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仪式教育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启发范文

传统仪式教育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启发范文

时间:2022-08-06 05:56:06

传统仪式教育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启发

〔摘要〕仪式教育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强化信仰、升华精神、凝聚情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释奠礼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仪式教育,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基于共同体的价值体认和生命感悟,传递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气质。注重符号体验、创设互动情境、设计展演进程、激发神圣情感,是仪式教育经久不衰的“文化密码”,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土壤。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仪式教育;释奠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强调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礼仪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仪式活动则是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资源极为丰富,以释奠礼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仪式教育,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基于共同体的价值体认和生命感悟,它以独特的机制表达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内在特征,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功能,传递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气质,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土壤。笔者认为,研究、梳理中国传统仪式教育,在此基础上革故鼎新、兼收并蓄,并将它的成功经验推广到高校仪式教育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其实效性。

一、仪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仪式教育并不是一个与生俱来、完全独立、绝对静止的系统,它来自于古代礼仪的演变,保存了古代礼仪中的核心要义,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出古代礼仪的精髓。在学校生活中,仪式广泛存在,使得学校中的一些日常事务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并变得不再平淡。“学校通过仪式使有意义的事情拥有一种伟大的时刻,使学生的生命能经常与伟大的事物相交融,通过唤起内心神圣与庄严的情感体验,形成持久的动力,从而实现道德教化的功能”〔2〕。由此可见,仪式教育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能够有效传达积极的价值观,而且在强化信仰、升华精神、凝聚情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靠理论的单向灌输,把受教育者看成被动和理应服从的承受者,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实际感受。仪式教育依靠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自我感受和自我选择,形成自我教育的模式,以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从而达到提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二)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也具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仪式教育既不是课程体系,也不是课堂教学,它是一种特殊的场域教育,是以观念传播、情绪体验为主要形式的道德实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仪式教育是一种以文化为内容的特有的情境教育与活动形式,它密切结合现实生活,并通过各种要素与场景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个体生活与文化活动中〔3〕。实践中,仪式教育不仅体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三)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在“说理”的工作,教育者“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借助知识和逻辑的力量,用理性说服的方式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通过“说理”,虽然能够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但有时还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仪式教育在激发参与者道德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身体的协调一致,相互激起或唤起参加者的神经系统———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同时也为每个参加者带来了情感能量,使他们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去作出他们认为道德上容许的事情”〔4〕。道德具有情感性,如果没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正如郭于华教授所认为的,崇高理想的灌输、意识形态说教和重大理论的解释,都比不上实践来得重要,而最为有效的应该是仪式化的行动这一实践的方式〔5〕。事实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认知和逻辑的参与,也需要实践和体验的力量。也正因如此,仪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仪式教育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名誉教授高明士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的研究,他认为:“一部中国教育史的特质,可以说是由‘学’到‘庙学’的发展过程。”〔6〕“庙曰孔子庙(包含从祀先贤、先儒),学曰讲堂(元、明以后通称曰明伦堂),由庙(即祭祀园地)与学(即教学园地)两园地所构成的学校制度,称为庙学制……所谓庙学制,指于学校内建置圣庙,并在圣庙举行学礼而言”〔7〕。庙学制在唐代得以大力推广,自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下诏令州县以下皆立孔庙以来,天下逐渐形成“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矣”的格局,此后成为传统学制的基本形态。这里的“学”是指教学空间,主要传授儒家经书及其注疏,兼顾诗赋,以适应科举考试;这里的“庙”是指祭祀空间,主要祭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圣先师,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的释奠礼就是在这个祭祀空间中举行,它是古代学校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北京孔庙释奠礼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释奠礼,被称为“国之大典”。下面,笔者就以在北京孔庙举行的释奠礼为例,分析仪式教育的重要属性。北京孔庙的释奠礼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先师最高级别的祭祀礼节,大致分为祭祀前一天与祭祀当天两大部分的内容。人们在祭祀前必须做好准备,诸如祭品制作、乐舞排练,同时参礼人员也要斋戒。释奠礼最重要的活动是在正祭日。根据明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卷三》的记载,以皇帝亲祀释奠为例,其流程相当繁复,共有三十四个步骤之多。它的祭祀过程分为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撤馔、送神、望燎等十个部分。北京孔庙释奠礼的影响遍及全国各地,不仅在国学或者州县学举行释奠礼,一些少数民族偏远地区也有祀孔的记载。释奠礼逐渐从中国走向世界,为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帝制中国,孔庙作为官方祭祀制度,恰是传统社会里政治与文化两股力量最耀眼的交点”〔8〕。一方面,“国家制定的礼,透过仪式的进行,让制度开始它的合法性运作,让它所拟追求的意义或价值得以涵寓,从而期待对群体以及个人发挥约束行为和鼓励行为的政治作用”〔9〕。执政者历来都十分重视以他们崇尚的价值理念来影响民众的思维,都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或者载体潜移默化地传播他们推崇的价值理念。执政者选择让怎样的人接受祭拜,表明这些人是他们看重的,而让什么样的人参加仪式,则表明这些人是他们的倚靠,能够将自己的政治意图贯彻下去,从而实现社会政治整合的目的。另一方面,释奠礼是儒家思想的仪式化表达形式。儒家思想家将社会理想、道德伦理融入释奠礼中,如对学术传统的传承、对道德秩序的维系,对师长、贤者发自内心的尊重、敬佩等,都是儒家文化的具体体现。释奠礼通过祭祀先圣先师这个行为模式,强化了人们对儒家文化的意义认同,并能够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目标、净化自我心灵。“仪式作为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以合法性、程序化展开的中间环节,起到了组织社会生活、进行公众教育、调整与维持既定社会关系以及进一步确定社会群体联合的作用,因此也就更加肯定与加强了现存社会的合理性”〔10〕。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虽几经坎坷,但仍旧不断传承创新,离不开儒家文化在思想观念上的不断探索,尤其是礼乐仪式对社会结构的整合和对文化精神的熏染。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仪式教育的力量。笔者认为,通过释奠礼,将政治力量和文化力量共同融入仪式教育之中,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伦理观,而且能够增强人们对现实社会秩序的认同感。

