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础教育在“第一动力”上的历史自觉范文

基础教育在“第一动力”上的历史自觉范文

时间:2022-12-03 10:45:07

基础教育在“第一动力”上的历史自觉

摘要: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发展为首的新发展理念导引下,新时代的中国迎来了具有标志意义的创新周期。无论从基础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基础教育创新素养培育水平上看,还是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创新教育的衔接上看,抑或从国际化视野比较、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上看,基础教育界理当感时忧世,应在“第一动力”上树立起高度的历史自觉。这是时代賦予基础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基础教育;创新;第一动力;历史自觉;历史责任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加d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发展为首的新发展理念导引下,新时代的中国迎来了具有标志意义的创新周期。基础教育作为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的第一站,对整个民族的创新发展起着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其地位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基础教育界理应感时忧世,切实把创新教育深度融人基础教育全方位和全过程,承担起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这是基础教育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上必须建立起的历史自觉。

一、基础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毋庸讳言,学界、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上的基础地位是有所认识的。诸如: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个体创新素质和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基础教育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而又重要的时期,尤其应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培养当作重点,促使其树立创新理想,激发其创新动力,使创新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些认识,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如果说多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的自觉认识,那么,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新时代,人们又是如何认识基础教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呢?对这一问题的准确回答,凸显在“第一动力”上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党的报告规划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纲领,即2020年进人创新型国家行列,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那么,作为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第一站的基础教育居于,怎样的地位、起着什么作用?千秋基业,人才为要;人58才基业,基础为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把实施创新发展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首要一条,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彰显了中国适应世界潮流的作为。把实施创新教育的工作做好做实,为创新发展这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是基础教育的职责和本分。国家应该把基础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目标明确化,使之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总目标的基础目标或第一子目标,让基础教育创新素养教育成为撬动创新发展的“第一杠杆",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广大工作者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这一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求基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认淸基础教育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报告提出了“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历史任务。以建设商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为框架依托,推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创新发展,谋求科学有效的创新资源配置,尽最大可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局面,是新时代中国旨在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体现。而基础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工作做得扎实有效,将成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奠基工程,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起奠基石作用。

二、目前基础教育创新素质培育水平审视

目前基础教育在培育学生创新素质的水平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这种状态能否有效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做出实事求是的回答。实事求是地说,答案只能是否定的。我们不能被新时代以来具有转折意义的创新发展步伐和成就“遮望眼”。进人新时代以来,我国迎来了“创新的春天”,“墨子”传信、“天眼”探空、“神舟”飞天、髙铁飞驰,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部分领域还跻身世界科技领先方阵。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我国创新人才队伍与世界一些创新型国家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国世界级科技创新大师匮乏,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严重不足,最能反映国家创新水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和技术发明奖励一等奖时不时地被“虚位以待”,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严重脱节。科技人才队伍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并不髙,人们期待的创新人才充分涌流局面并没有出现,这与拥有近14亿庞大人口体量和世界第—的基础教育体量是很不相称的。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这与基础教育在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上违背规律的认知观念和低下的实践操作密切相关。在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上,至今依然存在诸多严重背离创新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实现对误区的清醒认知和强力纠错,基础教育才称得上在“第一动力”上具有了历史自觉。长期以来,我们把创新教育与选拔教育、精英教育画了等号,不仅精英教育成效一般,更是排斥和漠视了大多数少年儿童的创新离赋。然而,事物发展的规律却是:“只有在深厚的、普遍的人的创造性的基础上,才能使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选拔教育、精英教育不如“造就教育”。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的航船总是受到应试教育“冰山”的阻隔,甚至许多年轻学者失望地说,有生之年难以看到应试教育“冰山”的融化。如果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因为疲于应试而丧失了自由思考、理性分析与独立判断的血液,在未来又何来创新的活力?常常面对不堪忍受的重负和高压,无论是学习者还是研究者,身心疲惫的他们对知识的态度可想而知了。长期以来,人们误认为只有窣握完备的基础知识才能实现创新,把早教、多教视为创新的圭臬,把髙效率的文化知识获取作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素质。我国在基础教育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方面是举世公认的,我国学生在国际上的各种学力测试中捷报频传,而创新人才的质与量却长期处于整体性劣势地位。值得深思的是,被普遍指认基础教育差的美国,却在创新型人才方面层出不穷,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占世界四成。值得庆幸的是,实践和认识上的误区正逐渐被揭露。对基础教育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要性上“知其然”的认识,必须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认识高度,必须上升到全社会的理性认识高度。从人才素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视角看,能够支撑并实现创新的人才,其基本要素无外乎动机、情感和思维品质等。首先,探求未知的兴趣和动机是未来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的本源,是创新的发动机。没有基础教育阶段对未知的兴趣和动机,人的一生难以产生创新的冲动。其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学求实态度和坚忍不拔、不怕失败的个性心理品质等情感因素,是未来创新能力和创新行为最持久的动力和最雄厚的基础。这种情感因素,大大髙于一般具体思维技巧和行为能力。没有基础教育在人的少年期的情感培育,一个人即便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冲动,也难以形成创新的品格。再次,从思维品质上说,少年时期养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特质,包括思维方式、智能结构和行为倾向性,是日后实现创新的“路径依赖”,在较大程度上规范着创新主体的创新过程和行为方式。这些创新所依赖的基本要素及其有机统一所形成的个体综合素质,只能在基础教育这—黄金阶段养成,从而在事实上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规定了不容推卸的责任和要求。若失去基础教育黄金期的培养,创新行为则会出现“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窘状。可见,历史自觉不仅包含对基础教育在推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包含对当下基础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低水平培养上的认识自觉,还包括对低水平根源的认识自觉,以及在倾力改变违背创新教育规律的误区上的行为自觉。

