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

工业经济论文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一)后工业经济时代

美国社会学家Bell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出了"后工业时代"(thepost-industrialage)[7]。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以技术经济标准来划分经济时代:狩猎—采集经济时代(thehunter-gathererage)、农业经济时代(theagriculturalage,亦称"农耕时代/agrarianage")、工业经济时代(theindustrialage)和知识经济时代(theknowledgee-conomyage)。Cohen的《健康与文明的崛起》[8]6775、Johnson的《人类社会演进》[9]53、Clark的《世界经济简史》[10]、Lenski&Nolan的《人类社会:宏观社会学导论》[11]等书籍都对这种经济时代划分法有详尽介绍和运用。本文根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这种划分方法,并定义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之交的过渡经济时代为后工业经济时代。

(二)协同动力研究

协同论(Synergetics)是"新三论"之一,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aken创立,后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社会、经济领域,同时也给现代科学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国外学者Faulkner认为,协同概念可以分解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12]。然而,在企业管理中对"协同"的态度并非都是积极的,虽然协同效能使企业趋之若鹜,但企业取得协同效应之艰难却使其望而却步,甚至产生质疑,亦即"协同陷阱"[13]。而我国学者在动力学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如:田会从宏观角度阐释了不同经济时期企业动力系统模型[14];樊燕萍等应用系统思维方法、系统动力学来研究战略并购问题[15];王光辉等基于动力学视角构建社会舆论形成及干预的动力学模型[16]。然而,关于协同学与动力学结合的研究主要在于理论探索。如:孟琦等通过构建协同动力模型对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协同机制的建立进行理论探索[17];郭明彬、张陆洋等运用协同学的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动力学模型来研究风险投资的竞争与协同机制[18]。本文尝试构建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来解释企业联盟内在协同动力机制,并通过考察纳斯帕斯与腾讯的成功联盟进行例证。

二、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

(一)不同经济时代的主导要素

不同经济时代要素的构成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主导要素,可通过生产函数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方式都是以当时最短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为自变量的一种生产函数。因此,在农业经济社会,谁拥有了土地,谁就控制农业经济时代;在工业经济社会,谁拥有资本(机器、厂房、原材料等),谁就控制工业经济时代;同样地,知识经济社会的主导要素就是知识。而后工业经济时代作为一种过渡性经济形态,知识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升,所以此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要素便是资本和知识。

(二)后工业经济时代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

后工业经济是以资本与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混合经济形态,此形态下资本与知识体现的是博弈关系还是协同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企业在投资与合作过程中,联盟企业要正确处理好两者(资本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促使协同力始终大于博弈力,从而使联盟发展壮大。在此,为了深入研究后工业经济时代联盟企业之间的协同模式与动态关系,引入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尝试建立模型来探讨企业联盟协同动力机制。我们建立主导要素协同动力模型如图1,假设斜面上的球体为企业联盟,斜夹角α代表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速度。联盟中的投资与被投资企业分别是主导要素(资本与知识)的代表,其中:Fk代表资本动力,Fi代表知识动力,这两种力量成为推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中坚力量。而同时存在与前两种动力目标不一致的动力,即是企业联盟的耗散力F={F0,F1,F2,……}。这个模型简明地反映了过渡期"后工业时代"联盟企业形成的协同动力模型的变化过程。1.耗散力从投资到资金回报过程,联盟企业既要受到市场经济压力的影响,又要受到来自文化背景、价值取向、信息拥有等差异造成的分歧和摩擦,这些力的总和我们合称为耗散力(F)。对于企业联盟而言,在耗散力的作用下,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创造的价值将逐步减少,同时增大投资失败的可能性。图1可见,耗散力可以分解为与"协同动力"方向相反的企业联盟内部阻力Fx以及与斜面垂直的市场环境压力Fy。企业实现联盟后,关于耗散力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1)α=0时,双方积极共建和谐伙伴关系。最初联盟内部的阻力并不明显(Fx值趋向于0),耗散力取决于市场经济压力的大小,企业联盟处于一种对外竞争状态。(2)0<α<π/2时,内部阻力Fx逐渐上升,相反市场环境压力将逐步减少,联盟企业既竞争又协同,且后一种关系更为突出。(3)α=π/2时,表明企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此时企业联盟已经相当成熟,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Fy值趋向于0),企业间的耗散力大小取决于联盟内部阻力的大小,企业联盟表现出强大的协同效应。2.协同动力企业联盟为了克服耗散力的负面效应,从系统内部形成序变量即"资本+知识"的协同动力,促使联盟企业相互融合来抵消耗散力以实现联盟价值。因此,协同动力与联盟利益的方向是保持一致的,协同动力越大,得到的利益越多,可以表示为:Fki=F2k+Fi√2Fk=Fk1,Fk2,Fk3({,…};Fi=Fi1,Fi2,Fi3{,…}),其中:Fki表示沿着斜面方向的协同动力,Fk,Fi分别是与横坐标和纵坐标平行的资本动力和知识动力,且随着经济转型速度α的加快,资本动力的引领地位逐渐被知识动力所取替,即资本动力趋于平稳,而知识动力顺应时势而越发强大,因此协同动力的大小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动力的大小。

