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

基础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学前创新教育中,儿童的创新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当中,因为孩子们的动作活动是开展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儿童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运动,儿童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最大时机,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孩子们进行创新理念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新思维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此外,教师还要善于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呼吸、脸色以及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儿童的活动量和运动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因为只有科学地安排他们的运动过程,才能达到健体强力的效果,进而也才能促进他们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

二、要重视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

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创新教育也是近几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主要是以“创新”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针对儿童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制定出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来,在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他们的这些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高。此外,在构建学前教育的创新体系过程当中,还需要注重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基础的教育当中,在创新教育中去完成基础教育,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还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与个体的差异性,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打好基础,进而有效地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促使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目标

在过去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经常会认为儿童还不能分辨出事物之间的好与坏,很多教师还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引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会导致幼儿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经常会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完成,教师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照着样子去学、去做,这样的教学观念长久下去,就会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灌输这样一种想法,每次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学习,这样的教学后果就是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促使教师在学前教育思维上的创新转变,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要事事亲力亲为,要让孩子们主动地去追求学习的本质,让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额困难。在这种思维创新的学前教育的理念引导下,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的本质有个特殊的认识和理解,在整个的教育活动当中不断地突出孩子们的主体地位,并且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以此来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知识的思想和观念。

四、创新教学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设置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我们提倡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但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特别注重数学课本内容的讲授,对学生经常进行题海战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教师们是专讲考试考的内容,对于和考试无关的内容完全忽略不讲。对于枯燥的公式,复杂的定理和定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每节课都配备大量的习题,这让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和恐惧。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堂必然不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不注重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目前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中考的压力下不注重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经常给学生布置或者是讲解一些比较高深的数学难题,对于数学中最基础知识和内容完全没有重视起来,甚至一些家长也持有这种观念,只给孩子讲解难题,以为这样就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收获却甚是微小。因为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师所讲的数学内容,使得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如云遮雾罩,糊里糊涂就上完了一节课,课堂上这些学生基本不参与课堂讨论和一些其他的课堂活动,使得这些人在一节课中只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没有一点数学知识上的收获。当前教师不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解和分析,不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在教学上就不能有很好的质量,产生严重的本末倒置,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根据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虽然当今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要注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教育

学校和教师都必须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教育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其在日常教学和开展一些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基础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首先,学校和教师就要认真对待基础教育,要摆正心理,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只追求新奇和求怪,要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真正掌握和能够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开展别的活动,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毕竟每个学生智力、情商都有所不同,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会使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数学教师要勇于承认这一点,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基础和学习水平都一样,也不要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挂在嘴边,因为这毫无意义。班级中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所以教师就需要将这些学生的基础做一详细的了解,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提升他们的数学基础,而对于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要多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初中数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真正尝到数学的乐趣,提高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师不能够只是空谈课本上的公式定理,需要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实际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启发学生去寻找我们生活之中的许多数学知识,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当前的社会背景,要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转变成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例子,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魅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数学课堂授课的时候适时穿插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提高思维质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轻好胜,喜欢表达和出风头的心理,采取比赛、抢答辩论等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制度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课堂教学是高中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以教学秩序的维护者自居,学生自主性被严重压制,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也非常被动。新课改要求高中教学管理要运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说,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和管理主体,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来说,高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发展需求、教学目标,合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评价,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内容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有利因素,打造教育合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情景教学、课外教学实践突破传统的校园教学的界限,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惰性,培养其学习主体意识。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等级式、扁平式教学管理结构,是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学生处于教学管理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兴趣和要求常常不受重视。教学的高级管理者与基础管理者、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僵硬的状态。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也习惯了各自为政、不过多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育界一致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思维完善,也是优化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鉴于此,高中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情感和心里需求,尊重学生人格,不以权压人、以威欺人,允许学生犯错,不歧视每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到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能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其帮助还要有度,如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或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且对学生有所帮助的任务,教师就不要插手;学生力所不及或根本就没有想到、无从下手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提高自我认知和监控能力。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配套教学设备欠缺。由于农村学校经费有限,加上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音乐课不够重视,投入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根本无力购买充分而有效的音乐教学设备。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中,学生并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他们所使用的大都是一些陈旧甚至破损的设备,有些学校连一架像样的电子琴、风琴也没有,更不用说钢琴、提琴了。另外,为了削减开支,很多学校选择低价聘请代课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或者由语文、数学等教师兼而代之,教学的专业性大打折扣,个别中小学甚至取消了音乐课。而正式音乐教师的工资则被压到最低,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师甚至不能参与教学评估和业绩考核,使一些教师对音乐教学丧失兴趣,继而改变专业,从事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或是转做其他行政工作,导致师资严重流失,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

