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工业发展的探讨范文

农村工业发展的探讨范文

时间:2022-07-15 09:20:59

农村工业发展的探讨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当前城市化大力推进,园区工业日益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主流的政策背景下,零星散落在近郊农村的众多个私中小企业正逐步走向边缘化境地,它们将何去何从、如何发展?本文试图从宁波近郊个案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解读,以求抛砖引玉。

一、宁波近郊农村工业的发展轨迹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优越的沿海区位优势、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雄厚的资本实力优势,赋予了宁波集体工业和个私工业独特的先发优势,近郊农村工业迅猛发展,私营企业异军突起,已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年来,近郊农村工业企业紧抓新的历史机遇,整合各种资源,率先融入以开放经济为基础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初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近郊工业格局。

1.宁波近郊农村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伴随着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宁波近郊农村工业走过了一条艰苦创业之路。在60年代和70年代,农村乡镇企业萌芽,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被视为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不允许与国有企业争材料抢市场,在原材料、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方面处处受限,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使乡镇企业获得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经营体制居于垄断地位,个私企业相对稀少,在集体经营模式下个私企业没有很好地成长起来。如联勤村是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建成区周边的一个行政村,1971年成立了第一家企业——联勤塑料厂,专门从事塑料管、桶、薄膜等制品生产,虽然产品畅销和经营红火给社员带来了较多福利,但集体经营体制下该企业对内利润大量分红,对外又不借款,缺乏积累的经营思想,导致该厂始终没能做大,至2001年改制时该厂资产总额已从顶峰时的220万逐步减少到20万元。建筑行业的历史机遇加上集体资产的行政划拨,曾创造了联勤村建筑工程队不斐的业绩,但它也终究未能摆脱集体所有与集体经营体制的弊端而很快销声匿迹。1988年联勤村引进压铸件厂,由业主和村里合资投入15万元,交给业主从事摩托车轮胎生产,在市场供不应求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很好,但产品大量投向大型国有企业,国企改制后导致该厂400多万应收帐款成为坏帐,被迫于2002年由联营变为私有。如此种种,反映出宁波近郊工业在集体经营模式未能获得释放出应有潜能,企业转制也就在所难免。90年代初开始,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迸发出了工业经济前行的活力,宁波近郊的乡镇和村属集体企业纷纷改制,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企业数量之多、经营规模之大、经济效益之好,均不可同日而语。目前,镇海区骆驼街道个私企业云集,685家工业企业中有五百多家分布在近郊农村,联勤村也由当初的5家社队企业发展到现在的50多家个私企业。

2.宁波近郊农村工业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宁波近郊农村工业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实力和基础。宁波的农民企业家们秉承“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充分发挥近郊农村企业的自身优势,与园区工业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村级工业成为镇(街道)工业经济的主力军。从镇海区骆驼街道年度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到乡村工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和雄厚实力。2001年到2004年,骆驼街道的村级工业销售收入在整个街道工业中的比重分别为83.5%、84.3%、61.1%、52.8%,利税总额占比分别是80.4%、74.6%、60.0%、54.6%,增加值占比分别是78.2%、78.6%、56.5%、52.6%,虽然这三项指标所占比重都在逐年下降,但村级经济仍然占据骆驼街道全部工业的一半左右。2001年和2002年,村级全员劳动生产率与整个街道比较接近,银行贷款、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改投入都占到了街道总数的一半以上。区域性块状特色是宁波工业经济的一大特征,也是近郊农村工业赖以组团发展的基础,近郊农村企业依托地缘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型产业集群。目前,在骆驼街道建成区四周,形成了以五金机械和电动元件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普通机械、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电气器材、电子通讯等行业遍及近郊乡村。例如,紧邻宁波市中心城区的镇海区骆驼街道,其下辖的机电工业园区已成为引领产业集聚和推进城市扩张的加速器,在街道建成区周边星罗棋布地座落着大大小小各种近郊农村工业,近效农村的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从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产业蝉变。

二、宁波近郊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化和工业园区化不断推进,对近郊农村工业形成了“双刃剑”之势。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日益优化的创业环境为工业园区企业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客观上挤压着园区外近郊农村工业的发展空间,但也存在着来自园区工业的溢出效应和补充优势。城市化扩张,一方面对近郊农村的环境要求、土地使用要求必然提高,另一方面也给近郊农村带来了城市的辐射优势。近郊农村工业仍然有着较强的市场需求和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是问题和优势皆有,机遇与挑战并存。