三、案例分析

近年来,中国IT行业公司中创始人离职案例渐多。诸如:盛大入主后,2011年酷六网创始人、CEO李善友离职;国美电器入主后,2012年库巴网创始人、CEO王治全离职;雷士照明引入风投资本后,2012年创始人吴长江争夺控制权失利而出局。从中容易引发我们思考,"外人"成为控股股东,公司由控股股东还是企业家(创始人)管理?或者说公司运营采取"谁投资,谁主导"模式还是采取"你投资,我经营"模式?从现实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仍停留在"谁投资,谁主导"模式上。然而,事实证明,后者才是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投资与合作的理性选择。下面通过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的成功案例分析来说明这一问题。1998年纳斯帕斯曾经成立一家互联网服务公司,后因经营效果不佳而关闭,而同时期的腾讯也陷入困境———因为用户的激增与资源(资金、设备、服务器托管费等)短缺的内在矛盾,马化腾险些把腾讯转卖。纳斯帕斯作为一家跨国大企业资本充足,却缺乏一支知识丰富的经营团队,相反,腾讯缺少的正是雄厚的资金做保障。所以,现实境况反而为两者联盟提供可能。

(一)纳斯帕斯—腾讯联盟

从1998年成立至今,短短十几年间腾讯已发展到4.48亿(一说6亿多)活跃用户,成为坐拥国内外最大客户群的互联网企业之一,2013年实现净利润170多亿元人民币;公司市值由2007年的100亿美元猛增到2014年的1416.8亿美元,7年增长14.2倍,年均增长率达46.04%(100×(1+x)7=1416.8,x=0.4604),其中2008、2009年环比增幅高达100%(见图2);相比近一年面书(Fa-ceBook,也作"脸谱")、苹果(AppleInc.)、微软(Microsoft)等世界主要IT企业的市值涨幅(截止2014年3月,见图3),腾讯为106.93%,仅次于面书而远高于其他同类企业。可见,腾讯迅猛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互联网企业之一。纳斯帕斯成为这一奇迹的大赢家。2001年纳斯帕斯斥资3200万美元入股腾讯,并以持股46.5%成为它的第一大股东。此后腾讯虽通过股市融资几度调整股权结构,但至2013年纳斯帕斯(通过其旗下子公司MIH)仍持有腾讯33.93%的股权,若以收市价360港元计,腾讯的总市值高达6690亿港元,而MIH所持股票市值为2269亿港元。若将纳斯帕斯入股腾讯的3200万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约为1.95亿港元计算,则它12年来获利2267亿港元,为其原始投资的1160多倍,年均增值率超过80%(1.95×(1+x)12=2269,x=0.801)。如此高额的投资回报和如此迅猛的资产增值速度,不仅让纳斯帕斯保持住非洲最大媒体公司的地位而且使其跻身世界IT投资巨擘之列。

(二)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协同动力机制

根据协同学与动力学原理,在后工业经济环境的作用下,资本、知识两要素就会产生"协同序变量",使要素系统从无序进入有序运行状态,并且序变量产生的动力将驱动着联盟系统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在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系统中,纳斯帕斯是资本的代表,腾讯是知识的代表,两者所形成的协同动力机制无疑可以很好地回答"后工业时代为什么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能取得辉煌成就"这一问题。在此我们将企业联盟与其发展的历程结合起来探析"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协同动力机制"1.初始期2001年纳斯帕斯斥资3200万美元入股腾讯,实现了两者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的优势互补。当年纳斯帕斯占股46.5%,按照常规投资管理思维,纳斯帕斯理应安排人员进入董事会或者掌控公司的经营管理,但纳斯帕斯采取的却是"被动投资者"策略,让腾讯的业务独立发展到今天———如2003年腾讯虽偏重即时通讯工具QQ业务,但为规避主打单一业务潜在的风险,同年腾讯推出集广告、游戏、新闻等于一体的门户网站。从图4—Ⅰ可见,两者联盟正处于初始期,纳斯帕斯(资本)成为驱动系统运行和完善的主动力,而腾讯(知识)在雄厚资金的支持下,能够充分认识到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适时地调整和改变投资战略和战术来迎合发展需要。2.成长期2004年腾讯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标志着纳斯帕斯与腾讯联盟进入新的历程。在腾讯的发展过程中,纳斯帕斯加盟固然使腾讯"翻了身",而2005年职业经理人刘炽平的加盟也对腾讯的发展意义重大。纳斯帕斯作为腾讯的第一大股东,与腾讯秉承相同的管理理念———实行"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积极完善激励制度、产权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避免"内部人控制"现象。从图4—Ⅱ可知,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速度(α)越快,腾讯的运营模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决定了联盟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大小。正因为腾讯重视管理、信息技术、制度等知识要素的作用,大力推进了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的发展;同时在纳斯帕斯强有力的庇护下,2008年腾讯收购纳斯帕斯印度子公司的部分股份,加快了腾讯与大股东携手海外投资的步伐。实践证明,腾讯在自身"内修"和纳斯帕斯"外助"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更大的协同力,2009年腾讯QQ用户超4.5亿,高于微软和Skype在中国的用户数,同时当年股价屡创新高,成为了纳斯帕斯的最优资产。3.成熟期2010以来腾讯大大加快投资并购的步伐。2010年与纳斯帕斯联合斥资6.88亿对Mail.ru集团(原名DST,美国facebook的主要投资方)进行投资,同年收购了Naspers泰国子公司49.9%的股份。并且据一项统计,2010年之前的十年内,腾讯大约只进行了30次投资并购,而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已超40次[19]。国内创业板379家公司总市值为17000亿元,而腾讯市值就近万亿,一家公司竟超过创业板市值的一半,其高成长性由此可见一斑[20]。无论从跨国投资并购还是从公司市值状况来看,都可以体现出腾讯已是一家成熟的企业。所以,当今腾讯即使面临奇虎360、阿里巴巴等同行企业的激励竞争,也能完全适应新经济潮流的冲击而扬帆海内外,进而日益彰显知识要素在新时代的主导地位,让知识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图4—Ⅲ)。

