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开展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不仅关乎本地居民的人居环境,还对其他沉陷区环境治理产生垂范作用。以期刊网学术论文为研究样本,回顾与反思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近三十年来的进展。通过分析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取向与方法,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历史性研究、注重整体性研究和开展比较性研究。

关键词:

淮南煤矿;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城市,淮南有着近百年的煤炭开采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然而长期的煤炭开采不可避免地产生环境问题,其中尤以采煤造成的地表大面积沉陷和积水为甚,严重影响了淮南市的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开展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不仅关乎本地居民的人居环境,还对其他沉陷区环境治理产生垂范作用。梳理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取向、方法,并对未来研究略加展望,为我国煤炭资源城市的环境治理与改造提供若干有益资鉴。

一、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取向

检索中国期刊网可知,淮南采煤沉陷区研究论文数量近三十年来呈现增长之势(1986~2015年期刊论文330篇,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查阅结果表明,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具有与时俱进的学术品格,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研究取向呈纵深多极化走向,总体观之,主要有描述型研究、实证型研究、解释型研究三种取向。

(一)描述型研究取向

描述型研究就是对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思路、模式、举措以及成功经验进行介绍,该研究侧重回答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如何做”的问题。代表性论文有《淮南煤矿沉陷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1]、《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新城镇建设的成功探索》[2]、《浅谈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新思路》[3]、《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4]、《煤炭城市“四矿”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5]等。宗云峰在文献[1]中首先描述了淮南煤炭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陷情况。其统计数据表明,煤炭开采已经造成淮南市出现六大沉陷区域,主要分布在两淮大院西北、水泥厂药库、矿务局①机修厂南楼、大通机厂、矿务局多种经营公司、常青煤矿主井等。其中有些沉陷点毗邻居民生活区,造成周边部分建筑开裂下陷,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在此基础之上,宗云峰对地面沉陷区稳定性进行分区说明,并科学判定其地质灾害的危害级别。关于采煤沉陷区治理思路,宗云峰简要枚举三点:桥涵维护治理、路坝维护治理、站闸维护治理。至于采煤沉陷区治理实践,宗云峰扼要介绍了淮南矿业集团2004年以来的两大措施:一是沉陷区土地复垦,包括张集矿、潘一矿和新庄孜矿;二是沉陷区湿地规划,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和矿区旅游。孙功在文献[4]基于恢复生态学视角,简述了淮南市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治理思路(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治理模式(泉大模式、后湖模式、鑫森模式)、治理举措(创新搬迁用地政策、改革治理融资制度、健全失地农民保障)。范君在文献[5]中认为“四矿”问题是继“三农”问题之后又一大社会问题,直接关乎煤炭资源城市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并以淮南市为研究个案,分析其采煤沉陷成因、探索其解决之道,为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与经济转型提供若干有益借鉴。描述型研究着重于采煤沉陷区现有环境治理思路、模式、经验的概括总结,继而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对策措施。但是略显不足的是,部分研究成果并非客观“描述”,而是主观“转述”,故带有一定的“臆想”成份,主观想象的印迹也比较明显。

(二)实证型研究取向

实证型研究是对淮南采煤沉陷分布情况及其生态环境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它着重剖析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怎么样”的问题。如果说描述型研究偏重客体静态理性表述,那么实证型研究重在调查资料动态量化分析。由于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事关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故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如《淮南矿区塌陷情况分析及治理对策》[6]、《淮南矿区塌陷水域环境效应》[7]、《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矿塌陷水域为例》[8]、《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时空演化特征研究》[9]等。李小龙等人在文献[6]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阅,将淮南采煤沉陷区分成九大沉陷区、谢李沉陷区、新李沉陷区、潘集沉陷区和张谢沉陷区,其沉陷面积分别为13.52km2、20.01km2、23.62km2、40.75km2、17.93km2和16.99km2。基于沉陷情况的分析,他们提出若干治理对策:利用煤矸石回填造地、沉陷水域开发与养殖、回填复土规划住宅用地等。徐良骥在文献[8]选取潘一矿区2个沉陷水域为研究个案,采用格网法布设39个采样点对水质采样监测,分析水质重金属分布及污染情况,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来评定潘一煤矿水质级别,结果表明西沉陷区域因受工业污染水质较差,而东沉陷区因远离工业区水质较好,可用于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以及湿地公园。总体而言,实证型研究涉及对象较为广泛,涵盖了采煤沉陷积水区水文状况、渔业养殖、植被种群、土地重金属污染、沉陷区填充复垦、城镇化建设、人居环境改造、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等。

(三)解释型研究取向

解释型研究是从不同层面、多种角度探析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问题形成之因,进而寻绎其发展规律,它是关于“为什么”的研究,旨在探讨采煤沉陷的因果关系、发展逻辑与实践面相。正是由于采煤主体存在认知、能力、技术及处理方式的不同,沉陷区环境在不同时空呈现不同的样态,故而需要解释出现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如《对淮南采煤塌陷区灾害防治与土地综合利用的思考》[10]、《对淮南矿区煤炭资源回收工作的思考》[11]、《淮南矿区小型煤矿塌陷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12]、《淮南采煤沉陷区内小型塌陷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特征》[13]等。李俊斌在文献[11]首先分析了我国采煤回收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进而介绍了淮南矿区的做法与成效。在此基础之上,李俊斌着重阐述了采煤回收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关于煤炭资源回收的必要性,盖因于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但我国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53%;至于煤炭资源回收的重要性,则在于回收资源能够增强能源供给能力,提高煤企经济效益,进而提升我国的能源安全。王晓萌等人在文献[13]选取淮南沉陷面积最大、积水集中的潘谢矿区境内湖泊为研究个案,设置3个水文环境差异较大的沉陷湖泊为研究基站,以1年时间为期限按4个季度分批采集。通过对采集样本的实验分析,找出沉陷湖泊轮虫群落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论认为电导率、营养盐以及水温是影响沉陷湖泊轮虫群落的基本因素。近年来解释型研究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深入探讨了沉陷区水质污染成因、生物种群结构、灾害防治措施,还细致论析了煤炭资源回收、复垦农业观光、生态湿地旅游等。

二、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方法

方法论与研究对象的学科性质密切相关。在历经多年的持续关注之后,我们认为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方法可以分成三种:以文献梳理、经验总结为主的传统研究方法,以实地调研、实证分析为主的量化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叙事研究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

