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范文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范文

时间:2022-10-09 10:48:50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

〔摘要〕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机器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智能,过去专属于人类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越来越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因此,人工智能给人类劳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对人类来说这种挑战本身也是一种机遇,它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获得了全面的解放和自由,并有闲暇去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并改变财富分配方式,提高社会福利,以便逐渐向闲暇时代过渡。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劳动,人类解放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迅速兴起,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过去机械唯物主义曾说“人是机器”,即把人类看成是机器,如今变成了“机器是人”,即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类。机器的功能与人类越来越接近,人类能做的事情,机器也逐渐能够做到,人类的优势越来越少,机器对人类正步步紧逼。机器本来只是人类的劳动工具,但如今智能化之后变成了劳动工具与劳动者合一的强大力量。劳动能力本来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如今智能机器不但获得了这种能力,而且攻城略地、无所不能,而人类则步步后退,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因此,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挑战了什么?这种挑战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人类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从哲学上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向人类劳动挑战了什么?

作为一种颠覆式创新,人工智能在给人类未来带来全面解放的同时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它对人类劳动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千千万万的人们将面临失业,从而失去其最基本的劳动权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第一需要。本来,人类与其他一切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来分配劳动成果。如果劳动权一旦被剥夺,人类是否还成其为人类?人类将按什么来生产并分配其财富?据李开复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未来10年估计有50%的人类工作将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其中从事翻译、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会计、司机、家政等几种职业,预计将有90%的人被人工智能取代。〔1〕157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上的报告称,未来5年,人工智能技术将使全球劳动力市场出现颠覆性变革,全球15个主要国家的就业岗位将会减少710万个,上千万人将面临失业。〔2〕140牛津大学K.B.费雷和M.奥斯本检验了702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按照被取代的风险大小进行了排序,最终认为美国会有47%的工作面临被智能机器取代的风险,英国则有35%的职业可能被取代,而日本则高达49%。〔3〕344-345哪些工作未来最可能被智能机器取代呢?李开复提出了“五秒钟准则”,即“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人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1〕156有人列举了未来容易被取代的职业:会计、服务员、司机、文员、裁缝、保姆、车间工人、保安、快递员等等。〔2〕141归纳起来,从劳动特征来看,第一,简单、重复、机械;第二,不需要太多的情感交流;第三,不需要太多的人类灵感、智慧作出综合判断。凡是具有上述特征之一的劳动都容易被智能机器所取代。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斯•泰格马克(MaxTegmark)在其最新畅销书《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中给人们未来职业选择提出建议,认为在选择未来工作的时候首先要思考如下三个问题:“1.该工作是否需要与人互动,并使用情商?2.该工作是否涉及创造性,并涉及更聪明的解决方案?3.是否需要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下工作?”〔4〕162如果答案中肯定的成分越多,那么这个职业就越发安全。据他分析,教师、护士、医生、牙医、科学家、企业家、程序员、工程师、律师、社会工作者、神职人员、艺术家、美发师和按摩师等,因为与人打交道多,或者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因此相对来说比较安全。相比之下,电话销售员、收银员、货车司机、烘焙师和厨师,还有卡车、公交车、出租车司机等,这些职业就可能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律师助理、信用分析师、信贷员、会计师和税务师这些原本需要一定脑力劳动的工作,虽然不会完全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大多数工作任务将被自动化,因此所需的人数会越来越少。所以,他得出结论说:“那些高度重复、结构化以及可预测的工作看起来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机器自动化。”〔4〕162从表面上看,人工智能让人类失去的仅仅是工作,但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人工智能对人类作为唯一劳动者以及人类劳动权的挑战。首先,人工智能挑战了人类的存在方式。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类通过劳动来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生存条件,而“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5〕559人类在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体魄、发明了自己的语言、创造了生活所需的财富。人类一旦失去劳动,那就可能失去自身存在的基本方式。