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创新教育衔接问题

国家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曾在一次采访中细致描画过一个典型现象,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与髙等教育衔接上令人尴尬的窘境。与美国基础教育相比,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负担过重。在美国,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科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一般是比较低的。但是,学业要求不高的美国孩子一旦到了髙中,尤其到了大学阶段,犹如上足了发条,开始发力。美国哈佛大学一个学生一周的阅读量,等于北京大学一个学生—年的阅读。显然,美国孩子的压力是到了大学阶段才有的,而我国的孩子早在基础教育阶段便早早背负了沉重的学业负担,而到了大学这样一个最应该汲取知识和凸显创造性思维成果的阶段,却好似脱了继的野马,突然间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今天,基础教育与髙等教育衔接的问题,又在多大程度上因十多年前报告文学作家王宏甲的《走向新教育》所带来的震动而有所改变呢?2014年国家曾《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将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为考査重点。我们不禁要问,《意见》又在多大程度上消融了应试教育的“冰山”?从《意见》颁布4年多来的改革效果看,尽管有些成效,但“冰山”依旧。或者说,应试是必需的,但应试什么、什么样的应试指挥棒能够“指挥”基础教育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有效推进创新教育深度融人基础教育呢?症结已昭然若揭,改革不能再了无痕迹。首先,没有从应试教育或以知识性学习为根本导向的教育观念向以培养创新素养为根本导向的教育观念乃至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向,没有在这种转向上的历史自觉和自为真为,就不是基础教育在“第一动力”上真的历史自觉。倘若如此,我们正在或将要进行的基础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改革,要么原本就是叶公好龙或掩耳盗铃,要么就是南辕北辙,还将继续沿袭杨银付先生所描画的基础教育与髙等教育在创新教育衔接上的尴尬窘境。其次,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上,需要进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如在创新素质培养上,注重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研究,切实建立起创新人才无缝对接的培养机制。就是说,在基础教育和髙等教育阶段,都要以创新素质培育为根本指导思想来设置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并力求避免两者重复,消除基础教育与髙等教育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局面,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

四、国际化视野比较的警示

据报道,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曾做过一个调査。结果显示,在21个国家中,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但想象力却排最后一名,创造力排第17位而居倒数第五。学界曾发问:“今天的学生必然地要成为中华民族的未来民族族群,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究竟给予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学术创新以多大可能?未来的‘我们’能够继续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吗?这是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不得不去尽快作出及时应对的重大现实问题。”这种“反思”“及时应对”已过去十多年,其警示对于我们从国际化视野比较中树立起“第一动力”的历史自觉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呢?察势者智,驭势者贏。必须从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思考我们究竟该与国际社会比较什么。显然,比较的内容决不是什么唯知识性的比拼。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断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他们可以把知识装进空无所有的心灵里,仿佛他们可以把视觉装进盲者的眼里一样。怀特海在其影响深远的《教育的目的》中强调,在人们普遍识字和图书馆众多的时代,大学存在的理由仅仅在于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在这里,两位思想大师并非针对创新教育而言,而是针对教育而说的。教育的目的已然如此,创新教育本身岂有他理?换言之,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原本就是创新教育。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想想美国从不放开对我国髙新技术出口产品的限制,我们该作何感想呢?我们在国际化视野比较中要上升为历史自觉的,只能是以创新为教育目的的历史自觉。扩大开放让我们深度参与国际竞争,旨在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对全民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才是追赶国际教育水平、强化人才竞争的必由之路和不二选择。

五、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

《新华文摘》2018年第1期转载了刘自成《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一文。尽管它遭到了个别学者的“质疑”,但刘文与质疑讨论的却不是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以“质疑”来否认刘文的观点,哪怕是个别观点,都是我们没有建立起教育自信的表现。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自信究竟指的是什么?我们究竟该在哪些方面自信?随之而来的,便是在哪些方面不该自信或不该盲目自信。刘文以上海学生连续两次获得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第一并引起许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等众多实例,来说明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不断上升,并由此增强了我们的教育自信。这其实并没有否认我们在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实施创新素质教育上的不足和落后。上海PISA项目负责人张民选教授在谈到PISA时指出,我们在自信时还要自省和自觉,三门学科不能代表基础教育,上海不能代表全国,基础教育亦不能代表髙等教育。因此,在自信的同时还要有自省,才能够认清事物的原本面目。刘文以事实为根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巨大教育成就、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滋养,都是我们自信的理由。但刘文也提出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系统推进育人方式等改革,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展潮流,更加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饱含着对创新教育新境界的追求和渴望。总之,从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上看,基础教育在“第一动力”上的历史自觉,要求我们在教育自信的基础上,抛却多年来导致创新教育低效和无效的路径依赖,在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培养方式和评价机制上进行全方位改革。这是容不得我们再一次等待或懈怠的历史自觉,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毛杰.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基[J].创新人才教育,2014(2).

[2]杨欣,张辉蓉,宋乃庆.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育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3]闫温乐.培养创新人才从基础教育开始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教授专访[J1.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2).

[4]陈秋仙.学习的自由与自觉:基础教育给予未来学术创新以多大可能?[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4).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刘自成.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N]?中国教育报,2017-11>02(006).

作者:王新建 管爱花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基础教育在“第一动力”上的历史自觉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