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婚丧致辞范文

婚丧致辞范文

婚丧致辞

婚丧致辞范文第1篇

主题词:云南傣族;南传佛教;苏玛仪式

南传佛教进入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世居此地的傣、布朗、德昂和阿昌等民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对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来说,佛教最初都是异质的外来文化。尽管人们称上座部为比较‘纯粹’的宗教,但它在进入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环境之后,不免要同当地固有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改造,从而形成了或多或少不同于印度原型的南传佛教。”①云南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信仰的佛教,除保留南传上座部之原始佛教元素以外,还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傣族佛教”。生活在傣族聚居区,虔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几乎每一个男子在一生中都要有一段出家的经历,认为出家当过和尚的人就具足了完美的人品,而没当过和尚的就是“岩里”(野人);出家男子在一个月或八、九个月后要还俗,如果晋升为高级僧侣则要终身出家。虔诚崇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信徒,婴儿时就请和尚取名,八九岁就入寺;临终前要讨回佛寺两块布以证明信徒身份,家属还要请佛爷为其念诵超度经;起房盖屋要请和尚念经;出门前要到佛寺祷告;秋收后要到佛寺敬献稻谷;出战前要请佛爷念经,得胜归来还要到大佛寺“诉宰”。②佛爷颇受傣族民众尊重,骑马者遇佛爷或祜巴要下马;老年人把出家当和尚、佛爷的儿孙视为“圣人”。一、傣族“苏玛”道德伦理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调衡社会和谐稳定,尽可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并不是所有的宗教力量都是从神性人格中产生的,很多膜拜关系的目的也不是将人和神祇联系起来。”③早期的云南傣族社会,崇尚一种集体主义思想: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遇有婚丧全村帮忙,每逢宗教祭祀全体参与,共同承担领主各种劳役等,如此就把个人、家庭、村社合为一体,这种由氏族公社、农村公社的血缘纽带维系的社会组织,其核心思想就是集体主义观念,人人都有感恩的道德理念,这或许就是道德伦理早期的情况。

在云南傣族地区,氏族公社、农村公社的血缘纽带一直维系着全体成员的深层意识,影响着早期的社会思想,由此形成这个有思想并不停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着的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与原始宗教融合生长。“南传佛教传统通过它所包含的前佛教的宗教成分,通过经典和僧侣给予社会无所不至的影响,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伦常行为,指导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保存并传递了亚洲这一地区的文化成果,满足了社会心理的需要。”④云南傣族的南传佛教除其内容保持了大量原始佛教遗风外,还与当地文化碰撞、融合,形成浓郁乡土气息的傣族佛教,其思想极大丰富了傣族社会的伦理内涵。随着宗教礼仪的日益规范化,尤其在南传佛教传入并对傣族社会有了深刻影响之后,这个社会性道德教育就在宗教仪式中严肃举办。“苏玛”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与宗教实践中产生的,这是傣族社会集体主义思想的遗痕,也是佛教伦理思想外化的结果。“苏玛”是傣族语,为感恩、祝福与道歉之意。在云南傣族民间,晚辈对长辈说话时,语气中往往带着尊敬与谦卑,在回答老人或长辈的问话时,还要带上“怀”(晚辈的意思)字;子女从老人面前经过,一般要轻步走过,若是女孩则要弯腰并将双手放在膝前。在傣族社会,在每年的关门节期间,僧俗之间或是领导与民众之间,都要举行“苏玛”仪式;傣族儿女成家做父母之后都要选择一个好日子,洗澡、换衣后领着孩子恭恭敬敬地跪拜在老人面前,在摆上腊条、钱、物之后,就诚心向老人“苏玛”,以表养育恩与所给予教诲之谢意。这体现尊老、爱老的孝道理念,还有回报、感恩之心,呈现互相尊重、互敬互爱的道德行为,这正是营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南传佛教的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佛教教理对傣族社会伦理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如“苏玛”就缺乏系统性研究。涉及南传佛教这一领域的如民族、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研究成果却不少。可见,南传佛教是国内佛教研究的薄弱环节,源于南传佛教入滇材料缺乏,《巴利大藏经》也没有成熟的汉译文献;然而,佛教思想渗透到傣、布朗和德昂等民族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元素的傣族佛教文化。“苏玛”是傣族群众在一年一度的南传佛教“关门节”期间所举行的,一种传承民间传统道德的仪式。多年来,这种优秀传统就在傣族村寨和佛寺里传承着,被傣家人认为是一种天经地义的大事;“苏玛”仪式在神圣的宗教活动中举行,庄严神圣;其实践性强,现实意义明显,化解了无数家庭与社会的矛盾,牢固地维系了傣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二、“苏玛”伦理傣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苏玛”仪式一般就在关门节后举行。苏玛仪式举行时,年轻人要对自己在一年内的言行作个总结,尤其就对老人不敬的行为或错误的事说明原委,请求老人对他们进行宽恕、原谅,并深表歉意;之后再向老人祝福,希望老人健康长寿。而老人会在晚辈祝福礼仪完毕之后,对晚辈的“忤逆”行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把腊条放在晚辈头上,顺便给他们一些良好的祝愿。具体程序是这样的:全体佛教徒都要到寺庙向和尚、佛爷进行苏玛,僧俗双方先要念诵经文,再相互道歉、请求谅解来化解平时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就傣族村寨中的男女长者而言,往往会被请到佛寺来接受晚辈的集体苏玛。请人帮忙、打搅对方的,拜师学艺、麻烦师傅的,还有叔伯、姨父、姨母和哥嫂等,都要一起来接受苏玛;晚辈除带上一些钱物礼品之外,还要利用这个机会来帮长辈们做点眼前的杂活,如挖地、挑水等。在西双版纳,每年在关门节前一天,人们就要于佛寺浴好佛,次日即关门节的第一天,举行“赕毫怀贺”苏玛。在景洪市勐罕镇,第一天举行“赕毫怀贺”,第二天,信徒就集中到本村的佛寺里,大家一起向佛爷、和尚“苏玛”。

