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议论文论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议论文论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2-10-25 11:56:52

议论文论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行,语文试卷不但加强对学生文学方面的考查力度,而且还逐步加强了对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考查力度,这在作文考试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如:《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语文作文考查”部分,将《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改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这一改动证明了高考作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方向由原来的“因果关系”转向“更多逻辑关系”。2017年全国1卷和全国2卷作文命题情况也明确地体现出这一考查方向的转变。面对这一形势,议论文写作中有逻辑地证明论点变得更加重要。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考生在议论文论证的过程中,由于句子之间、语段之间缺乏逻辑关系,造成词不达意,论点与论据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体,结构混乱等诸多问题。其中论点与论据不能“浑然一体”表现普遍,甚至成为很多学生难以突破的问题。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一线教师仅注重对学生写作框架、结构形式方面的指导,却常常忽视对学生作文论证方面的指导。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学生的作文徒有其表,不堪卒读,甚至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加以提高的困厄之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逻辑关系为切入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典型习作进行分析,阐释问题所在,并重点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一、议论文中的论证“事故”

论点、论据、论证构成议论文的三要素,如果说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那么论证便是脊梁。故而,要想使一篇议论文内容丰富,令人信服,作者必须使用充实的论据强有力地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丰富的事实论据固然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然而一篇议论文如果单纯地摆论据,就如同庖丁解出的牛肉“如土委地”,必然达不到说服读者的效果。所以,要通过论证支起议论文的“脊梁”,在以论证为“脊梁”的论述下,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样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才堪称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但是,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明白这一道理,具体体现在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缺乏分析论证意识,只是单纯地摆出论据,从而割裂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导致论据无效。例如:(1)有的人坚守原则,虽善者好之,恶者恶之,亦堪称君子。古有陶渊明,面对督邮,坚守住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2)只有勇担重任,自强不息,才可顺应时代的潮流。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豪言壮志,岂是一介小民能说得出的。(3)自强不息,成就伟人霸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康熙擒鳌拜,平三藩,征服葛尔丹。例(1)中,此学生列举出陶渊明的例子后,并没有进一步分析论证,导致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被割裂,论据无效。例(2)和例(3)犯了和例(1)同样的毛病,虽然两例论证的都是自强不息的意义,但所列举的事例与论点完全割裂,导致其论据无效。从上述三例中,可见:在议论文中,要想使论据能够真正地支撑论点,作者仅仅具有分析论证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同时还要懂得怎样正确分析论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由于不会分析论证,导致作文写作问题较多。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其一,作者选用的论据没有紧紧围绕着论点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导致论据“迷路”。例如:(4)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志士仁人,坚守内心原则,深处官场,两袖清风,而惨遭奸人陷害。屈原,战国时期大诗人,他愿以荷花为裳,而决不与坏人同流合污。最终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纵身一跃,与江融为一体,就这样消失于人世。但人们都不忍让他就这样死去,向江中投放食物,而不让鱼类去吃掉他们心中所爱戴之人。这也成为了端午节的由来。(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鼓舞多少仁人志士。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高位截瘫,因此,她没能进入学校,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对于知识的渴求。

