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议乡镇教育平衡发展问题范文

小议乡镇教育平衡发展问题范文

时间:2022-09-10 05:33:02

小议乡镇教育平衡发展问题

一、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现象

基础教育均衡主要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及校际之间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师资队伍及教育质量等方面大致平衡和相当。当前,人们通常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教育均衡:一是教育机会的均等,即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二是教育过程的均等,即大家都能接受相对公平的教育过程;三是教育结果的均衡。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投入存在差距。教育经费一直是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河南省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是空前的。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河南省的经费投入一直存在着比重大、总数小的问题。河南省的教育支出在2007年时为366亿元,到2012年时已增至1114亿元,5年时间内增长了3倍多。教育是河南省财政支出的重中之重。2012年河南省全省财政教育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22.5%,比重居全国第一位。但是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全国教育人口大省,河南省生均教育经费长期居全国后列。根据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情况调查,可以看到,2011年河南省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为915.59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为全国之首,然而其总数与经费总数最多的广东省(广东省为1327.86亿元)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方面,小学、初中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4966.04元和6541.86元,河南省则为2736.91元和4563.99元,分居全国第31、30位[3]。在有限的教育经费的制约下,河南省要维持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必然要在不同地区之间甚至不同校际间有所侧重。加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重城轻乡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各种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经费总是优先向城镇地区倾斜,从而造成城乡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状,并进而制约了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教育资源的发展,对河南省的基础教育事业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办学条件存在差距。教育经费投入在城乡区域间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之间在办学条件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尽管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高于城市,同时近年来,河南省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危房改造中投入了大量资金,经过多项工程的改造与扩建,农村校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就校舍的数量和质量来说都远远不如城市;(2)城市学校在体音美教学器械等方面的配备要明显优于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村生均仪器设备值水平较低,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同时在生均图书册数、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及每百名学生拥有的计算机台数方面,城乡之间也有很大差距[4]。

3.师资不均。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城乡地区师资不均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数量不均衡。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低下等原因,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往往选择城镇,农村高职称及高学历比重与城镇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虽然国家为补充农村地区的教师不足等问题专门实施“特岗计划”等政策,但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一日得不到充分改善,这个问题也就一日得不到妥善解决。(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城镇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相对优化,而农村教师则年龄偏大且学历偏低。由于农村地区更注重主要科目的教学,而忽视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农村地区的储备教师数量不足,往往会出现一名教师兼带其他科目的现象。(3)师生比不均衡。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由于城镇地区择校及大班额现象比较严重,每个教师实际负担的学生远高于这一数字。

二、河南省城乡基础教育失衡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1.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育发展也相当不平衡,这是制约河南省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首要因素,也是关键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在行业、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也正在不断扩大。这不仅造成地区间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均衡,同时各个家庭对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教育投入也存在很大差距。2.教育经费投入差异。教育的质量、规模的保持和发展,都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作为支撑,才能确保其正常的运行和必要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结果将导致教育经费需求的不断提高。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且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这一特殊省情使得河南省的基础教育在财政方面长期面临经费总量不足且分配极不均衡的问题。

(二)落后价值观念的不良影响1.重城轻乡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历史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产生的负面问题则是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日益凸显。表现在教育方面,主要体现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有限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基础教育所需的资源配置则被置于次要地位,城市区域集中了大部分的优质资源。2.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不良影响。在当前的基础教育领域,弥漫着浓重的功利化信息,这种功利化集中表现为应试教育,追逐升学率,哪些学生有望升学,就注重哪些学生,哪些内容有助升学,就教什么[2]159。当前的一些教师虽然接触了新课标、新教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仍然顽固地占据着他们的大脑。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他们往往不自觉地把完成教学进度、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当成了教学目标,而能力目标与情感、价值观目标基本被忽略。这一点在农村教师中表现尤为普遍,他们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尤其是一些主要科目如语文、数学和外语的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与需求。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应试取得高分已成为一些学生的唯一目的,城乡间教师教育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质量。3.落后的教育理念。当前河南省下辖市有88个县,然而在2012年国务院公布的部级贫困县中,河南省共有31个县名列其中,这表明河南省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在许多教育资源落后的地方,不重视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某些地区为了急于改善贫穷现状而单纯注重经济的发展,即使现在已全面普及了九年基础教育,还是会有许多孩子为了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而过早地走向了社会。另外,生活在一些落后地区的人们,由于长期信息闭塞,往往思想陈旧、保守,对教育极不重视,使孩子们在稍微读了一点书之后就辍学了,“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相当严重。

