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探讨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探讨范文

时间:2022-10-09 05:13:2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探讨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要求、改革动力以及评价指标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具体包含明辨大是大非善恶美丑的价值感、巩固科学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归属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使命感等四重意涵,这四层意涵逐层递进,最终落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养成上。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加强核心价值观对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提升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优化、发掘“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功能以及“双向联动”打造“风清气正”的德育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教育实效性

“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目标。面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与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出对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期待,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进而言之,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从而为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都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基于此,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价值意涵,并以此提出针对性提升路径,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时代视角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而获得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价值要求、改革动力以及评价指标的统一,它的提出深刻彰显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魅力,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价值要求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是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性质决定了立德树人明确的意识形态导向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按照主导意识形态确立的方向、目标并运用主导意识形态的内容开展教育,才能适应和推进社会发展的需要[2]。高校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用主导意识形态为大学生成长发展引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方向明确的“精神性产品”,这种精神性产品正是基于高校立德树人而为学生所确立的“德”。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价值要求的彰显。通过不断为大学生带来对日常生活实践能够起到持续性正向引领“精神性产品”的获得,用主导意识形态切实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情感价值需求,使得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实在在获得积极向上的主观精神价值,从而让自身思想健康合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获得感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获得方向明确的“精神性产品”为主要任务,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除旧布新”,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供给侧改革的内生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大学生提供“精神性产品”从而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产生影响,这就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能够向大学生提供能够引领大学生生活实践的“精神产品”,不断满足大学生对这一“产品”的需求。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有效供给能创造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产生也能倒逼供给,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强调大学生获得感正是应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凸显的新矛盾、新困境的现实需求,从满足大学生对“精神性产品”的需求出发,将有力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同时,这种基于对学生需求的满足,对于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都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各方面都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人、因时而异,面对当代大学生来自思想、道德、心理、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精神性需求”,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为出发点,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质量,不断矫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配置与大学生新需求不相符的情况,从而提高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对大学生现实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用精心打造的“获得感满满”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大学生受益终身。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评价指标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检验,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切实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是否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就《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答记者问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效为根本,将不断增强师生特别是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根本指标,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3]。“获得感”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指标,它将传统立足于教育者视野的评价标准转向大学生实际获得,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法到以大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为本实施理性疏导的一次重大升级,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由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到过程与结果并重、由强调教师科研成果到注重学生实际教学、由将教育要求与教学目标教条化到注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与实际需求的转变,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的体现。以大学生获得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判标准,将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反思自身教育方式与方法,提升自身教育能力与水平,使“有方法、有效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助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四重意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性质,决定高校必须要培养能够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历史大任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办党和人民放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时刻握在手中,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性质与方向。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明确意识形态导向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帮助大学生获得能够维护并巩固国家稳定与发展的社会主义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这既是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育人职责与使命。具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深厚意涵。

(一)明辨大是大非善恶美丑的价值感

大学生在面临价值选择时能认识自我、找准定位、理性抉择,形成明辨大是大非善恶美丑的基本价值判断能力,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4],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础性的获得。“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5]。从个人发展层面来说,这一价值感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基本价值判断能力,提升大学生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从而进行正确价值选择与价值实践;从社会和谐层面,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引领和谐社会建设,能够用自身“正气”,树立正确导向,匡正失范行为,让大学生成为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的推动者;从国家进步层面,培养价值感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价值共识和共同价值追求,巩固共同精神基础,进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帮助大学生形成明辨大是大非善恶美丑的价值感,是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面前的价值定力,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促使个体价值判断能力的提升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不断提升,进而直接影响个体价值实践,对社会和谐文明,国家繁荣富强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不断获得理性判断能力,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帮助大学生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追求,进而由“小我”转向“大我”,由个体层面获得到社会层面最后转变为国家层面的最高价值获得。

(二)坚定科学理想信念的认同感

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培养对科学理想信念具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理想信念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巩固科学理想信念的认同感,是对前进方向的指引,是奋斗动力的源泉,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本质需求。根据一项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甚至无信仰问题突出,存在一大部分大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持认同态度,同时还显示出部分大学生对中国未来发展信心不足。这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着信仰迷茫与缺失问题,甚至受一些西方思潮影响而出现信仰迷失状况。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当前,巩固科学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就是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撑,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信念,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进而使大学生对个人成长发展,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充满信心;使大学生在面对理想迷失、精神松懈时仍能重新振作,继续奋进;在面对纷繁复杂错误思潮与意识形态冲击时,能够坚持自我不被带偏,同时能够勇敢予以抨击。科学理想信念是胜利之“钥”,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胜利之门就无法开启。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让大学生直面人生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上的困惑与矛盾,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断以科学理想信念引领前进方向,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做好追梦者与圆梦人的双重角色。