第二,教育观念落后,对音乐教育的意义理解存在极大偏差。在广大农村,人们依然以应试教育为指导,将文化课视为唯一的关注点,认为只有文化课成绩优秀的孩子才有出路,而丝毫不重视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诚然,这种想法是在深刻的经济、社会及文化原因之下产生的。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人们解决温饱还是个难题,根本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支持学生的音乐学习。这些孩子的家长大都文化素质较低、知识面较窄,他们认定音乐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甚至担心音乐课的开设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把喜欢音乐、追求音乐的学生视为不务正业,完全忽视了音乐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家长和学校对于事物的态度能够极大地影响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在这种重视文化课而无视音乐审美教学的氛围之中,他们潜移默化地便将目光凝聚在文化课的学习之上,将音乐视为无用之物,进一步降低了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以及音乐教学在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性较低。对于基础教育事业而言,教师的能力和才干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和成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建设搞好了,我国的总体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农村的音乐教师力量完备了,全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才能迈入新的台阶。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是中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受过专业有素的训练,在乐理知识、音乐鉴赏、歌曲唱作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能力。然而,受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农村生活条件恶劣,交通、通讯不便,文化与科技也显得非常落后,很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愿意选择去农村任教,因而便造成了如上文所述,由语文、数学或其他科目的教师兼而代之的状况。由于这些兼课老师对音乐知识和专业教学方法都不甚熟悉,致使教学方法死板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令学生渐渐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而那些冲破了经济社会文化限制走向农村教学岗位的音乐教师,因为学校不予重视、教学设备不完备等问题,才能得不到施展,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完善。针对以上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我们应当着眼大局、重点突破、对症下药,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观念转变和提升师资力量等措施,扭转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的总体水平。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音乐教学设备。政府应当增加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财政投入,按照新课标的标准和要求,根据学校规模,配备与之相符的音乐教学设备,比如购置包括钢琴、风琴、电子琴、录音机等常规教学设备,逐步配置包括打击乐器、提琴等其它辅助乐器教具,有条件的还应当建立专门的多媒体音乐教室,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从而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经济发展的方针,采取东部带动西部、沿海带动内陆、城市带动农村的策略,加强东西交流和城乡交流,呼吁音乐教育发达地区帮扶音乐教育欠发达地区,促进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动,推进城乡音乐教育事业和谐均衡发展。城市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农村,与农村音乐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以城市音乐教育的成功案例指引农村基础音乐教学的道路,深入农村的城市中小学教师则应当及时将所获信息反馈到上级有关部门,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有的放矢,积极有效地制定应对措施,帮助农村中小学筹集音乐教育资金、完善音乐教学设备。

其次,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若要全面改变我国农村基础音乐教育较为落后的局面,仅从资金投入等经济方面入手是远远不够的,教育主管部门、农村中小学及其音乐教师、学生家长与学生本身,都必须转变观念,摒弃应试教育的传统思维,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深入理解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审美能力乃至塑造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音乐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战略要素。乡镇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必须严格贯彻落实我们党中央和政府实行素质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还应当根据当地的现实情况和教育资源因地制宜,保证农村音乐教育经费和教学基本设施尽快到位,注重改善农村音乐教学的内外部环境,努力提高广大农村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让音乐工作者能够安心扎根农村,在农村中小学的课堂上尽情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也能够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放松身心、体会由内而外的愉悦,与此同时了解乐理知识、开阔眼界,形成对真善美的正确判断,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教育过程: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是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区域间的不均衡主要是在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形成的,从人均教育投入等公用费用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基础教育基本指标是中西部的一至两倍。”[2]东部发达地区不论是师资、设备还是教育信息的来源都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学校方面来说,近年来,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改进薄弱校,但重点校历史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不减,校际间资源配置的差距一时还很难完全改变,这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二)教育结果:招考制度的不对等

