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隔热型材;纵向抗剪特征值;穿条式;浇注式

铝合金隔热型材用隔热材料连接铝合金型材而制成的具有隔热功能的复合型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门窗中以起到隔热节能的环保效果。隔热型材的复合方式分为穿条式和浇注式[1]。为克服铝合金表面性能方面的缺点,扩大应用范围,表面处理技术是铝合金不可缺少的一环[2]。铝合金表面处理方式分为阳极氧化、电泳涂漆、粉末喷涂和氟碳漆喷涂[1]。隔热型材由铝合金和隔热胶条复合而成,其复合性能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复合性能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纵向剪切特征值、横向抗拉特征值、高温持久载荷横向拉伸试验等,纵向剪切特征值和横向抗拉特征值是隔热型材复合性能的核心指标。影响隔热型材复合性能的因素有铝型材齿型、滚压工艺、隔热条性能等[3],本文着重研究表面处理方式的不同对隔热型材的纵向抗剪特征值的影响。

1准备试样

在复合成隔热型材之前,将铝合金型材分成若干批,按正常的生产工艺分别进行各种表面处理,获得基材(未经表面处理)、阳极氧化型材、电泳涂漆型材、粉末喷涂型材和氟碳漆喷涂型材;再将这些铝合金型材采用同种隔热胶、同一工艺进行复合,分别加工成穿条式和浇注式隔热型材。

2试验

本实验使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纵向剪切试验,试验夹具按GB/T28289-2012标准中规定的试验装置进行设计。在进行试验之前,先将试样进行状态调节,调节条件为室温(23℃±2℃)、相对湿度为50%±10%的环境条件下放置48h。隔热型材的室温纵向剪切试验在23℃±2℃的温度下进行,按GB/T28289-2012标准中的要求进行试验。每组试验共做10个试样以计算纵向抗剪特征值。低温和高温纵向剪切试验先将试验夹具置于高低温试验箱中,将试样在规定的试验温度下(穿条式隔热材:低温:-20℃±2℃、高温:+80℃±2℃;浇注式隔热材:低温:-30℃±2℃、高温:+70℃±2℃)放置10min再进行试验。

3结果与分析

3.1试验结果对不同表面处理的隔热型材进行纵向剪切试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穿条式隔热型材的基材在室温、低温、高温的纵向抗剪特征值分别为23N/mm、25N/mm和14N/mm,而经阳极氧化、电泳涂漆、粉末喷涂、氟碳漆喷涂的隔热材的纵向抗剪特征值均高于基材,低温的纵向抗剪特征值均高于室温的,高温纵向抗剪特征值最低;对于浇注式隔热型材来说,基材在室温、低温、高温的纵向抗剪特征值分别为70N/mm、32N/mm和26N/mm,经过表面处理的隔热型材的纵向抗剪特征值均高于基材,高温的纵向抗剪特征值最低。

3.2分析对基材和表面经阳极氧化、电泳涂漆、粉末喷涂、氟碳漆喷涂的穿条式和浇注式隔热材分别进行了室温、低温和高温的纵向剪切试验可以看出,经过表面处理的隔热材在室温、低温和高温下的纵向抗剪特征值均高于基材。建筑铝型材表面处理可得到三种表面膜:阳极氧化膜、阳极氧化复合膜和静电喷涂层。为便于分析本文将铝合金表面处理膜归为两类:阳极氧化膜和高聚物涂层。以下分别讨论阳极氧化膜和高聚物涂层对隔热型材纵向抗剪性能的影响。(1)阳极氧化膜的影响。阳极氧化膜是以铝合金为阳极并置于电解液中,利用电解作用在铝合金表面形成保护性阳极氧化膜,均匀附着在铝合金型材上,在与铝合金的界面及与隔热条的界面产生一定的化学吸附力、附着力和表面张力,提高了隔热型材的纵向抗剪特征值。(2)高聚物涂层的影响。高聚物涂层是金属通过表明化学预处理,在进行电泳、喷涂或涂辊等工序处理使铝合金表面涂覆一层具有保护性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膜,它包括阳极氧化电泳涂漆复合膜、氟碳漆喷涂膜和静电粉末喷涂聚酯膜。高聚物涂层形成所使用的涂料皆为高分子材料,隔热胶条的材料为聚酰胺隔热条高分子材料。高聚物涂层形成时部分涂料与同为高分子材料的聚酰胺的胶条发生化学键交联,使其结合牢固,进行纵向剪切试验时,会因结合力的增大而导致纵向抗剪特征值的增大;在进行高温纵向剪切试验时,因隔热胶条和涂料等高分子材料随着温度的升高变软,分子链结构会有结晶态融化倾向,甚至发生氧化降解,使分子间结合力降低,从而降低其纵向抗剪特征值。