虽然人类不可能会像其他动物一样完全依赖自然,但人类也可能会像其他动物一样成了不劳而获者。过去人类是世界上的唯一劳动者,而人工智能却让智能机器成了像人一样的劳动者,人类反而可能从劳动者中排挤出去成了单一的消费者,这样就可能动摇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其次,人工智能挑战了人类的劳动价值观。人活在世界中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体现出自己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价值。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它将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转变为人类生活所需要的财富。〔5〕55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是强调劳动对财富创造的重要性,认为一切财富都是由劳动而来,商品的价值主要也由社会必要劳动来衡量。因此,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最终都归根于人类的劳动。这就是说人类主要是通过劳动并创造财富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随着智能机器取代人类劳动,人类的价值就难以通过劳动来体现。此外,人类把劳动作为基本活动并通过劳动与社会的各类成员进行交流、交往,一旦失去劳动,人类就可能变为无所事事,以至在世界中被边缘化,因此失去人的存在感,失去自我实现的通道,更由此失去个人的社会价值。再次,人工智能挑战了人类的财富分配方式。劳动创造了价值,在资源没有极大丰富到按需分配之前,人类分配财富的最公平、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按照劳动付出量来分配,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按照某人的劳动时间、数量或质量,即他在劳动中的付出来分配劳动所获得的财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人类的劳动被智能机器取代后,人类就失去了按劳分配这一财富分配方式,必须寻找出新的分配方式。最后,人工智能挑战了人类的进步方式。人类身体的进化以及智力的提高,都与人类的劳动息息相关,可以说劳动是推动人类自身进步的基本动力。一方面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由此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劳动让人类不断改进劳动工具、劳动方式,由此推动着技术的进步。智能机器代替人类劳动之后,失去劳动的人类会不会由此就失去进化发展的推动力呢?一旦推动力消失,人类的进化、社会的进步会不会因此停止,甚至退步呢?泰格马克引用布莱恩约弗森的观点认为,智能机器大量取代人类的工作,可能会加剧如下三种不平等〔4〕119-121:第一,技术用需要更多技能的新职业取代旧职业,这有利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就可能彻底失去工作。第二,因为人类劳动的占比越来越低,财富将越来越被投资者所占有,智能机器拥有者所分得的蛋糕份额越来越大,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被颠覆,资本越来越压倒劳动力,因此劳动者将失去更多的话语权。第三,人工智能带来的数字经济通常只会让“超级明星”而不是普通人受益,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将个别明星级人物的能力和名声无限放大,出现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现象,致使贫富差距越发拉大。因此,人工智能带来的对人类劳动的挑战,不仅仅是劳动问题,它还将涉及财富分配、公平公正等更多深层次问题。

二、这是人类劳动全面解放的开始吗?

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引发了人类的恐慌,不少人觉得这挑战了人类的生存底线。例如,斯蒂芬•霍金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目前最糟糕的发明创造,它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不过,也有人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欢呼,认为它将带来一个不需要工作的社会,由此人类将得到彻底的解放。〔4〕30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是魔鬼还是天使?它的本质是什么?从技术本质来说,人工智能无非也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发明与创新,只是创新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别罢了。技术哲学认为,任何技术都是为了替代人类劳动,都是让人类逐渐从劳动的辛苦中摆脱出来。马克思和技术哲学的奠基人恩斯特•卡普早就从经济学或哲学视角对技术的这种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器官延长说,认为任何技术都是用来延长人类身体的器官,从本质上来说各种技术无非是人体器官的延长。〔6〕209-210这也就是说,人类起初与其他各种动物没有区别,都是依靠自身的各种天然生成的器官在自然界中获取现存的各种资源,以此来维持个体和种群的生存。人体的各种器官是人类生存最原初的劳动工具。为了克服人体器官的局限性,人类开始利用石头、棍棒等原始材料来延长、放大人体器官的功能,并以此来减轻器官的痛苦。德国技术哲学家恩斯特•卡普是与马克思同时代的学者,他在自己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技术的本质问题,提出了与马克思的器官延长说相类似的器官投影说。卡普认为,人体器官是最原始、最天然的劳动工具,但这种工具低效、辛苦、受限,于是人类将自身器官的形状、结构、功能投影到其他器物上,形成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技术工具或机器。〔7〕他认为,人类的各种技术发明、创新都是人类自身器官的模仿,无非有些是简单的外形模仿,有些是内部结构的模仿,而更复杂的是人体功能的模仿。从马克思的器官延长说和卡普的器官投影说可以看出,任何技术从其根源与本质来说都是对人体器官的模仿,从目的来说都是试图代替人类器官,以此减轻人体器官在劳动中的艰辛程度。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本身并没有与过去的各种技术有本质的区别,可以说人类发明各种技术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它们去替代人类,不能替代人类的技术不是好技术。既然技术的本质都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最终目的都是替代人类劳动,那么人们对过去的各种技术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为什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却大惊失色,不少人惊呼“狼来了”呢?这主要是因为其所替代的人体器官部位及其重要性具有重大的区别。人类劳动的完成需要工具、动力和智慧等三种要素,分别对应于物质、能量和信息。

