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业构筑物空间再生研究范文

工业构筑物空间再生研究范文

时间:2022-08-12 10:59:13

工业构筑物空间再生研究

摘要:在城市快速更新的今天,工业遗产的改造在各地掀起热潮。建筑师在对工业建筑进行空间再生时通常青睐于工业厂房,而对于工业建筑中的构筑物大都采取原样保留的方式,抑或是作为景观来使用,并未做到真正的空间再生。该文主要针对工业建筑中工业构筑物这一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从适应性的角度,总结其在空间再生方面的原则和模式,拓展工业构筑物在再生实践方面的可能性。

关键词:工业;构筑物;空间再生;适应性

1相关概念阐述

1.1适应性的概念

适应性最早来源于生态学术界,意指生物在不断的演替生存过程中通过遗传物质的重组,从而获得相对于环境更有利的生存潜力。这种能力是生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生物学上的概念推及建筑学研究领域,探讨建筑在不同的实际应用场景中空间、功能等方面的适应状态,即当实际场景发生改变时,建筑在空间、结构、功能上是否仍然合理。当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建筑为了适应新的场景需要做出相应功能上的改变,这是适应性要求的结果,建筑的旧有功能空间状态被解放,新的活力孕育其中。当代生活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交互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建筑功能的多元和综合,建筑师们对于空间的设计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功能的诠释及表达,更多应考虑到空间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建筑自身应该形成一个适应环境、可调节的体系,基于此背景,将适应性引入建筑领域,有利于建筑的整体协调性和动态发展[1]。

1.2工业构筑物的概念

工业构筑物通常是指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工程实体或者附属建筑设施,人们往往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活动,但却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常见的有船坞码头、筒仓、水塔、吊车、烟囱、井架、栈桥、冷却塔等。本文中研究的构筑物主要指的是具有承重结构和空间再利用潜力的构筑物,在空间上呈竖向、点状分布,高耸型、标志性强,如冷却塔、烟囱、水塔、油气储罐、筒状料仓等。由于某些构筑物不存在可利用的内部空间,改造不涉及空间再生,故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1.3工业构筑物空间再生的意义

工业构筑物较工业建筑物来说,功能更为单一,形象特点明晰,在特定的工业场景中具有较为明显的视觉焦点特征,往往能成为某一工业场景中的象征性标记,能够保留鲜明的工业意象,延续集体记忆。其次,对于现有构筑物的资源再利用,可缓解新建建筑在资源上的耗费,较为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工业构筑物的空间特点

工业构筑物空间形态的多样性来源于工业产业类型分化导致的工艺多样性。作为工业建筑中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一部分,工业构筑物为迎合生产机器、设备或特殊工艺的要求往往体现出不同于一般民用建筑的宏大尺度或者特殊形态。得益于此类工业构筑物空间自由且非常规性的特点,空间再生的多种可能性在建筑师的改造下愈发拓展。工业构筑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空间特点:(1)高耸工业构筑物中作为工艺流程中的独立部分,在竖向空间上大都体现出高耸、大体量的特点,在工业建筑群中标识性强,这类工业构筑物常常会作为标识性地景加以保留,例如烟囱、水塔、筒仓等(图1)。(2)封闭或开敞工业构筑物从空间的边界形态上主要分为封闭或者开敞两类。在工业构筑物中,有一部分构筑物由于工艺要求,对于人员进出具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从而导致有限空间的产生,此类构筑物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封闭性特点。另一类开敞的构筑物则是实现整体工艺流程用以连接或支撑的大型支架,其生长性较强,例如塔吊、输电架、钢铁架构等(图2)。(3)空间完整以生产为要求的工业构筑物大都内部空间完整,在空间的可塑性上有着先天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改造再生要求,对其内部空间既可完全保留,也可进行自由分割。适应性在此类构筑物中便脱颖而出。(4)真实反映结构形式追随功能兴起于现代主义,成为工业建筑最为显著的特点,与此同时,结构在建筑中的表现也不断凸显[2]。折板式的屋顶,暴露在外的桁架结构,连接处裸露的铆钉,这些都是工业建筑独特的历史印记,是工业美学的特征在空间形态与结构造型上的真实反映。(5)面积较小大多数工业构筑物仅作为设备、设施等满足生产工艺,往往内部空间狭小,可利用的面积较小;其外部空间也多变复杂,通常作为为生产服务检视、维修的操作平台。面积小的劣势从而导致其可改造的功能受限。但此类构筑物常具有浓郁的工业风,极具标志性。