(一)传统研究方法

传统研究方法是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即以经验概括和文献解读为主。作为环境治理研究的首要途径,传统方法易于研究者运用理论化的归纳法开展具体研究以建构理论体系。在这一研究思路的引领下,大多研究者立足文献资料,致力于采煤沉陷区环境问题的梳理、评述和阐释以及对目前沉陷区治理实践、治理路径以及成功经验等。文献梳理与文本解读,意在搞清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治理路径与经验总结,旨在对成功的治理模式加以应用推广。传统研究方法因便于了解研究对象、把握研究动态、开展研究工作而深受研究者青睐,上述描述型研究取向的主要成果大都采用此类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固然具备多重优势,但是采用此类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两点事项:一是研究能否精准科学受到研究者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学术旨趣、科研实力以及文献收集的精确性和全面性的局限;二是当前研究多以文献解读为主,由于某些文献并非源于实验数据和实地调研,容易造成解释学上的偏误。如何消解采煤沉陷环境治理研究中的人为偏差,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深度辨析,从而尽最大可能减少或规避研究的重复性、盲目性和虚妄性。

(二)量化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又称定量研究,是与定性研究相对的一种研究方法。量化研究多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实验数据作为立论依据,也有一些研究援引若干已经公布的权威的调查数据(如各职能部门的数据报表或统计年鉴)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由于量化研究的数据多来自第一手资料,信度和效度高而颇受研究者欢迎,成为近年来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的常用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发现量化研究成果的数量十分可观,代表性论文有《淮南煤矿塌陷区煤矸石填充复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14]、《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15]、《淮南矿区塌陷塘理化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研究》[16]、《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化与更新———以安徽省淮南大通矿生态区改造为案例》[17]、《基于ARCGIS的塌陷塘水质特征研究及评介———以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为例》[18]等。通过对这些成果的细致分析发现,量化研究者一般借助收集和解析数据来验证其理论构想,且关注于微观层域研究来蠡测研究对象的整体样态。应当说明的是,量化方法只能反映本区域内的现象特征,有时候甚至很难单独析出结论,所以不能指望单凭量化研究就能完全揭橥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以及各相关因素究竟存在何种关联。基于量化方法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在研究方法的采用上应尽量使之与其他方法综合运用。

(三)质性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方法以研究者自身为切入视角,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客体展开直观描述与整体剖析,进而达至对研究客体的理性认知,一般借助叙事法、个案法、研究反思等辅助手段。由于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中质性方法极少单独使用,故此类研究成果不是太多,主要有《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19]、《基于采煤塌陷区的蓄洪区开发利用模式探讨———以淮南市张集矿为例》[20]、《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21]、《淮南潘谢矿区采煤塌陷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22]等。质性研究方法虽偶尔也涉及调查研究,但它不以量化研究为最终目标,所以其结论并非完全依赖数据而定。它是一种诠释性的研究,注重对研究客体的动态分析和宏观把握。质性研究通过研究者的“在场”或者“出场”,近距离实地考察采煤沉陷区以减少测量偏误,进而凭借与客体对象的交互作用,获得对其内涵及意义的诠释性解读。需要说明的是,当前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比较常用的是质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于研究过程中多少会渗入研究者的主观情感,因此这种结合更多表现为定量化的质性研究。

三、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展望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细密爬梳可知,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起步甚晚,主要聚焦于沉陷情况分析、治理思路考辨、治理对策探讨、治理经验述介等微观层域。这些微观研究固然重要,但缺乏整体视阈和宏观把握,故在今后研究中需加强历史性研究、注重整体性研究和开展比较性研究。

(一)加强历史性研究

煤炭开采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发展演变乃是一个历史过程,因为环境问题不是凭空突然出现的,也不可能短期内一劳永逸地解决。事实上,加强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学术研究,需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恰是这种发展演变过程,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贯通、历史与现实衔接,并在此基础之上,将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置入更加宏阔的历史语境中。据笔者有限的了解,淮南采煤史研究相关成果包括《安徽近代煤铁矿业三起三落》[23]、《扬子电气、淮南矿路两公司的创立与国有企业私营化》[24]、《张静江与淮南铁路———兼论淮南铁路的经济意义》[25]、《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1945—1949)》[26]、《官办淮南煤矿研究(1928—1937)》[2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煤矿事业经营的典型———以建设委员会与淮南煤矿为例的考察》[28]、《日伪时期淮南煤矿的经营管理(1938—1945)》[29]、《淮南地区早期煤业发展述略》[30]、《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掠夺———以淮南煤矿为例》[31]等。这些研究大多聚焦于民国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淮南煤炭史研究却付之阙如。今后加强淮南煤炭的历史性研究,就要从微观层域下工夫把研究做细做实,以历时性视角梳理淮南煤炭开采的整个历史进程,如编纂淮南煤炭志①、撰写淮南煤炭史。总的来说,加强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历史性研究,意在探寻煤炭开采的运行逻辑,揭示采煤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机制,彰显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核心任务。

(二)注重整体性研究

整体研究是一种对研究问题的系统而整全的分析、研究方法。列宁曾经指出:“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2]革命导师提醒我们,忽视整体的零散研究往往不够翔实;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缺失整体的局部研究可能以偏概全。因此我们不能陶醉于散乱碎片化研究得出的粗浅结论,而对深层次的问题置若罔闻。有鉴于整体研究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从整体视阈、全局角度对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基本问题和现实诉求进行研究,弄清采煤沉陷和积水区域的分布状况,揭示采煤沉陷积水区域的环境特征,探索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基本路径,总结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为推进采煤沉陷区环境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整体研究对研究者自身的学术胜任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是个跨学科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视角各有侧重,也各有特色。即便自然科学内部,地理学、生态学、采矿学、安全学、地质学等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努力拓展理论视野、增强问题意识、培育学科理念、锻炼思维能力,以及研究方法的恰当选择,继之在实践中将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研究向纵深推进。

(三)开展比较性研究

比较研究是对不同客体的相似性及相异度进行研究或判定的方法,旨在探究其异同,寻绎其规律。采煤沉陷并非淮南煤矿的特有现象,而是我国乃至全球煤炭开采领域的共同难题。开展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增进各地采煤沉陷区交流治理思路、分享治理经验、推广治理模式。开展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可使环境治理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损耗或浪费,从根本上提高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实效性。但是检索期刊网发现,目前学界尚未开展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比较研究。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并非研究者没有意识到比较研究的重要,而是该研究需要考量各个采煤区域的历史背景、地形特征、地质结构等诸种因素,单因相似就借鉴仿效,难免失之偏颇和草率。基于这种情形,我们主张进行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比较研究时,需要明晰以下两点内容:一是明确的自我意识。即借鉴其他沉陷区环境治理的思路、模式和经验的同时,需要呈现主体的自我意识,不能采取价值无涉的立场简单复制或吸纳他人经验,一味模仿显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沉陷区环境问题。二是独立的探索精神。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为解决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建言献策,故我们不能单纯依赖于他人治理经验的借鉴,而要秉持独立的探索精神,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入手,找出切实有效的治理路径。概而言之,开展淮南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比较研究的前提是明确的独立自主性,在他人治理思路、经验的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应适度增加本土意识、本土特色和本土话语。

四、结语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日趋严峻,煤炭消费的比重正逐年下滑。在经历长达7年的“黄金时代”后,煤炭行业从2012年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已经出现“量价齐跌”的惨烈景象,近年有关国有煤炭企业全行业亏损的报道更是不绝于耳。淘汰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建立和完善煤矿退出机制已势在必行。当人们逐步将视野投向新型能源产业时,呼吁社会各界关切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问题或如空谷足音,但是尤为弥足珍贵。文章立足前人研究成果,梳理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并积极展望其未来趋向,旨在引起人们关注这一正在走向衰退、却仍然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煤炭行业及其沉陷问题。

参考文献:

[1]宗云峰.淮南煤矿沉陷治理工程研究与实践[J].煤炭工程,2010(7):47-49.

