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2-08-06 04:58:32

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广泛收集和总结了深圳市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工作进展,重点梳理了深圳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台的相关政策、具体举措、实际成效,并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进展两个方面对深圳市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提出思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实践;探索;深圳市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新型文明形态[1-2]。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开展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将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将自然规律作为基本准则,建设兼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特征的社会[3]。尽管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但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向实际行动进行转化等问题尚未解决,因此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4]。深圳市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深圳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趋紧、土地资源遭遇瓶颈、环境承载力透支等问题日益显现。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筹兼顾的难题,历届深圳市政府不断探索推进经济与环境有机协调发展新方式。本研究通过梳理深圳市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探索,总结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与短板,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形成合理的生态空间、完善的生态制度、发达的生态经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培育先进的生态文化、营造美好的生态生活[5]。

1.生态空间深圳市于2005年在国内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2013年6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实施意见》,对原有基本生态控制线的范围进行优化调整,并加强了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活动的控制。目前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土地面积974.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9%。在城市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方面,全市已建有大型生态保护区348.03平方公里,并构建了最小宽度在1公里以上“四带六廊”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城市生态网络通过区、带、廊的连接,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2.生态经济在生态经济方面,深圳市推动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陆续出台生物、互联网、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政策,累计淘汰转型低端落后企业超过1.7万家,逐步形成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2012年至2017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由1.30亿元增加到2.24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以上。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资源能源的消耗强度持续保持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水耗、建设用地、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9.5%、43%、29%、21%。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超额完成省“十二五”减排目标要求,发展的“绿色含量”显著提升,以较低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支撑了城市有质量的稳定增长,绿色低碳发展特色鲜明。

3.生态环境深圳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7年底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2座,总处理能力达到519.5万吨/日,与污水产生量基本匹配。2017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603.9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废处置率为99.8%,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到100%。空气质量稳居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优水平,2017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8微克/立方米,灰霾天数仅22天。深圳河等14条主要河流水质有不同程度改善,福田河、龙岗河等主要河流消除黑臭现象,部分河段实现水清岸绿。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先后获得国家首批“环保模范城”“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等称号。

4.生态生活近年来,深圳市生态宜居福利持续增加。全市道路绿化推广率100%,林荫路覆盖率95%,建成2400公里绿道,总长和密度均居珠三角城市首位;建成生态景观林带8.36万亩,公园总数由2010年的689个增至942个,居全国之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平方米。着力开展中水回用和雨洪综合利用,实施了多个城市绿化中水利用试点项目,用于市政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和生态补水,全市中水回用生态补水与绿化浇灌用水达22.5万立方米/天。在低碳建设方面,2017年,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3303万平方米,新能源汽车累计投放12.3万辆,多项指标居全国前列。

5.生态制度生态制度方面,深圳市不断强化顶层设计,201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及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美丽深圳的战略目标、重大任务和具体措施。组织编制《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生态文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研究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责小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计划表》,逐一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工作进度要求,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

6.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方面,深圳市不断创新环境宣传载体,完成11家环境教育基地考评和授牌。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学校创建,建成自然学校7个。开创生态创建的新路径,深圳东部湾区(盐田区、大鹏新区)被批准成为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入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开展以生态文明、低碳、绿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保护水土资源等主题的生态文明宣教活动,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开展“绿飘带”、地球日市民寻访PM2.5、品味绿道魅力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进展

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突出的背后,除了得益于深圳市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还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发展。

1.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发展历程2007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首创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将考评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依据。2009年,为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以考核促落实,深圳市开始实施对各区、市政府工作部门分类排名,最后一名的单位由组织部门实施诫勉谈话。2013年8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考核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的要求,深圳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将连续开展六年的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并且每年开展一次。2014年,进一步优化了考核内容和考核机制,重点增设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的决定》的考核指标。截至2017年,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已经坚持推进了10年。