四、小结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一)初步打造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平台。

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家,总数居武汉城市圈前列。全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29家。全市168家高新技术企业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3.89亿元,同比增长17.4%,占GDP的比重为11.6%。全市共建成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0个,科技企业加速器2个。全市8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院士工作站6家,国家纸及纸制品质检中心1家,省级研发平台46家,市级研发中心111家,7家企业参与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孝感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市2013年度完成专利申请165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60件;专利授权99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4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省第三。

(二)初步拥有了转型升级的品牌竞争能力。

全市18家企业生产的24项产品认定为省级自主创新产品。全市2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60多家企业的107种产品在全国有一定市场和知名度。其中,中国驰名商标7个,湖北著名商标93个,湖北名牌产品49个。主导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钢丝绳系列产品、重型平板车、竹纤维布料、光学仪器、电子真空开关管、动平衡试验机、曲轴磨床、塑料薄膜、童车、粮食机械、智能机器人等30多种产品在国内和中部地区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形成了一批“中国之最”和“中部地区之最”。

(三)初步明确了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

首先是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装备制造、纸塑包装等新的五大支柱产业,其中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三个产业的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二百亿元。其次是加快发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家确定的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类新兴产业中,我市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主要有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五个产业。截至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有规模企业150余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分别占规模企业的14.25%和2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3家,居全省第四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第三是稳步推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湖北和天下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初见成效,已形成产业雏形。

二、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够平衡。

孝感规模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约5.3%。企业规模偏小,规上企业1052家,企业平均增加值5500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000多万元,仅为黄石的一半。缺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没有一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30亿元。区域发展呈南强北弱,市本级龙头地位尚未形成。

(二)产业层次不高,核心竟争力不强。

传统工业占整个工业的90%以上。五大支柱产业中的前三强: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全部为资源型和劳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

(三)信息化起步较晚,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不够。

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层次较低,信息产业低端产品较多,核心技术产品较少,信息化在工业经济领域应用推广不够。

(四)核心生产要素供应偏紧,难以满足经济的发展需要。

金融保障能力还十分有限,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企业直接融资步伐不快,传统产业和大量的小微企业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土地的供应,也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中部城市,生产要素的保障与经济的发展存在缺口是正常的,并将较长时期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缩小缺口,一方面要靠不断提高要素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实力和获得支持的能力,同时减少对生产要素的过大需求和过份依赖。上述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孝感市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还有相当的距离,与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把工业结构调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正确处理好扩大总量和转型升级的关系,既要重视总量的扩张,又要兼顾结构优化和升级提质,坚持在扩大经济总量中进行调整,在转型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推进孝感第三次创业,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做贡献。

三、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建立起具有孝感特色和优势的“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产业跨越,推进第三次创业提供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相结合。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向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汇聚,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向内使劲和对外借力相结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挖掘企业自身潜能,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

———生态安全与生命安全相结合。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强化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三)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到2017年,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盐磷化工、装备制造、纸塑包装五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22.2%,占全市的比重在2012年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五大支柱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均突破500亿元,其中食品饮料过千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6.4%。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布局结构:区域板块经济优势明显,市本级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快建成,产业集聚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80%以上。技术结构:先进技术和工艺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0%以上。企业结构: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0家以上,其中亿元企业1000家以上,10亿元以上企业50家以上,形成百亿级企业集团5家以上。资本结构:直接融资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17年,争取新上主板企业2—3家,新上中小板企业3—4家,新上创业板企业5—6家,支持更多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举措

