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

建构主义论文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1篇

报刊英语具有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贴近生活且短小精干等优势,许多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借助英语报刊阅读这一重要的辅助性工具,不仅能够扩大英语词汇量的收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在英语报刊阅读过程中,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得学生们的阅读无效率加大。对此,笔者认为老师们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学方法:

(一)实行开放式、阅读式教学模式老师可以从改革英语教学课堂着手,不要仅仅拘泥于僵化的、封闭的英语课堂学习,也可以通过开放式课堂淡化教本的样本性。尤其是针对报刊这种非正式教学工具而言,更要注重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开放教与学的过程,创建适合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教学活动模式。老师可以根据一周的教学计划,提前给学生布置报刊阅读任务,及时跟进和指导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在课堂中留出固定时间用来探讨阅读心得,让同学们共同分享,从而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英语新知识。

(二)注重情景建构,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学习要注重功效性,语言是用来应用的,往往应试教育更多是让大家学习哑巴英语。在报刊英语阅读学习过程中,老师要注意避免继续这种教育方式,注重情景建构,针对阅读内容要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充当情境中的某一个角色,采取英语对话的模式进行戏剧化的模仿和再表现。如果条件允许,更可以将场景模拟和英语对话内容拍成小视频,分享给大家以供学习交流和娱乐,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融入电子报刊阅读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移动通信设备,且更多学生将精力运用到电子设备的游乐当中,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现代移动通信设备与传统纸质报刊进行结合,以电子报刊阅读的形式融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而且,英语电子报刊阅读教学可以实现授课多元化,包括讨论法、练习法、问答法、合作学习法、演示法等,每天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上传电子报刊阅读内容,并告知学生阅读的主题及讨论的话题,引起学生们的重视,更让他们能够在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教学环境中积极开拓思维。例如,合作学习法,可以讲班级学生按照人数进行相应的分组,不同小组要设定一个报刊阅读任务,小组成员要根据任务内容进行相应的工作分配,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完成。

(四)教学主体让位,转变教学思路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可以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尤其是针对英语学习这种枯燥的专业课。老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身份,更是学生的辅助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实现教学主体让位的思路,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要组织者,而且报刊阅读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听写能力,老师可以讲阅读提纲框架给出,注重技巧和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认识。

二、总结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2篇

教学实践离不开教学理论的指导,根据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特点,确定建构主义作为其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5]。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6]。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2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部1992年颁发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中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该培养目标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需要各院校根据地区差异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博士研究生英语技能的培养与所从事的职业和科研工作不相关或不实用[7],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博士英语课程亟需进行改革。山东中医药大学每年招收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约70人,涉及15个中医相关专业,英语课程为其必修学位公共课程,开课时间为博士一年级两个学期,课时分别为90和54学时。为了解博士研究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本研究对2012级68名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博士生希望英语课程教授的内容依次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能力(43%);国际会议英语口语表达能力(26%);中医典籍翻译能力(23%);英语听说能力(8%)。该调查结果表明博士研究生非常注重英语课程的实用性,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学历教育和职称评审当中的论文写作和发表难题。另外,博士研究生也希望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和翻译中医典籍,将中医文化传播至世界范围。这种层次较高的需求在以前的教学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博士英语课程备受冷落的原因。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改革进行探索,重新确立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

2.1培养目标根据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需求,确定其培养目标为:

2.1.1中医英语和医学英语阅读、翻译能力能熟练阅读和翻译英文医学文献,掌握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能将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翻译成英语,传播到国外。

2.1.2英语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能力能用英语撰写中医和医学学术论文,掌握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学术论文格式规范和写作要求,并能根据期刊要求改进论文。

2.1.3国际会议英语表达能力能听懂并用英语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和研究成果,掌握国际会议规则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上述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仍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其内涵截然不同,体现了中医院校的学科特点和博士研究生的实际需求。