2.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特点①考核组织工作体系。考核组织工作体系层次分明、运行有效。第一层次是成立了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决定考核工作的重大事项;第二层次是成立由市人居环境委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考核的组织、协调、督查等工作;第三层次是成立由考核办主任为组长的考核组,负责考核具体任务,成员为考核办全体成员及专家组。严密高效的组织架构保证了考核的权威性以及考核工作运转高效、结果公正。②考核对象。要推动深圳实现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区和相关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在于领导班子。因此,深圳市考核对象包括深圳各区、市直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的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其中,各区包括深圳市下辖福田区、南山区、罗湖区等8个行政区和光明新区、大鹏新区共计10个区;市直部门包括市水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9个市直部门;重点企业包括深圳市机场集团、深圳市巴士集团、招商港务有限公司等12家重点企业。③考核指标与内容。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设置重核心、重实际,可考性强,具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指标数据来源多元化等特点。指标的设置根据考核对象的不同,实现差别化考核,其中对各区的考核分为目标评价和工作考核两部分,目标评价涉及空气、水环境、声环境、生态保护等八项指标,工作考核涉及治污保洁工程、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工作实绩等八项指标;对市直部门和重点企业的考核包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治污保洁工程完成情况、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绩等其他指标两大部分。指标设置、计分方式和权重也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及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实现了指标设置动态化、科学化和精细化,考核指标体系日趋全面和完善。④考核方式。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在程序设计方面规范严谨,充分体现了科学民主的要求。一是日常核查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全市被考核单位每个季度分别对任务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上阶段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自查,并提交自查报告。年度考核时考核组和评审团通过审核相关材料、查阅资料、现场检查、实绩分析等形式进行工作核查。二是大考与小考相结合,大小考隔年进行,大考年度全国首创主要负责人现场陈述的形式,小考年度不设现场陈述和答辩,只组织书面评审会。大考与小考相结合的模式既能引起各被考核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的重视,也有利于他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三是强化公众参与监督,创新性地引入了公众评审团制度,评审团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环保专家、环保监督员、辖区居民代表和环保市民等组成,体现了专业性和代表性,评审团人数逐年增加,从最初35人增加至50人。此外,考核积极借助媒体平台和力量,切实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扩大考核的影响面,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3.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运用与成效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工作来考核各有关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年度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从2011年起,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还被纳入到深圳市管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一票否决”。深圳市各区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占到总分的11.2%,超出了“经济发展”的权重(8%);考核结果还作为深圳市“五好”班子评比表彰的重要参考,进一步发挥了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也丰富了领导班子评价指标体系。2016年,考核方案又新增了“考核得分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由考核办组长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进行约谈”的规定。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不仅确保了城市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并逐年改善,更完善了深圳市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主要体现在:①领导干部执政观念和经营理念不断转变。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有效引导了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观念和发展理念的转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抓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在市级生态文明考核的制度体系下,各区均建立了区级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其中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占领导干部管理权重高达25%。各被考核单位深刻地认识到,抓生态环境和宜居城市建设,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转型升级,就是抓民生建设,就是抓“深圳质量”;主动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投入,自觉承担起这方面的社会责任,追求科学发展;在制定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过程中自觉严把环境准入关,对可能导致严重污染的企业、项目实行环保“一票否决”。②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在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后,各区和相关单位、企业党政“一把手”将重大环境保护问题列入专题研究范围,各区政府每年坚持实施研究和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问题的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专项会议,亲自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目前,各区和相关单位普遍将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一起研究,统筹考虑,坚持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环境与发展决策咨询制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各项专题研究,其中盐田区全国首创“城市GEP核算体系”,实现GDP与GEP连续五年双提升,并率先建立碳币服务平台。③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实施以来,各区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开展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使污水集中收集、环保垃圾转运、水源地隔离网、绿化、绿道、清洁生产等环境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全市环境治理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各区不仅对区级环保机构、人员、经费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区级环保机构的有效运转,而且还要求各街道办事处指派专人负责环保工作,普遍建立了街道、社区基层环保工作队伍,环保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加强。在考核的强劲推动下,各区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需要,普遍增加了辖区环境质量监控点,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强化环境执法行动,推行环保责任人、企业约谈等监察机制,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有力地提高了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基于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及突破点,本研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1.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目前,随着城市的发展,深圳市基于生态有限承载力的空间拓展日渐紧张,生态用地存在被侵占现象。基本生态控制线尽管在管理面积上保持974平方公里不减少,但由于道路等线形工程的建设,线内人为活动对景观造成一定干扰,存在景观破碎化现象。因此,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上,应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和基本生态控制线管控。在进一步调整优化基本生态控制线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线分级分类管理,实施更具刚性和约束力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三轴两带多中心”组团结构,统筹推进各区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增加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中公共绿地空间,加快海绵城市建设,积极打造公园之城。

2.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深圳位居国内一线城市,经济总量长期位列全国第四,人均GDP位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经济效益和结构在国内已处于较高水平,但与国际城市相比,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在经济发展中,应进一步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国家化建设,巩固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的支柱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适当平衡中西部生态环境负荷。按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推行绿色改造。近年来,深圳市单位GDP能耗、水耗、地耗等资源强度指标逐年降低,但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消耗总量目前仍处在增长阶段,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量以及生活垃圾清运量均呈现上升态势,节能减排仍是关键。应进一步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快推动循环发展。积极引导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推广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

3.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深圳市环境质量整体优良,空气质量、人居环境等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部分河流和海域水质较差,仍存在黑臭现象,水环境是提升环境质量的一大突破点。因此,在环境质量的提升中,应着重推进黑臭水体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建成区黑臭河流治理力度并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加强河流污染防治,结合流域水系特点,按照“一河一策”思路,制定重点流域水体达标方案,有序推进各阶段河流治理。加快污水深度处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推进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深度处理,因地制宜建设高效人工湿地,高标准建设环境友好型污水处理厂。

4.建立完善生态制度深圳当前已初步建立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雏形,多项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树立了全国典范,可进一步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文明考核等重点领域率先探索、重点突破,攻坚克难,完善和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协调推动各责任单位聚焦城市空间格局、污染治理机制和责任考评机制,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进一步研究探索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体系和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落实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推动环境管理制度完善。

5.培育繁荣生态文化目前,深圳市全社会生态文化氛围已初步建立,但生态文化知识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部分企业内部,还未建立起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市民的消费习惯及环保意识有待改变,公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环保权益意识有待提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育和建设生态科技示范园、环境教育基地等生态文化实践基地。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普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绿色生活、环境健康、信访投诉等生态文明知识。企业开展资源能源节约、污染防治、环境安全等环境安全知识宣传。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主题日,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校和干部培训体系和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共同推进、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蓝庆新,彭一然,冯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基于北上广深四城市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9(358):98-106.

[2]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36(19):6328-633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丁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经贸实践,2018(01):9-10.

作者:魏真 单位:南方科技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jnxyxb/71749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