正是由于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导致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差别很大。从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目前的高考升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地区越是发达,招考控制线越低,升学率越高。而在西部及中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招考最低控制线却高于经济发达地区。并且,许多名牌大学在其所在的省份、城市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且名额较多;而对其它省份、区域的录取分数过高,且名额有限。比如: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在其所在区域的招生名额明显高于其它地区,且达线分数很低。这在无形中增加了那些想踏入名校,却受地域限制的学子的负担。虽然接受的是一样的教育,但是入学的门槛却有低有高。这对那些成绩优异却因地域限制而进不了名牌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及其不公平的。

二、当前基础教育不公的消解路径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成因众说纷纭,但归根结底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在如此大环境下,我们的思想在历史与现实中挣扎徘徊,我国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历史给现实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而在现实中可以窥见人心更多的是在追逐既得的教育利益,最终使得我们教育的执行力以及道德标准大打折扣。正是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考量,我们才会努力寻找基础教育不公的消解路径,给那些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弱势群体子女提供改变命运的教育机会。

(一)路径一: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学前教育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事业,亟需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不能完全套用经济与行政思维。考虑到当下国家的财力,可以选择部分经济困难地区进行改革试点。对于那些整体经济较发达而内部发展不均衡的地区,可以用政策导向来积极鼓励省内县市之间的横向联通,通过省内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城乡之间、园际之间的差距,如将用于公办园建设的赞助费按比例进行提成、二次分配,重点投放到部分困难地区的薄弱幼儿园。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管理,严格幼儿园的开办条件,全面推行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准入制度,规范办园行为,保证学前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路径二:合理配置当前基础教育资源

政府作为国家一切事物的总调控者,应加强对教育的宏观调控。针对城乡以及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和中部地区的资源投入。引用经济领域的“城市反哺农村,东部扶持西部,推动城乡以及东中西部和谐发展”的理念。推进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对口协作。同时,着力加大对农村及城镇薄弱校的改造力度,不断改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另外,国家还可以将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从原先的九年延伸到十二年,将幼儿园或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之内,凡公民达到法定入学年龄后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发展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学习,将教育资源传递给农村和边远地区,为他们提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三)路径三:着力改革教育招考制度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考试、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学完以后的掌握情况,他所获得的知识与其他学科无关,学校的学籍管理人员仅把某门课考试成绩作为一个依据,用来决定学生是否升级、毕业、获得学位和评优。对于学生本身考试仅仅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学分,最终获得毕业文凭及学位证书,而不关心知识掌握情况,更没有考虑到这门学科在整个医学教育中起到什么作用。根据当前考试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1考试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许多高等医学院校,考试方法存在一些非定向形式。表现在,一是多闭卷少开卷;二是多理论考试、少实践考核;三是多笔试少答辩;四是多一卷定成绩、少考试综合评价;五是试卷单一,侧重教材,多考核知识的记忆、少评定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性,限制创新能力的发展[1]。

1.2考试内容与其他学科无关传统的考试内容只限于学科教材,考试内容以客观题为主,多数是选择题,答案统一。而学科间的联系、病例分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主观分析题较少,使学生难以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达不到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有的学科划定考试范围,试题过于容易、题量较少,试题质量不高,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1.3考后试卷分析不够部分学校或教研室,考后不进行试卷分析,进行分析的也仅是任课教师对任课班级成绩做个简单的图表分析,查看一下学生成绩优秀率或及格率,很少分析本试卷中各章节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加强的内容。学生在考试后仅知道自己的分数,缺乏试卷信息的反馈。

1.4考试管理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考试管理制度是考试、考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考试工作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考试质量,营造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有的高校对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比较大,虽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价机制,一些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实和实施。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及方式多数由任课教师自己决定,教研室、院系、学校职能部门很少过问,很少执行“考教分离”和“考改分离”。

1.5考试题型标准化较多有的学科考试题型一成不变,即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试题占比例较多,而综合性分析、案例分析、实验分析等应用试题占比例较少。有的试题竟出现年年考、届届考,很少改动,使师生形成固定思维。更有的教师考前划定重点,命题无科学性,无法评价学生实际水平,使考试导向作用难以发挥,阻碍了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的实现。

1.6考试评价重视分数化学校对学生学业上的考核评价仍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造成学生以取得高分、保证毕业为唯一目标。考试获高分是学生最大愿望,死记硬背获高分有之,找教师改分的有之,唯60分万岁大有人在,出现“高分低能”和“低分高能”现象,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基础医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分析