4结论

对基材和经不同表面处理的穿条式和浇注式铝合金隔热型材进行了室温、低温、高温的纵向剪切试验。结果表明经表面处理的隔热型材在室温、低温和高温下的纵向抗剪特征值高于基材,试样表面的阳极氧化膜或高聚物涂层与基材以及隔热胶条的附着、交联作用是导致其纵向抗剪特征值高于基材的原因。

参考文献

[1]GB/T5237.6-2012铝合金建筑型材第6部分:隔热型材.

[2]朱祖芳.铝合金阳极氧化与表面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3]黄显芝,詹浩,李扬.穿条式铝合金隔热型材纵向剪切性能分析.中国金属通报[J]铝合金建筑型材标准与之力量研究论文专辑.2017:183.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贯通式教学;实验案例;创新;创业

引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是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必修环节。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实验明显存在专业实验“按部就班”和实践过程“走马观花”等问题。此外,还有实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我国工业化发展程度脱轨;实验课时间少且死板,不利于实验的深入开展;只注重已经成熟的实验操作与报告书写,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设备陈旧,许多新的实验无法满足我国现今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先进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相比,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动手操作能力弱、安全意识不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等缺点。以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加工实验课程为例,实验课时间长,且强调学生亲自己动手,并鼓励使用拍照、录像等手段得到各种数据,实验报告内容丰富。即使实验失败,只要学生对失败的原因分析透彻,依然可以得到完美的分数。根据学生的反馈,这样的学习方法普遍比单纯的理论灌输和死板的实验更加有效,实验过程更具体验性。他们还将试验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将试验内容拓展到课外,加深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近年来,我国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推动传统实验、实践课程改革和激发学生创造力日益重要,增加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践型实验是大势所趋。

相对于基础型和综合型实验的“验证性”而言,研究型实验具有不确定性、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与可操作性等“探索性”特点。作为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工程应用转变的衔接点,研究实践型创新实验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侧重于运用所学知识、文献查阅和基本技能等手段应用,并要求实验结果以研究论文和工程实践报告的形式完成,其设置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具挑战性。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已在综合化学实验基础上,开设了自主研究型实验。通过学生与感兴趣的导师联系,共同确定实验方向,在五周内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报告撰写等相关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加强该专业的工程实践体验,我们在此基础上拓展设计了贯通式实验.即在自主研究型实验技术基础上,进入实际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实践,贯通理论与实践,建立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关系。具体是结合联系导师的转化成果,将研究型实验延伸,进行三天的工程实践,尝试将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产业化实践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和实践能力。本文以高分子材料反应共混改性沥青材料的高分子加工试验为例,探讨了该贯通式实验教学设计思路、目的、试验步骤、报告撰写方法以及实验心得等,以期促进贯通式试验教学的开展。这对培养我国迫切需要科技成果转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1贯通式实验教学思路

该贯通式试验案例教学是以我校比较成熟的产业化特色项目高分子材料反应共混改性沥青展开。首先指导老师布置课题,讲解贯通式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意义等过程,实验小组根据讲解内容选择高等级公路用改性沥青材料为课题展开研究。研究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小组内讨论和教师的共同探讨,决定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为主题开展本次贯通型实验。其次,通过以SBS反应共混沥青改性、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为主线的研究型实验,旨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了解和熟悉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践和产学研交流,贯通试验室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与区别,建立室验式开发研究、工程放大生产和工程应用之间的关系。