童年时期她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十五岁同父母下乡,但她并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学习。最终,她成为当地名医,深受人们爱戴。(6)过于看重“物”,则“虽微物足以为病”。相传,王维曾爱修仙之术,立志修仙,最终找到可以传授他修仙之道的人,并赠以宝石作为拜师之礼,可那人却将宝石换成梨。王维见此,面露不悦。那人见此,回答说:“你既然如此在意身外之物,又如何能修仙?”转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例(4)中,学生使用的论据不能紧紧地围绕着论点进行论证,导致由论证“志士仁人,坚守官场,而惨遭奸人陷害”转向了论证“端午节的由来”。例(5)中,论据开始时学生试图围绕自强的意义在论述,但最后的阐述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远。同样,例(6)中的论据论述的结论不明,导致论据不能很好地证明“过于看重物,虽微物足以为病”的论点。其二,议论文的作者在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没有回扣论点,即没有围绕着论点对论据加以分析归纳或总结升华,从而导致“脊梁”断裂,论据使用效果欠佳。例如:(7)以天下为己任,直言进谏,纵使当世谤贬加身,不乏青史美誉。范仲淹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宰相,连遭多贬;积极改革,劝课农桑,推行法制,一腔报国之忠心却又遭保守派反对,庆历革新运动也惨遭毒手,但是他的影响却改变着儒学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进步。受人爱戴,仁人高尚的节操也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朱熹曾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而他行走在称赞和反对的道路上,坚定的背影像在诉说着勇敢的内心。(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自强,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陈忠实,出生于世代农耕的家庭,甘做农民才是当时家庭所希望的,但是陈忠实选择了搞文学创作,虽曾遭遇高考落地,但他依然自强不息,通过自学,苦练基本功,创作了广为人知的《白鹿原》。(9)学会知足,困境中,我们也能活得安然。余华《活着》中,富贵不断经历亲人的离世,战争的纷乱,却懂得知足,晚年在老牛的陪伴下,回忆时光。(10)人际关系中的留余,是对对方的尊重。正如孙山看榜归家,邻居问他及他儿子考得怎样时,为不使邻居太过尴尬,孙山用一句诗作答:“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例(7)、例(10)中,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并没有回扣论点加以总结升华,给人感觉论据没有落脚点,导致论据使用效果欠佳。同样,例(8)、例(9)中也因为没有进一步对论据加以分析论证,从而影响了文章的层次和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此类问题最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甚至被认为是无足轻重。其实不然,这一问题往往影响作文的布局谋篇,甚至造成割裂文章逻辑链条的后果。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教师在作文的教学中和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能够意识到论证的重要性固然重要,但是仅仅注重却无方法可循常常导致束手无策,水中捞月的结果。因此,行之有效的策略尤为重要。

二、解决议论文中论证“事故”的相关策略议

论文的论证方法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也是能够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结合语言的论述,通过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往往能够使论据与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作用于文章的逻辑力量。一篇强有力的议论文不仅可以使用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这些常见基本的论证方法,还可以借助逻辑分析方法进行论证。在此,基于一线教学经验,本文将以学生的接受度以及教师的使用频率为参考因素,重点分析以下几种方法。

1.归纳法围绕论点列举出同类或相关的几个事例后,对这些事例加以归纳总结,并进一步围绕论点点明其中所包含的共性道理,从而深化论点。例如:(11)作家沉溺于名誉,不深入民生,写不出“接地气”的作品。学者沉溺于名誉,不潜心学术,没有创新和突破。所以,不应过分地执着于名誉本身,而应扎实自身基础,提升自身实力,此时,名誉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情。(12)《周易》中有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立自主,遇强则强,坚持不懈,奋斗不息。从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到梁启超喊出“少年强则国强”,再到我国决定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数次革命中,中华子女自强不息,华夏终成为东方雄狮,震惊天下。(13)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屈原创《离骚》,杜甫写现实,曹雪芹著贾家兴衰,因其敢于正视现实的窘境,才出现了真正深沉的文学。例(11)中,学生通过作家、学者的论据,总结共性,即“不执着名誉—扎实基础—提升实力”,通过横向列举不同领域的人,归纳并总结出不执着于名誉带来的好处,进而论证面对名誉究竟该如何去做,使文章层层深入,剖析深刻。例(12)中,通过纵向列举不同时期的人在共同境遇下奋斗不息,归纳总结自强的意义所在,使论据虽短但更有力量,从而深化“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论点。例(13)中,通过同一领域的点例,归纳总结,进一步阐释论点。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归纳分析法可使用的论据多样,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所以最便于学生运用。