在发明和使用工具之前,人类完全依靠自身,以采摘、打猎等来维持生存,与其他动物没有区别,即人类将肢体作为工具,依靠自身的能量作为动力,靠自己的智慧来维持生命。在蒸汽机出现之前,所有的技术都是工具性的技术。所谓工具性的技术,指的仅仅是模仿和代替人的肢体,它们不带动力,必须以人力作为其动力并由人来操作和使用,人的能量转换为工具的动力。在蒸汽机出现之后,技术不但具有工具功能,而且自身具备了动力,能够进行能量转换,人不再需要充当工具和动力,仅仅是作为操作指挥的使用者,这些不依靠人类提供动力的技术物被称为机器。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种机器逐渐取代了作为工具的人类肢体以及作为动力的人类身体。但是,这些机器即使再强大也还需要人类来操作、控制,离开了人的智慧,机器仍然是一堆废物,因此人仍然能够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人脑是人体的指挥机构,人体各器官的指挥、协调、控制全部由大脑来完成。大脑的结构最为复杂,以往的技术无法对其结构或功能实现模仿,因此所有技术都必须依靠人类的大脑来作为信息处理机构。电子计算机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的大脑及其思维功能也被延长或投影为器物装置,这样人类的所有器官都完成了功能的外化,人体已经不再具有其他外物难以做到的东西。这也就是说,智能机器能够自动完成工具、动力和指挥的全部功能,可以不再需要人类的参与就能够完成原来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人类一下子没法在劳动中找到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已经知道,对人类功能的取代是技术的基本功能。如果某项技术最终不能代替人类的某项功能,那么这项技术也就可能被人称为“屠龙之术”,缺少了对人类的实用价值。在工具技术时代,各种工具已经开始取代人类,不过它仅仅取代了人类作为工具性的肢体。此时的工具性技术就已经比人类强大,比如斧头可以方便、利索地砍树、劈柴等,而人的手基本上不可能做到。在机器技术时代,各类机器不但代替了人类的工具功能,而且其强劲的动力战胜了人类的有限气力。例如一台蒸汽机或内燃机不知要超过多少人。因此,从替代或超越人类来说,从人类发明各种技术开始,多种多样的技术就从不同方面超越人类或取代人类。如果说工具和机器还仅仅取代人的体力劳动,那么智能机器则因为其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而逐渐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这样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合二为一,人类的劳动功能被彻底取代。工具的出现,人类还可依仗体力和智力生存;当机器出现的时候,人类还可以依仗智力生存;而智能机器的出现,人则彻底被取代,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再也难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人类不得不惊呼“狼来了”。迈克斯•泰格马克在其《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进化与重生》中引用汉斯•莫拉维克的海平面理论形象地描述了技术对人类的取代过程。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例如语言表达、语言翻译、定理证明、社会交往、艺术创造、程序设计、科学研究等,莫拉维克将其表述为一座座丘陵或山峰,并称之为“人类能力地形图”。

