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探究范文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探究范文

时间:2022-09-21 03:59:26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探究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摘要: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变,资源配置方式转换,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表明,只有在“利益者共同体”的框架下,协调好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合理构建校企合作组织框架,打造校企合作新载体,促进优质资源跨界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利益者共同体”

一、引言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变,资源配置方式转换,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正在逐步向纵深推进。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独立主体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发挥合力效应,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但现实的状况是,由于学校和企业对战略目标、合作基础、预期效益等问题的认识不一,加之国家对校企合作缺乏具体可供操作的政策及实施方案,校企合作很难实现深度融合,尤其是对没有产业行业背景支撑的高职院校而言更是如此。校企合作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外部公共性且关联多方利益的综合教育活动,它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活动,结成相互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1],并在办学实践中呈现出职业性、协作性、互利性、多维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征[2]。基于此,职业院校需要深刻把握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主动拓展办学空间,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以“利益者共同体”的框架构建多方共赢的合作载体,促进校企合作互融互补、协同发展,提升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校企合作:“利益者共同体”框架下的推进思路

校企合作需要共同使用资源、整合资源的组织载体。基地建设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载体之一[3]。共建实践、培训、科研为一体的合作基地,是实现校企双方资源整合最为合理的途径[4]。从目前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和管理的现状看,由于基地建设投入大,预期收益不确定,政策约束力和驱动力不强,合作缺乏协调服务的第三方等原因,企业对基地建设大多持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基地共建变成了学校的一厢情愿,基地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因此,如何搭建校企合作组织框架,重构校企合作新载体,突破基地建设瓶颈,将成为激活校企合作办学活力的关键问题。实际上,校企合作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是一种利益相关者联盟[5]。联盟的参与主体一般基于共同的目标、价值创造、利益获取结成合作关系,通过特定的资源整合机制获得各自欠缺的发展性资源,并以制度安排规范参与行为,提高合作效能。同样的,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也需要以联盟理念为指导,在“利益者共同体”的框架下进行。对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要务的学校来说,推动合作基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是其适应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然选择。职业教育必须融合行业、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应具备“职业性”“地方性”“行业性”等特征[6]。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自身的专业特点、优势和发展需要,寻找企业群或者产业群,尤其是在产业集群核心区域建设合作基地,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共赢。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参与是企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只有能带来回报的教育投资才能受企业欢迎和被接受。由于现代企业竞争异常激烈且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对改善人力资源结构、提升高素质人才技术贡献率等方面是有切实需要的[5]。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等外部资源,校企合作存在合作共赢的客观基础。但目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主要表现为企业参与度不高。原因主要包括体制机制障碍、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太高等等,造成企业收益甚微或者预期收益不确定,企业对技术成果转化和人力资源储备信心不足。所以,校企合作要以双方的需求为基础,通过重构合作载体,实现持续创造价值的目标。政府的“政治性”和教育的“准公共性”,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利益相关者。职业教育可以在促进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责无旁贷地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7]。首先,政府应通过颁布政策、法律法规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加快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政府应对职业教育进行资金和资源的直接投入,以弥补学校和企业的投入缺口。再次,政府应协调解决校企双方合作中的问题,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和水平。只有在政府统筹下,政府、学校、企业才能成为紧密的利益者共同体,真正筑牢校企合作的基础。

三、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

遵循“利益者共同体”的思路,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借助校企合作办学新载体,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1.发挥“两基地、一中心”功能,优化专业及校企合作布局根

据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学校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选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作为校企合作的突破口,确定“专业群+产业群”的推进方式,即专业群服务产业群,专业建设融入产业发展,构筑“两基地、一中心”的合作办学新载体。

(1)构建“两基地、一中心”平台

2012年,学校与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了“九龙创意产业基地”。该基地以艺术原创设计为目标,以动漫影视制作为核心,建设相关专业群;以项目为引导,“教学做”一体化,开展技术服务、产品创新研发、文化传承推广等,致力于推动市、区创意产业发展。2013年,学校与合川区人民政府、相关企业合作,共建了“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该基地建设软件技术、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群,力求实现“服务、创业、孵化”一体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中小企业成长,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两基地”先后入驻企业37家,构建了集实习实训、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社会培训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合作平台。2013年,学校成立“嘉陵江发展研究中心”,并在中心内组建了11个研究所(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成立了14个科技创新团队,覆盖了学校所有骨干专业,涉及工、管、经、艺术等领域。该中心为实施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社会服务搭建了平台。