具体说,西双版纳全部佛爷、和尚、信徒都要在关门节的第一天,集体到本勐的中心佛寺,一起向佛爷、和尚苏玛,而佛爷、和尚也要向信徒集体苏玛:一者,到寺庙里连同村里的“波章”,也一同接受信徒的苏玛滚涛,“波章”会念诵经文,求佛祖保佑,祈求平安与幸福;二者,正式的“赕嘎腊洼”,是整个勐46个佛寺的佛爷、和尚集中到中心佛寺,一致选举德高望重的“波章勐”念诵《告苏玛》之请罪经文,向佛爷进行“苏玛”,等“波章”诵经完毕,佛爷、和尚就对信徒磕三个头,双方“苏玛”完毕,再由“波章”和大佛爷一起向信徒“告赕”,之后整个“苏玛”仪式就完成了。接下来是关门节的第5天,在中心佛寺赕过“嘎腊洼”的,其家庭的“苏玛波咪、苏玛滚涛、苏玛波胡”等仪式就会依次展开。首先,“苏玛波咪”仪式。“波咪”,即爸妈,由各家各户自己准备好赕给父母的腊条和小毛巾,到了定好的时间,成家育有子女的人家,在家中主事的儿子带领全家人洗浴,换上干净衣服,等父母坐好就率领老婆和孩子,跪在父母面前,献上赕品,一起恭恭敬敬磕头三拜:祝父母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就自己和家人在平常生活中有违老人意愿的话语或行为,谨言慎行地道歉;待子女苏玛完毕,父母便会拿起两根腊条,轻轻的放在子女的头上,念上一段感谢子女孝敬的话语,说一些教育子女以及祝福子女的话,再接过子女举过头顶献上的礼品。至此,对父母的苏玛算完成了。其次,“苏玛滚涛”仪式。“滚涛”就是老人和长辈的意思,苏玛滚涛就是对自己的岳父母、伯父、叔叔、姨妈,舅舅、哥哥等进行苏玛,这个仪式与“苏玛波咪”仪式基本一样。还有,“苏玛波胡”仪式。“波胡”就是师傅之意,拜过师、学过艺的人,不论现在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到师傅家进行“苏玛波胡”,感谢师傅的栽培之恩并送上祝福。最后,泼水节中的“苏玛”仪式。傣历的六月即阳历的4月13日至15日,傣语“冷(楞)贺桑勘比迈”就是六月的傣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第三天,就是阳历4月15日的泼水,傣语就是“宛帕雅宛玛”,意为“日子之王来临的一天”。这一天要举行浴佛、滴水祈福、放高升、拜年等活动,主要以拜年和泼水狂欢为主,部分村寨仍然保留传统习俗。一者,通过滴水和泼水的形式来抒发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以洒水的形式送上祝福,用水洗去一年的“尘埃”,祝福新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二者,在文化馆广场上集中泼水,被邀请参加泼水的领导、嘉宾一般落座于主席台。仪式开始,佛爷首先口念祝福语,接着市长致辞,随后佛爷手持银钵,用右手持树叶蘸水逐一向台上的领导、嘉宾、信徒以及台下的群众洒水,至此,政府组织泼水活动就开始了;三者,在一定时间内,各民族同胞及村寨组织前来参加泼水的团队,还要给州、市领导拜年,并向他们洒水祝福,这时领导会把准备好的红包、米酒等赠给前来拜年的乡亲;四者,拜年完毕的泼水群众,还要为年老退位的领导单独苏玛,进行滴水祝福,表达对领导或长者的尊敬与爱戴。三、佛性“苏玛”傣族封建统治者从法律上积极维护佛教的合法地位,而佛教也充分利用这个权益,以其神圣的面目倡导戒律实践,这对促进民族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社会道德伦理的提升更是功不可没;另外,佛教用通俗易懂的传教手法,融宗教和伦理道德为一炉,让信众更加容易接受,其教理、教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傣族社会,使其道德伦理更加完善。佛经云:“犯罪诤事者:善、不善,无记;犯罪诤事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也;无有犯罪诤事为善者。”⑤这是戒律对于信徒言行的一个约束,这些内容可以折射出“践行者”的谨言慎行,这些教育对世俗社会无疑是个积极的触动。傣族社会全民信仰佛教,而做了和尚还俗后的这些人也会把寺院的相关“规矩”带入社会,转化为民俗、民约,进而影响更多的人。首先,人与自然。云南傣族认为,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生态失衡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傣族民众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资源,更好地维系生态平衡。佛教的平等观也体现了傣族这个高度统一的生命观、自然观和价值观。其次,善念善行。傣族“苏玛”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助互爱,一起共建和谐大家庭。云南傣族信众普遍认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和自净其意”就是三业和敬的具体内涵,其精神落实于僧团中就是僧众的清净梵行。