目前,我国多数的医学院校在考试目的、考试方式方法、题型、评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照此下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有可能反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的进行,甚至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我院基础医学课教学和部分临床医学教学课程中,多采用旧的传统考试方法,表现在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以闭卷、书面考试的多,只注重记忆理解,忽视综合分析,各门课考自己的课程,根本与其他课程无关,难以做到基础与临床结合。闭卷考试成绩在总评中占比例较高(70%以上),有的把期终考试作为该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达100%,出现一卷定终身,完全注重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导致学生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同样造成不少学生考试不及格,部分学生出现考前焦虑症或考前心理负担过重,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能力的发挥。学生以学为主,考试是主体,为了了解学生对考试方式、方法和评价单一性,我们曾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9%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运用的考试方式和评分不够合理,83.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考试改革,89.6%的学生表示欢迎形式多元化、灵活、科学的考试方式,对于高年级课程应有基础和临床结合的思考题,以突出医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

3国内外医学院校考试状况

在国外,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中的医学院校,在20世纪中后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4],主要着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并实行对教学全程的考核,体现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环节,学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而且考试多为开放性试题,许多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由学生自由发挥。在国内,一些重点院校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也对医学基础课程的考试实施了改革。例如,开展了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实验操作、口试、答辩、闭卷或开卷考试、成果演示和在线测试等[2]。这些多样化的考核,给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培养了学生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试改革与实践

2012年,我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进行考试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课程一开始,就宣讲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重要性,并同时与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合作,以教研室主任为核心,要求教师积极参与考试改革中。通过教研室讨论,制定考试方案,树立统一思想,并把考试改革实施公示给学生,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并上报学校考试中心备案。

4.1考试改革我们在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生理学课程中进行,制定《临床医学本科生理学考试考核办法》,从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两方面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展互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修改教学大纲,根据教材、大纲的情况确定考试范围,对旧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改革闭卷考试定成绩的局面,制定了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并运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课程考核中,新的考试成绩组成有:一是平时成绩,占期评成绩30%-40%,包括课堂测验(占平时成绩60%,进行3次)、学习小组讨论(占平时成绩30%,进行3次)、小组成员互评(占平时成绩10%,是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最终决策、掌握程度、贡献大小)。二是自主命题知识竞赛,占期评成绩10%-15%,分为教研室命题竞赛和小组命题竞赛、先笔试通过一定分数的学生才能参加竞赛,这部分学生可获得另外加分,由教研室老师组织实施。三是期末考试,占期评50%-60%,以闭卷方式进行(实验课成绩并入机能学,不记入期评成绩)。

4.2实施后的效果我们这种改革改变了传统考试评价,教学特点:①理论课与实验课不同步,课程知识只安排理论课。实验课(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推迟到下一学期。②开展以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并在理论课教学中安排3次的个人课堂测试,开展以临床疾病案例为主的学习讨论活动。③学习期末开展自主命题知识竞赛活动,并把知识竞赛成绩与期评成绩挂钩。④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办法,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试改革,把以往规定时间、地点只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延伸至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不间断的评价,有利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教学改革所在。命题基本情况:①题型多样,有选择题A型题、B型题、C型题、X型题、案例分析题(A3)、简答题和应用分析题7种。其中案例分析为首次出题,客观题占75分,主观题占25分。本次命题与以往不同,命题难度与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接近,理解与应用题目占绝大多数,且有少数题目超纲;②没有填空题和名词解释,增加了临床案例分析组选择题(即A3题);③命题考试着重是考查学生对生理知识的应用与分析能力;④客观题全部为选择题,占75分,每题1.5分,分值比以往高。试卷分析:试题难度在0.4-0.8之间占70.3%,0.9以上为7.14%,0.3以下为20.37%,说明本试卷有点偏难;区分度0.4以上占7.4%,0.3-0.39占22.22%,0.2-0.29占35.19%,0.19以下高达33.33%,说明本试卷区分度不算好,以后命题时应注意,争取区分度在0.4以上。全卷α系数为0.76,说明试卷命题重复测量的可靠性不错。