1.近郊农村工业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如火如荼,园区工业和大型龙头企业也备受国人瞩目,盘踞近郊的农村工业似乎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然而从诸多方面来看,在一定阶段它们不但不会被挤出,反而还存在扩张的机会。这是因为:①近郊农村城市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建设,现阶段区(县)和街道两级政府都无力对这些村庄城镇化划拨大笔资金,如果村里通过村办企业或出租厂房获得收益,再转而用作城镇化启动资金,恰好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②多数近郊村庄农业种植面积趋少,农业呈现多元化、特色化、产业化经营特点,土地整理所得剩余指标也多用于发展工业,工业成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主要增长点。③农村工业可以作为本地村民增收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如联勤村有大小作坊企业50多家,其中村民自主办厂12家,企业成了部分村民实业致富的直接途径;外地人员来村内工厂就业达400人左右,村内工业成了就业的重要场所。④一些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从大企业的产业链中分离出来,正好成为农村小企业外约加工的美羹。⑤相对于工业园区而言,近郊农村土地价格便宜、投资金额不受限制、规范要求程度不高,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并且许多农村企业还享受价格低廉的农用电优惠,对于规模不大或处于办厂初期的外来企业来说,选择近郊农村落户是极佳决策。所以,近郊工业有着发展的较大潜力。

2.近郊农村工业将逐步受到制约

鉴于农村工业具有相对园区企业的比较优势和特点,政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甚至鼓励其继续发展。但在城市化大框架下,农村工业的内在弱点必将构成其大规模发展的空间约束,因而其发展的范围和程度也必定有限。①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原有厂房多为出租性质,经营者只需付出房租,即使是外来企业征地新建厂房,其土地价格也相对工业园区低廉(有的村征地价格仅3.5万元/亩),导致厂商在单位土地上的投入强度不足,产出率和产品附加值一般也不高,不利于提升土地的价值量。②多而散的农村企业将农用耕地分割,不利于农业种植的规模化经营,且农田设施难以有效利用。③大小不一、散落乡间的农村企业不利于道路交通、水电管网、电信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共享,增大配套设施的投资成本。④农村企业与农宅和农田紧邻交织,工厂噪声、污水、废气容易造成生活环境恶化,工业污染也容易造成对生态植被和农田土壤形成难以逆转的破坏。所以,城市化背景下的近郊工业,必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

3.近郊农村工业发展存在诸多困难

尽管近郊农村工业对经济贡献大,也存在着相当的发展机遇,但它们在政策、市场、优质生产要素等方面却处于不利地位,农民企业家自身问题也限制着企业成长,必须引起相应重视。

(1)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趋于边缘化农村工业的扶持政策缺乏、监管缺失和服务不到位现象比较明显。据调查,农村个私企业除了按期缴税、支付村里房租和水电费之外,基本与管理部门无涉,它们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服务都不约而同地当作奢侈品来看待。农村工业企业规模一般很小,既不属于外资,也很少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得不到类似园区大企业那样的税收减免,更换设备较难达到技改贴息要求。乡镇街道在管理上主要是着眼于立项审批、批地建房、办理执照、督促纳税、通知上报财务等事宜,市场信息、企业融资协助、人才引进推荐、业务平台创建、技术改造扶持等服务项目,几乎与这些农村家庭式作坊无缘。村组织与农村企业之间只是租约关系,只提供给企业的危房加固、供水供电等有限服务,交通、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

(2)市场地位处于劣势规模化低成本经营是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一些大型龙头或强势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本、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抢占产品市场份额,在市场中越来越发挥具有主导定价权的垄断性作用。农村企业规模小、产量低,很少有独自开发产品和独辟市场蹊径的经营条件,在产业分工中,它们大多数只能是这些大中型企业的协作伙伴,或进行贴牌生产,或配套加工。行业竞争的加剧和买方市场的形成,迫使这些农村小企业被迫接受发包企业开出的定价,利润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如果遇到市场形势变化,规模不大而利润微薄的脆弱企业极有可能亏损和倒闭。

