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建筑文化与戏曲文化的研讨范文

传统建筑文化与戏曲文化的研讨范文

时间:2022-01-27 04:20:42

传统建筑文化与戏曲文化的研讨

1以浙西地域为中心的戏剧文化溯源

本文所指的“浙西地域”是指以浙江衢州为中心,含纳了金华、丽水、杭州的部分地区,这一区域属历史所指“浙东”多山地区,其地理位置接近,在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及文化特色等方面均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该地区西邻古徽州,南接闽北瓯越,东连江浙水乡,在社会文化变迁进程中,亦呈现出多元风格乃至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浙西地域最为流行的地方戏种当属婺剧。婺剧拥有400多年的历史,包括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和时调这六大声腔,被誉为“中国南戏的活化石”,流行在浙江金华、衢州、严州(建德)、处州(丽水)地区和台州的部分县市,以及江西的东北部、安徽的南部和福建北部一带。婺剧流行的这个区域,正是以衢州为中心的方圆200公里左右地带。浙西地域古属山越民系,婺剧之形成始于地方山歌、小曲,后来在周围戏曲的流入交融下,逐渐形成相较固定的风格。浙江地方戏曲中的越剧是流行最广、知名度最高的的一个戏种,在浙西地域同样深受人们喜爱,也广为流行。

浙西地域戏剧文化的变迁与该地域地理环境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从浙西北流入的昆腔和海盐腔算是地方正统外,浙西地域最为流行的当属高腔。婺剧高腔又名西安高腔,形成于衢州一带,因衢州古称西安而得名,西安高腔又可溯源于明代的赣东北的弋阳腔。而作为弋阳腔嫡系的赣剧,同样又一定程度受婺剧唱腔的影响,主要分高腔、昆腔、弹腔三大类。婺剧徽调是从安徽流入的,皖南入浙主要有两个通道,一走杭州临安,一走衢州开化,而后者则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运输线,由古都京城经古徽州府,横贯衢州府的开化、常山、衢县、江山,穿越闽北以达南海诸港,这条通道既是中原文化南输的必经之路,也将徽调带入浙中、浙西南地域。相较之下,由于闽越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渴求,一般都是以吸收嬗变为主,而少有外输,戏曲文化业无例外,如福州、闽北流行的昆曲、徽戏、高腔、越剧等,当由衢州传入。作为浙西地域重心的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川陆所会,四省通衢,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历史上与周边地域的文化交流广泛。

2戏剧文化背景下的浙西地域建筑文化变迁

浙西地域因所处地理位置邻接赣皖,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主要经皖南、赣东北徙入,也是徽商经营重镇,因而衢州建筑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此影响,亦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柯城、衢江、开化及常山等区县,其传统建筑形制、聚落特征与古徽州府治相仿;以廿八都为代表的江山市,其风格则在徽派建筑的基础上杂糅了闽北、赣东南等处建筑特征,有一定的特色。浙西地域传统聚落、建筑型制以及建筑艺术的形成和表现,都显示出了与传统戏曲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2.1传统聚落与戏曲文化

据史料记载,秦汉以前浙西地域土著人口稀少,在此后“永嘉之乱”、“靖康之难”等战乱中,大批中原族众迁徙入衢;嗣后,清耿精忠、太平军叛乱,衢州作为主要战场,人口锐减,随后由温州、台州及闽、赣、皖等地迁入大量人口。因此,浙西地域传统聚落人口组成以单性宗亲聚族而居者为主,这种聚落布局,往往以家祠、支祠、宗祠为聚落中心,其他民居院落环绕其周围,层层外扩。浙西地域祠堂的兴建源于宋朝,而兴于明清。早期祠堂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宗法制度与祖先祭祀等礼仪文化,是供奉祖先牌位或族众议事的一个场所,更是聚落的精神中心。随后,在南孔文化、程朱理学的影响下,人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也达到了相当程度,大量的私塾兴盛,但不能满足族众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祠堂成为族学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祠堂的功用,显得更为世俗。

浙西地域传统村落流行过“小年”,在节日期间,举村欢乐,以能邀请亲朋好友相聚为荣,随着元朝以来地方戏曲的兴盛,诸如“小年”这一类重要节日或庙会,则一定要邀请附近戏班演几台地方戏予以助兴。当地村民勤劳质朴,村风淳厚,闲时看戏是男女老少主要的娱乐活动,在“戏曲”这个小舞台上所演绎的大人生带给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戏曲不仅仅丰富了生活,更是一个课堂,它劝导人们弃恶扬善,爱国、爱家,追求和谐。随着人们对戏曲文化的热爱,许多家族亦在寿诞之日摆戏同乐。早期,在村落空旷处垒一土台以搭建露天戏台,但不能避风雨,音质效果也不佳,戏台转向室内也是必然,因此,处于家族、宗族重心的祠堂则是戏曲演绎的最佳场所,从而祠堂又增加了一项传播世俗文化的功能。