3工业构筑物基于适应性的空间再生原则

对于工业构筑物基于适应性的空间再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折中,需要在深入了解改造原始对象和面向对象的基础上,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效益,结合空间内部的多种要素进行统筹和设计,在再生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的适应性原则。

3.1空间适应性

工业构筑物由于其生产类型、生产用途和生产规模等不同,使得其内部空间也不尽相同,根据空间容量大致分为空间较小和空间较大两类。空间的改造应基于适用性原则,选用空间尺度有相似的要求来进行功能置换。对于内部空间较小的构筑物,可将空间再生设计为卫生间、楼梯等作为辅助功能的空间,抑或是管道滑梯、书屋、小型工作室等创意空间。如北京798艺术区内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公共卫生间,将狭长的空间灵活地运用再生(图3)。对于内部空间较大的构筑物,利用大尺度的自由性,可将其设计为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儿童或老年活动中心等展示或体验空间,如德国鲁尔区的奥伯豪森煤气罐展览馆(图4)。

3.2结构安全适应性

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工业构筑物可以分为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或者混合结构等。结构形式不同所导致的物质构成和力学特性以及长期使用下的损耗程度的差异,使得构筑物的空间类型和改造策略向不同方向发展。因此改造类型的确定必须基于对于构筑物结构形式、承载能力、损坏情况的充分了解上。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同时对于历史价值高的承载结构支撑的构件对其进行原位加固,原状呈现,对于未能延续支撑作用的构件进行转换功用的易位利用,对于不能直接应用的构件可回炉重造,延续其工业质感和肌理。

3.3功能适应性——环境(地段)的适宜性

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影响着工业地段的空间结构和区位优势,地段的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交通状况等因素使得改造后的工业构筑物具备不同的商业、景观价值[3]。因此处于不同区位的构筑物,要选择与其环境相适宜的功能。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工业建筑因其便利的交通,较高的土地价值,通常考虑与盈利性商业项目结合,发挥优势,起到地段触媒的作用,如咖啡厅、书店等。而其中的工业构筑物,往往占据着城市的景观焦点,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文化资源,是市民的休闲活动场所,有较强的公共性,如观景塔、博物馆等。生态景观的改造方式较适用于城市郊区的构筑物,此类构筑物可因地制宜地向公共游憩与纪念性旅游方向转型,例如民宿、公厕等。

3.4经济适应性

工业构筑物改造再生的投入产出比不尽相同,这与构筑物的自身状况、改造难易程度以及设计改造意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改造再生之前,要充分了解其历史、社会、生态、美学等价值情况,对其进行综合价值评估,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再生模式。工业构筑物中复杂生产设备有时甚至比一般工业厂房产生更大的拆除和场地清理费用,对构筑物大部分主体结构的保留,能够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投入产出比。因此,改造一旦成功,往往能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

4工业构筑物空间再生模式

如上文所述,不同的工业构筑物有着不同的空间大小、结构形式、区位特点和经济价值等,在对其进行空间再生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的因素,选择适合于该构筑物的空间再生模式。

4.1展览式空间

工业遗产类的工业构筑物作为旧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具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展现出非凡的年代感。此类建筑在文化传播和艺术审美方面具有较高的潜力,适宜博物馆、展览馆和艺术馆等方向的改造。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适于收藏、观展、体验的空间[4],一般是指高大的内部空间,如贮存类的工业构筑物,储罐、料仓等,空间结构坚固稳定,使设计师可以重新组织内部空间和场景,利用视觉冲击力,发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完成空间的再生。如上海民生码头的八万吨筒仓改造项目,建筑师最大程度地利用其封闭的内部空间,使筒仓以艺术展馆的新形象面世(图5)。