还有,“自爱、爱他”。“苏玛”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以爱自己、保护自己为前提的,以此为出发点,再去营造施与别人之爱的伦理氛围,进而达成天下“大爱”。佛陀把天下一切男子视为我父,把一切女子视为我母,要像孝敬今生的父母一样孝敬、供养他们。“我们作为一切众生的孝子,要为一切众生无条件地服务。”这是佛教赡养伦理的内容。经云:“世尊!我常如法行乞,持用供养父母,令得乐离苦。世尊!我作如是,为多福不?”⑥佛告郁多罗:“实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养父母,令其安乐,除苦恼者,实有大福。”⑦世尊偈:“如法于父母,恭敬修供养;现世名称流,命终生天上。”⑧这是佛教的孝道,佛经云:“佛母寿终时,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乳养长大佛。佛言:阿难!有是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于我有阜恩,我母寿终时乳养长大我。佛言:阿难!我亦于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有恩无量,所以者何?摩诃卑耶和题俱昙弥从我因缘。”⑨这是佛陀表达对大爱道抚养的恩情。经云:“于人中,孝母、孝父、敬沙门、敬婆罗门、尊家长、持齐戒,谨直而守,作福业者多,诸比丘!由是三十三天众之心欢喜———天众充满,非天众当损减。”⑩这是佛陀感恩于众生的伦理思想。再次,感恩众生。“苏玛”认为,一个人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在社会上有所成就,他首先得考虑自己之外的其他人,全心去爱他们并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佛教的“慈爱”是指慈悲、怜悯而生起的爱心,而爱则引发身、口、意三恶业,这个恶业会引发未来的生死相续。所以,佛教认为爱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其引发一切烦恼而无法获得解脱。傣族“苏玛”中的“爱意”则是一种对众生的感恩,佛教也有上报“四重恩”的说法,但不用“爱”来表达。最后,慈悲。“苏玛”主张,一个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就必须先把爱施与别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善待,那就先要为他人的利益考虑;利人就是利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实现他人的利益之中,如此去倡导人们主动爱别人,达到人人互爱的境界。佛教信仰是以清净心为基础的,就诸法空相的内涵也是要求信徒清楚的;信众对三宝的恭敬以及一切入世间、出世间善法,是建立在深信能够获得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而志求不怠、乐求无厌地“弃爱”,才可抛弃烦恼。佛经“谈及欲爱、法爱的区分,前者是指对妻子财物等之爱念所起的贪爱,后者则是慈爱一切众生,欲令一切众生皆至佛道所运行的慈悲心。”瑏瑡凡夫以染着之心或淫欲之心来贪恋自身,爱慕五欲乐趣;如果断除了三界的见、思惑业,要证得涅槃还不到火候,因为心里还有执着、贪爱。

至于菩萨要依“空性”来观慧,明了生死涅槃,不会去贪图享受,也不会迷恋涅槃境界。所以,菩萨与凡夫之爱是完全不一样的:菩萨不去贪爱、也不会执着,因为菩萨无人相、无我相,并以平等、无分别来关切一切众生;而凡夫则不同,不但贪恋世俗爱欲,更执着于一切享受,哪怕是再高尚的爱较菩萨也倍显庸俗。所以,佛教所倡导的“慈悲”,是一种没有任何染污并完全利于众生的大爱,这个“无染污”就是佛教“没有分别心”的爱,而这份“无私的爱”就是佛教的慈悲。傣族“苏玛”感恩理念无疑受到佛教慈悲的影响。总之,“苏玛”是建立在自爱的基础上产生对他人的爱,这个“自爱”的基础就是自我约束和尊重他人。“苏玛”之爱在这个链条上有爱的人更有被爱的人;有以我为别人之爱,也有以彼为我之爱;既有人我之别,也有深浅之异。就佛教而言,其给予众生的是慈悲,而慈悲是以众生平等、无我为基础的,即自利利他,不但向外表露了对众生的关切,对内也进行了自我约束。可见,佛教的爱立足于众生的平等,对外施爱就是无私无欲毫无保留的大爱。“苏玛”之“感恩”是一种社会“真善美”的伦理实践,其“无私的大爱”表现为对众生热忱的关怀、用心的呵护。可见,“这份情”已超越自我、家族、宗派以及国家的界限。结语傣族民众除保留原始传统信仰以外,还有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其道德伦理乃至法规民约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政治生活也都打上了南传佛教的烙印。傣族传统伦理往往遵循从善如流、和蔼待人、品行端正、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