(三)坚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归属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新时代实现新的历史使命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内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指出:“归属感和爱的需要”是人们最为重要的心理需要,人的“自我实现”必须要以满足这一需要为前提;缺乏这种需求,人们即使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跨越式”满足了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无法填补独处时内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这种需要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强烈归属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依靠与鼓励。使得大学生将个人发展置身于国家长远发展愿景时能产生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与底气;在满足“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迷茫与困惑之感,并且能够感受到其带来的坚强后盾;在前行的过程中能够认清自我真实需求,对未来充满期盼。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坚信的归属感,是对坚持“四个自信”的进一步深化。自信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以及内心的肯定,对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自信,是一种置于心理表层的自我肯定;而归属感则强调二者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与从属关系,坚信是比自信更高层次的心理获得,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由外在的认同到内在切实需要的转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信念而产生的归属感,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更加充满信心,进而将“价值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凝聚成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使命感

培养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使命感,就是要让青年大学生明确在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使命担当,以“小我”的梦想和价值的实现助力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完成,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高层面的获得。抓住大学生的思想,也就抓住了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使命感,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最高表达,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核心要义。增强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使命感,就是要不断提升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结合的自觉性,培养当代大学生在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事业中的“主人公”意识与担当责任感,激发奋斗动力,不断对自身状态进行调整、改进、提高,使大学生不断在大方向指引下朝着自身目标而努力奋斗,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广大大学生寄予殷切希望,他指出:“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7]。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正是每个中国人个体理想的实现过程,当代大学生是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明确大学生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大学生投身中国梦建设的使命感,使大学生在参与民族振兴宏伟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方式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获得社会主义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应充分发挥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合力作用。其中,思政课程是主导,必须发挥核心价值观对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优质供给是关键,必须提升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优化;载体创新是重点,应着力发掘“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功能;优良环境是保障,必须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线上线下德育环境对大学生获得感的保障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应统筹全局,充分发挥各方面要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综合作用。

(一)课程主导:加强核心价值观对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

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需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第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作用,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驳斥个人主义、和“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引导大学生培育投身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着力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思想潮流,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实践指引方向。第二,立足现实生活,做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知心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跟上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变化的节奏,认清他们的诉求,聆听他们的声音,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思想“同频共振”,让大学生不断在日常实践中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对自身学习生活的正向牵引作用,避免价值观教育成为僵硬的灌输和苍白的教条。唯有做到与大学生精神层面与价值层面的对话,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内在精神价值与切身利益相统一,大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唯有使大学生“真情”流露,才能提升他们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自主性与自觉性,进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由情感认同向理想信念高度提升,由心理层面肯定向实际责任担当转变,增强获得感。

(二)供给优化:提升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供给优化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应关注大学生所关心、所期盼,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首先必须强化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供给,意识形态导向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将意识形态教育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重视非意识形态方面教育内容的供给,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人情温度。其次,应坚持“立足整体兼顾局部”的思维方式推进思想政教育供给内容优化,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科学性。立足整体就是要坚持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从而避免出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价值引领之间的失衡;兼顾局部则是强调不同层次学生实际需求的差异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对全体大学生要兼顾特殊群体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最后,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并不意味着完全按照学生需求。大学生个体需求具有主观随意性及动态不平衡性,既有符合个体发展要求的正当需求,也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不相符的不正当需求;旧的需求不断解决,新的需求又不断产生。“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忽视教育者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能力,而是要促进教育者的供给与教育对象需求的供需互动,实现高位对接”[9]。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挥教育主导作用,不断适应这种多层次多变化的需求,牢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三)载体创新:发掘“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功能

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新的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应着力发掘“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功能。首先应深入探寻意识形态教育与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的内在契合点,让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坚定科学理想信念的认同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归属感,从而培养不同专业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高校应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科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充分认识二者在“立德树人”全局中的同等地位,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课程思政”稳步推进,使得高校育人工作既有知识传授,更有价值引领。最后,通过发挥“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功能来提升大学生获得感,需要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增强课堂吸引力。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要求自己坚定科学理想信念,明确政治方向,保证始终对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引导;同时各专业教师还要注重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提升与授课方式方法的改进。“课程思政”不是将德育与专业教育简单的堆积,而应切实探寻不同专业所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具体德育元素,使得德育工作在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发掘“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功能,将打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的局面,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为大学生带来全方位、多层面、全过程的收获。

(四)环境营造:“双向联动”打造“风清气正”的德育环境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要重视传统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显在影响,更要重视网络新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领域的潜在作用。对于现实校园环境而言,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以培育优良校风与浓郁学风为首要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领高校思想阵地,要着重以当前能代表党和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进思想引领高校校风、学风建设,不断激励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刻苦钻研,立志报国。所谓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学生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获得感自然而生。对于高校网络环境而言,高校要不断加强对自有的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的管理与优化,让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主流价值观念占领高校网络环境主阵地,确保平台自身“风清气正”。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自身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成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使命感,用亲历的故事赢得彼此的信任感,用经典的故事传递主流的价值观,用‘点赞’的故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10]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进而达到春风化雨、成风化人的效果,增强获得感。最后,高校应重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对网络平台中扭曲事实的言论要予以批驳,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牢牢掌控网络舆论话语权。高校育人环境建设不是一阵风,应久久为功,切实做好营造“风清气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获得感的提升与保障工作。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相统一的时代议题。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必须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价值意涵及其实现路径,才能为当代大学生打造方向正确、旗帜鲜明的“精神性获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获得感”为实践起点,将有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汪康 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jiaoyuqikan/hssfxyxb/72112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