4.2配套的功能空间

除了体量高大的储罐类工业构筑物,还有一部分体量相对较小、断面面积不大的构筑物,如烟囱、筒仓等,其内部空间无法作为展览功能,同时容纳较多的人员,因此,通常选择交通核、公共卫生间、咖啡馆等内部空间较小的配套功能空间,将其作为环境中具有服务功能和视觉意义的存在。如2013年深圳双年展中,设计师将筒仓狭小的空间充分利用,改造为圆形的楼梯间(图6)[5]。

4.3居住类空间

对于处于城市较为中心区域的工业构筑物,由于所处地段的较高的经济价值,交通便捷,人流汇聚,然而其本身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较低,作为博物馆展览类空间并不适合,因此,通常改造为以盈利为目的商业空间,如公寓、酒店、民宿等。垂直分层、水平分割改造策略将适用于此类工业构筑物,区别于那些具有较宽阔和延展体量的建筑物,它们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重构成多个功能单元。除了在必要的结构上进行加固、修缮以外,在立面窗洞、室内装修以及家具设施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如维也纳四个大型煤气罐,设计师采用水平和垂直划分相结合,将其中一座改造为住宅,为构筑物注入新的活力(图7)。

4.4景观构筑物

除了对工业构筑物空间的功能再生以外,还有另一种常用的方式:景观再生。在对工业遗产地段进行各方面评估时,一些工业建筑地处郊区或者城市的绿地系统附近,拥有良好的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具有开阔的场地条件。对于这类工业建筑,通常进行空间环境重组,恢复其生态景观,改造为开放公园。公园内有丰富的产业景观元素,而矗立其中的工业构筑物由于其高度优势,可将其再利用为游客观景登高的设施,位于德国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5号高炉便是很好的例子,高炉由设计师拉茨负责改造成为70m的观景塔,作为公园的制高点,供游人休憩游玩,俯瞰公园全景(图8)。又如杭州白塔公园内保留的承重20吨的龙门吊,原来用于吊运货物,现改造为江景咖啡厅和可眺望钱塘江景色的瞭望塔(图9)[6]。

4.5景观工程的小品

为展现昔日辉煌工业时代的历史痕迹,工业构筑物被保留设计成景观小品的改造方法在工业构筑物的景观再生中较为常见。在诸多工业景观中,工业构筑物能鲜明地唤醒人们对于工业时代兴盛与衰败的记忆,构筑物上的斑斑锈迹是时代的烙印,这种特色是工业建筑所独具的美感。在景观再生中,应以最小的干预保留工业构筑物的外形,适当的艺术加工塑造为标志性雕塑,尊重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性,以展示的方式对构筑物进行视觉上的再生来延续场所精神,触动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情感共鸣。例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是对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的先例,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可能少地采取干预手段,将许多工业构筑物、设备等保留下来作为雕塑展示,产生了极具影响力的艺术效果(图10)。

结语

社会观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建筑的加速发展,工业构筑物必将在适应性背景下朝着宜人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工业构筑物空间再生前需就其自身价值与改造方面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再生方式。基于适应性的工业构筑物空间再生,使得工业构筑物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也能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参考文献[1]牛俊.建筑的适应性[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3(9):9.

[2]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3]陈坤.后工业时代的取与舍[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0.

[4]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1:12.

[5]李冰.工业遗产中“生产性遗存物”的再利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5.

[6]胡立辉,陈丹维,姚谏,等.杭州白塔公园工业遗产的多维度利用与表达[J].工业建筑,2017,47(11):56-60.

作者:杨彩虹 郑淑敏 梁莉华 许晨 单位:

被举报文档标题:工业构筑物空间再生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ylw/gygllw/73887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