(三)户籍制度改革下的消极影响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河南省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作为农业大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机械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往往选择进城务工或是经商。同时,近年来的户籍制度改革更近一步地拆除了横亘在城乡之间的藩篱,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涌入城市。这些人在进城的过程中,有的将子女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顾,继续在户口所在地上学,有的则将子女带在身边,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继续上学。然而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的入学问题都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农村的学生学习全靠在校学习,年迈的爷爷奶奶根本无法给予其任何学习上的帮助。而随迁的农民工子女在其所在城区更是面临着上学难的问题。即使现在有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虽身在城区,但他们同样享受不到城区大部分学生所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还要遭受各种不公平待遇。农民工子女学校本身就是一个证明。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教育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河南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教育公平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实现的。教育差距的形成有着长期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文化原因等,教育差距的缩小需要在社会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需要通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加以解决[5]。根据河南省基础教育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缓解失衡状况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规划,均衡投入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首次达到4%,这是1993年首次提出,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达到的教育投资目标。然而进入后4%时代,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河南省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近年来,河南省在教育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有限的财政支出中,教育领域的支出也是有限的。而且,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增加经费,而是如何在继续增加经费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经费投入是否公平及如何提高经费使用效率。1.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政策体制。要在政府自身的能力范围内,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同时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依靠社会力量积极兴办教育。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及社会团体等积极捐款办学,设立专项教育慈善基金或发行教育基金等方法来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地区的教育差距。学校发展不止是国家和学校两者的事情,更是关系到每个人的大事。针对农村地区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乡镇政府、村委会、乡镇企业等各方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举全民之力、聚全县之才,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2.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扩大教育公平,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分步骤,坚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新增的教育经费要重点用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尽量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加强农村地区危房改造力度。要科学合理地制定经费使用计划,让每一笔钱都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3.加强经费监管。对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收支安排、重要事项经费等都要以多种方式公开,同时修订学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内部财务管理,使各学校都能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对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进行审计是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充足、分配公平,防止有限的基础教育经费被贪污、挪用、侵占的有限手段。建立基础教育经费问责制度,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以保证有限的经费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促进基础教育持续稳定均衡发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解决农村教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的工资标准,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要适当地在工资、职务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教师津贴补贴标准,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同时针对农村地区教师人数不足且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问题,要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引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增加农村地区储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等,以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及业务水平。各地要针对当地实际,制订教师培训计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要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该地区教师的培训所需。当前很多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班大都是因为工资本来就低,还要兼顾家庭,根本没有多余资金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健全城乡间的教师交流制度,可实行城乡校际帮扶或定期举办城乡地区教师交流研讨会,这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重要手段。3.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首先,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制度。对中小学教职工实行实名实岗制管理,逐步实行城乡中小学统一的编制标准。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合理配置学科教师。其次,定期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对一定时期内教师的品德、业务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机制,尽量全面、准确地评价一名教师。对各个方面都不达标的教师要及时予以辞退,以切实提升各地区的教育质量。

(三)转变教育观念,重视教育发展

1.强化教育公平观念。不管是城镇地区还是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破除城乡经济发展二元模式,让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都能够健康有序发展。要让学生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反对所谓的“重点学校”、“优质学校”、“贵族学校”;要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水平,防止学校办学条件的两极分化。2.超功利主义教育。如果教育是以功利主义为价值取向的,那么公平的实现就没有可能。因此,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需要的就是将教育从功利主义的包围中解救出来[7]。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将自己的目光从片面追求升学率上转移,更多地关注人这个整体而非单纯的纸笔考试结果。只要功利主义继续存在,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不可避免。只有从功利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教育才有可能实现公平价值。3.转变教育理念。首先,城乡间教师教育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很重要,要重视对每一个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农村地区更要注意这一方面。其次,政府各部门应该积极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对现行的教育管理及评价制度进行反思,切实推进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还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统筹城乡基础教育,逐步实现教育均衡。再次,家长也应该改变自己落后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到良好的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而不能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作者:贺景霖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小议乡镇教育平衡发展问题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