2贯通式实验教学方法及步骤

贯通式实验教学方法是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允许失败,多次尝试,提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模式;讲究基础理论、专业实验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融汇贯通的模式。贯通式实验教学包括以下步骤:(1)师生双向选择导师公布课题后进行师生双向选择,通过与导师交流,达成合作关系,挑选组长并布置研究实践内容和任务;(2)设计课题学生通过导师指导查找课题领域的前沿文章,以及和老师讨论,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3)实验操作小组成员们利用已有基础实验知识结合专业知识的了解,比如通过实验过程既熟悉了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又接触到了传统教学实验难以接触的新型实验设备如高速剪切机、胶体磨和低温延度计等设备;(4)数据总结与讨论小组成员将所得试验结果进行整理作图,分析讨论试验结果;(5)工程实践通过参观学习生产流水线,与操作工人、车间主任和总工程师交流学习;(6)课程总结与评价与指导老师交流实践过程的问题与收获,撰写研究报告和实践报告。

3贯通式实验教学效果与心得

贯通式实验教学摒弃了传统实验机械、死板、陈旧的教学方式,为老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创新的想法和创业的火花。贯通式实验教学效果总结有如下四点:

(1)培养了研究方法和团队协作意识实验小组通过前期选题,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目前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们接触到并使用了许多传统实验教学中难觅踪影的仪器,SBS、石油沥青等材料的特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真正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分工明确,通过各成员间的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并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定期与老师见面并报告相关进展,最后完成整个实验部分;

(2)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总结升华能力数据总结处理阶段,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会了用统计方法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对实验现象运用理论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对有疑惑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随时进行讨论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试验验证,最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将所有结果整理并书写成报告。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写作,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清晰表达、总结升华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工程化思维在工业实际生产阶段,进一步考察工厂生产环节,书写工程实习报告,丰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为迅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工厂实践阶段,认识了实验室实验与工程试验的差别,深化了化学工程中原材料、操作单元选择原则,化工原理中“三传一反”的理解。以搅拌装置的设计为例,大型搅拌桨根据物料粘度设计的原理,SBS与沥青混合加料时的弱搅拌与反应后的强搅拌桨叶的不同;以我国早期SBS改性沥青生产时,为解决高熔体粘度的SBS与低粘度沥青的分散性通过胶体磨等特殊设备强化剪切变形实现分散;还可以通过选择SBS的嵌段比例、分子量等手段提高其在沥青中的分散性;

(4)培养了创业思维通过与市场、采购和财务部门人员的交流,了解到企业的市场信息是生产的前提,市场信息是基于大量使用数据和与用户沟通相结合而得到的。市场原材料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反馈到研发部门进行开发,形成原材料进入、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与服务一体化的运转格局,为以后创业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工程化思维对促进学生校内培养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工程化实践锻炼了学生将高分子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深入了解了高分子材料工程的共同点,是解决高性能与易加工、经济性三者的矛盾,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性的矛盾。学习了公司治理结构,了解公司的发展核心,一是靠管理,二是靠科技。团队协作是公司高效运转的保障,注重团队建设。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更快融入将来的工作融合贯通,认识平时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基础理论与工程化生产方面,还认识到室内基础研究试验与工程化生产相辅相成,工程化提出问题必须通过基础研究指导才能获得突破。基础理论指导工程化实践,工程化实践又不能局限于基础理论,还需考虑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在生产应用方面,深刻理会了“安全第一”是一切生产的根本。工厂的安全教育,为以后试验室及工程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工程化放大生产是无数实验室试验的总结,也是指导实验室小试、中试和放大生产的根本。稳定化、规模化生产是市场化应用的根本保障,标准的试验方法和严格的产品检测是市场应用的根基。市场是科研的主要推动力,基础研究是推动科研进行的源动力。

4贯通式教学总结

贯通式实验教学通过自主探索实验和工程实践体验的方式,增强了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不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培养创新和创业人才。贯通式实验教学的难点在于,建立良好的产学研信任关系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配合。此外,指导教师的精细设计和企业、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必不可少,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适合贯通式实验教学的课题,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协同培养发掘创新、创业人才。当然,该贯通式实验教学仍处于探索之中,在培养时间、培养模式、培养效果等方面还值得商榷。总之,贯通式实验教学的不确定性、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与体验性更契合当前学生对实验课的需求以及国家对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新平,杨菊萍,张丽,等.高分子通报,2010(7):97~102.

