质。在政治素养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需要深刻地领会和坚定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的团结和国家安稳;在文化素养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需要掌握民族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确保能融入民族地区的生活中;在专业技能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要掌握复式教学、双语教学、流动教学等教学技能,确保教育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职业道德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必须不畏生活及工作的艰苦环境,忠诚于民族教育事业,避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流失[3]128。这些特殊的素质是普通师范院校难以有效培养的,而民族师范院校却具有培养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所持有素质的诸多独特条件。从学生来源上看,民族师范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源于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出身,通晓民族文化风俗,熟悉民族地区及民族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应民族地区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振兴家乡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实实在在地奋斗和奉献,这有助于他们适应艰难的工作,并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流失的难题。从学校的课程设计及教学特点上看,民族师范院校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注重考虑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实际需要,通过开设民族学、民族政策、民族语言、民族教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特殊殊教育教学技能。

二、民族师范学院为民族教育培养师资的路径

民族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民族师范院校也存在着先天不足。第一,办学实力不强,办学水平不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第二,办学定位不清晰,办学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当前,民族师范院校变化的背后蕴藏着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综合发展可能会使自身的特色丧失,造成千校一面的状况。因此,民族师范院校在发展应从增强办学实力和明确办学定位入手。

(一)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民族师范学院民族地区办学,长期受到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引进及培养难度大等问题的困扰,办学基础薄弱,造成了学校办学水平提升较慢,制约着地方民族师范院校的发展。因此,增强办学实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民族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通过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西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等多种举措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如2010-2012年广西组织实施高等教育振兴工程、民族教育特色建设工程等教育发展重点工程。民族师范院校应抓住发展的契机,多方筹集资金,加快校园基础建设,加大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源的投入力度。在办学软实力上,要加大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学科建设是任何一所高校工作的龙头,是高校开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最能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和特色。民族师范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处民族地区的优势,利用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上做文章,努力培育民族文化学科群。在师资方面,树立教师资源是学院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增强“人才强校”战略的意识,通过“教学名师”培养工程、“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投入专项经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促进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

(二)提炼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

历史传统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土壤,特色办学的形成,其实就是一个结合学校历史传统进行吸纳和升华办学理念的过程[4]6。民族师范院校源于培养民族地区教育师资的需要,并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民族师范院校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情系民族地区的办学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弘扬。民族师范学院应力争成为解决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人才库和智力库,成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富有民族特色和师范特色的多科性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发展思路上,民族师范院校要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互动、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需要对接,拓宽办学思路,丰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模式。在抓好全日制教育的同时加大成人教育的力度。目前,学历较低是造成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学历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5]37。民族师范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师资提高学历教育,帮助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更多的教师获得更高一级的学历。另一方面,还要加大非学历教育的力度,从内涵上帮助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取得进步和发展。根据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开办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师资培训班。其次,要积极争取和承担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培训班,让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有获得发展和提高的培训机会。总之,民族师范院校应抓住发展的良好契机,不断提升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办学过程中,要继承和弘扬为办学传统,自觉肩负起为民族教育培养优秀师资的重任,避免办学目标不切实际、追求大而全的问题。

作者:黄健毅陈良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民族教育师资培训刍议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