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认知与行为的影响范文

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认知与行为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2-11-15 04:29:21

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认知与行为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暴力;认知;行为;儿童

儿童作为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一直是儿童保护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近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注意到另一类隐蔽性更高、更不易被发现的儿童家庭暴力类型———儿童作为家庭暴力的目击者。相对于作为直接受害者而言,儿童目睹家庭暴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存在一定的隐蔽性和长效性,短期内不易引起监护人、儿童保护机构、儿童社会工作者等方面的注意。本文对儿童目睹家庭暴力的定义、类型、发生率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梳理,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对这一类儿童的关注,从而为儿童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1儿童目睹家庭暴力的定义、类型及发生率

儿童目睹家庭暴力(childrenwitnessed/observeddomesticviolence)指儿童直接目击、偶然听到发生在家中成人间的躯体暴力或精神暴力或看见暴力后的场景[1]。通常儿童所目睹的家庭暴力主要是发生在如儿童养育者与其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intimatepart-nerviolence),或者是其他同住的成人之间的暴力,从更宽泛的范围来说,也包括成人对于家庭中其他儿童施加的暴力。早期的一些研究将儿童作为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与间接目击者统称为暴露于家庭暴力的儿童(childrenexposedtodomesticviolence),儿童暴露于家庭暴力可以细分为10种类型[2]:(1)胎儿期间接暴露于家庭暴力,指怀孕妇女遭受婚姻暴力,进而影响到胎儿;(2)介入,儿童尝试通过语言或肢体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3)直接受害,在父母冲突中儿童同时也遭到了言语或肢体伤害;(4)参与,儿童自愿或被迫加入到暴力中;(5)亲眼目睹,儿童直接看到暴力行为;(6)亲耳听到,儿童没有看到但听到吼叫、哭喊声、物品被破坏的声音等;(7)看到暴力的直接后果,儿童看到瘀伤、警察、救护车、毁坏家具、紧张气氛等暴力引起的后果;(8)遭受由于暴力造成的其他后果,例如母亲的悲伤、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变、父母亲分离等;(9)听说,听到母亲或亲友诉说家庭暴力事件;(10)表面上不知情,暴力发生在儿童生活的家庭,但发生时儿童不在家或已熟睡。其中除了第3种类型是儿童直接作为受害者以外,其他9种都可以作为儿童目睹家庭暴力的具体类型。儿童目睹家庭暴力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两亿七千五百万儿童目睹亲密伴侣暴力[3]。美国针对儿童暴露于家庭暴力展开的第二次全国性调查表明,目睹家庭暴力的终生发生率为1/6[4]。英国的调查则显示,<11岁儿童目睹家庭中暴力的发生率为12%,而11~17岁儿童目睹家庭暴力的发生率高达17.5%[5]。瑞典对2500名20~24岁被试的调查发现,28%的参与者报告了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存在[6]。在我国,根据2006年全国妇联的调查,有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7];同时2012年研究者对我国7个省市的调查表明,夫妻间的生理暴力发生率达到34.8%,而精神暴力则达到55.6%[8]。但以上2项调查都没有明确其中儿童目睹暴力的比例。香港地区的调查则发现,26%的儿童目睹了父母与其伴侣间的肢体暴力,目睹父母遭受伴侣精神暴力的比例更是达到73.2%[9]。儿童目睹家庭暴力与儿童作为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有很高的共发率。美国的调查表明,目睹父母亲密伴侣暴力和直接遭受家庭暴力的年共发率为33.9%,终生共发率为56.8%[10]。而英国的数据则显示儿童遭受虐待的同时又目睹家庭暴力的风险率是非虐待儿童的3.23~3.26倍[5]。不仅如此,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往往也有更高概率暴露于其他的创伤事件,如各种形式的精神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伤害、致命疾病等[2,11]。

2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1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智力、记忆等认知能力发展的消极影响得到了多个研究的支持。追踪研究发现,目睹严重家庭暴力会通过影响儿童的抑郁水平进而影响其阅读成绩[12]。一项对1116对5岁双生子的研究表明,目睹严重家庭暴力组儿童比非目睹组儿童智商平均下降8分,目睹成人间的暴力可以解释儿童智力变异的4%[13]。除对智力发展产生影响,目睹家庭暴力可能还会影响儿童的记忆及自我控制。追踪研究发现,婴儿2.5岁时目睹亲密伴侣暴力能预测5岁时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水平,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这种预测效应依然存在[14]。此外,目睹家庭暴力也会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造成消极影响[15]。目睹家庭暴力还会影响儿童注意力的发展,可能会增加罹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的风险。一项追踪研究发现,婴儿在5~9个月目睹父母间攻击情况可以预测13~19个月时的注意力,而13~19个月的注意力水平较低的儿童,目睹父母间暴力越多在3岁时被诊断为ADHD的风险越高[16]。另一项研究发现,儿童目睹家庭暴力的频率与ADHD症状的数量呈正相关,既目睹又遭受暴力组儿童有更多的ADHD症状,更有可能被诊断为ADHD[17]。另有研究发现,目睹家庭暴力的女童比男童有更大风险被诊断为ADHD[18]。