[2]张兴宏,曾素林,张滢滢,涂克华,王齐.高分子通报,2016(4):104~108.

[3]施燕琴,陈思,马猛,吴波震,王旭.高分子通报,2016(1):94~97.

[4]武卫莉,刘喜军,贾宏葛,佟丽,程伟东.高分子通报,2016(2):102~106.

[5]牛余忠,杨正龙,陈厚,刘希光,蒙延峰.化学教育,2014,(20):27~30.

[6]张安强,吴水珠,刘海敏,潘其维,刘述梅.化学教育,2014,(10):19~21.

[7]张玉琦,王俏,宋延卫.教育教学研究,2010,(3):132~134.

[8]冯海柯.广州化工,2013,41(9):243~244.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铝电解;磷生铁;仿真模拟

前言

铝在当代工业是很重要的原材料,高回收性和环保性也让铝工业成为我国有色金属中社会和国家贡献率最高的工业之一[1]。最近10年,国家大量冶金行业产能过剩,在这方面国家下了很大工夫,对铝电解行业也做出了重要批示[2]。在铝电解发展的初期,国外一些学者就探究了阳极与钢爪之间的接触电阻,并进一步进行了研究。MarcDupuis在TMS的会议上提出磷生铁对节能的巨大作用,但并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描述,国外另外一些学者对铁碳压降进行有限元分析,创建了2D模型。近些年在铝工业一线的技术员工的探索下,得出了可以降低铁炭压降的几个方法1)把钢爪充分除锈,将磷生铁里的粉尘处理;2)将碳碗清理干净;3)注重炭块的防潮以免二次浇注;4)将磷生铁里的硫含量严格控制。我们需要基于这些情况做出相应的改进,以达到降低铁碳压降的目的[3]。总结来说,对铝电解阳极接触电阻的研究大多是在工业试验的层面进行的,缺少适当的模拟和充足的理论支撑。所以,在工业试验的基础上建立高精度的数值模型是很有必要的[4-5]。

1模型建立

1.1阳极炭块和钢爪的模型铝电解的阳极是由炭块、钢爪和铝导杆组成。热量的传递路径是经由熔体经对流传热而向电解槽的内衬传播,最后热量会传递到电解槽的钢壳的表面,再经由电解槽钢壳表面与外部空间对流而散热。在整个铝电解的工业过程中,阳极的结构会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阳极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发生膨胀,这样钢爪、磷生铁、炭块之间就会发生挤压,从而使整个阳极结构发生了变化。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膨胀现象相关原理,然后在模型上进行适当的简化,最后建立最吻合的数值模型[6]。

1.2数学模型建立1.2.1傅里叶方程查阅相关传热资料我们可知电解槽里热传导的原理可以用泊松方程来描述:上式中:kx,ky,kz分别是材料在xyz方向的导热系数,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q是单位体积上的产热率;T是温度。1.2.2导热方程的边界条件1)铝导杆的温度和外界温度以电解车间的实测温度为准;2)整个阳极与外界的对流换热和辐射传热总量热的衡量,总对流传热系数以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和辐射换热系数之和为准。可以公式(2)表示总对流换热系数:hf=h0+σ0ε(T4s-T4b)/(Ts-Tb)(2)上式中:hf———阳极外表面总换热系数,W/(m2•K);Ts———阳极外表面的温度,K;Tb———外部环境的温度,K;σ0———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5.667×10-8W•K-4;ε———阳极外表面的黑体辐射系数;h0———阳极外表面与外界之间的对流换热系数,W/(m2•K)。3)阳极下表面与熔体之间的对流换热电解槽模拟的一大难题是界定内部的液-固传热系统,因为所处环境是高温腐蚀状态下,很难去具体确定,国内外的一些论文所给出的参数也有很大不同,在这里我们用铝液和炭块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来计算,采用Haupin经验公式:Nu=5+0.025Re0.8Pr0.8(3)铝液的流速现在尚没有准确的关系式来估算,查阅论文结合生产经验取5m/s。电解槽相关的结构参数见表1:

2仿真模拟

应用上述模型对阳极的电压、电流分布、温度分布和热平衡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图1~图4为所求得的1/4槽相对应部分的热场或结构场场分布图。由图1、2我们可以得出,阳极的最高温度为920℃,最低温度为47℃,最大应力是276MPa,最小应力是0.1MPa。炭块上的大致温度分布我们也能从图1中看出,炭块的最高温度920℃在底部,最低温度594℃在凸台处。从图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炭块侧边的温度也相对低一点,侧边的最高温度只有691℃,最低温度也只有563℃。而钢爪温度是由上至下升高的,其中最高温度为679℃,最低温度为114℃。阳极导杆温度沿杆身均匀分布,温度由低至高均匀变化,最高温度为115℃,最低温度为47℃。炭块上外面的最大应力54MPa,最小应力0.1MPa。炭块的中截面的应力分布和上外面相似。但是中截面的最大应力要比上外面大一点,为276MPa,最小应力与上表面相同为0.1MPa。而分析得炭碗的应力波动范围相对于整个炭块而言相对较小,但最大应力是180MPa,最小应力为13MPa,波动范围167MPa。钢爪最大应力为276MPa,最小应力为1.6MPa,压力波动比较大,最大应力在钢爪上表面和下表面,而最小应力在棱部。经过上述的计算与比对,我们得出炭块所受的应力小,所以虽然我们提高磷生铁的膨胀性就可以降低接触电阻,但是要首先考虑炭块所受到的应力,要使炭块可以承受住提高磷生铁膨胀性带来的应力提升。综上我们得到炭块表面的最大应力为54MPa。则炭块可许用应力极限取43.2MPa(保险系数=0.8),这个应力对应的磷生铁的线性膨胀系数则是1.06e-5。在这样的条件下,在这个范围内,我们研究并升级磷生铁配比并加入创新成分,最后达到减小铁-碳压降的目的。

3实验验证

现在有三种磷生铁配方,B是中南大学经过多年的研究所得出的配方,而C配方是在B的基础上经过对厂方实际的考察而改进得出的配方。1)配方A(厂方配方):厂方现有的生产配方A熔炼,浇注。按照厂方自己正常行产时的配料和操作程序进行熔炼,浇注。然后在1350~1400℃液态情况下取3个分析试样,编号AZ-1,AZ-2,AZ-3,然后将铁水倒入抬包,再进行浇铸,一共要浇铸出10组对比极,编号A1,A2,A3,A4,A5,A6,A7,A8,A9,A10。2)配方B(校方标准配方):B配方采用新鲜磷生铁、锰铁、磷铁、硅铁来配料,不加回炉铁。按照校方制定的熔炼工艺进行加料、熔炼与浇铸。熔炼工艺如下:在炉内我们先将配比好了的新鲜磷生铁、磷铁、锰铁、硅铁以及复合添加剂交替加入到炉中,然后按正常生产加热溶解,再扒渣;扒完渣后再持续搅拌大约30分钟,记录下温度,再加入除渣剂,在1300~1350℃的温度范围内保温至少20分钟以上,再取3个分析试样,编号BZ-1,BZ-2,BZ-3,然后将铁水倒入抬包,正常浇铸,也是浇铸10组试验极,编号B1,B2,B3,B4,B5,B6,B7,B8,B9,B10。3)配方C(校方推广用配方)C配方采用在现用磷生铁中加入少量复合改性剂的方法进行熔炼。根据现有磷生铁的物性参数及元素含量的不同情况,可进行三种不同程度的磷生铁改性剂熔炼工艺。