人工智能则像水一样,均匀地分布在宽阔无边的任务区域上。人工智能的增长类似于水面的上升,首先被淹没的是人类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等初级能力,随后则是“定理证明”和“棋类游戏”等中级能力,智能水平再增长后人类更高级的能力,如“社交互动”“手眼协调”等高级能力也被淹没。不断进步的机器智能最后把所有的人类能力岛屿都淹没在水中,人类不得不建造“方舟”过上新的航海生活。〔4〕71-7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往的技术只能部分地取代人类劳动,人们被取代之后可以转向复杂程度更高的“山峰”,而如今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带来机器对人类的全面取代,它将淹没人类生存的所有“山峰”,由此不得不全面改变生活方式,只能依靠“方舟”浮游于海。从历史来看,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或进步,总会有一部分人的劳动或工作因被新技术所取代而失业,因此不得不面临转型。转型的方向总是从技术含量低的“低海拔”地区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海拔”地区。这种转型对能力强、智商高的人群来说当然问题不大,但是,从事低技术含量工作的人群往往是文化水平偏低、适应能力较差的一类人,因此对他们来说转型并非易事。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让凭智力吃饭的人们也逐渐丢失饭碗,这让人类不得不担忧自己的未来。在目前依然是按劳分配的社会财富分配体制下,失去了劳动机会也就失去了对社会贡献的机会以及分配财富的机会,因此人们在人工智能大潮逐渐逼近之际表现出“狼来了”的担忧就显得十分合情合理。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大部分人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让人们感觉无所适从、无处可逃,因此人们普遍表现出惧怕、担忧的情绪,甚至想方设法阻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因为从短期来说,人工智能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转型的痛苦,甚至彻底丢失工作的机会。但是,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却是彻底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8〕我们已经知道,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减轻或取代人类劳动,让人类从以往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工具的发明解放了人类的肢体,人类不再直接用四肢充当劳动工具,而机器的发明让人类从工具和体力中解放出来,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转向体力消耗更少的脑力劳动。但是,脑力劳动也一样的耗神费力,因此人类也需要能够由机器取代,实现脑力劳动智能化和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让人类全面解放的长期梦想有可能得到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将工具、动力和智力三位一体,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决策、自动控制,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人类不知疲倦地生产出巨大的财富。人类从此可以摆脱过去长期奴役人类的繁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摆脱劳动对人类的长期异化,获得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过的人类全面解放。不被劳动束缚的人类终于可腾出时间和精力从事过去想做而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可以充分享受不受劳动束缚之后的闲暇,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有些人会担心,人类一旦失去劳动机会,那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呢?这主要是长期以来的繁重劳动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其实不需要从事繁重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人们,可以尽情地从事自己想做而没机会做的事情,比如休闲、旅游、娱乐、阅读、政治、宗教、科学探索、艺术活动、人文关怀等,还有大量的事情等待人类去从事,人类可以在新的领域重新找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8〕总之,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只不过是更复杂、高级的人类大脑的延长或投影罢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技术一样必然要代替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更加彻底地全面取代体力和脑力劳动,这在短期内必然带来失业和转型的痛苦,但从长期来看,这正好是人类全面解放的开始,从此人类可以全面摆脱劳动对人类的异化,走向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