2.2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博士生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可分为3个模块,每个模块约占45学时,分述如下。文献阅读和翻译模块以英文文献和中医典籍为研究对象,学习文献信息检索技能,熟练获取所需文献资料,理解英文医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将中医典籍翻译成英文的方法和技巧,这一模块的设计契合了中医院校博士研究生提高专业知识和促进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目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块重点涉及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和发表流程,并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思维、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这一模块是为了提高博士生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技能,满足他们完成学历教育和职称评定的实际需求而设。国际会议交流模块以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为内容展开,介绍国际会议规则,了解国际会议范式表达和会议环节,注重文稿组织、演讲阐释、即席答辩、主持讨论等英语会话技能的提高,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选用的教材不再局限于之前的《中医英语》,而是增加了《中医英语翻译技巧》《医学英语阅读》《学术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等,并以SCI等权威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为范例,辅之以学术前沿动态信息和国际会议视频等,丰富学生的输入性知识,提高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真实性。

2.3教学方法传统的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和灌输知识为主,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大要素,在各模块教学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良好学习环境,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法以完成真实任务为教学目标,为英语学习提供真实情境和意义构建的平台,而小组教学法增加了学生互相协作和会话的机会,提高了课程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在文献阅读和翻译模块,确定每组同学完成两项任务,比如,一是从SCI论文中找出近2年内发表的、被引用次数超过30次的、作者母语为英语的5篇相关医学论文,并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二是选取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中的某一篇章,将其翻译成英语,并与其他翻译版本比较异同,分析各自的翻译指导理论。每个小组均需将其任务完成情况向全班同学做出汇报,听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并回答他们的问题。而其他同学和老师都要根据小组的表现填写评分表,作为小组成员的日常项目得分,其他模块亦可照此展开项目教学。例如在学术论文写作模块,确定的任务是完成一篇符合SCI要求的论文。教师首先以SCI来源论文作为范例进行讲解,分析论文结构和选题依据,体会写作思路和语言特点,学习论文写作规范和格式要求。继而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选定题目,构思框架,最终完成论文的写作,该过程可使学生对论文布局和语言使用有全新的认识,并掌握SCI科研写作的脉搏。小组成员主要在选题论证和论文修改环节发挥作用,通过互相讨论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国际会议交流模块,主要以讲座和情景模拟展开教学。通过讲座介绍国际会议规则和语言特点,并利用音频和视频资料在课堂上营造国际会议现场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主持人、演讲者和提问者等锻炼学生随机应变和英语学术交流的能力。上述模块的教学由英语教师、医学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完成,分别发挥其专业特长和擅长技能,帮助学生解决任务完成中遇到的困难,指导他们完成所有模块的任务。

2.4考核机制教学考核包括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两个部分,对于每个成员在小组活动和项目完成中的表现进行不间断跟踪记录,由教师、同学、个人3方共同打分进行考核,所得成绩按比例计入课程总评。学期末的考试由面试和笔试两部分构成,听取学生的口头报告和论文陈述,力争涵盖课程的全部内容。

3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3篇

建构主义是在多种学科交叉、渗透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体系,是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深入研究的结果。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皮亚杰于上世纪30年代提出的,后经卡茨、科恩伯格、布鲁纳等学者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还是学生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的知识建构,在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学习者主动完成所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规律等。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建构的主体,运用情景创设、对话、提问等方法建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英语语言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英语语言学教学,创新英语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以全面提升英语语言学教学质量。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语言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互动、评价机制、学习策略、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一)加强教学互动。在新教育理念下,高校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理论将教学看成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强调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课堂教学,可见,建构主义理论与现代英语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在语言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从报刊、网站、论著等方面获取的语言学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英语材料中思考、讨论、探究,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语言功能时,教师可以先讲述学者Buhler提出的“描述功能”、“表达功能”、“呼吁功能”以及Jakobson提出的六大语言功能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查阅资料、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总结语言的基本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提高语言学课程教学效率。

(二)注重学生评价。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是独立的、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建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尊严,采用个性化、差异化的方式评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非常注重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效果,因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成果,采用个性化的评价策略评价学生。例如,当学生掌握了术语、概念、理论之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使每次评价都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此外,教师应创新教学评价体系。例如,改变课堂评价模式,提高课堂表现在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比例;要求学生每月写一篇小论文,将之作为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4篇