[2]沈思良.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新城镇建设的成功探索[J].科技资讯,2010(12):117-118.

[3]许磊.浅谈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新思路[J].能源环境保护,2012(1):42-51.

[4]孙功.淮南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路径[J].环境保护,2013(17):63-64.

[5]范君.煤炭城市“四矿”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29-432.

[6]李小龙,郭靖,胡安焱,等.淮南矿区塌陷情况分析及治理对策[J].资源与产业,2006(4):75-77.

[7]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淮南矿区塌陷水域环境效应[J].煤炭学报,2008(4):419-422.

[8]徐良骥,严家平,高永梅.煤矿塌陷水域水环境现状分析及综合利用———以淮南矿区潘一矿塌陷水域为例[J].煤炭学报,2009(7):933-937.

[9]周春财,徐翀,陈永春,等.淮南矿区采煤塌陷区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5):101.

[10]李大全.对淮南采煤塌陷区灾害防治与土地综合利用的思考[J].工程与建设,2008(4):451-452.

[11]李俊斌.对淮南矿区煤炭资源回收工作的思考[J].矿山机电,2009(1):37-39.

[12]徐鑫,易齐涛,王晓萌,等.淮南矿区小型煤矿塌陷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水生生物学报,2015(4):740-750.

[13]王晓萌,易齐涛,徐鑫,等.淮南采煤沉陷区内小型塌陷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特征[J]2湖泊科学,2015(27):657-666.

[14]崔龙鹏.淮南煤矿塌陷区煤矸石填充复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安徽地质,1998(3):58-61.

[15]王振红,桂和荣,罗专溪.淮南矿区采煤塌陷积水区水生态环境研究[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2):269-275.

[16]方文惠,桂和荣.淮南矿区塌陷塘理化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1):25-27.

[17]殷柏慧,张洪刚,端木山.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化与更新———以安徽省淮南大通矿生态区改造为案例[J].中国园林,2008(7):43-49.

[18]苏桂荣,姚多喜,李守勤,等.基于ARCGIS的塌陷塘水质特征研究及评介———以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矿为例[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9-42.

[19]崔龙鹏.对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的思考[J].中国矿业,2007(6):46-52.

[20]汪玉洁.基于采煤塌陷区的蓄洪区开发利用模式探讨———以淮南市张集矿为例[J].中外建筑,2012(5):87-89.

[21]吴中能,于一苏,刘俊龙,等.淮南市泥河镇采煤塌陷区后湖生态园模式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318-15412.

[22]张克兵.淮南潘谢矿区采煤塌陷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能源环境保护,2013(5):51-53.

[23]王鹤鸣.安徽近代煤铁矿业三起三落[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14-22.

[24]郑会欣.扬子电气、淮南矿路两公司的创立与国有企业私营化[J].历史研究,1998(3):95-110.

[25]马陵合,廖德明.张静江与淮南铁路———兼论淮南铁路的经济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58-63.

[26]张卫东,徐强.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状况(1945—1949)[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91-94,116.

[27]孙多忠.官办淮南煤矿研究(1928—1937)[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硕士论文,2011.

[28]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营煤矿事业经营的典型———以建设委员会与淮南煤矿为例的考察[J].安徽史学,2010(2):106-114.

[29]孙功.日伪时期淮南煤矿的经营管理(1938—1945)[J].安徽史学,2010(5):101-104.

[30]孙多忠.淮南地区早期煤业发展述略[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3-87.

[31]陶立明.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掠夺———以淮南煤矿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4):26-29.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历史上黄河入海口流路是在三角洲的扇形范围内自然变迁的。随着长期的治河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河口流路的变化是可以人为地干预和控制的。1949年以后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特别是在1976年改用清水沟流路是成功的。但是,随着黄河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成大幅度减少趋势,致使河道向海域输沙的能力也大大减弱,逐渐导致尾闾河道不断萎缩,过流断面不断减少,拦门沙发育减慢甚至向海口内入侵。为此,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黄河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常重大。对此,笔者就新时期如何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拟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仅供同仁参考:

1坚持调水调沙,实现河口减淤疏浚

实践证明,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8次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是有很大的效益,特别是对黄河下游的河口河道来讲,起到了巨大的减淤疏浚作用。因此,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的工具是具有生命力的,效果是良好的,但是,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也应切实考虑和解决好对河口地区不利方面的问题:

1.1调水调沙的运用应解决多目标、多效应的协调和实现。通过调水调沙,在实现河道的减淤冲刷,保持水沙通畅下泄的同时,也应通盘考虑河口地区的防洪工程设施的防洪和能力,入海流路的稳定问题。这是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1.2就黄河口而言,其冲淤演变的方向和特性不紧紧受制于来水来沙条件,同时还要受到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等,因此,在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时,还应考虑海洋动力等其它相关条件。这样才能对稳定黄河入海流路,使其发挥更大的功用。

1.3应加强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预报工作,对于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调水调沙是实行年度调节还是多年调节值得商傕。只有通过对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的科学预测,并结合考虑其他各种影响因素,才可能实现调水调沙的科学决策。

2提高河口防洪抗凌能力

河口的防洪抗凌能力是关系到能否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问题。近年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量一直在减少。水少沙多使主槽淤积以及河口侵蚀基准面位置继续下移,河槽进一步萎缩,输沙能力进一步降低,致使河口段主槽平摊流量减少,同流量的水位抬高,过洪能力减小。由于水沙条件恶化,河道断面形态又出现了对防洪十分不利的二级悬河,滩地横比降增大,中常洪水也可使河势发生改变,形成横向流或者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所以,应进一步加固和完善堤防和河道工程,对黄河大堤进行加高加固,加快淤背区建设力度,使悬河变为地下河。同时选择适当河段,采取挖河疏浚、束水导流、护滩保槽、稳定河势等措施,从而达到减轻河口的防洪压力,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目的。与此同时,冰凌也是造成不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课题。来水量减少,封河水位低,开河时更易形成冰坝,因此,充分发挥水库防凌运用模式的作用,抬高封河水位和降低开河期的下泄流量。应采取在开河期要有实现分水防凌的条件,利用齐河北展宽工程、垦利南展宽工程和东平湖等都可以用于分水防凌措施。