3.1添加5kg改性剂熔炼工艺1)中频炉内留300kg左右铁水(1/3),加入3公斤的复合改性剂及少量的配料铁,之后立即用300kg左右磷生铁覆盖其上;2)等回炉铁熔化后,再加入2公斤的复合改性剂,之后立即用300kg左右磷生铁覆盖其上;3)等铁水熔炼完毕,加入除渣剂,扒渣;4)倒入抬包内进行阳极浇铸;5)一直到炉子里铁水浇铸完即可。添加10kg改性剂熔炼工艺和20kg改性剂熔炼工艺和添加5kg改性剂熔炼工艺除了每次加入的量不同外,其他步骤一致,每次加入的量根据加入的总量成比例的添加。

3.2试验安排在铝电解厂根据厂方的时间协调一起,以正常生产时的阳极作对比极,加入了磷生铁改性剂的阳极作为对比极,浇铸完全后分别取B、C配方添加改性剂前试样化验结果如表2所示。同时上槽测试,一台电解槽保证有两个实验极和一个对比极。上槽后在一个周期内,跟踪测试Fe-C压降,等距压降,导杆温度,得出表3数据。经过整理得到图5。整理计算出等电流下的Fe-C压降对比,如图6所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不论是B组试验极还是C组试验极,铁-碳压降都远远小于A组对比试验极的铁-碳压降。根据数据表现,我们可以看出节能效果优异,而项目技术经济指标要求为15~20mv。C组较B组稳定性更好,波动幅度更小,对电解槽的槽况的稳定更好。

4结论

对铝电解钢爪进行仿真模拟可以精确的看出,炭碗与钢爪通过磷生铁浇铸连接,我们这里对磷生铁的改进提升了磷生铁的膨胀性,让炭块与钢爪之间的应力达到最优化,以加强炭块与钢爪之间的连接。在应力方面,我们使用的磷生铁在保证降低接触电阻的同时,也保证了碳块与钢爪连接的稳定性。工业上的实验也证明了改善磷生铁在铝电解厂是可行的,所以在铝电解厂,磷生铁对浇铸情况的改善带来好处:1)可以加强炭块与钢爪的连接;2)较好的延展性使得接触电阻减小,可以给企业带来不菲的收益。中南大学对铝电解磷生铁上面持续的研究也逐渐对磷生铁配方的优化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勇,马思聪,董远霞.浅谈中国铝电解技术发展与进步[J].世界有色金属,2008(1):22-25.

[2]张宁,陈伟.电解铝生产节能减排技术探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7(11):101-101.

[3]脱鹏.铝电解槽阳极铁-碳接触压降仿真与优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4]靳文军,任必军,李贺松,等.伊川铝厂阳极组装新型磷生铁配方的研究[J].轻金属,2008(10):30-33.

[5]王会全.改善磷生铁成分降低阳极铝炭压降[J].有色冶金节能,2003,20(3):27-29.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第4篇

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现代农业科技普遍传入并应用,中国农业历史出现新特点。文章主要阐述了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与利用,各地相关农业遗产调查与现状,民国时期农业教育遗产继承与谱系,以及当前亟需开展的民国时期老专家声像档案保存工程等内容。籍此重新定义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与开发路径。

关键词:

农业文献;农业遗址;老专家记忆工程

学界普遍认为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景观、农业遗址、农业工具、农业习俗、农业历史文献、名贵物产等内容,目前来看,范围上与民国时期农业遗产并不能完全切合。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古代农业文化遗产,且具备特定的形成历史过程,遗产价值较高,传承性较强,特别是申报世界与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必须要具备较强的现实存在性和观赏性,亦有部分学者关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文化挖掘与旅游开发措施等领域。民国时期农业遗产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其保护与开发途径上尤为单一,这并不能否认其独特价值,民国农业文化遗产兼具普遍存在、种类繁多、利用率最高、开发价值最强的特点。文章将从民国农业文献遗产分类与保护、民国各类农业文化遗址调查与保护、民国农业教育继承与老专家声像档案保存等三部分进行阐述。文章通过对现存民国农业遗产的分类与调查,提出了区别于以往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方法与视野,针对不同遗产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与传承路径。清末,从中央到地方开始设立各类农业机构,兴办农业学堂、创办农事试验场,有识之士兴办公司、公社,创设农学会。宣统年间,中国农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趋势已经明确。官方机构、科研机构、农业公司等逐渐涌现;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近代农业体系开始形成。《政治官报》刊发,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日,农工商部奏汇《各省已办农林工艺实业开具清单》,[1](P151)标志着清末全国范围内近代农业体系的基本建立。这些措施为民国时期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基础,也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来源。