(2)打破传统办学体制桎梏,激活办学活力

学校“两基地、一中心”在“利益者共同体”的框架下共生共存。“一中心”下设的研究所(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全部集中在“两基地”。各研究所(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对应相应的专业群,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和科研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技术服务和研发。在学校充分授权和基地管理委员会的协调下,行业企业与专业对接,行业企业的负责人与专业负责人合作,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专业+工作室”“专业+创客+企业”等形式多样的合作,努力实现对传统单一办学体制的突破。

(3)建设新型校企合作实体,优化专业及校企合作布局

学校努力促进电子信息、市场营销等特色专业建设,延展基于“两基地、一中心”的校企合作功能,对接重庆市主城核心区、都市发展区和城市拓展新区内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重庆水土工业园与重庆云计算投资运营公司共建了云计算技术服务与推广中心,与浪潮集团重庆分公司共建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并将与北部新区管委会共建国际服务外包学院,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共建京东方学院,不断优化专业及校企合作布局。

2.建立合作办学制度框架及信息平台,激活办学机制

(1)构建合作办学管理新体制

2014年,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25家单位携手成立了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定了《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政行企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章程》,共同探索“政行企校”协同互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截至2016年初,该合作发展理事会成员单位已增至37家。通过“政行企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的运作,学校加强了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通对接。为更好地促进“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和“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合作办学的功能,学校还与企业共同成立了基地管理委员会,对两个基地实施具体管理。

(2)健全完善“五共同”合作办学运行机制

学校与合作行业、企业确定了“目标共同定、资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责任共同担”的“五共同”基本原则和要求。各二级学院分别组建了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作为合作项目实施的管理者,主要从专业(群)建设的层面进行议事及合作,延伸了学校合作发展理事会的职能,健全完善了校企合作的组织体系。与此同时,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人员加入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使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得到进一步增强,使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3)加强合作办学制度及信息平台建设

为保障校企合作长效运行,在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指导下,学校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产业基地管理办法》等16个制度性文件,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制度新框架。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协同基地管理委员会,为进入基地的合作企业开展咨询与服务。为加强学校与理事会成员单位及入驻基地的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设立了集校企合作门户网站、合作项目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网络教学实施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共享管理平台,使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得以顺利进行,提高了管理运行效率。

3.校企深度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新路径

学校以“两基地、一中心”为载体,开展“筑巢引凤”行动,积极引进企业、企业家进校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将先进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使学校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借船出海”策略,走进产业园区,进入企业中,共建“企业学院”,既开展学历教育及各种技能培训,也开展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

(1)探索“双主体”办学新路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学校与重庆德克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内合作共建德克特信息学院,并于当年招生,实施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在真实的职场岗位环境中培养人才。校企双方人财物资源共享,该学院的组建由学校出场地,企业出资金,理论课在学校学习,实践课在企业学习,师资队伍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双方共同享有。在管理体制上,打破了学校作为独立主体的办学模式,试行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学校方派出院长和书记,企业方派出执行副院长,并组建专、兼职教师团队,辅导员和企业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的“企业学院”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引入教学过程中,旨在使学生在就读期间完成从“社会人”到“企业人”的转变,为毕业后就业打好基础。

(2)开展“现代师徒制”试点

学校根据某些专业及行业企业的特点,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师徒制”试点。学校将十余家重庆动漫、艺术设计领域的龙头企业引入九龙创意产业基地,采取“合伙制”的方式开展深度合作。聘请中国动漫大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专家等为兼职专业带头人,建立4个大师工作室、9个教师工作室,聘请20余名企业高管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导师。设立“巨磊班”“贝思班”“海酷班”等创新实验班,融传统师徒相授与现代学历教育于一体,探索“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业与作品合一”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新路径。

(3)搭建大学生自主创业平台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方式大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依托“两基地、一中心”建成了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心。该中心具有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实施跟踪、成果孵化等功能,为学生搭建起创新创业实践以及与企业家交流的平台。(4)建立多功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学校骨干建设项目五个特色专业群的带动下,学校其他各专业也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发挥“两基地、一中心”功能,与企业共建融“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有效载体。

四、结语

总之,发展职业教育,需要着力推进校企合作,突破学校办学的体制机制障碍。只有在“利益者共同体”框架下,协调好合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合理构建校企合作组织框架,打造校企合作新载体,促进优质资源跨界整合,才能真正实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培,南旭光.现代职业教育“三融合”发展机制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7):8-11.

[2]吴建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J].高教探索,2015(5):87-90.

[3]刘霞.以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6):107-108.

[4]刘晓明,徐旭水,等.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资源整合机制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35-37.

[5]甘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的模式创新[J].职业教育,2015(3):107-110.

[6]金辉.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应然路径[J].教育研究,2010(4):56-59.

[7]刘晓.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3(1):116-118.

作者:王颖 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探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