2.假设分析法围绕论点,阐述事例,之后,对举出的事例从肯定或否定角度进行假设分析,揭示论点的必要性,进而深化论点。例如:(14)名誉是人过尘世留下的印迹。莎翁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名誉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形式,名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冷月清辉,血染黄沙,袁崇焕用姓名护住忠烈的名誉;北国风雪筑银城,西域狂沙使人寒,苏武用半秃的旌节与半生的孤苦守护爱国的名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孔明用满腹才略证明了知恩图报的名誉……倘若他们失去了这些名誉,便为那泯灭于历史长河中的砂石粉末。(15)文化的留余,是对多元的兼容。在伦敦东区的“砖头巷子里”,传统犹太风格的贝果面包香气袭人:HanburySteet的红砖围墙上,印着比利时的艺术家绘制的仙鹤;集市一角坐落着法国著名的奶酪店,而几家英国小馆,依然坚守着正宗的英伦美食。如果不是数百年来坚守本土精神,同时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怎能使得伦敦东区具有了独特的风味?(16)如果留一条缝隙,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更容易解决。周瑜虽然少年才俊却心胸狭窄,骄而好胜,最后含恨而终。如果世人都能给自己一个静下来转换思维的空间,可能就再不会有“既生亮何生瑜”的终结。在上述例子中,例(14)、例(15)主要通过否定假设,分析论点的必要性。例(16)通过肯定假设,深化论点。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假设分析法对句式的要求相对单一,学生通过使用“倘若……那么……”、“如果……那么……”、“假使……”、“要是……”等带有关联词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围绕论点的分析论证便会水到渠成。

3.引申分析法“引申分析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引申现实法。即从引用的事例出发,联系现实加以引申,探究其现实意义,从而突出论点的现实意义;二是,揭示意义法。即举出事例后,揭示出引用的事例的价值、影响等,从而深化论点。例如:(17)留一条缝隙是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条缝隙可以是对他人的包容,给朋友的自由,对苦闷的排解,也可以是成功时的自勉,失败时的希望,彷徨时的退路。这条缝隙是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是深藏心中的高尚气节,也是心平气和的人生态度。这条缝隙可以出现在风起云涌的动荡局势,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亦可以出现在宁静如水的日子里,出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学会留一条缝隙确实很重要,它的作用渗透在方方面面,使每一片光明变得持久,给每一处黑暗带来转机。(18)“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诚然,辛弃疾正视国破家亡,没有逃避选择安逸,而是想要征战沙场,忠心报国,才敢于白发生后,仍要了却君王天下事,尽管壮志难酬但相比于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这是一种勇敢高尚的人格。如今,我们面对钓鱼岛领土归属问题,自始至终尊重历史,握紧主权,或有外界压迫,但我自坚定不移……(19)教育的留余,是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过多的讲解往往会变成说教,过多的说教往往会造成精神世界的迷失。当知识被强行塞入脑中,与此同时,思考能力便会一点点丧失。留一些新知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留一些启示让孩子自己去感悟,才能让孩子在不断的探索中一步步提升成长。同样在生活中,家长应学会适度放手,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去释放自己的天性,去培养自己的自立自强,去锻炼磨砺自己的心志,过度溺爱最后往往只会适得其反。例(17)揭示留余的意义作用,深化论点;例(18)通过联系现实加以引申,论证“敢于正视”的现实意义;例(19)通过论述学校教育余留的意义引申现实中家庭教育余留的意义,强化论点的意义,在此,我们将这种方法也称之为引申现实法。

4.因果分析法根据列举的事例,分析该事例产生的原因。析因的过程就是对论点的论证过程,通过析因进而深化论点。例如:(20)当你享有名誉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时,它便成了一剂良药。一个正确对待名誉的人,他往往会攀登到人生的最高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他在获奖后曾声言:“荣获‘杂交水稻之父’这一名誉意味着我要更加专注于水稻研究,因为我承载的是全国人民的希望。”从此,他更加专注于杂交水稻丰产研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丰硕的科研成果,让全世界人民都从此实现了“粮食无忧”的梦想。正因为他未被名誉遮望眼,他才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唯有释放眼前的名誉,方能成就日后的满载。(21)人欲立足于社会,必先强大自身,藏器于身,才可不畏断枝。回望历史长河,烛之武一身孤胆入敌营,三寸巧舌退强敌,随机应变,凭借出色口才,为己留性命,为国赢和平;诸葛亮一颗忠心,两朝元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决胜千里之外,成自己威名。正因为他们内修自我,藏器于身,才无所谓环境如何变换,世事如何变迁,自有一份淡定自若的淡然从容。(22)畅览古今,无一人能逃离“物”。居里夫人名满全球,却对无数人视为珍宝的奖章不以为意,低首于科学,终于再发现“钋元素”又一次轰动全球。倘若她沽名钓誉,为名誉牵绊必然不会有更大作为。因为成功者不曾拘束于外物,他们才能专注于自己人生的路,当他们砥砺前行时,“物”是他们的动力与润滑剂,使他们不会迷失。例(20)中,分析袁隆平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原因是“他未被名誉遮望眼”从而揭示“唯有释放眼前的名誉,方能成就日后的满载”的观点。例(21)中,分析古人不畏外事,功成名就的原因,进一步阐释论点。例(22)结尾句既有因果分析法,深化论点,也有下文指出的条件分析法。