(一)以产业规划为先导,引领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围绕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装备水平。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提升支柱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培育产业龙头企业。

2.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做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五大领域产业的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孝感工业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研发服务,积极推动制造业物流外包,引导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逐步实现生产型制造向服务性制造转变。

(二)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助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切实抓好24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把扩大开放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严把环保准入关、投资强度关、税收贡献关,提高招商项目的合同签约率、落地开工率、投产达产率。

(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以湖北省产学研项目洽谈会为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开发专利技术,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比重。

3.加快实施名牌兴市、质量兴市战略,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积极开展区域品牌创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充分发挥高新区在转型升级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要充分发挥军工企业技术资源优势,加快民品开发和产业化步伐,在汽车机械、高端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四)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倒逼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的动态监测分析,在重点用能行业推行能源合同管理,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完善能耗指标体系,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促使企业降低能耗标准。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环保产业。充分利用发电、化工等行业的废渣、尾气等,发展新型建材、余热发电,大力开发节能、绿色低碳等环保产品。

3.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纺织、印染、建材、钢铁等领域的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通过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五)以“两化”融合为纽带,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根据《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对通信部门协调管理力度,整合信息资源,推进开展“智慧孝感”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2.组织实施“两化”融合试点,以100家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推进智能化制造,以信息化手段完善产业链,创建100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以1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梯度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

3.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全面推进以市高新区投资10亿元的中网在线为主体建设孝感软件产业园,落实国家支持软件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来孝投资。

4.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多地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原材料采购、生产零部件采购和产品销售。鼓励企业内部推广跨部门系统集成、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工业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一体化应用,提高运营效率和决策支持能力。

(六)以“两个作用”的发挥为基础,保障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要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有序放开、搞活金融市场,积极引进更多的金融机构来孝设立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业务;积极支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补充作用,服务孝感实体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和鼓励金融机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不断丰富企业的融资方式;大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方式,在积极推进“智力支持+政银企集合贷”模式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完善、推广。

2.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

加快企业直接融资步伐,政策引导和激励、扶持并举,鼓励更多的企业进入各类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股票、债券市场的融资和再融资功能,增加企业资金来源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并推进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3.千方百计保证企业发展对基础生产要素的需求。

对重点骨干企业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土地供应、电力保障和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倾斜。

(七)以优化环境为重点,服务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1.优化领导环境。

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作为新时期推进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担当,提升本领,积极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法,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2.优化体制环境。

抓住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协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精简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简政放权,结合工作实际,找出阻碍本地区加快发展的体制障碍。

3.定期开展“涉企乱收费”专项治理活动。

建立健全企业负担监测点和监督员联系制度,根据《湖北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目录》明确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做好企业负担监测分析工作,确保企业减负规定落到实处。

4.用足用好现有的政策资源。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一是农牧业经济发展趋缓。截止2012年底,全旗作物总播面积达47.3万亩,粮食产量为10.5万吨,年度牲畜存栏39.6万头只,比往年有所下降。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1452元,比2007年增加了5151元,翻了近一番。二是生态建设效益明显。每年以造林20万亩,种草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0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人工造林面积353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110万亩,植被覆盖率达86.3%。推行舍饲禁牧政策,严厉制止开荒复垦和乱砍滥伐,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三是农牧业小规模低效作业,影响着农牧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农户的生产方式还是一户一型的小规模耕作,耕作粗放,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很难形成规模,农牧民发展农牧业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着农牧业的创新发展。农村牧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已转向二三产业和城镇,现有的老弱病残人员无力从事规模性的农牧业生产,加上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有限,严重限制农牧业的发展。

二、发展“以工哺农”的必要性

综合工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工农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都促使了工业必然反哺农牧业。首先是由于工业经济飞速发展,利润丰厚,效益骤增,使人们穷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思想一下子高涨起来,转向了工业,忽视了农牧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许多土地荒芜,保护农业资源的意识大幅消退。农村劳动力的大批转型也不能实现稳定增收,都是游击式劳作,职业不固定,忙于工农业间的穿梭,这就要求工业必须反哺农业用以保护农业资源、粮食和生态安全。其次是农民工素质低下,多数为中小学文化程度,很难适应新型技术和高效管理,从事着科技含量极低的简单劳动,而现代企业都需要高技能型人才,原有的中低技能人才都面临下岗,若这部分失业人员流入社会,还会与广大农民工“抢饭吃”,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这就要求工业必须反哺农业以减轻就业压力。

三、发展“以工哺农”面临的问题

(一)工农业发展不够协调,难以相互促进

一是制度不健全,执行困难,形同虚设。虽然出台了外来企业优先招收当地民工的政策,但偏重了引进而忽视了落实,实则招收当地民工成了虚设,农牧民的希望成了失望,工作热情变成了冷漠,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二是驻地企业与农牧民协调不好,使矛盾激化,影响团结稳定。企业因用地、用电、用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时常与农牧民发生纠纷,爆发冲突,发生群体事件,涉及面广,影响恶劣,企业与农民关系紧张,更难配合,企业不愿招当地农民工,外来民工大量涌入,加上当地劳工受经济转好影响不愿参与企业中低端劳动,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确需协调解决。