(1)小组合作游戏。以游戏为主的教学过程,寓教于乐,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性的体现。游戏的形式多种多样,如:Passthecard,Dotheaction,Findyourfriend等,用游戏组织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游戏中,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2)小组合作竞赛。竞争也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游戏中引入竞争机制可以让学生对自我能力有所认识和肯定,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如:在Touchyour…游戏中,让一个学生发指令,其他学生可以分成几小组,做动作,通过比赛看谁又快又准,最后获胜者给予奖励。这样做必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既能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迅速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勇于竞争的意识。

(3)小组合作讨论。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会话形式多种多样,如师生间的对话与讨论、学生间的对话与讨论、人机间的对话等。在日常教学中,会话教学还有助于学困生知识面的建构,从而逐渐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建构主义理论下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组织学习评价,促进意义建构的完善

建构教学论认为,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完成的,有效的学习评价能促进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有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组织。学生每学一知识点,要明白今天学了什么,懂了没有。②学生真实的作业表现。每天的作业做完后,可以自评一下做得怎么样,如果是听写,可自行批改能得多少分。③学生对知识获得的整体性。让学生每学一个单元就对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总结。④学生的建构过程和作业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高中数学概念、规律等新知识学习,由于知识抽象、难懂,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情境的创设,我们在情境创设上除了要用“情”,更要促“思”,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特点,加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必须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借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首先,我们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必须要思考概念难以突破或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再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创设问题情景,使高中数学的学习更加充满生活色彩,让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加强数学学习发散思维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水平.一方面建构抽象数学知识的直观感知形式,另一方面建构知识的意义连接.

二、强化训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

在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公式、法则、定理之后,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新课标明确指出“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必不可少的,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要注意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加强对解题的正确指导,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解题的思想方法上作必要的概括.”笔者认为,构建主义观照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必须注重训练的质量与效果,因为当前高考模式下,数学权重大,学习时间多,如果无序则会导致无效,学生也会产生学习厌倦感和挫败感,笔者以为建构知识的教学课堂训练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训练的密度,应以三次反馈练习为宜,第一次为复习旧知的练习题,第二次为检查新知学习情况的基本练习题,第三次为巩固新知的课外作业题.(2)注意训练题的梯度,因为班级内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就是同一个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也不是跃迁的,应必须坚持“浅层次———深层次———综合”的训练格局,稳扎稳打,有序构建.(3)注意训练题的难度,应坚持“练习、作业必须区别对待,分类训练”的原则,确保问题的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4)注意训练题的形式变换,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师生合理编拟变式训练题,适度增加开放探究性问题,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训练.通过以上环节,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真正结构,培养其独立思考,灵活转变,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渗透思想方法,注重数学思维培养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6篇

(一)教师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固定的教材为主。当然,这些教材都是经过编者精心编写而成的,但教材的内容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另外,一部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推广,势必会有滞后性。第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虽然已将多媒体运用于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但大多数只是将多媒体作为一种简单的播放工具,教师操作,学生接受,教学在听音———讲解———复听———再讲解的机械流程中循环。在这样一种单一、机械的环境下,学生容易疲惫、走神,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对听力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由于上述的问题,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之后,看不到明显的效果,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焦虑水平过高的情况下,心理语言活动过程会处于抑制状态,思维变得迟钝,学生越是听不懂,焦虑程度就越高。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一直受挫、失败,就会产生严重的焦虑,会破坏学习情绪,甚至丧失学习听力的信心。而多媒体授课形式,教师处于操作台上,学生面对屏幕,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和帮助。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其次,主张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与学。认为在真情实景的体验中,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重组认知结构。再次,教与学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最后,教师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环境,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索并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上述教学思想的启示下,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发挥导向作用、组织作用,课堂上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努力营造真情实景,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语言能力进行交际,突出语言的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观对听力教学的启示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关于教师首先,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串联起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三大板块。其次,选择合适的素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做好三个阶段的工作: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反思阶段。准备阶段:课程准备阶段,教师应先阐明听力学习的特点、难点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听力学习的艰巨性和渐进性,帮助其构建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策略;材料准备阶段,教师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背景知识,或通过图片来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紧张情绪,为新信息的输入做好准备。实践阶段:要有针对性地、也要有创意地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材料。合理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上,而非答案本身。在求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思考、判断进而理解所输入的新信息。同时辅以听读、听说、听写练习,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所得的效率。反思阶段: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教材、媒介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