三、人类劳动该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面对人工智能的滚滚浪潮,我们该怎么办?是捣毁智能机器还是提升自身能力?是接受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现实并改变自我,还是在哀叹声中抗拒人工智能?无论如何,人工智能必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抗拒的深刻影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改变自我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首先,以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方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智能是一种具有‘意向性’和‘意义’的心智运作过程。”〔9〕人类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有两种心态和方法,即消极的心态和被动的方法以及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观问题是首要的问题,不同的世界观所观察到的世界是不同的。科学哲学中著名的观察渗透理论也认为,理论立场不同,所观察的结果也完全不同。在如何对待人工智能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方法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进步,虽然长期来说是人类的福音,但短期来看,特别是对劳动权由此被剥夺的那部分人来看,可能是灾难性的阵痛。因此,他们首先就采用消极的态度和被动的方法来应对。在古代中国,老庄就号召人们要学会拒绝机器,坚持纯粹手工,因为他们担心机器可能带有“机心”,人类由此变得投机取巧,离开机器,人类可能无法生存。在蒸汽机等动力机器大面积走向工厂之时,19世纪的英国卢德分子带头捣毁机器,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捣毁机器运动,他们希望由此来保住自己的工作和劳动权利。但是,新技术一旦出现,其进步的力量就会十分强大,以至于任何阻挡进步的力量都像螳臂当车。

历史的车轮还是滚滚向前,碾压的只能是没有随时代进步的那些人。这次的智能革命也像历次的技术革命一样,人类很难阻挡其发展、前进的脚步,改变的只能是我们人类自身。所谓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方法就是应该认识到技术进步的积极意义,并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时代、新生活。我们已经知道,技术的本质就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或投影,其根本目的就是试图模仿人体器官的功能并最终取代人体器官。因此,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人类的某项工作或劳动,这本身就是历史的进步。我们人类不是要去捣毁机器,回到没有任何工具、机器的原始生活。我们从常年累月被束缚在繁重的劳动中,到八小时工作制,再到五天工作制并享有各种假期,就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即机器代替我们人类去劳动并创造财富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短期的利益而阻碍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可能彻底取代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短期内会带来失业、转型等困难,但最终它将人类从各种繁重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并采取主动的应对策略。其次,重新确立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树立劳动是手段而非目的的观念。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前,任何劳动都离不开人类的参与,因此人类与劳动几乎相生相伴。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劳动让人从诸多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之王。人类劳动也是人类财富增长的源泉。工具的发明只是不再需要肢体做劳动工具,但仍然需要人类来使用劳动工具。机器的出现虽然减轻了人类的体力,但机器必须有人类的参与才能发挥其作用。无论是工具时代还是机器时代,人类都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劳动者,离开了劳动者,工具和机器都不可能自动生产劳动,自动生产财富。人类及其劳动是财富增长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相结合,才能够创造出财富,所以在智能机器成为新型劳动者之前,人类是唯一的劳动者,由此可见劳动对人类及社会的重要意义。只是由于智能机器的出现让人类突然失去了劳动的机会和权利,因此一下子使人难以接受。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劳动只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但它不是人类生活的目的。