三、传统仪式教育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启示

以释奠礼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仪式教育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基于共同体的价值体认和生命感悟,它以独特的机制表达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内在特征,传递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精神气质。实践中,充分发挥仪式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交融、信念凝聚和行为固化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我国传统仪式教育对高校仪式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为两者之间有许多类似和相通之处:首先,仪式的基本组成架构没有改变,主要是由内在的核心理念和承载核心理念的外在的仪式要素所组成。中国传统仪式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儒家文化就是蕴藏在仪式中的“道”,仪式的外在形式就是为了呈现这个“道”。高校仪式教育的类型比较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各有差异,如有的是展现大学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仪式参与者爱校荣校之情的,有的是展现政治文化的庄严神圣,激发仪式参与者立志报国之意的,但每一类仪式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恒定的,并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共同构成整个仪式。其次,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社会环境有类似的特质,都具有明显的仪式特征。有学者认为,“仪式可以是一个普通的概念,一个学科领域的所指,一个涂染了艺术色彩的实践,一个特定的宗教程序,一个被规定了的意识形态,一种人类心理上的诉求形式,一种生活经验的记事习惯,一种具有制度性功能的行为,一种政治场域内的策谋,一个族群的族性认同,一系列时节性的农事活动,一个人生礼仪的表演”〔11〕。可见,仪式充斥于社会的每个角落,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许多活动都自然地流露出仪式的气息。在这种外部环境下,存在于高校的仪式教育必然会受到仪式社会的影响。基于仪式组成架构的一致性和共同受到仪式社会影响的原因,我国传统仪式教育和高校仪式教育有了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传统仪式教育能够为高校仪式教育提供以下一些借鉴。

(一)注重符号体验仪式中汇集了许许多多的符号,它们构成了仪式的最小单位,贯穿于整个仪式展演的过程中,并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体系。一方面,这些符号具有自身独立的象征性,但又不是零散的、无关联的集合,而是一种有序组合,其排列顺序和呈现方式表达出一定的意义,共同组成整体的象征系统。仪式行为者正是通过舞蹈、吟唱、演奏等行为方式和对象、物件等实物共同虚拟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世界,并从中体验这些符号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符号的形式及其意义只存在于仪式当事人及其所属的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文化代码”中,这种“文化代码”有时并不被外人所知晓。人们只有掌握了这种“文化代码”,才能够真正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因此,仪式参与者要努力挖掘特定文化背景下仪式符号所要表达的意义,让其在体验到符号意义的基础上达到思想交流、情感传递、价值共享的目的,而这样的仪式反复操演,符号的意义就能够得到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以符号为纽带的秩序确认和认同升华。如校庆作为一种仪式,是高校传承与发扬历史传统的载体,是增强大学生凝聚力的平台,包含了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在群体的认同。在校庆仪式中,要广泛运用校歌、校旗、校徽、学校主体色等符号元素。“国旗、校旗、校徽等仪式象征物不是一般的生活材料,重要的不是它的物理、化学结构,也不是它的美学意义,而是它的象征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就是对现实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仪式性强化”〔12〕。