3加强河口治理的科学研究,为稳定黄河入海流路提供理论支撑

众所周知,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必须要有理论支撑。因此,加强河口的治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黄河口演变规律错综复杂,受许多内在条件和外界因素制约和影响。为此,必须正视河口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这一基础工作。

就目前而言,一些急需的系列资料尚不具备,制约了河口治理方案的探索和改进。利津断面至入海口有112公里的距离,利津站的水文特征值难以代表河口段的河道情况,无法据此对河口冲淤变化做更为科学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在丁字路口附近建立一个水文站,搜寻整理并分析入海口附近的水沙资料。其次搞好黄河河口河势、拦门沙等情况的观测及近海海域地形测量工作,大力开展黄河河口演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为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只有这样才是综合治理黄河河口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为了更有利于黄河河口的研究与治理工作,建议尽快启动“数字河口”工程建设。

4实现河口统一管理和依法管理

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环节,还得靠完善可行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河口治理的各项工作由黄河河口管理局、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共同管理,工程投资也由三方筹集。多部门共同管理对河口综合治理与开发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如今,黄河河口治理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黄河三角洲和东营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允许有重大决策出现偏差。因此,黄河河口治理必须纳入统一的管理渠道,只有进行统一管理,才能保证河口治理的有序进行。但由于河口治理与黄河流域的整体治理密不可分,河口来水来沙量的调控是河口治理成败的关键,而黄河全流域水沙又是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同一调度的,因此建议,成立由黄委会牵头,地方政府、胜利油田以及海洋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的河口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加大法治管理,实行以法治河,此举也是黄河河口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对河口的一些特殊情况针对性不强,加之不完善、不具体。虽然在河道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都已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但有时在各法律之间又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操作难度大。建议尽快制定《黄河河口管理法》,实行黄河河口的法制管理,笔者相信,只有法律、法规作支撑,一定能够有效对河口的综合治理发挥重大的作用。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第3篇

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研究的重心放在高中的生物课外延伸,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应用的基本素养的养成,活动过程注意思维分析的科学性和在力所能及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创新。

例如观察植物时,师生一起给校园的植物挂牌,观察校园松鼠种群时,收集有关知识保护动物的文献,制作了宣传牌大大提高同学们环保意识,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等等。例如,在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时,有学生希望对“哪些植物能够吸收人工湖污水中的有害物质”等问题进行探讨,就引起了对人工湖水污染原因、污水处理等问题的关注。同学以永春地区的湖水、池塘水、河水的污染情况为题,进行了水源取样,对水源地的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并初步推测污染物的性质和种类。在实验设计和准备完成后,在课余时间里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人工湖水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开展了《永春县人工湖水质研究》的研究性课题,并已经完成借题。现在已筹备购制皮划艇,进行水葫芦的综合治理的研究。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部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对环境污染的研究,酸雨的危害(种子萌发/花粉管萌发/蛙的发育的影响;永春芦柑的品牌保护;黄龙病的防治研究;溪畔行道树种植树种的可行性报告;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等。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发展,尤其是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2、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评定

2.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根本准则。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结果,而是真正掌握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所学到的就一定比得到标准答案要多得多。所以在实验安排中往往会故意做些变化,那些坚持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同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规范科学探究的过程。

2.2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中学生科学研究的函盖面很广,研究的形式也多样化,其论文的写作都要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着重阐述对社会的发展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见解或发明。行文要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前后贯通。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

2.3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和撰写科技论文进行评价,选择优秀作品参加各种活动与竞赛。

3、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成效

3.1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12年我校王宇正同学在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012年生物奥赛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1人次,其中获得省级二、三等奖各一人,我校参加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有两项目获得总结赛二等奖。

3.2增强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每学年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多篇,创新大赛要经过公开展览、技能测试、封闭答辩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3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习能力:参加的选手经实践活动和学习,综合科学素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视野有所开拓,具备较好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各个教学班生物科的领头羊。2011年完成永春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性课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生物科技活动以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和理论探源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特别强调活动在中学生物教学基础上的适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为学生中广大的生物科技活动爱好者提供可操作的实验范例。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第4篇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党的会议明确提出加强新常态下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作用,注重生态修复在矿山地质中的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已经迈入矿产资源消耗的快速时期,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因此,必须重视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在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要将具有积极作用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和经济活动分析融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去。当前,我国矿产地质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着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文章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应用进行分析。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全球科技热点话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国家,同时也是生产和出口矿产最多的国家。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矿产资源开发已经从传统粗放式的模式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矿山开发模式转变。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不仅造成自然灾害频繁,还会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对于人类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的创新性改革。但是当前大部分地区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建设中,地方政府过度重视各种经济产业建设,不仅无法满足矿产发展要求,还使城市形象受到一定影响[1]。在矿产工程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施工工艺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找矿技术的蓬勃发展。矿山地质施工建设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而且每个工程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找矿工作受到方面因素的制约,比如地质情况、开采工艺以及水文特点等影响,在矿产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中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资金不足,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的最大问题。目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的支持,但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所需要的资金十大庞大,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还没有形成分级负责的投入机制,导致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中资金投入不畅通,进一步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压力。此外,自我国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项目以来,虽然给予了大量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但是由于保证制度不健全,在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不能准确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定位,所举行的活动也不符合矿产资源发展需求,管理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管理办法也不完善,忽视矿产资源开采中能耗问题,导致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存在一系列问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是当前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我国在2002年安排了18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在项目实施以来为下一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但是生态环境功能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对于隐性的水土污染以及重金属污染还没有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局部治理方式还达不到生态修复效果。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相关对策和措施分析

首先,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受到相关学者和国内外的关注。缓解能源危机和减少环境污染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职责与责任,环境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对国家和人们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基础之上,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理念和措施,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机制和体制,注重政策和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单一工程向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模式转变。其次,矿山防灾和生态修复技术。矿山地质存在的问题对环境地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所有的自然灾害当中,矿山地质的问题是最复杂的,而环境地质灾害的发生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比较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矿山防火和生态修复技术是矿山地质环境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重视水文地质勘查在地质勘查中的应用,合理利用矿山资源。当前,我国生态修复技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矿区生态环节的恶化。因此,还需要加强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用综合性的生态修复技术,比如采用现场勘查、区域试验、土壤测试以及微生物技术等研究手段,对地貌景观、地质情况以及水文特征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与考察,形成良好的生态发展模式。最后,开展精细化基础性调查研究。最近几年,由于环境地质造成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对于社会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在我国发生的地质灾害当中,矿产地质灾害占据很大比重,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精细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对未进行治理的区域进行调查和评估,尤其是隐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此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矿产资源开发,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这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基于此,文章从多个角度与层面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段海侠;杨阳.阜新矿区废弃地水土流失的成因及防治对策[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白正平;罗文.大柳塔煤矿22101综采工作面采空区CO浓度异常升高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8年.