2.2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情绪发展的影响

目睹家庭暴力会使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抑郁情绪[19],增加儿童罹患广泛性焦虑障碍、重度抑郁症的风险[20],同时从长期效应来看,目睹家庭暴力也是儿童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最常见的原因之一[21-23]。目睹家庭暴力会增加儿童的抑郁情绪。一项针对8~11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自我报告的目睹母亲或者父亲遭受亲密伴侣暴力情况能解释其抑郁水平总变异的17%~18%[24]。长期影响来看,儿童期目睹家庭暴力可能会增加成年后情绪抑郁的风险。追踪研究发现,童年目睹过父母间暴力的大学女生报告有中等程度抑郁的比例是非目睹组的2倍,而男生有自杀想法的比例也是非目睹组的2倍[25]。目睹家庭暴力会增加儿童的孤独感,难以结成稳定的同伴及亲子依恋关系。对7712名4岁儿童的研究发现,目睹家庭暴力儿童的同伴问题具有显著性别差异,女童更可能较少受家庭暴力的影响[26]。目睹家庭暴力也会影响亲子依恋的质量[27-28]。从长期影响来看,目睹家庭暴力还会使儿童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更倾向于形成焦虑型或回避型等不安全的依恋类型,进而影响其婚姻适应情况[29]。有研究发现,目睹家庭暴力与0~5岁儿童的社会情绪问题显著相关,亲子依恋、家庭支持中介了两者间关系[30]。同时,目睹家庭暴力也是PTSD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一项对1~7岁儿童的研究发现目睹亲密伴侣暴力的儿童中近50%出现了一些PTSD症状,7岁儿童PTSD的诊断率达到21%。同时也发现,PTSD症状与目睹家庭暴力的频率有关,且PTSD症状表现存在年龄特征[21]。如果儿童同时还遭遇了其他创伤事件,罹患PTSD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加[11]。总的来说,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年龄越小、时间越长、频率越高,以及将父母间暴力归因于自身的倾向越强,遭遇的创伤种类越多,被诊断为PTSD的风险就越高。目睹家庭暴力儿童的PTSD症状还存在性别及种族差异[28]。而母亲具备较高的情绪社会化能力可以缓冲目睹家庭暴力对PTSD症状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母亲对悲伤情绪的感知及接受、对恐惧情绪的感知水平可以预测儿童的悲伤及恐惧情绪,进而发展出较少的PTSD症状[31]。还有研究者通过使用混合回归模型考察了家庭环境因素对学龄儿童目睹家庭暴力与PTSD症状间关系的影响,发现了3种潜类别:对环境低敏感性的无症状组,占总体的66%;对环境中度敏感性的失调组,占24%;对环境高度敏感性的严重失调组,占10%。此外高学历母亲的孩子更可能成为失调组而非无症状组[32]。

