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贺电慰问范文

贺电慰问范文

贺电慰问

贺电慰问范文第1篇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又一个365天悄然滑过。年即将载着累累硕果驶入历史长河,包涵希望的年已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谨代表学校党政工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您以及家属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年扎实的工作为学校发展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学校接受了新区人民政府督导室的“学校发展性”及“学校信息技术运用”两项督导,获得良好的评价;学校新区素质教育实验校实验项目实施进展顺利;校本研修工作不断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班参加新区质量监控名列前茅。

年学校获得了新区文明单位、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市健康促进学校、市科技特色学校、市安全文明学校、新区创艺术特色学校、新区素质教育实验校、新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光荣称号。

展望年,我们将面临新的契机和挑战。机遇蕴含精彩,创新成就伟业。我们要以科研建设为龙头,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创名牌,重特色,争一流;强化师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造就一支科研型、专家型的师资队伍;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人文办学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加强交流合作,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年,对于我们而言,是早晨,更是春天。时不我待,逝者如斯。我们将以昂扬的斗志、勃发的英姿来迎接这个早晨的万丈光芒,以辛勤的劳作、满腔的热血和汗水来耕种与浇灌这个春天的每一寸土地。

贺电慰问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核电维修与技术服务

随着我国新建与投运核电机组数量逐年增加,技术、管理人员快速分流,越来越多的维修与技术服务委托给核电维修与技术服务企业,中国核电维修与技术服务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1]。核电厂对维修与技术服务管理要求很高,每年成千上万项的维修工作必须安全、保质地完成,否则可能使核电厂经济效益受损,甚至对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核电事业造成一定的冲击[2]。因此,核电厂维修与技术服务企业(简称核电维修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对于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和核电事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3]。然而,受我国核电机组大量建设、投运及核电厂降本增效的间接影响,具有管理和作业经验的人才因业务分流稀释或不满现状流失,核电维修企业管理难度加大,相关的人因事件频频发生,核安全文化建设日益被重视。

1核电维修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核安全文化是指各有关组织和个人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目标,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4]。核电维修与技术服务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业人员核安全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维修与服务的安全质量。因此,核安全文化建设与培育至关重要[5]。从目前行业市场形势和人员招聘的情况看,人员招聘难,且大多新聘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新员工需培养2~3年才能达到工作负责人水平。人员招聘难的主要原因有:工作地点偏僻、业余生活单调以及薪酬待遇和个人发展方面的吸引力越来越低;近年来内地经济加速发展,许多年轻人返乡就业;部分核电维修作业环境存在高温、高湿、高噪声或放射性;行业内无序竞争,争夺人力资源。招聘难以及人员流动性大造成了核电维修企业的骨干人员不断流失和老龄化。以上因素导致核电维修企业普遍面临员工频繁流动、人员梯队建设和核安全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持续发酵和内卷将对核电维修企业的安全质量管理和核安全文化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2成都海光核安全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2.1背景

成都海光核电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成都海光”)作为核电行业战略承包商之一,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简称“核动力院”)的全资子公司。成都海光的核安全文化传承于核动力院,并深受核电行业核安全文化的影响。与行业内企业一样,成都海光也面临工作人员不稳定、流失率高、技能水平提升困难等问题。据统计,近几年成都海光每年新入职员工占比为27%~28%,离职人员占比也高达26%~28%,员工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大换血,使得员工总体能力和经验很难得到提升和积累,存在人员素质和核安全文化素养日益降低的风险。此外,通过对近年来偏差事件深入分析(如图1所示),成都海光深刻意识到核安全文化弱化带来的管理风险。为此,成都海光积极探索,结合自身管理面临的困难对标先进同行,梳理核安全文化落地的重要抓手,开展了一系列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2核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经验

2.2.1培育学习型组织

积极构建和完善经验反馈机制,培育学习型组织。主要举措见表1。

2.2.2领导做文化表率高

度重视管理层对核安全文化的引领作用。主要举措见表2。

2.2.3责任落地

持续致力于安全责任落实,推动核安全文化融入日常工作。主要举措见表3。

2.2.4安全教育

持续开展全公司全员安全专项教育,提高对安全“无需提醒的自觉”认识。主要举措见表4。

3核安全文化标准的形成与应用

经过持续探索与实践总结,成都海光逐步建立了适用于核电维修企业的核安全文化体系,并结合人员底子薄、意愿差等企业特点,与专业公司合作固化了《核电维修公司核安全文化标准(特征)》,开展了核安全文化自评估活动[7]。标准包括4个层级、6个特征、33条属性(概要见表5),受到了核能行业协会的重视,并受邀在行业核安全文化交流会上分享实践经验,得到了协会和与会同行专家的一致肯定。

4结论

贺电慰问范文第3篇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文旅发展格局

1.加强文化旅游系统党的建设。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作为全区文化旅游系统的重要课题,加强党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旅工作队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品质旅游助推经济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巡视整改任务的分解落实,抓好省委巡视反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的问题的整改,加强文化旅游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筑牢文化站、图书馆等阵地,加强文艺队伍的引导。加强名城宣传,塑造精神风貌,对照‚三大法宝‛,将优秀群众文化融入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激活古城生机活力,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紧抓‚扫黄打非‛监管,加大对服务监管对象‚扫黄打非‛方面的宣传力度。以区委巡察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

2.推动文化旅游工作攀新高。坚决贯彻落实对提出的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重要指示精神,落实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思路,坚定文化自信,围绕‚文化+‛‚旅游+‛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力争100%完成区‚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编制,推动文旅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深挖文化亮点,做优特色品牌