[3]国家国土资源监察专员调研组;变压力为动力——内蒙古自治区尾矿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调研报告[J];国土资源通讯;2019年06期.

[4]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赴内蒙古调研组;内蒙古自治区尾矿利用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调研报告[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9年01期.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第5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刚才,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侯德邻教授所作的《廉政准则》学习辅导报告,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廉政党课。全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切实维护《廉政准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希望系统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带头自觉遵守各项禁止性规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下面,我就2010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讲两方面意见:

一、2010年上半年工作回顾

半年来,全系统灾后重建步伐加快,奋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统筹各类教育,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前教育加快发展,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4%以上。扎实推进素质教育,34人次获四川省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级奖,德阳中学、实验小学两所学校获四川省基层优秀组织奖。积极稳妥做好市区“小升初”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国家教育考试,中、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全区4875人参加普通高考,本科上线2233人,比09年增加224人,增长11.15%,上线总人数居全市第一,上线率45.81%,占全市上线人数的30.63%。重本上线人数554人,上线率24.81%,占全市重本上线人数的41.49%,重本上线人数、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德阳中学黄彬以总分664分获全市理科第一名,莫超以总分634分获全市文科第一名,德阳中学包揽全市理科前5名,文科前5名中占3名。德阳二中本科硬上线150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再次彰显“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特色;全区5116名学生参加中考,“A1”级1124人,“A2”级810人,A级学生人数约占全市A级学生总数的31%。全区所有中学中考成绩较以往取得长足进步,均有A1、A2级学生,这是近几年的第一次。残疾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达到80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5%。职中春招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区各生源学校向中等职业学校送生2481人,黄许职中春季招生(含区外)共计1288人。其中,区教育局、黄许职中与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孝基金联合举办慈善自强班招生170名,湖南孝基金全额资助所有学生学习、生活费用。

成人教育工作扎实开展,民办教育进一步规范。上半年共进行农村转移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4126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9635人次,利用远程教育开展为“三农”服务活动20次。对全区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年检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依法对无证办学的民办教育机构进行清理整顿,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了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已建成校园网学校38所,正在实施建立6―8所教学仪器设备标准化学校和2个区级示范性“数字化校园”。

(二)教育重建强力推进,办学条件较大改善

新建项目学校45所,现已全部开工。新建工程学校校舍竣工12所,竣工面积8.5651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14.9628万平方米。截止6月底,所有恢复重建项目学校57所累计竣工47所,竣工率82.46%。春期开学已实现全部学生告别板房。港澳援建项目、特殊党费项目等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现已落实重建资金9.5668亿元。其中中、省两级专项资金3.9533亿元,市、区配套0.5558亿元,社会援建资金5.0577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45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038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8.1%。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重置规划总投资6957.66万元,已完成中、省、市、区专项资金3737.6万元的政府采购。社会援助资金3220.06万元正在分批进行政府采购,截至6月底已完成政府采购928万元。

(三)扎实开展校园安全工作,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一是突出重点,专项检查与日常督查有机结合,加大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力度,确保校园安全。二是加强安全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学校“百日安全”活动和“安全月活动”,德阳中学、德阳二中、市一小、华山路学校代表旌阳区参加德阳市安全课竞赛决赛取得佳绩。区教育局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联合举办了“中国人寿杯”中小学安全知识竞赛。三是全面启动“三防”建设工程。学校“安防”系统现已进入政府采购,“人防”工作正在抓紧落实。四是全面深化“一岗双责”,进一步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五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学校食堂管理“食品采购索证、规范加工、试尝留样、消毒”等卫生安全制度和学校宿舍卫生安全管理等制度,大宗食品采购进一步规范。

5月30日,西部三省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德阳市启动会隆重召开,旌阳区被确定为项目研究实验区之一,德阳中学、岷江东路逸夫学校、实验小学、德新初中、孝泉民族小学被确定为重点实验学校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定期开展学校不稳定因素排查,对重点人员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防控,建立教育系统维稳工作台帐,落实维稳责任,及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全系统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四)有序推进“迎评”工作,办学水平再上台阶

认真贯彻落实3月25日旌阳区迎接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动员大会精神,区教育局、区教育督导室加强与各乡镇、街道和区级有关部门协调,并实行局领导牵头,股室(长)负责联系、指导、督促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做好“迎评”准备工作。5月28日,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召开了迎接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乡镇、部门联席会议。和新、柏隆、杨嘉、东湖、孝感、双东等六个乡镇创建德阳市教育示范乡镇工作有序推进。修定完善了《旌阳区2010年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办法》,细化了对党建工作、灾后重建工作的考核办法,加大日常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了《旌阳区2010年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督导评估细则》,加强了对全区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督指导。

(五)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改善育人环境

在总结巩固前阶段集中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旌阳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学校治理组2010年工作计划》,采取学校环境综合治理“3114”工作措施,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工作目标。认真开展“回头看”活动,摸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坚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教育“四进”活动。全面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配合全市5月14日举行的“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全系统64000余名师生参加了卫生大清扫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整体提升队伍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25条”规定,开展以“讲师德,铸师魂,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活动,先后开展以“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为主题的师德论文评选活动及两次师德论坛活动,深化行风监督员活动,教育行风持续好转。

选拔4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宋庆龄基金校长培训班学习,1名中学校长参加校长提高班培训,组织54名中小学校长园长、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四川省校长能力提高班学习,推选了3名四川省第九批中小学特级教师候选人。

着力构建师资培训新平台,创新培训模式。先后培训实验教师、图书馆管理员、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20余人。已组织110名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在分批组织3400余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分科组织3000余名教师参加全员岗位业务规范性学科培训。举办了2期普通话等级培训测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面向社会有40人通过了教师资格认定。

(七)、“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

局党委召开党政办公会专题研究并制定了2010-2012年“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帮扶规划。目前,区教育局已在德新镇长江村、红阳村确定了重点帮扶困难农户7户,局机关30名党员干部以“三帮一”、“二帮一”的形式与13户农户结对帮扶。先后看望慰问特困农户王德菊、刘明金,共送去慰问金6000元。挤出办公经费45000元改善长江村、红阳村办公条件,为长江村5组大学生罗肖提供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资金5000元。截至6月底,已资助帮扶资金5.6万元。

积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化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制定《学校(单位)党建工作考核细则(草案)》,夯实学校党建常规,深化教育行风建设,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廉政准则》热潮,完善党建工作督查制,加强执行力教育,切实增强党建工作实效。在“5.12”两周年前后,全区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了“铭记党恩,奋发图强”系列教育活动。玉树地震发生后,系统师生感同身受,踊跃捐款达45万余元。