2.3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目睹家庭暴力还会使儿童产生一系列的行为问题,短期内可能表现为攻击行为、品行障碍、物质滥用等,长期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其成年期卷入暴力犯罪或家庭暴力的风险。一些研究发现,目睹家庭暴力与儿童品行障碍、攻击行为的上升有关,也得到了元分析研究及追踪研究结论的支持[33-34]。一项对1990—2006年此领域发表的60篇实证研究的元分析发现,目睹家庭暴力与儿童外化问题的效果量为0.47[35]。而另一项对此领域的元分析发现,目睹家庭暴力与儿童出现的行为问题的效果量为0.55[36]。此外对庇护所遭受家庭暴力的母亲及儿童研究发现,儿童与母亲的暴力伴侣联系的频率与品行问题显著相关[37]。儿童目睹家庭暴力甚至能预测其兄弟姐妹间暴力情况[38]。同时有追踪研究发现,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具有延后性,0~3岁时频繁暴露于家庭暴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直到8岁才会显现出来。这种延后性不仅出现在儿童期,甚至可能延伸到成年期[39]。另一项追踪研究发现,青春期目睹家庭暴力的频率会增加成年早期暴力犯罪的风险,而且目睹的家庭暴力是严重型时,在成年参与暴力犯罪行为的比例会上升至非目睹组青少年的1.7倍[40]。以往研究发现,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成年后成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或受害者的可能性更大,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的概念及相应的理论模型[41]。从长远来看,有相关研究发现,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与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呈正相关[42]。对斯里兰卡男性的研究也发现,童年目睹母亲遭受虐待与成年后实施躯体亲密伴侣暴力的比例上升呈正相关[43]。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近1年目睹父母间的暴力也会增加在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44],童年目睹家庭暴力的男性在成年后向伴侣实施暴力的可能性更大[45]。对英国的研究发现,目睹家庭暴力除了会直接影响成年期暴力行为,还会通过反社会人格障碍及精神病性症状间接影响暴力行为[46]。追踪研究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47]。目睹家庭暴力还会使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风险行为,如物质滥用等。一项对2126名被试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在14岁目睹家庭暴力情况能预测21岁物质滥用情况[48]。另一项对1421名曾目睹家庭暴力的青少年的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与青春期物质滥用风险增高存在正相关,目睹家庭暴力青少年中有19.9%的被试符合临床上物质滥用的诊断,同时发现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和性别模式,即目睹家庭暴力时的年龄越小,青春期发展成为物质使用障碍的可能性越大;相对于女生,男生风险更高[49]。还有不少研究探讨了目睹家庭暴力与儿童外化问题行为间的中介因素[50-51]。追踪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质量、母亲的教养压力及宗教信仰中介了两者间关系[52],此外母亲的强制控制水平也是重要影响因素[53]。元分析发现,儿童的年龄、性别、人格特质、认知评价,母亲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养质量均是重要的调节或中介因素[54],表明针对目睹家庭暴力儿童的干预不仅需要关注儿童本身的人格、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提高母亲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养质量。

3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可能机制

虐待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存在生物/神经机制,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被虐待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前额皮质、海马、杏仁核、胼胝体、前扣带皮质等区域的变化,这些大脑结构的改变可能就是造成儿童智力、记忆、注意等方面相对滞后的基础[55]。一项使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研究发现,儿童期曾目睹家庭暴力的成人被试的视觉皮质区下纵向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低于对照组,而该部分大脑结构与情绪、记忆、学习功能相关,研究同时还发现部分各向异性的减少程度与被试在7~13岁目睹父母间言语攻击的持续时间有关[56]。另一项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则发现,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被试在右舌回区域不仅灰质体积减少了6.1%,灰质厚度也显著降低[57]。有学者综述了童年虐待对儿童持久生物学的改变,发现遭受父母的言语虐待及听觉上间接目睹家庭暴力似乎对儿童大脑不同区域产生了影响。具体表现为言语虐待主要影响听觉皮质,目睹暴力则影响视觉皮质[58]。除了皮质发生改变,也有研究发现目睹家庭暴力组儿童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和心率等方面也高于对照组[59]。

4展望

由于儿童目睹家庭暴力与儿童作为直接受害者的高共发率,受虐待儿童及双重暴力暴露的儿童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仅目睹家庭暴力的儿童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者们对于仅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程度还存在争议,一些研究发现,遭受直接的家庭暴力及双重暴力暴露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更为严重[60]。但是对中国河南省新乡市的研究发现,仅目睹躯体暴力儿童与遭受躯体虐待儿童在行为检查量表(AchenbachChildBehaviorChecklist,CBCL)上仅有行为不良分量表存在差异[61]。元分析研究发现,仅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可能与直接遭受家庭暴力相当[62]。而该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数据收集来源的影响。有研究发现,根据母亲及儿童的联合报告信息,2种暴力在精神病理学层面对儿童产生了同等影响;但如果仅根据儿童的自我报告,直接受害比仅目睹暴力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影响[63]。如何区分目睹家庭暴力的独立效应及多重暴力暴露的联合效应,这是未来研究需要明确的问题。其次,要明确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机制,还需要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如儿童的年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性特征、父母养育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明确目睹家庭暴力的类型、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另外,目前开展的大量横断研究、回溯研究都不能确定目睹家庭暴力与儿童发展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在控制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进行长期纵向追踪研究,才能确定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的长期影响、变化轨迹及作用机制,从而为儿童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黄保红,周春燕,黄海,刘陈陵,李林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目睹家庭暴力对儿童认知与行为的影响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jtjyzz/7236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