(二)关于学生首先,转变学习理念,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探究者。其次,由孤立的学习者转为合作学习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探讨、充分交流和合作。在入学之初,学生首先要了解听力课的实质和目标,听力是通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也就是让学习者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第二步,明确教学大纲,了解学习任务。了解了课程的目标、进度、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测验及考试等方面的信息才能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步,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完成听前、听中和听后所布置的任务,并在课外练习中发挥合作的优势,强化技能,积累知识。第四步,要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听提供说和写的语言输入和质量保证,训练读的速度和感觉,说和读为听力技能的发展提供支撑,通过写来整理和培养英语语言思维,从而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第五步,要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结语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7篇

其主旨在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简单地将生物学知识看成是一种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客观经验.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比较侧重“灌入式”讲授,注重概念和理论准确性及知识系统性,却不能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这种静态的绝对主义的生物教学观,造成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被忽视,探究性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2建构主义理论对高校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引领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在教师指导和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应用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强调灵活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是指以讨论为基本方法和主导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为学生梳理出解答问题的不同途径,以指导学习者自主进行讨论,独立或协作思考,帮助和引导学习者得出自己的看法.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班级或小组讨论,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性,实现学习者个体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与尊重.通过教师预先的精心设计、组织和引导,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特定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与见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最终实现对学生的发现思维、创新意识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学习者的兴趣和主动性,而教师的教学是外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讨论式教学是实现内因与外因即教与学正确结合的桥梁.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对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应该像是在“品尝”生物学现象一样,是一个欣赏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法恰当和灵活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内在的学习动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以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线索,并将这一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并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是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往往是与问题紧密相连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空中楼阁空洞而肤浅,没有问题的大脑是不会思考的大脑,而不动脑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问题意识,故此在生物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师的要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导下的课堂主旨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教师的职能是引导为主,教学为辅,教师扮演着组织者、教练、向导或顾问的角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除了应该拥有必备的知识经验之外,还要求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技巧与建构主义模型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特殊的教学技巧,一定要确保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建构知识结构,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去调动学生的思维.教授方法是教学的根本,选择正确的教授方法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教为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具备运用示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指导式教学、训练式教学和协商式教学等多种复杂策略的能力.

4讨论与思考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第8篇

1.1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型学习和能动型探知,认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输送者”,更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与“塑造者”;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成为“满堂灌”和“填鸭式”教育的牺牲品,而是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应当成为学以致用的新生力量。因此,从学生的视角看,在学习环境中要发掘自身潜能,运用探索法、发现法等,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对教师而言,在授学生以“鱼”的同时,更要授学生以“渔”,引导学生做学习的“设计师”,在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情境中习得新旧知识的要义,在“教”与“学”互动交融的学习生态中建构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掌握语言这个交流与思维的工具。

1.2教学之“道”与学习之“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学习的涵义和实质内容进行了界定,指出学习是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情境下,受益于教师的导引和学习伙伴的帮衬,运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和现有的学习资源,通过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与潜能,进而在心灵内部生长出可供应用的经验和信息、主动建构知识赋予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主观能动过程,而不是光靠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学习的动态建构特征,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现有知识,而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消化、吸收、改造,不断升值增值为可用可为的技能和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应时而变、顺势而为,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分析推理等高级思维活动的学习情境,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处理信息的便捷工具以及适当的条件支撑,引导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建构知识理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的二外日语互动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对当下高校二外日语课堂教学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二外日语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二外日语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这里以新版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第四课《部屋に机といすがあります》为例加以论述。