5考试后成绩分析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课程内容被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进来,如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培养也愈来愈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新的教学内容被调整为3个模块: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医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健康。其内容包括医学与健康和人类进步、人体结构奥秘、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疫苗接种、慢性病与亚健康、从看懂化验单到健康体检、安全与合理用药、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医学发展前沿。这部分内容既保留了基础医学框架的系统性,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新增加的医学发展前沿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至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增加的内容,与其说中医属于医学,其实它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以中医学为依托,学习中医中最经典的学说和思想,也可以培养人文思想。②第二部分着重具体医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辨能力。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法医与自我保护,将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急诊与急救,这里讲述的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既融入了严密的医学知识,同时直面生与死的较量也让学生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③第三部分为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卫生。分别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架构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患矛盾原因何在,当前医疗体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从近期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学分析探讨经济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国际合作控制疾病流行的运作方式等。这些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老师只是介绍背景知识后提出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由学生查阅资料或调研完成。这对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美国早在2007年即开始了一场把大学生公共健康教育与艺术和科学全人教育及美国希望公民计划相结合的运动。其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及健康机构运行以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发生特点和国际间联合防控疾病的运作方式等。

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3考核方式的演变在课程早期,基于教学内容建立了包括单选和多选题型的试题库,进行开卷考试,以检验并督促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医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希望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深入思考,由此确立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讨论版的发言,了解学生对具体医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占40%),二是期末时列出几个综合性议题,或者针对公共卫生健康现实问题讨论或者结合各自专业谈谈与医学的关系等,以综述形式完成,以期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调研、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综合能力,作为期末成绩(占60%)。通过2年4个学期的尝试,从最初只是对感兴趣的医学问题的引述,到逐渐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讨医学与各自专业(或理工或人文)的深入联系,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探讨“患者看病贵与医生收入低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化解对策”、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数学与统计知识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探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组织合作及其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等。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是将通识教育引向深入的好方法。

基础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尊重生命,肯定生命,弘扬生命的价值,是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中充溢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抓住人文性质的生命价值是美育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美术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这种隐含于美术作品深层的美育意义体现在许多方面,它在作品中,既是现实生命意义的反映,也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它们,不仅对自然、社会、人生、他人、自我等有积极的伦理态度,而且更利于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这正是美育的根本目的。

美术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呈现。人类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个性、尊严、教养、道德、价值、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等人文特征,蕴藏于不同的时代、历史、民族、国度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强烈的生命意识,给作品赋予了生命的价值。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不仅注入了作者的情感,而且表达出生命的意识。不必说反映人类现实的作品是生命现象的瞬间定格,就是风景写生描绘,也有作者生命情绪的内涵和律动。詹健俊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中,富有动感的五个人物形象在日寇的包围中即将跳崖的画面,正是无数先烈牺牲自己的生命拯救中华民族亿万民众生命壮举的缩影。欣赏这幅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性和悲壮性的过程。这种欣赏与学习,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感受鲜明直观,能让学生对英雄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充满敬仰。

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也如此,学生在鉴赏中激发了内心的感情,充满了对人类美好事业的热爱,产生了追求真理的热情;蒋兆和先生的中国画巨作《流民图》,让学生看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生活,启发学生对罪恶战争的愤慨与谴责;古希腊的《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等作品,无不饱含着对生命美的礼赞。英国画家康斯坦布尔的《干草车》、中国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齐白石的花鸟画、徐悲鸿的奔马等等,虽为风景、山水、花鸟作品,却都有充盈的生命表达,使学生受到珍视生命、保护环境、珍惜生活等方面的教育。

有的美术作品更是以美术特有的艺术语言蕴涵着意味深长的苦心孤诣,鉴赏中给予学生带来极大的教育与震动。如欣赏潘鹤的《艰苦岁月》后,学生与画面中的小战士比照,感到了各方面的悬殊差距,引起了深深的思索;罗中立的《父亲》所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深沉的内涵引起学生对父辈的回望与关注,内心的感激与愧疚之情怦然而起,有的学生更在赏析时潸然泪下,受到极大的震撼。这些事例有力地说明了美术的独特力量,美术作品的直观效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育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

美术鉴赏中的形象观照具有超功利性,但绝不应只作“道德教化”的狭义理解,因为这种审美理解,是人的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是人的理解溶化在情感之中使然。“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2]4,正所谓“理之于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3]58。学生是因此“于无声处听惊雷”,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中受到真善美的感化,从而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