(八)完善教育资助机制,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2010年春期为全区43888名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各级财政补助公用经费859.51万元,其中:为城市义务教育学校19486名学生免杂费、补助公用经费366.98万元,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24402人补助公用经费492.53万元。为159名学生落实2009-2010年李嘉诚基金会捐助汶川地震灾区普通高中特别助学金15.9万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

一、二年级农村和城镇贫困学生3000人。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和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学校无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等乱收费现象发生。全面启动2010年栋梁工程工作,进一步落实大学生生源地贷款政策。解决了300名新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组织检查验收并新建农村学校7所留守学生之家。新晨: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第6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局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刚才,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侯德邻教授所作的《廉政准则》学习辅导报告,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精彩的廉政党课。全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切实维护《廉政准则》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希望系统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带头自觉遵守各项禁止性规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下面,我就2010年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讲两方面意见:

半年来,全系统灾后重建步伐加快,奋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统筹各类教育,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前教育加快发展,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94%以上。扎实推进素质教育,34人次获四川省第25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级奖,德阳中学、实验小学两所学校获四川省基层优秀组织奖。积极稳妥做好市区“小升初”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国家教育考试,中、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全区4875人参加普通高考,本科上线2233人,比09年增加224人,增长11.15%,上线总人数居全市第一,上线率45.81%,占全市上线人数的30.63%。重本上线人数554人,上线率24.81%,占全市重本上线人数的41.49%,重本上线人数、上线率均居全市第一。德阳中学黄彬以总分664分获全市理科第一名,莫超以总分634分获全市文科第一名,德阳中学包揽全市理科前5名,文科前5名中占3名。德阳二中本科硬上线150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再次彰显“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特色;全区5116名学生参加中考,“A1”级1124人,“A2”级810人,A级学生人数约占全市A级学生总数的31%。全区所有中学中考成绩较以往取得长足进步,均有A1、A2级学生,这是近几年的第一次。残疾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达到80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5%。职中春招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区各生源学校向中等职业学校送生2481人,黄许职中春季招生(含区外)共计1288人。其中,区教育局、黄许职中与湖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孝基金联合举办慈善自强班招生170名,湖南孝基金全额资助所有学生学习、生活费用。

成人教育工作扎实开展,民办教育进一步规范。上半年共进行农村转移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4126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9635人次,利用远程教育开展为“三农”服务活动20次。对全区民办教育机构进行年检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依法对无证办学的民办教育机构进行清理整顿,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了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已建成校园网学校38所,正在实施建立6―8所教学仪器设备标准化学校和2个区级示范性“数字化校园”。

(二)教育重建强力推进,办学条件较大改善

新建项目学校45所,现已全部开工。新建工程学校校舍竣工12所,竣工面积8.5651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14.9628万平方米。截止6月底,所有恢复重建项目学校57所累计竣工47所,竣工率82.46%。春期开学已实现全部学生告别板房。港澳援建项目、特殊党费项目等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现已落实重建资金9.5668亿元。其中中、省两级专项资金3.9533亿元,市、区配套0.5558亿元,社会援建资金5.0577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45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038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8.1%。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重置规划总投资6957.66万元,已完成中、省、市、区专项资金3737.6万元的政府采购。社会援助资金3220.06万元正在分批进行政府采购,截至6月底已完成政府采购928万元。

(三)扎实开展校园安全工作,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一是突出重点,专项检查与日常督查有机结合,加大安全隐患限期整改力度,确保校园安全。二是加强安全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学校“百日安全”活动和“安全月活动”,德阳中学、德阳二中、市一小、华山路学校代表旌阳区参加德阳市安全课竞赛决赛取得佳绩。区教育局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联合举办了“中国人寿杯”中小学安全知识竞赛。三是全面启动“三防”建设工程。学校“安防”系统现已进入政府采购,“人防”工作正在抓紧落实。四是全面深化“一岗双责”,进一步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五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学校食堂管理“食品采购索证、规范加工、试尝留样、消毒”等卫生安全制度和学校宿舍卫生安全管理等制度,大宗食品采购进一步规范。

5月30日,西部三省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德阳市启动会隆重召开,旌阳区被确定为项目研究实验区之一,德阳中学、岷江东路逸夫学校、实验小学、德新初中、孝泉民族小学被确定为重点实验学校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定期开展学校不稳定因素排查,对重点人员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和防控,建立教育系统维稳工作台帐,落实维稳责任,及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全系统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四)有序推进“迎评”工作,办学水平再上台阶

认真贯彻落实3月25日旌阳区迎接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动员大会精神,区教育局、区教育督导室加强与各乡镇、街道和区级有关部门协调,并实行局领导牵头,股室(长)负责联系、指导、督促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做好“迎评”准备工作。5月28日,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召开了迎接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乡镇、部门联席会议。和新、柏隆、杨嘉、东湖、孝感、双东等六个乡镇创建德阳市教育示范乡镇工作有序推进。修定完善了《旌阳区2010年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办法》,细化了对党建工作、灾后重建工作的考核办法,加大日常监督考核力度。进一步完善了《旌阳区2010年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督导评估细则》,加强了对全区民办教育机构的监督指导。

(五)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改善育人环境

在总结巩固前阶段集中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旌阳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学校治理组2010年工作计划》,采取学校环境综合治理“3114”工作措施,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工作目标。认真开展“回头看”活动,摸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坚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教育“四进”活动。全面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配合全市5月14日举行的“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全系统64000余名师生参加了卫生大清扫活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学校”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整体提升队伍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25条”规定,开展以“讲师德,铸师魂,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年活动,先后开展以“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为主题的师德论文评选活动及两次师德论坛活动,深化行风监督员活动,教育行风持续好转。

选拔4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宋庆龄基金校长培训班学习,1名中学校长参加校长提高班培训,组织54名中小学校长园长、直属单位负责人参加四川省校长能力提高班学习,推选了3名四川省第九批中小学特级教师候选人。

着力构建师资培训新平台,创新培训模式。先后培训实验教师、图书馆管理员、信息技术管理人员120余人。已组织110名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正在分批组织3400余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分科组织3000余名教师参加全员岗位业务规范性学科培训。举办了2期普通话等级培训测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面向社会有40人通过了教师资格认定。

(七)、“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开展

局党委召开党政办公会专题研究并制定了2010-2012年“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帮扶规划。目前,区教育局已在德新镇长江村、红阳村确定了重点帮扶困难农户7户,局机关30名党员干部以“三帮一”、“二帮一”的形式与13户农户结对帮扶。先后看望慰问特困农户王德菊、刘明金,共送去慰问金6000元。挤出办公经费45000元改善长江村、红阳村办公条件,为长江村5组大学生罗肖提供大棚蔬菜基地建设资金5000元。截至6月底,已资助帮扶资金5.6万元。