(二)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效不大,农牧民得到实惠不多

首先,许多企业顾及生产,盲目追求利润,追求社会效益和价值的积极性不高,个别企业投资农业建设,是不情愿下或是带有目的性,是表面文章,只是安抚农民,为民办事还太少,收效甚微,参与经济建设更是微小。其次,工业高利润盈余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投资农牧业建设甚少。部分煤炭企业主一夜暴富,思想落后,不懂企业文化,敬业精神不高,主动投资农牧业建设积极性为零,注重了名车、名牌、名酒、名烟。

四、“以工哺农”发展措施

综上所述,实施“以工哺农,工农和谐,统筹发展”的思路,加强科学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调控为手段,以工业高效发展为保障,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强化公共服务,突出制度效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构建工农和谐发展的高效模式是我们当务之急。

(一)强化政府调控力度,拓宽“以工哺农”实施空间

首先,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开发型企业税费征缴力度和比例,充实财政,提高支农支牧资金预算,投资足额到位,从源头遏制工农差距。其次,建立企业奖罚机制,保证政策落实畅通。实施企业政策公报制度,定期举行企业和农牧民代表座谈会,通报执行情况,严格程序,对执行不力的要罚款并通报,拒绝处罚的取消或限制其生产经营活动,对执行好的给予政策优惠。

(二)协调企业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

政府出台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纳当地民工,尤其是进城民工,让其稳得住、富裕起来,有效解决工农发展差异问题。

(三)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自身形象

第一,政府出面,企业出资,农牧民参与,全方位、深层次、多手段宣传,教育农牧民和企业职工充分认识“以工哺农、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营造人人支持、户户参与的良好氛围。第二,引导企业培育自身文化、提高自身形象,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惠及农牧民,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

(四)对接工业的经济效应,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工农和谐发展

第一,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种植、收获、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延伸,推进产业化经营。

第二,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做好畜种改良,科学饲养,畜病防治,保证质量,组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快畜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畜牧业,实现规模经营。

第三,政府出力,企业出资,保障土地资源权属不变,招投标公开招租,划零为整,统一经营,优先承包于当地农户,实现效益最大化,农业发展缓慢和小规模低效的问题。

第四,积极推进企业出资,政府安置的生态恶劣地区整体移民工程,结合项目、体现民意、整体搬迁、全村推进,人人参与、户户受益,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农民安居乐业,搬迁户富起来、退出地区绿起来,农民变市民、荒漠成绿洲。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新时期,煤炭经济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系列问题已逐步彰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时期煤炭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资源以开发为主导,以输出为目的的思想,导致煤炭的附加值低,资源利用利不高,经济效益低增长模式,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受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煤炭产品还是以原煤为主,煤炭的深加工投入严重不足,加工能力低下,进而使得煤炭产品附加值太低,虽然我国对煤炭深加工也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深加工的总量不足原煤生产的5%。

(二)新时期煤炭工业面临的环境问题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煤炭经济在快速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煤炭的开采面临巨大的环境污染。我国在采煤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石与原煤的比例达到1:1,其中煤矸石的比例达到30%左右。这些废石对空气,水资源以及自然生物链造成巨大的污染,就煤炭企业对环境的补偿力度远远不够,不足煤炭销售额的5%。

(三)新时期煤炭收支分配严重失衡煤炭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收支分配失衡现象严重,投资企业通过对煤炭资源的开采,获取巨大的利润。然而矿区的居民与煤炭企业的工人,因煤炭开采遗留下的环境问题,个人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其深受其害,煤炭经济中的收益分配不均衡现象引发的矛盾日益彰显。

(四)煤炭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资源浪费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开采一吨煤需要消耗2.5吨的资源,同时还会损耗共生的铝矾土、高岭土与耐火粘土等资源8吨左右,消耗水资源约2.5吨。在新时期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资源浪费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浪费现象严重。同时,过度开采造成的环境补偿大幅增加,煤炭经济对环境的治理与植被再生费用投资巨大。

(五)煤炭经济的发展,缺乏对地方经济的补充煤炭企业属于集体性质的生产企业,拥有专门的煤炭运输与可开采的资源。但是煤炭企业的收入所得税25%归中央财政,而地方财政只收17%的增值税,中央收益与地方收益相差甚远,煤炭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低。

二、新时期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煤炭经济发展也迎来新的转型期,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的演变,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在新时期,如何推动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新时期加强资源管理、分配,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自我国煤炭资源管理实行有偿使用的政策以来,实现了收取资源补偿费与资源税。但是征收这两种费用都是基于煤炭的销售额或者产量来进行计算,对资源本身价值没有进行真实的体现,对煤炭资源有偿使内涵与资产化管理没得到体现,资源的回收率仍然不高,资源不能进行有效利用。新时期实现煤炭工业经济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改变煤炭资源管理策略。把资金产化管理运用到煤炭资源管理之中,以实事合理的资源价值为基础,推动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提高产能的同时保护资源。同时,加强煤炭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品价值,实现煤炭经济的整体效益提升。