综合上述分析,发现:因果分析法能够让论证更有条理,使文章结构达到逐层深入的效果,更能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种方法也是相对较难的一种,要求学生深度思考,形成合理的因果链条。5.条件分析法与因果分析法的原理相同,只是通过分析论据存在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揭示论点与论据间的有机联系,深化论点。可以使用表示条件的关联词连接句子,使逻辑更清晰。例如:(23)名誉不是一成不变的。浊水经过洗涤可以变得澄澈,清水受到污染亦可变得浊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由斗字不识的“吴下阿蒙”变成文韬武略、侃侃而谈的常胜将军,他的名誉便由浊而清。林森浩,曾经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前途一片光明,却因嫉妒黄洋学习优异并狠下杀手,毒杀自己的同窗,他的名誉便一落千丈,坠入深渊。沧浪之水由清变浊易,由浊成清难,重视端正自己的品行,才能拥有良好的名誉,拥有他人的尊敬。(24)哈佛大学毕业生许吉如在一次演讲中曾对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少年强则国强”的观点做了别样解说———“国强则少年强”,国力强盛所带来的安全感,是一个国家能够给予年轻人的最好的礼物,有了这份安全感,我们便能更安心地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进取,拓展纵深而不必担心战火纷飞,流离失所。例(23)中,通过论证论据中人物能够“拥有良好的名誉,拥有他人的尊敬”的条件,深化“名誉不是一成不变,可以经过洗涤变澄澈,也可能受到污染变浊臭”的论点。例(24)中借用论据中原有的分析论证,论证“国力强盛所带来的安全感”是国人踏实奋斗的充要条件。6.引证法引证法是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加以分析论证,进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理论论据具有权威性,所以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极为常见。(25)侯蒙有言,“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不惜笔墨地强调善假于物也的重要性。然而,若是风歇了,马老了,善假于物的君子又该凭借什么绝江河而致千里?由此可见,假于物实在包含了太多不确定因素。(26)“人要耐得住寂寞,也要耐不住寂寞”。陈天桥一句话道出成功之路的真谛:路漫漫其修远,需耐得住寂寞的风雨兼程,亦需耐不住寂寞的适时奋飞。(27)“黄尘清水之山下,更变十年如走马”。人生倏忽,不如心有所托,不滞于物,方可淡泊寡欲,独乐长吟。(28)“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清,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留恋变成了羁绊,绊住的不仅是双脚,还有未来。”汪国真先生箴言如炬。诚然,心以景明,意以景深,心有所托,不滞于物。本文在此特别强调引证法,原因在于:虽然通过使用名言警句、历史文献、经典著作的语段、成语、俗语、古今诗文等理论论据能够直接证明论点,但理论论据的实质还是一种论据,如果单纯地引用,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议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较为准确凝练的语言围绕着理论论据加以论证,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结语

论证是一篇议论文强有力的支撑,是写好一篇议论文的关键所在。严谨的论证需要逻辑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相结合。因此,它是学生作文中的难点,也常常是议论文写作水平难以提升的症结所在。而学生出现缺乏论证或论证不恰当的问题时,常被教师们误以为是语言表达方面出现了问题,因此对其有所忽视,导致治标不治本。所以,我们望广大一线教师对这论证问题加以重视,并可以以复句的关系为切入点,为高中学生补充逻辑关系这一知识点,让其理解浅层次的逻辑,进而能够将符合逻辑的论证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当然论证的过程是构建论点与论据之间桥梁的过程。所以,丰富的论据是论证的前提,如果没有论据,一切都是空谈。因此,想要论证得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多多积累素材并能够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武宏志,刘春杰.批判性思维———以论证逻辑为工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4]汪澄,王家伦.科学划分论证方法,突破议论文教学的瓶颈[J].语文教学通讯,2015(9)。

作者:李晨;王聪

被举报文档标题:议论文论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jyyjysyzz/72224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