如果不需要劳动而财富又能自动增长,我们人类何乐而不为呢?能够“不劳而获”,这不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吗?因此我们要树立劳动是手段而非目的的观念。减轻劳动强度,摆脱劳动束缚,走向自由生活,是我们人类追求的目标。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让我们“不劳而获”这个梦寐以求的目标有了实现的可能。经过漫长、艰苦的人类劳动,特别是近数十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发明创新,人类终于有可能摆脱长期奴役、异化我们的艰苦劳动,因此我们要重新评估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以积极的心态欢迎智能机器对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全面取代,把美好生活作为人类的生活目的,不要把作为手段的劳动异化为目的。再次,改变分配方式,加大税收调节,提高社会福利,让智能红利惠及每一个人。在智能时代来临前,劳动不但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分配财富的主要手段,按劳分配是人类劳动获取报酬最公平的准则,是最公平、公正的财富分配原则。在智能机器取代人类劳动之前,人人几乎都参与各种劳动,并由此来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财富,因此劳动是人类生活财富的来源,是获取财富的根本。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以及智能机器对人类劳动的取代,一下子打破了这种准则,因此让人们感觉失去了参与财富分配的能力和资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生产力将快速增长,虽然不少人的工作被智能机器取代,但生产力反而将大幅度提升,因此为社会福利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过去的按劳分配的财富分配制度在生产力强、社会财富多的智能时代就不太合适,必须逐渐走向全民保障、共享财富的新分配制度,并逐渐向按需分配过渡。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必须将劳动与分配分离,让失去劳动权的人们不会因此而失去财富分配的权利,这样即使不再从事繁重的劳动,人们仍然无需担心生活,担心未来。在智能时代,某些人可以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无人化生产,而且可以将生产规模无限扩张,因此智能时代的产业往往出现一家独大、绝对垄断的新情况。这种情况下,财富可能高度集中于个别人手中,其他人怎样共享人工智能新技术带来的大量财富呢?一方面,财富高度集中于个别人之后,这些少数人很难完全消耗这海量的财富,因此最终将通过慈善、捐赠等手段还富于民,因为只有这样民众才有消费能力,拉动社会的发展并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税收的征管,让财富能够以税收的形式成为国家提高社会福利、保障社会公平的保证。正如泰格马克所说:“人工智能驱动的经济不仅可以消除忧愁和苦差,创造出富足的物质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它还能提供许多美妙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今天的消费者尚未意识到的需求。”〔4〕158智能机器创造的大量财富,逐渐可以将劳动与财富分配相脱离,让大众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在持续变大的经济蛋糕中,只需要切下小小的一块进行重新分配,就能让每个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社会财富的大幅增长以及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就能将人工智能对失去劳动权的人们的伤害降到最小。最后,人类必须提高自身的智慧水平和能力,以便寻找更加智慧的新型劳动。从目前来看,智能机器在智能方面的确超出人类一大截,在数据采集、存储记忆、数据计算、数据推断等方面,我们人类已经大大落后于智能机器,人类不是机器的对手。从近几年的围棋人机博弈,机器完胜棋手就可见一斑。棋圣聂卫平说,人类战胜机器的唯一可能就是拔去机器的电源。被AlphaGo打败的围棋冠军柯洁更是把Al-phaGo当作神一样的存在。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在体力、智力方面胜过人类,但在情感、意志等方面,机器还无法匹敌人类,因为人工智能目前仍是有智力没智慧。在数据丰富的情况下,机器可以通过学习快速获得经验,通过因果性或相关性快速作出决策。但是,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机器则不如人类。人类凭着自己特有的智慧,即使数据不足,也能靠直觉作出判断与决策。德国哲学家康德把人类的能力分为知、情、意三大类,并对应于其“三大批判”。康德认为,科学可能在认知方面所向无敌,但面对情感、意志则无能为力,因此留下了两个没有被科学侵占的地盘。人工智能正好以此相对应,在智能方面人类已经无法匹敌,但在情感、意志方面,机器还是傻瓜。所以,人类未来应该利用自身智慧,从过去的体力、智力领地撤到利用情感、意志的智慧领地。李开复预测:“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缜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复杂的决策,每个具体判断并非人脑可以在5秒钟的时间内完成,那么,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你的工作是很难被机器取代的。”〔1〕155比如需要利用自身智慧、创新能力的教师、医生、律师、导演、设计师、心理学家、大法官、科学家等,虽然重复、枯燥部分可能会被智能助手来做,但这些工作还是人类的地盘,很难被机器彻底取代。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必须发挥自身的智慧优势,从事更加智慧的工作。面对汹涌的人工智能浪潮,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应对,特别是从事简单、重复、机械工作的人们,本来其文化程度就偏低,学习能力偏差,因此他们很难实现成功转型,很难转变为需要更加情感、智慧的工作。这些人的失业可能是永久性的,从此其劳动权彻底被剥夺。他们的未来生活只有靠提高社会福利、改变分配制度来解决。但是,其他大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们,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智慧水平。被人工智能解放出来的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来学习提高,而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的保障又让人们衣食无忧,由此更有条件静心学习和提高,因此教育改革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以便培养能够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型人才。人类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构筑智能机器难以企及的智慧高峰,另一方面人类更能够充分享受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全面解放后的美好生活和全面发展。这样,未来的人类依然能够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并且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人依然有人的用处,即人类更加凸显出人类从未有过的自身价值。

作者:黄欣荣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挑战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