积极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化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制定《学校(单位)党建工作考核细则(草案)》,夯实学校党建常规,深化教育行风建设,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廉政准则》热潮,完善党建工作督查制,加强执行力教育,切实增强党建工作实效。在“5.12”两周年前后,全区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了“铭记党恩,奋发图强”系列教育活动。玉树地震发生后,系统师生感同身受,踊跃捐款达45万余元。Www.21miSHu

(八)完善教育资助机制,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2010年春期为全区43888名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各级财政补助公用经费859.51万元,其中:为城市义务教育学校19486名学生免杂费、补助公用经费366.98万元,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24402人补助公用经费492.53万元。为159名学生落实2009-2010年李嘉诚基金会捐助汶川地震灾区普通高中特别助学金15.9万元。资助中等职业学校

一、二年级农村和城镇贫困学生3000人。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和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学校无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等乱收费现象发生。全面启动2010年栋梁工程工作,进一步落实大学生生源地贷款政策。解决了300名新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组织检查验收并新建农村学校7所留守学生之家。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第7篇

1.1医疗投诉,纠纷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已基本解决,对自身健康投以较大的关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近年来人们看待医患关系时,把医疗服务活动视为单纯的经济交往,即商品关系,[2]使得医疗活动与病人的健康权益、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当医疗的效果与病人的期望值相背驰时,即发生医疗投诉或纠纷。另一方面,医生护士在接诊时,服务态度简单粗暴,解释工作不耐心等,也是引起投诉和纠纷增多的原因之一。

1.2留观病人增多,护士超负荷工作

随着上海市医保制度的出台,据我们调查上海市各家医院的来急诊就医者中,更加突出了以老龄、慢性病为主,尤以危重者居多。由于大部分就诊者需留院观察治疗,其结果造成急诊观察室的床位供不应求,只有靠加床来缓解人多的矛盾,以长征医院急诊为例,有固定的留观床数41张,但实际上每日留观人数达70人左右,最多时达86人。在护士人数按41张床位编制配备的情况下,加床病人的治疗、护理工作,只能靠加班来完成。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致使许多护士患有神经性耳聋、血尿、胃溃疡等多种心身疾病。

1.3护理队伍年轻化,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差

据统计,急诊室等特殊科室的熟练护士培训周期为4~5年,而目前,我院急诊护理队伍中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的护士占急诊护士总数的60%,成为急诊一线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她们工作年限短,缺乏对复杂病情的判断能力,缺乏处理特殊事件的应急能力,缺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能力。急诊病人就诊的特点是单位时间内病人比较集中,而就诊的病人都认为自己的病情比较重,迫切希望能优先诊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护士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才能按照就诊的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原则及时的处置各类病人,而不引起争执。由于年轻护士普遍存在处理问题综合能力不强的现象,致使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造成了处理问题难,甚至影响就诊秩序。

1.4开放式急诊医疗环境弊多利少

急诊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抢救生命,而所收治的病人多数是病情凶猛,常常需要就地立即抢救,形成了开放式医疗环境。在这种开放式医疗环境下,医护人员对病人所实施的抢救、治疗、护理工作,家属均亲眼目睹,特别是当危重病人抢救无效时,给同病房的病人和家属加重了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随着病人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在抢救治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不理解的行为,都希望有个说法,[2]有的甚至以此来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

2护理管理对策

2.1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随着医疗市场的进一步改革,病人需要医院提供更新、更具有价值的诊疗和服务。医家至上的观念已不适应当代医疗市场的发展,病人至上,以病人驱动为导向,使需求者满足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3]只有认清医疗改革的形势,主动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意识,才能在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赢得病人。

2.1.1礼仪服务、接诊热情

急诊护士是病人来院就诊接触到的第一位医务人员,其仪表、言行、态度等,不仅体现了医院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病人及其家属的思想情绪。我们首先从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着手,要求对待就诊病人做到:仪表端庄、态度和蔼,病人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病人主动给予帮助,对无家属陪伴的病人给予全程服务。同时规范了急诊护士语言服务,如接诊时,注射处置前后,以及安慰危重、死亡者家属时等常用语气。开展礼仪服务以来,使急诊病人的满意率由过去的70%提高到95%,提高了25个百分点。

2.1.2理顺就诊的各个环节

急诊是一个整体,护理人员要密切与医生及其他临床科室、医疗科室的联系,有时还需要密切与陪伴的家属和医疗网间的联系。在各种联系中护士往往发挥着直接或中介的调节作用,任何局部的停滞都会影响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行,因而理顺各个环节,给病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是获得病人满意、减少投诉和纠纷的关键。为此,我们在双休日和晚间18:00~22:00特设1名护士长或组长负责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同时,为了方便急诊病人尽快熟悉急诊布局,我们一方面在各诊疗室、检查室等部门设醒目标志;另一方面,对留观的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就医环境、程序及制度等。消除了急诊秩序混乱、工作不协调的现象。

2.2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针对目前新护士多,处理问题能力差的特点,我们首先从更新护士知识着手,通过在岗培训,提高她们对病情的判断能力、应急能力,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2.1加强急救理论学习

急救医学的迅猛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需要急诊护士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急救医学的发展水平。为了培养专科人才,拓宽护士的知识面,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培养在职护士。利用教学医院的优势,请专家教授讲述新业务、新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选派年资高的护师以上人员参加全国、全军、上海市举办的各类急救护理学习班、护理论文交流会,及时了解新的学科信息。同时要求工作3年以下的新护士每人每月书写1~2篇读书笔记,并定期组织交流优秀的读书笔记。要求工作4年以上护士及护师每年完成1~2篇护理论文,通过更新知识方法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全体护士急救理论水平的提高。

2.2.2加强急救技能培训

新时期病人对医疗的需求,更重视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对急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全体护士达到抢救技术过硬、操作技术娴熟,使病人及家属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除了熟练掌握15项护理技术操作外,我们对全体护士特别是新护士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将急诊常见“十大”疾病抢救预案制定为:1人抢救程序,2人配合抢救程序,3人配合抢救程序,并进行急救情景演示模拟考核,训练护士应激随机事件的能力。对常用的急救仪器操作考核每年2次。以达到提高整体急救技能的目的。

2.2.3加强培养护士与病人沟通能力

“沟通”,也就是多与病人及家属“说”。针对新护士普遍存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能力差的现象。我们要求无论是给病人治疗、护理或是抢救,均要给病人或家属“说”到位,取得良好的沟通。并请常年急诊工作的老护士现身介绍与各类急诊病人沟通的技巧,特别强调在与一些特殊的病人家属,如:车祸伤、重危病人沟通时,要本着对病人高度的同情心,诚恳解答家属提出的问题,以解除病人家属焦急的心情,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另外,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在诊疗过程中,病人的经济意识比较强。因为目前的医疗费用一改过去公费劳保几乎全包的做法,而是从个人医疗帐户中出。[4]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要求护士要及时与病人或家属沟通所用的治疗护理费用,以免引起误会造成纠纷。