3.发掘潜力创作文艺精品。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探索通过艺术创作将文化资源统筹起来。创作一首‚民谣‛,将古城里碎片化、‚散珠‛式的人文故事、地标特色等文化资源‚串珠成链‛。借助歌曲创作、歌词解析的过程,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将文化与非遗保护深度融合,通过脍炙人口的民谣形式,让文化‚活‛起来。加强非遗文艺作品创作力度,结合大运河文化基因与内核,激发特色运河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打磨《戤壁书》等非遗精品创作。在玉涵堂真趣园打造歌舞剧《寻梦山塘》,演绎山塘街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录制区战疫十二时辰短片,组织创作诗歌朗诵《致敬,冬日里的逆行者》、歌曲《我在你左右》、快板《家庭防疫要牢记》等作品。

4.整合资源组建合唱乐团。加快整合文艺资源,推动‚强强联合‛,构建专家团队、专业骨干、文艺团队、志愿服务‚四位一体‛的融合机制,打造一支有知名度、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合唱团‛,以人文优势传承和传播文化,加大各类赛事活动参与,向外界提供更多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产品,不断扩大文艺交流‚朋友圈‛。

5.弘扬文化打造品质盛宴。组建文化智库,深挖区域特色,深化‚一街一特‛文化品牌内涵,做精‚好白相‛活动品牌,举办高融合度旅游节庆活动。高标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段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围绕大运河段文化建设,推进‚运河文化节‛活动筹备及节目创作指导,突出多元化和本土化、传统和现代、文化和旅游的‚三个融合‛。推动大运河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深入挖掘吴地端午、冬至大如年、腊八节、枫桥夜泊文化艺术节等民俗文化内涵,围绕运河沿岸故事整体策划提档升级,提炼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打造‚苏式生活、运河人家‛旅游品牌。

6.提升服务促进阅读推广。有力推进‚区教育图书馆‛项目,通过创新机制体制、资源共建共享、统一服务管理,打造区校园图书馆(室)‚中心馆+服务点‛的‚1+N‛运行模式,实现阅读资源利用最大化、校园阅读服务专业化、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精准化。开展区幼儿绘本阅读指导工作坊,培训绘本阅读指导老师,提高学龄前儿童阅读推广能力水平。

三、创新保护方式,力推非遗活态传承

7.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加大对区属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全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为打造‚硬核‛提供文化支撑。制定《区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办法》,修订《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保护管理办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定与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政策层面为非遗保护开发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

8.推动非遗对外交流。完成玉涵堂非遗文创交流体验馆建设,依托特色非遗项目,打造集非遗文化展示展演、教育科普展陈、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于一体的‚非遗馆‛。鼓励非遗联合会走出,对标学习非遗传承优秀地区先进经验。引导非遗项目加快生产性转化、IP打造,推进非遗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资本优势、经济优势、品牌优势。

9.探索“非遗+法律”模式。建立健全非遗保护部门、单位定期联络机制,引入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陪审员、调解员等专业人士,共同参与矛盾化解工作。探索开展法律咨询、培训、文书审定等援助工作,并对非遗相关法律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充分发挥司法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作用。推动非遗服务常态化、专业化发展,用法律为非遗传承人保驾护航。

四、融合文旅资源,助力“八点半”

10.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在‚创意硅巷‛中融入特色,以精品小剧场演出为抓手,打造夜间‚打卡胜地‛,做精园林演艺产品。推出《浮生六记》厅堂版,推广光裕书场等一批茶馆式演出项目,增加游客互动体验效果。以古琴技艺+怡园往事的表现形式,丰富怡园雅集内涵。围绕‚非遗+世遗‛‚非遗+园林‛‚非遗+旅游‛探索‚故事+园林‛文旅融合新模式,探索文化‚兴‛经济。

11.做亮“夜游”项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依托区域内主要景点、园林、特色街区、古建老宅、文博场所、商圈及夜市等,重点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娱乐、特色餐饮、购物体验、养生健体、旅居住宿七大产业,形成与区域商圈发展相融合、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特色夜游消费街区,构建‚品牌化、全域化、特色化、国际化‛夜游经济,打造‚美好人间天堂‛。全面修订相关全域旅游产业扶持政策。

12.提升全域旅游品质。对接省、市旅游主管部门,落实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区国资全域旅游公司为抓手,挖掘整合古城文化旅游资源,凸显水巷风貌、吴地文化、苏式生活的鲜明特征,开发非遗体验、水上游、微旅行、研学旅行等主题新游线产品。在推出5条研学线路的基础上力争再推出1~2条线路。做好区旅游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探索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提升文化和旅游的科技含量。

13.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利用新媒体平台举办旅游品牌宣传语征集等系列活动。参加2020年国际旅游展等大型旅展,举办八点半、大运河段等旅游推介活动,赴重要客源地举办古城旅游资源推介会。与在线旅游平台合作,编辑宣传口袋书,全域旅游导览图,编制旅游打卡地图,配合做好国内外重点客源地旅游宣传营销,倾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名城旅游品牌。五、加强行业监管,营造稳定市场环境

14.有效规范文旅行业经营秩序。严格做好文化市场行政许可和备案工作,加强经营企业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联合检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宣传,提高联防协作与监管效能,发现情况及时上报市文化执法部门查处。完成星级饭店复核工作,切实提高旅行社、导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继续完善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