美术课要着眼于社会运动变化中的和谐美

在高中美术课中,如果教师仅以画面的“故事”讲述,即使加上一些美术技能技巧的分析作为欣赏的模式,其结果同样是忽略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即忽略了美育,依然是属于认识教育的“智育”,并没有成为针对高中学生的“美育”。美育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力,更需要提升学生的情商,后者具有其它学科没有的特殊功效。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高超的技能水平,还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自觉地遵循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智力产生能力,情商产生动力,创新才是结果。而其基础,当然是懂得美,热爱美,有一颗向美之心。美育正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的情感,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产生执着热忱的事业心,从而具备正确的审美观点,生成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丰富自身的人生情趣,为到达理想境界目标不懈努力。追求“人生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是美育的重要目标,是美的生命真谛。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不仅是人的外表,还包括人的内心、情感、情绪、理想、追求,它们是和谐人生的主要“构件”。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谈到追求人的本性的完善时曾说道:美育是“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4]102。

和谐是美的基础,美是和谐的结果。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和谐美也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在运动中产生的统一体。人类的伟大,正是在于能够保护自然,实现“天人合一”。和谐,是艺术作品中重要的形式美原理。比如说,美术作品中有均衡美,但打破均衡的变化后,能理解其美的涵义,则是美术鉴赏的更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和谐的客观基础出发,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重大特征之一,就在于它含有运动变化的生命现象,产生赏心悦目的情感因素。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就是和谐过程,也是艺术中和谐的本源,这在优秀的美术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名画《蒙娜丽莎》,达•芬奇就是以生命的活体为模特,创造了一件构图和谐、比例和谐、色彩和谐、透视和谐、人与背景和谐的珍品。审美中存在形式美,然而这一法则也在不断变化。正因为如此,平面的美不如动态的美有吸引力、感染力,舞台艺术的美也逐渐被影视艺术的美替代。和谐美的对象不断发展变化,人们才不会审美疲劳。

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在知识、年龄增长的同时,社会文化也突飞猛进,以其不可阻挡的强大冲击力进入他们的生活。青少年思想活跃,观念新颖,是建造祖国明天和谐社会的栋梁,应该是人格和谐的人。培养他们成材,需要智育,更需要美育。如果说智商是基础的话,那么情商则是生命的活力和动力,创新是人走向成功的关键,情商往往能够激励指导人的创新意识。无论是人的成长,还是人的事业发展,抑或与人交往、在团队内从事的社会角色,都离不开情商。情商就是生命意识的涌动,其水平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过智力。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一种没有任何功利与私利的审美活动,其目的之一是消解学生在现实世界生存中被扭曲或异化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发展变化,激发他们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成为自由、和谐、完整的生命体。美术鉴赏课的性质与深刻内涵,是定位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1]层面上的。以美术作品中的先进文化内涵,协调学生在生活中的情感、情绪、认识、心理,化解被物质化生活积聚的焦躁、抑郁、消沉和迷惘,使他们能在学习生活中处于一种审美的、和谐发展的状态,激励自己向真、向善、向上,催动追求完美的向美之心,促进实现生命在社会运动变化中的和谐美,使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达成和谐。

美术课要为学生成长打造学科美育基础

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5]54的光辉思想。“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就是说实践主体———人,总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去衡量对象,在意识中使对象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改变,形成“美的规律”———即形式美规律。这一过程体现出的美,陶冶了人的性情,净化了人的感情,将人引向胜利之路。这种形式美,体现在各个学科中。例如语文,以美的语言描绘美的风景和场面,塑造美的形象,表达了各种丰富、美好而细腻的情感。即使古老的中国格律诗,其中也有丰富的形式美成分,像声韵,对仗等等;英语学习中,学生无论在听说训练还是朗诵诗歌,首先应把握的是英语语句的节奏、节拍和升降,使词语的音美和义美密切结合,以反映英语语调的和谐美,形成完整的语句形象。在自然科学方面,科学家也正是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将探索引向光明,取得成功的。杨振宁先生是著名物理学家,曾把物理学之美分为三种类型:即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尽管大千世界万紫千红,各种物理现象与过程千差万别,但本质上可以逻辑地归纳,成为不多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原理,使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简洁美。