(二)新时期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加快煤矿技术的改造,强化科学化管理理念,提高煤炭生产的水平与质量,走品牌经济发展的战略路线。同是加快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深入发展大型洗煤、选煤项目,对水煤浆以及煤制油等工程项目进行扩建,扩大原煤的洗煤比重与炼钢喷吹煤的生产规模,在增加煤炭产品种类的同时,提高其质量。同时进行非煤产品的项目建设,增加煤炭企业新经济增长点。合理利用煤层中的气资源,调整煤矿资源中输出产品的结构,使其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提高,进而提高煤炭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时期完善煤炭经济对生态环境的补偿制度,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在新时期要加强煤炭企业在开采与生产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的补偿力度,增加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建立健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监督管理控制体系。切实解决煤炭企业的无度开采的状况,加强对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监督与控制。国家职能部门加在审查与执法力度,对煤炭的开采和生产进行生态环境评价,规范煤炭企业的开采与生产行为。

(四)新时期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煤焦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率,把传统煤矿开采过程中的节能降耗与废弃物再利用,与新时期的高效采煤,精煤外销,劣质煤与中煤进行发电,把煤矿废水与生活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利用,把粉煤灰与煤矸厂进行合理的开发,形成煤炭资源的循环产业链,把废弃特的排放量降到最低,把环境污染降到最小,同时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

(五)新时期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煤炭企业的节能改造力度对传统的采煤方法进行改造,提高煤炭资源回收利用率。按照国家能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对煤炭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坚持煤矿开采与回收标准,同时提高安全生产的能力。加快煤炭经济深入改,提高粉煤与水煤燃烧技术,辅机节能系统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把集中配煤与筛选块煤等技术进行广泛运用。

(六)新时期以煤炭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平稳发展煤炭企业属于集体制的居多,对煤炭价格有绝对控制权。私营煤炭企业都是以集体煤矿炭价格为依据,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新时期,就加强市场经济对煤炭企业的作用,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推动煤炭经济竞争机制的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同时,加大对集体制煤矿企业的监督,促进为地区经济发展作贡献,充分发挥集体经济职能,完善补偿机制,加大对地方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

三、结束语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1.1部分输变电线路工程工程施工合同有失公正当前,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现象在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合同中普遍存在。许多施工合同文本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发包方拟制的,在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上对发包方有着很大程度的倾斜,对于承包方来说非常不利。特别是对发包方违约、赔偿等方面的内容缺乏明确约定,或者虽然有约定但缺乏可执行性,实际工作中发生问题难以按照合同执行。整个合同有失公平,使得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对于整个工程的正常推进非常不利。另外,当前电力设施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使得施工方在与业主的互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较为被动地位。业主在处理工程建设相关问题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强势,常常会提出苛刻和不平等的条件,将自身的风险转移到承包商身上,使施工方利益受损。此外,在现行的审计制度下,对施工企业进行审计时,往往只是把工程竣工结算中的高估和冒列作为审计重点,而忽视了因设计方、工程发包方原因而增加的施工费用。甚至有些设计单位只关注费用核减而无视费用调增,直接导致施工企业利益受到损害。

1.2人工、材料、机械的持续上涨导致施工投入持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其中,建筑行业职工收入年均上涨幅度达到10%左右,在这种环境下,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预算中人工费比例达到了16%左右。而发达国家人工费比例一般为50%。二者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建筑行业特别是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费用还会继续上涨,而输变电线路工程的特殊性又使得机械化施工推广困难,进而导致工程施工对于人工依赖性较高,致使施工企业人工费用难以降低,从而给施工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建筑材料价格也随着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加剧了施工企业经济压力。由于工程投资预算编制所使用的定额实效性较差,往往落后与市场变化很大一段距离,而在编制预算时难以对材料市场价格涨幅做出准确预估,使得这部分因为市场价格变动导致增加的费用部分不能被纳入预算,而是由施工企业承担,被动性的计价方式侵占了施工企业利润。

1.3施工企业自身技术经济防控能力较差部分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缺乏技术经济分析意识,单纯认为只要产值上去了,只要保障好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就能把企业经营好,没有对企业施工成本和取得的利润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导致输变电线路施工企业长期存在高产值低利润的问题。

2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经济重点

根据输变电线路工程建设进度,施工企业技术经济重点可划分为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阶段三个阶段。