2.1情境创设——师生互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不应给予学生已经分解好的、简化了的问题和基础技能训练,而应该让学生处在复杂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主动性建构和创造性发展。在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黑板简笔画或多媒体演示图片、播放视频等形式创设情境,接着通过互动式提问引发学生对情境中某一主题进行思考,激发先前经验同时生成新的知识建构。以新版标日第四课为例,首先创设情境。情境1多媒体PPT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房子(内有桌子、椅子、电视机、衣服、书架、猫等)和院子(画有树、花、小孩、车子等),并告诉学生“これは私の部屋です(这是我的房间)”,学生立刻好奇地观察着图片。结合教学内容,图片要尽可能多的涵盖新授课单词的物体同时也要有一些之前学过的物体。提问:△把所看到的实物尽量用日语表达出来;——因为有些词在第2、3课已学过,学生能很快说出桌子、椅子、电视机、衣服、车子等词汇的日语表达。△图片中“书架”“、猫”等词汇又怎样用日语表达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自然过渡到本课生词的学习,帮助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过程声图并茂,学生能很快记住新词的读音。情境2有一天,一个叫丸子的小姑娘突然出现在你家院子里,配合PPT切换——图片中跳出一个穿和服的女孩(丸子さん)。学生笑称“穿越过来的”。提问:△现在请你带她参观你的房间和院子,你该怎样表达呢?——学生能很快用第2、3课学过的语法句型表达:“ここは庭です”、“それは私の車です”……这一过程是对已学知识的复现,能帮助从记忆系统提取有效信息;同时又促使学生探索发现新的信息——“屋子里有桌子和椅子”怎么表达呢?当他们发现这一点时,便开始了有意义的学习,于是教师可以自然过渡到存在句型和位置句型的讲解。△板书:“庭に子供と犬がいます”和“庭に木と車があります”,这两句意思分别是院子里有小孩和狗以及院子里有树和车子,为什么同样是“有”,但句尾表达不一样呢?——学生立即盯着两个句子进行对比,有学生说一个是有生命,一个是没有生命的;有学生立即反驳——树有生命为什么也用あります呢?这种争论不到一分钟学生就发现います和あります的区别在于有无意志。这个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迎刃而解,这个过程中学生就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综上,情境创设就是把枯燥的单词、复杂的句型以图片、故事等形式呈现,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发现这一师生互动的方式被理解。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二外日语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合作学习——生生互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人的协同努力而成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或对话过程被看作是教育的关键一环,而开展合作学习就是实现意义建构的最好形式[3]。在组织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外化呈现给学生并鼓励学生以同样的方式通过对话、写作、绘画和其他表征进行实践。接着上例教学过程,学生在掌握了相关词汇和语法知识点后,教师依据PPT图片给出的信息,和学生一起编出一段自己和丸子さん的对话。对话中既有以往所学的事物代词和场所代词的用法,又有本课重点句型——存在句型和位置句型的用法。然后要求学生仿照教师的示范对话,两两合作,进行写作并配上图画(一张空白纸一面画图一面写对话)。这项活动既可作为随堂练习亦可作为课后作业,要视实际教学时间而定。然而无论是随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教师都要及时给予指导和修正,防止学生强化错误概念。如学生对话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把“~に~があります”中的“に”写成“は”;把动物后面的接续写成“あります”等。从根本上讲,合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或生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交流是合作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最终语言呈现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是推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的至关重要的手段。在教师对上述“绘图对话”作业进行批阅后,再要求学生反复操练对话然后进行“看图说话”,如此既确保了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又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熟知了二外日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进而学会在内心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2.3意义建构——教与学互动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意义建构”,也就是熟知事物的本质属性、运行规律和内在联系。在二外日语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达成“意义建构”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性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接着上述课例,在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绘图对话”并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呈现学习效果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应用课文《会社の場所》,因为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能很快理解文章意思,无需教师再一一翻译,只是在最后一段对话中出现了“どちら”和“ご”的用法,学生产生了疑问:“这里的‘どちら’能否换成‘どこ’‘,家族/両親/兄弟’前面为什么要加‘ご’?于是我用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提示学生:“为什么称呼别人要在姓氏后加さん,称呼自己则不能;为什么在对话中称呼别人的妈妈要说お母さん,称呼自己的妈妈则说はは。”学生在这些提示下再观察课文中的句子马上能总结出“どちら”和“ご”在文章中是表示尊敬的用法。教师顺势总结“お”和“ご”的用法同时比较中日两国礼貌用语,帮助学生了解日语礼貌用语的使用场合,避免产生交际障碍。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与教学内容的互动进而产生疑问并探究发现规律及内在的联系,而教师的作用只是提供支架,帮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