对称是形式美的重要表现方式,在一般人认为“纯逻辑”而“枯燥”的数学中,对称处处留下了美的踪迹。在几何上,平面的情形下有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空间除了直线对称和点对称外,还有平面对称。著名德国数学家魏尔更是赞叹数学的“美和对称紧密相连”。对称在艺术、自然、科学上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自然界人们可以从亚原子微粒子的结构到整个宇宙结构,乃至每一尺度上都能找到对称的美。另外,从建筑艺术设计的建筑物外形到工业设计的日常生活用品,从动植物外貌到生物有机体的构造,从化合物的组成到分子晶体的排布,都有对称美的存在。美在化学中也处处展露,如化学实验中的形式美、过程中的变化美及实验结果的创新美等。伟大的居里夫妇就曾为镭的颜色所倾倒,惊呼镭不仅自动发光,还有“美丽的颜色”!由此揭去了镭的神秘面纱,开始了科研与治疗人类顽疾的美的旅程。音乐中的美更是令人陶醉,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唱红了东西南北,给静态的中国瓷器赋予鲜活的生命,词作者方文山的词风美,周杰伦的曲调美、旋律美、唱腔美,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美和博大精深的生命内涵,它是唱出来的工艺美,更易被青少年群体所接受。美的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变化的规律。在艺术领域里,无论是美术、书法、摄影,还是音乐、舞蹈、戏剧,观众总是希望在欣赏中看到新的变化。的确,计算机可以“像人一样聪明”,但要创造变化,还是要靠人的智慧、激情。激情能够点亮智慧,而变化是激情的结晶,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美的基础。

以书法的欣赏来说,不仅因为它们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汉字,也不仅是书写工具的特殊性,更因为书法的点线组合富于造型变化,形成了书法艺术“无声之音,无形之象”的抽象美,渗透着书法家的思想感情,“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另外,像摄影作品虽为静态的艺术,但在瞬间的画面中,展现出生活充满变化的纪实与艺术;音乐通过音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曲式的变化与组合,在一定的时间内或强烈,或舒缓地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宇宙间最有魅力的美来自生命,而运动变化着的人体,则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舞蹈,作为“生命运动的形式”,正是变化与美的艺术。

至于综合艺术中的戏剧,综合了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的元素,集中了编剧、导演、演员、美术设计、音响效果等各类专门人才的智慧才能,所创造的形象是时间与空间、视觉与听觉、直观与想象等紧密结合的复合影像,是运动的、充满美的变化的直观形象。欣赏戏剧艺术,等于同时集中而又广泛地接触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各种艺术,其美育的功用是全方位、深层次、综合性的,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美术鉴赏教学,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为目标,是形式美的教育,应该成为促使学生用“美的规律”来创造对象,来衡量事物,来促进对各门学科的学习与理解的桥梁与媒介,并以此来美化自己,更优化自己。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因种种缘故没有开设美术课,造成学生美术知识的匮乏,忽视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部分学生误以为,只要达到自我视觉上的满足,就是具备了欣赏能力,他们抑或只能欣赏,不会鉴赏,抑或幼稚地认为“容貌+时髦=美貌”,盲目追求新潮,追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凡是“洋”的“奇”的“怪”的都当作美的,因而出现了一些美的误区。这些审美现象中的错位,是由于长期忽视了美育,忽视了对美与丑的正确认识与辨别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方面出现断层,造成思维空白,追求庸俗,影响了他们对人生目标的思考与进取。

可以说,对高中学生的美术鉴赏教育、形式美教育的确是非常必要,它不仅是美术课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各门学科学习的助推力,其直接功能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间接功能还有辅德、促智、健体等等不容忽视的作用。当然,美育对于青少年来说,最为重要的内涵,应是它的超越功能———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对人生目标的积极进取态度,对人生审美意趣和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与会欣赏歌曲、会写美文或者掌握一套形式美规律不是一回事。而理想境界,更不是物质生活的高度奢华。现代美育的理念,应着力于强调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生命价值认识的提升。

艺术具有丰富的美育内涵和教育功能,这一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高中开设艺术课的根本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模块的设置目的,也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美术家。其根本使命是“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6]从而引导、培养学生具备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趣味与能力,激励学生以今天的现实为起点,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这不仅是高中学生追求个体生活幸福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向美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在新课改的平台上,高中美术课程,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学科基础———通过美育,使学生具有轻松愉悦的情绪情感,具有精湛入微的专业技能分析,此外,更要给学生以生命激情的触发,启迪他们对生命进行哲理思考,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