(二)创设互动情境当举行仪式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聚焦于仪式,由此也产生了情感连带,并且人们的情感反应是逐渐增强的。仪式活动和人们的情感具有自己的节奏,当互动的焦点变得逐渐协调一致时,参与者的情感步调也会逐渐“同频共振”。参与者当时的情感反应虽然比较强烈,但往往持续时间较短,必须经过长期反复强化,这种短暂的情感反应才能逐渐在参与者群体中积累、传递、发酵,进而增强群体成员对彼此以及对所在群体的认同。情感能量是仪式参与者所要追求的核心要素,仪式吸引力的核心要素就在于提供情感能量。因此,要认真分析每类仪式的情感能量是什么,仪式的外在形式要服从、服务于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情感。如为遇难同胞祈福仪式的核心情感是哀伤的,志愿者出征仪式的核心情感是激昂的,入团入党仪式的核心情感是庄重的。仪式参与者在仪式所产生的情感连带中互相影响,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上的共享,直至行为上的趋同。

(三)设计展演进程仪式是一种表演性活动。在现代汉语中,“演”有“延展”“推演”“阐发”等意义,意味着将某些被隐藏的信息呈现出来。正是由于仪式的这种表演特性,使其产生了一种扩张知识和扩容思想的能力,具有直接作用于主体身心的能量。因此,人们在设计仪式时,要注意发挥表演的道德属性,让仪式的表演者和观看者在仪式过程中达成共识,这中间包含身体力行的模仿,要让受教育者真正体验到秩序、规范以及特定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仪式应该是呈现式的、参与式的、对话式的,而非说教式的、隔离式的、独白式的,要让仪式参与者通过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加以体验,并在换位思考、角色扮演、价值审视中达到对角色、客体和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解,进而达到对仪式的全面理解。如在大学学位授予仪式过程中,要求参与学位授予仪式的学生穿上统一的学位服,并经历一系列的仪式表演,这些表演包括奏唱国歌、校长致词、接受学位授予和拨穗等。仪式参与者“经过学位授予仪式的洗礼,不仅意味着思想观念、学识水平和行为方式得到学校共同体的认可,而且伴随着正式进入成人社会,在社会地位提升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和使命”〔13〕。可见,高校在开展仪式教育时,要借助动作、语言、音乐等,以超出自身物质的实在性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需求,并给参与仪式的对象留下长期的教育效应。

(四)激发神圣情感在人类千百万年的崇奉信仰活动中,特别是在崇拜超自然力量的过程中,伴随着各类礼仪程序,人类既敬且畏的心理感受,经过反复催发,逐渐积淀并升华为人类的神圣情感。“人们在面对认定有神圣特质的对象(如特定的人、事物、场所等)时,内心升腾出的那种崇敬、高尚、圣洁、敬畏、虔诚的情感体验,并始终如一地信守和向往的一种‘情感执著’,这就是神圣感”〔14〕。因此,要创造一些有神圣特质的对象,如构建神圣空间,神圣空间便是“(世俗)空间+意义的结合”,也正是“意义”的生成打破了世俗空间的原有状态,使得原有空间脱离出来,具备了成为神圣空间的潜质。“意义”源于人的阐释,是阐释创造了“意义”。所以,神圣空间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人们运用其文化、经验等界定、描绘它时赋予其神圣性的。在重温入党誓词仪式中,可以邀请几位有传奇经历的老革命家现身说法,老革命家就是神圣的人;在学位授予仪式中,引入迎接权杖入场的程序,权杖就是神圣的物。笔者认为,神圣特质对象的“在场”,有利于仪式参与者生成崇敬、高尚、圣洁、敬畏、虔诚的情感体验,并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注重符号体验、创设互动情境、设计展演进程、激发神圣情感是传统仪式教育经久不衰的“文化密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将帮助高校仪式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01).

〔2〕倪辉.对学校生活中仪式的道德审视〔J〕.江苏教育研究,2008(3):39-42.

〔3〕李荣华,田晓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96-99.

〔4〕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

〔5〕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陕北骥村的仪式与社会变迁研究〔M〕//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38.

〔6〕高明士.中国教育史〔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75.

〔7〕高明士.中国中古的教育与学礼〔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60-61.

〔8〕黄进兴.圣贤与圣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

〔9〕朱鸿林.国家与礼仪:元明二代祀孔典礼的仪节变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73-84.

〔10〕吴晓群,郭晓冬.论仪式学视角下儒家礼乐思想的解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8-15.

〔11〕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12〕平章起.成年仪式的德育功能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70.

〔13〕盛况.大学学位授予仪式的人类学解读〔J〕.现代教育科学,2014(7):9-12.

〔14〕邹鲁军.神圣感缺失与渎职犯罪成因———兼论神圣感的重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0-64.

作者:盛况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统仪式教育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启发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jrjyzz/71751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