2.1在项目招投标阶段,企业要做好技术经济工作,首先对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进行全面详细地把握和理解,要深入施工现场进行细致周密的调查,做好各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正确选择施工组织方案,仔细校核和分析招标工程量、做好工程成本、施工投资和利润的测算工作。只有经过上述工作,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深入分析,认真比对,切实掌握工程实际情况和成本预算,再通过灵活使用不平衡报价法、突然降价法等招投标技巧,施工企业才能在项目招标阶段最大程度保证工程施工阶段和竣工决算阶段的经济利益。

2.2施工阶段是工程具体实施建设阶段,也是施工企业技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施工阶段,施工企业要着重做好技术经济的分析控制、将设计变更与技术经济相结合,落实工程索赔。通过建立并实施科学高效、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施工企业合法利益。

2.3在竣工结算阶段,对工程全过程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与项目发包单位充分沟通,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和竣工决算阶段发生的问题,要切实保证相关数据、信息、单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以便必要时作为法律诉讼的依据。

3提高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技术经济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提高技术经济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技术经济人员是企业开展技术经济工作的关键。由于技术经济工作的复杂程度和特殊性,技术经济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既要能够面临经济诱惑不动摇,又能够机动灵活地协调各方面关系,常驻施工现场,切实保障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其次,提高认识,加强技术经济管理体系建设。输变电线路工程施工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技术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技术经济和企业经济效益与长期健康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要从企业的顶层设计着手,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从资金保障到人才支持,建立并不断完善技术经济管理体系,让技术经济工作贯穿每个输变电线路工程工程项目的始终。

4结束语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转型发展的逻辑对于某些地区的城市转型问题具有实际意义,但结合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发现“现代服务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壮大,同时其与工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更多的研究倡导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完善服务体系、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工业和制造业水平的提升,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和完善各种产业链,实现现代服务业和传统工业、制造业“两轮驱动”。为了保证重化工业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选择适合重化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战略。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对于像葫芦岛这样的重化工业城市,应该从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来寻求重化工业城市的发展转型。

2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耦合发展

2.1现代服务业由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等需求,现代服务业从传统的第三产业中延伸和发展出来,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广义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传统服务业的升级和新型的服务业,狭义的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技能发展起来的,信息、知识和技能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服务业,主要是指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就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范畴而言,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

2.2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耦合发展、和谐共生是推动工业化、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结合重化工业来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功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地区经济和运行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工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和运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发挥推动力作用。第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我国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推测,到2020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基本职能。现代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是促进现代城市与周边地区及全国、全球之间经济联系的“黏合剂”。正是通过这些服务活动,才能促进城市综合性工业部门与城市中心地带之间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因此,现代服务业越发达,城市就越具有跨区性和综合性的服务功能。现代服务业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结合重化工业来看,主要表现在与重化工业的产业融合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阶段产业融合的突出特征是,工业企业非主营经济活动的外包,带动现代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向重化工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渗透,重化工业内部逐渐由以生产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重化工业的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换句话说,现代服务业和重化工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这主要表现在重化工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重化工业部门的功能也日趋服务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该部门的产品是为了提供某种服务而生产的,例如汽油和煤气;二是随产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识和技术服务;三是服务引导重化工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许多原有的工业企业通过大规模的进入或兼并现代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

2.3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策略(1)宏观层面。推进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是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现代服务业与重化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实行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经营成本。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资源、业务整合的自主性。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重化工业集聚为集成工业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规范服务业竞争秩序,降低服务外包的合作风险。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健全中介体系,推动相关企业间合作,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工业环节的“无缝式对接”。(2)微观层面。加强对研发与技术服务业的规划发展。葫芦岛市的石油化工业、船舶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加工业等行业的企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企业集群也已初现规模,具备发展研发服务的基础和条件。企业集群的发展必然要求对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整合,对研发服务的需求会愈来愈强烈。因此需要尽快形成研究开发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3结论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毕业设计(论文)进行的时间大概为16~17周。前期要求学生利用学校资源对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了解,主要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确定实验方法及内容。为加强导师对学生的督导、监督,指导教师应负起责任,适时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

1.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一般在第八周进行,有特殊情况的由指导教师安排。中期检查的功能主要是监督学生是否按照计划进行以及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后期所要完成的任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多查找外文文献,有30%的学生查找和使用英文文献,有些学生将自己的毕业设计所研究的内容、方法、结论等总结成学术。

2.毕业设计(论文)审阅。学生应在答辩前一周将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交由指导教师修改、审阅。论文由指导教师评阅结束后,再交于各相关教研室进行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其完成情况、论文书写质量以及通过论文所反映出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等进行评价,最后将评语和是否同意安排答辩写在“毕业设计(论文)评定表”中。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为了把好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关,专业教研室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预答辩。以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重点陈述设计(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锻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按优秀、良好、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分制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成绩记分。答辩委员会要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进行宏观控制,其中“优秀”不超过20%,优、良合计不超过55%。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对学生整体表现评价和答辩成绩组成。