(3)生产要素相对缺乏融资难是广大农村中小企业的一个通病。在调查中发现,除个别企业改制前尚能获得信用社借款外,大部分企业根本无法从银行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得到贷款,个私企业的资本结构近乎于清一色的个人投资。这种融资难的原因,固然有农村企业杂居分散、银企信息不对称、银行机构不屑于小企业小额贷款等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它们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和偿债能力较弱,并且没有可以抵押的土地、厂房等不动产。外部融资的封闭使得一些农村企业不能及时更新设备和进行固定资产投资,遇到原材料涨价和应收帐款回笼缓慢时,企业流动资金也会感到紧张。人才、技术等优质生产要素也非常缺乏,农村个私企业的职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多数学历较低,熟练工则跳槽频繁。科研人才和高级技工的短缺,导致企业停留在原有工艺上重复生产,更谈不上自主创新。这种没有创新底蕴的活动,难以与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的大企业生产相配套,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日益突出的时代需求越来越难合拍。土地、能源紧张也不同程度影响了农村企业的发展。

(4)家族化管理制约企业成长农村工业的产权主体单一化非常明显,一些企业表示希望维持当前经营状况,排斥外部资金参股,使得小规模的家庭作坊享受不到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农村工业企业决策的随意性和失误概率较大,且纠偏机制欠缺,若经营方向和方式不当,很容易导致企业陷入灭顶之灾。农企业主与雇工之间劳资关系比较简单,外来民工的合法权益很难真正得到保证。

三、发展近郊农村工业的对策建议

1.适应城镇化扩张,调整农村工业空间布局在城市化扩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农村企业的梯度转移路径。首先,引导正在改造的城镇规划区内的规模较大的农村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实行特种企业进入特定园区,小企业则向周边其他区域迁移。对处于城镇规划区内但需要一段时期(若干年)才能开发的村庄,接收从开发区搬迁过来的小企业,围绕本村业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延伸或配套产业链。其次,将处于城镇规划区建设后期的近郊农村企业,规划聚集到划定的民营小企业园内,将不属于都市型工业范畴的企业向更偏远的农村转移。再次,要强化产业导向,培养产业集群,建立与居住区环境相兼容的小型企业园区。政府可以设定农村企业导向目录来规范。一是对于污染较大但市场需求也旺盛的行业,如电镀、化工等行业,规定它们进入特定园区。二是对于资源型企业,让它们转移到离资源开采地较近、离城镇居住区较远的偏远地带。三是对于从开发区向周边农村搬迁的工业,则应依据各村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进行集聚和配套,使之抱团发展,避免各种行业遍地开花的松散无序局面。另外,政府管理部门还可采取措施促使农村工业强者更强、弱者及早淘汰,以减少今后的迁移成本。

2.优化政策服务,营创优质环境政府应针对农村企业实际,逐步完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税收、贴息等方面给予农企相应的“国民待遇”,减少与大企业在政策层面的不平等性,为农企发展提供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街道和村级组织要面向企业开展多种服务,加大投入改善交通网络和其它基础设施,建立起畅通的市场信息、人才培训、劳动力档案管理平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企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管,确保村民的安全和健康。

3.开展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给农村企业注入科技要素,促进其设备改造和技术更新,生产出附加值更高、产品质量更好、品种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既是宁波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也是农企缩短与强势龙头企业差距、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必定途径。政府应鼓励农企与创新资源开展科技合作,引进现代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农企自身也要加大投入,通过提高工艺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出自有品牌,从而站稳市场。

4.广开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为扩大企业规模,农企经营者要以开放的眼光容纳外来资金进入,容许其他投资者入股,向股份制方向迈进。政府要在银行和农村企业之间发挥更大的协调作用,鼓励建立面向农村企业的民营银行和其他地方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探索企业互保、协会担保、集体担保等多种方式的贷款担保,缓解农企融资难。

5.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创建企业自身文化提高农民企业家观察市场动态的敏锐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决策力,尽量减少家族管理带来的个人决策失误概率。引导农村企业主转变管理方式,规范制度建设。构筑农村工业梯次人才队伍,合理提高人才待遇,提供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增加人才的归属感,通过培育和提炼企业精神,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被举报文档标题:农村工业发展的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ylw/gyfzlw/60620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