2.3综合治理急诊,减轻护士负担

针对目前存在着医院减编,病人增多,急诊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的问题,我院采取对急诊一线护士实行政策倾斜,除改善急诊工作环境和夜班护士休息条件外,并根据急诊护士工作年限每月给予适当补贴和提高晚夜班的补助标准。与此同时,实施弹性化、科学的排班制,加强繁忙时间段人员力量,充分发挥现有人力和物力的最大工作效率,引入护理工作微机网络,使护士从繁忙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相对的降低了劳动的强度。除采取上述措施外,综合治理急诊。减轻护士负荷还需要建立社会医疗管理机制,合理的分流病人到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病人选择医院就诊时给予方向性引导。使得慢性疾患康复、保健在社区,感冒、发热轻病在二级医院,重危急症在三级医院,形成一个良性的就医环境,不但可缓解急诊病人多,无床位的矛盾,也使各级卫生资源得以合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综合治理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建筑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建筑工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由于建筑质量通病问题涉及到各类建筑,因此对工程质量危害较大,所以应从各方面加以防治,保证工程质量。

一、引起工程质量通病问题的原因分析

要治理工程质量通病,必须分析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一般来说,和设计、材料、施工、使用维护等有关,有些质量通病是上述原因之一引起的,也有的是几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下面以屋面渗漏为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设计方面:没有根据防水等级及设防要求选用防水材料或进行防水构造设计;重要部位缺少设计详图;女儿墙未设置伸缩缝;变形缝没有贯通;材料方面:卷材等柔性防水材料物理性能较差,高温流淌、滑动,低温脆裂,抗老化性能、不透水性等都不符合要求;刚性(细石混凝土等)防水层所采用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如采用泌水性高的水泥、含泥量较大的骨料、不适当的外加剂等;烧结瓦吸水率大,抗冻性差;施工方面:卷材防水层空鼓;卷材搭接长度不够,基层不干燥;没有按规定留分格缝,分格缝过窄,缝内没有清理干净;细石混凝土屋面养护不到位,造成混凝土龟裂;使用维护方面:由于屋面防水材料有一定使用寿命,超过一定时间其可靠度将降低至设计要求以下,从而造成房屋渗漏,因此正常使用和维护是保证屋面防水符合设计寿命的关键所在。有些用户在房顶上私搭乱建,破坏防水结构;屋面渗漏时维修方案不科学、不合理;这些都或多或少地造成或加重了屋面渗漏。

二、预防和治理质量通病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旦出现了质量通病应该怎样正确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通病,必须对通病的成因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分步分阶段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综合治理。一般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以科研为先导

通过科研提高材料的功能和性能,使材料物理性能和使用寿命得到提高;其次通过科研产生先进的设计理念、成熟的施工技术和工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所有这些都是克服质量通病的基本要素,必须大力提倡和扶持。

(二)严把材料质量关

所有进场材料必须按规定进行检查和复验,杜绝不合格材料的流入。必要时可对材料生产过程进行抽查,如幕墙结构胶、商品混凝土的原材料及配比质量抽查等。材料生产厂家应加强质量控制,大力进行技术革新,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三)设计质量是基础

实践证明,工程设计特别是建筑和结构构造设计是预防工程质量通病的基础。不少质量通病都和设计有关,如墙体伸缩裂缝、现浇板角部裂缝等。要预防和防止通病的出现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严格按规范进行设计。如现浇框架结构55米间距应设置伸缩缝,除非有稳妥成熟的技术质量措施(后浇带,保温措施等),否则不应突破;

2.细部大样图不应忽缺。细部大样图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质量通病大都会在小地方出现。如窗框节点处理不好会出现渗漏、冷桥或裂缝;屋面细部处理不好就会出现爬水、渗水等;

3.应加强对构造方面的研究和设计。构造措施是预防质量通病的有力手段,有些质量通病通过构造措施能基本消除,如现浇板局部温度裂缝,通过采取楼房四角板双层双向配筋(缩小间距),减少圈梁刚度等平面约束,增加混凝土柱梁的保温措施及一些施工措施,相关质量通病能得到基本解决,因此设计人员应重视构造设计,在构造设计上多用心。

(四)施工工艺是关键

施工是产品成型的过程,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质量通病是通过施工才显现出来的。因此,为了防治质量通病,必须对施工过程和施工工艺进行重点控制,并从方案、人员、设备、工艺和环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1.应编制有针对性、科学、先进、可靠的施工技术方案,并及时进行交底。方案应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应明确质量标准和防治质量通病的措施;

2.施工人员应进行岗位培训,特殊工种应具有上岗证,如电焊工、防水工等。班组长应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

3.设备质量(包括测量设备)对工程质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对设备应及时进行校核和检修。另外应积极采用或发明一些提高工效和质量的小工具。让设备和工具最大限度地更好地为工程质量服务;

4.施工中采用何种方法,如何执行,对工程质量影响很大。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工法进行施工是保证工程质量、预防质量通病的关键。因此,应组织操作人员学习操作规程等施工技术,要求大家严格执行,并采用自检、互检、交接检等手段予以保证。施工中应随时和图纸及规范标准加以比较,确保符合要求,减少通病的发生。如在屋面防水卷材施工前,应观测找平层或保温层的含水率,必要时应采用烘干或排汽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否则,极易产生起泡等质量通病;

5.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特别是自然环境条件(如阴雨、寒冷天等),应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如电焊时,当温度较低时,对焊接接头综合性能有影响,因此,规范规定,环境温度低于-20℃时不宜施焊,对钢结构根据厚度不同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预热要求;另外,在雨雪天焊接会使接头产生淬硬组织和裂纹,因此规范规定必须有较好的遮挡措施,否则不宜焊接;

(五)质量管理是保障

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它贯穿于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环节,质量管理者要形成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其控制按实施者不同,包括三个方面:

1.企业内部质保体系。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通过企业自身的运作,消除质量通病于萌芽状态。它的特点是“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过程控制”,通过自检、互检、交接检、质量员验收等来控制质量;

2.社会监理(业主控制)。这是保证工程质量,防治质量通病的外部的、横向的控制。有时质量通病出现是操作时的随意性和方案中的盲目性引起的,通过监理的监督和把关,可以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防止通病的产生。

3.政府监督。这是强制性的,是政策引导和最终认可的质量控制手段。通过政府的强制监督,可以宣传和引导参建各方增强质量意识,自觉克服质量通病;可以制订相应的技术文件,帮助企业克服质量通病;可以运用监督手段,强制企业按标准规范执行,从而减少质量通病的出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