二、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一)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若干问题1.使用先进通信设备给毕业设计带来的不利影响。(1)有些学生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的拷贝粘贴功能,运用图形文件的外部调用功能,不加改变地照搬别人的成果。(2)由于如CAD、Fluent、Matlab等软件自动化程度较高,学生之间只要稍稍改变参数就能够得到结果,造成很多学生对设计细节的忽略。(3)由于学校本身机房条件的限制,能在机房进行设计的学生只能是一部分,造成了个别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个别综述性题目工作量不饱满,使学生未能得到综合性训练,在答辩过程中也存在个别学生表达能力差的问题。2.影响毕业设计的负面因素主要有就业、研究生升学、出国深造等。学生找工作重要的时间段就是第八学期。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程度日益加剧,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求职竞争激烈,不少学生四处去寻找工作或准备研究生面试和进行英语培训等,思想不稳定,没有安心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这样就可能造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题目的要求。3.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指导教师也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工程设计经验。指导教师丰富的设计经验、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责任心是做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关键。有的专业课教师仅仅对自己讲授的单科课程非常精通,但却不甚熟悉相关课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指导教师要熟悉如何选取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方案,了解目前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否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仅仅进行实验结果的简单罗列、设计计算的程序性实施,或是前因后果的浅显讨论,再或是实验研究不系统,无法上升到深化设计(论文)成果和创新性的高度。

(二)改进措施1.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工作。70%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频率一周1~2次为宜。2.为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均要求翻译一篇中文翻译字数不少于3000字且与本专业或课题相关联的外文文献。72%的学生同意第七学期末布置题目,利用寒假进行外文翻译和查阅资料。3.充分利用在校研究生的力量来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调查显示69.5%的本科生期望与在校硕士生共同交流合作。这种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结合起来的合作模式,能够使本科生深入到科学研究的氛围中。本科生不但可以从研究生身上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对于培养他们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及团结合作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文中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煤炭工业年鉴》。为剔除价格因素影响,需将煤炭工业总产值处理为以2000年价格为不变价格的数据。

(一)缺失数据的处理本文的缺失数据为2004年煤炭工业年末平均就业人数,采用均值插补法估计2004年煤炭工业的年末平均就业人数,估计值为406.21万人。

(二)资本存量的核算投资价格指数选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本文参考王玲[3]对煤炭采选业资本存量的计算结果,并利用投资价格指数将其折算为2000年价格为基数的数据。本文选用新增固定资产作为当年投资。统计年鉴中缺少2000-2003年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000-2003年,煤炭采选业占采掘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约为30%。故用2000-2003年采掘业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来估计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本文利用固定资产原值和固定资产净值计算煤炭工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4]。1986-1991年,我国煤炭工业固定资产折旧率的官方数据在4.43%-4.87%间浮动。随着现代化煤矿开采的机械设备、材料的更新换代加快,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可浮动至10%。故对2009、2010、2012年的折旧率进行调整。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二、实证分析

(一)回归分析1.计量检验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知lnY、lnK、lnGL、lnT为一阶单整。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知,在置信度为95%的水平上,lnY、lnK、lnGL、lnT存在协整关系,即煤炭工业总产值与煤炭工业的资本存量、一般人力资本、科技人才具有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该模型的各回归系数的相伴概率均小于0.05。F=1158.689〉F(3,13-3-1)=6.99,通过检验。R-squared=0.9983,AdjustedR-squared=0.9974,说明该模型的拟合性较好且优于原回归方程。D.W.=2.1374说明修正后的回归方程不存在序列相关。

(二)实证结果由上述分析可知,α=1.4815,β=0.4918,γ=0.3518。正规化处理后,α’=0.6372,β’=0.2115,γ’=0.1513。各要素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4所示。2000-2012年科技进步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8.92%,2000-2003、2004-2006、2007-2009、2010-2012,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50%左右波动,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动力。2000-2012年资本存量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22%,在各计算基期,资本存量的贡献率逐年增加。这是由于各项目的启动需大量资金支撑,煤炭工业发展呈现对资金的依赖性。2000-2012年一般人力资本、科技人才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38%、11.48%。2004-2006、2007-2009、2010-2012,科技人才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20%左右。2010-2012年一般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则由2.6%左右增加到9.69%。原因在于,煤炭“黄金十年”期,煤炭工业的规模急剧扩大,导致就业人数增加,经2004-2006、2007-2009计算基期的累积,集中表现为2010-2012年一般人力资本的贡献率的骤增。这也与计算模型的选取和计算基期划分的局限性有关。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首先,科技人才的产出弹性系数为0.2115,资本和一般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为0.6372、0.1513。当科技人才、资本存量、一般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1%,煤炭工业总产值将分别增加0.21155%、0.6372%、0.1513%。可知,科技人才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驱动性,弱于资本存量对其的驱动性。其次,2000-2012年科技人才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8%,且在各计算基期,科技人才的贡献率在20%左右波动。2000-2012年,科技进步、资本存量、一般人力资本对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92%、17.22%、2.38%。可知,科技人才是推动煤炭工业进步的重要驱动因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