2.2祠堂建筑形制与戏曲文化

徽州虽流行徽戏,但在民间的喜爱程度远不如泛徽州地区的浙西及赣东等地,如江山张村只是一个2平方公里、2000余人的村落,却仍遗留有5个祠堂古戏台,而衢州大多数传统聚落均有祠堂古戏台,只是被破坏未有复建,也有近些年重新营建的,如柯城严村从祠堂到戏台都进行了原址复原。早期祠堂并不具备传统剧场功能,为了迎合戏曲演出,需要对功能布局进行适当调整。一般祠堂分门厅、前厅、中厅、后厅等多进(见图1),后厅主要用以供奉祖先牌位,宜静谧不受扰攘;中厅是祭祀及议事场所,也是祠堂内外空间的过渡,且空间较小不能延拓,宜独立封闭;唯前厅与门厅相对,中间隔一大天井,空间开阖有度,适宜开展公共活动如戏曲演出等。在这个由前厅、天井、门厅以及两侧围廊所形成的空间,门厅最适合布置戏台,因其空间有限并不适合作为观众厅,而进深较大的前厅则可以容纳更多的观众,结合围廊、天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演空间的需要,同时中厅倒座的阁楼层也能作为看台。

在门厅处布置戏台一定程度上影响出入交通,存在一定的不妥。祠堂南向通常设置三道门,中门除重要时日开启外,一般闭锁,平时都是从两侧边门出入,这为门厅布置戏台提供了思路:将戏台分为中间主台和两个侧台,侧台主要是道具、配乐所在,可以相比主台适度抬高,以保证台下人流正常出入;主台台柱提升至五尺以上,可以保证中门一般通行,同时中央通道上方以活动盖板作为戏台台面,当中门打开时,可以掀去盖板,以确保主通道顺畅、气派(见图2)。在原本肃穆的宗族祠堂里,融入了地方戏曲喜怒哀乐等要素,为保证这世俗的文化,不惜改变原本规整的建筑形制以适应戏曲演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有利于聚落族众间的和谐相处。

2.3传统建筑艺术与戏曲文化

浙西地域传统建筑的艺术处理手法丰富多样,在建筑的梁架结构、顶棚、墙面、台基以及隔断隔扇等细部均有巧妙体现,在融入了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后,更具备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该地域,人们崇尚南孔文化、程朱理学,而广为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目也往往以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为准绳,倡导“真善美”,从而在建筑装饰艺术上也体现了这些发人深省的戏曲画面。传统建筑壁画由来已久,是壁画艺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载体主要是建筑室内墙壁、顶棚、梁柱以及地面等,其表现形式以彩绘为主,偶尔也有结合壁挂、浮雕等工艺手段的表现形式。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制约下,聚落建筑空间的装饰手段有限,而建筑壁画艺术(如彩画)往往可以不受影响地用以改变室内空间的单调,使物质化的建筑空间可以转向深富内涵的精神空间。传统壁画题材以代表吉祥富贵的自然景观以及历史记载的具有警醒功用的历史典故为主,而浙西地域的传统建筑壁画遗存则更多的展示了地方戏曲故事的某些片段,如江山二十八都的水星殿的藻井、壁面有二十余副婺剧戏曲画面,有昆腔戏,也有高腔、乱弹和徽戏。这些壁画用一个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来体现世俗的观念与追求,如婺剧徽戏壁画《增寿图》源自“南柯一梦”这个典故,突出“善有善报”的道德观;婺剧昆腔壁画《双下山》中生动地刻画了小尼姑向小和尚大胆表露爱慕之情,此壁画鲜活地表现了冲破封建佛门的一对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婺剧徽戏壁画《武松打店》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武打画面,拓显了人们对侠义精神的崇尚与敬重,等等。

楹联是浙西地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学表现题材,无数博大精深、耐人寻味的戏联是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精品。如衢州某戏联“六礼未成,顷刻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间金榜题名”,展现了戏曲虽短却能映射世间百态;如“前者欢迎后出席;此方唱罢彼登场”,以讽喻官场走马灯似的上上下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使人既领略戏台艺术的一般规律,又顿悟人世舞台的深刻哲理;又如“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看戏不如做戏苦;凡事都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抒发了梨园子弟疾苦的无限同情,同时也劝诫世人务必洞悉仕途之坎坷、宦海之险恶。戏曲文化题材除了体现于壁画、楹联外,在建筑木雕构件如牛腿、隔扇窗花以及门楼门罩上也常有体现,在砖雕石雕构件如门头、匾额以及漏窗等也常觅踪迹,戏曲文化与建筑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3结语

当前,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正全面展开,但更为关注当代文化形式,如文艺大篷车、广场集体舞蹈以及对健身器材和娱乐场所的投入,而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却相对滞后,传统文化虽然需要耐心培育且投入较多,但其丰厚的内涵则更能凝聚人心唤起记忆,指引人们和谐向善,邻里和睦。以衢州为中心方圆200公里左右的泛徽州文化地域,崇尚南孔文化、程朱理学,其核心是引人向善,这也反映在以婺剧为主的地方戏曲题材更多地选择了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故或地方人文。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农村和农民,婺剧是大众艺术,更是农民的艺术,在繁荣农村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浙西地域的戏曲文化以建筑为载体,建筑文化的变迁也伴随着地方戏曲的发展,相互影响。通过结合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发掘传统建筑文化中的戏曲要素,可以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作者:郑育春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传统建筑文化与戏曲文化的研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