一、民国农业文献遗产分类与保护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近现代化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西方农业知识与教育大量传入并应用,以致产生大量文献资料。民国农业文献延续清末古农书、方志、文集、笔记、日记、报纸、期刊等资料的来源渠道,更加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语种多样、领域广泛等特点,是研究民国时期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民国期间国内外的农业文献具有重要的农业历史与文化价值,是当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民国时期农业文献彻底改变了清末传统农业科技著作与近现代农业科技著作并存的面貌,诸多以近现代技术为撰写内容的民国时期农业类教科书、期刊、报纸、专著等流传于世。《民国时期总书目》共收录民国时期农业类图书2455种,涉及农业领域十个大类。[2]毛邕、万国鼎编辑金陵大学图书馆丛刊第一种《中国农书目录汇编》全书根据最新农学与旧时农书分为:总记、时令、占候、农具、水利、灾荒、名物诠释、博物、物产、作物、茶、园艺、森林、畜牧、蚕桑、水产、农产制造、农业经济、家庭经济、杂论、杂等十几个大类。民国时期蚕丝业改良持续推进,发展迅速,社会对教科书等著作需求量很大,各地出版蚕丝领域书籍数量繁多,贺康《蚕丝学概论》、钱江春,侯绍裘译《蚕丝概论》、乐嗣炳,胡山源《中国蚕丝》、钟崇敏,朱寿仁《四川蚕丝产销调查报告》、万国鼎《中国蚕业概况》、山西省农矿厅《蚕桑浅说》、郭葆琳《栽桑图说》、奚楚明《实验蚕桑全书》、姜庆湘,李守尧《四川蚕丝业》、尹良莹《四川蚕业改进史》、《普通栽桑学》、殷秋松《蚕业指导》、曾同春《中国丝业》、缪毓辉《中国蚕丝问题》、夏诒彬《种桑法》、朱美予《世界蚕丝业概观》、朱美予《栽桑学》、沈文纬《中国蚕丝业与社会化经营》,合众蚕业改良会《改良中国蚕业之计划及其方法》,以蚕桑学科见长的蚕学专家郑辟疆编纂出版的《桑树栽培》、《蚕体生理》、《养蚕法》、《蚕体解剖》、《蚕体病理》、《制丝学》、《蚕丝概论》和《土壤肥料论》等诸多教科书。这还不包括国外语种撰写中国蚕丝业的文献,尤其是以日语著作在中国流传亦或发行印制的著作,例如梅谷兴七郎《蚕种学》、石森直人《蚕》,以及《蚕的遗传讲话》、《蚕体解剖及生理学》、《日本蚕丝业之概况》。1920年以来各领域农业教育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开始编著近现代实验科学为基本内容的农学教科书。至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院校已经在西方技术教授与传播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各地科研院所与学校公开出版的农学教材数量骤增,多达几百种,尤其以农学与植物学相关著作最为普遍。农学类《作物学》、《作物害虫学》、《作物育种学》、《作物病理学》、《工艺作物》、《作物学各论》、《重要作物》、《绿肥作物》、《作物学泛论》、《油类作物全书》、《油料作物栽培法》、《特用作物学》、《作物学实验教程》、《稻作学》、《植棉学》;植物类《高等植物学》、《植物学》、《应用植物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普通植物检索表》、《植物的世界》、《植物的分布》、《昆虫学》、《种烟学》、《实验烟草种植法》;林学与果树类《测树学》、《造林学》、《造林学各论》、《造林法》、《高等果树园艺学》、《果树园艺》、《花卉园艺》、《果树园艺学》;土壤化学类《农业化学》、《土壤学》、《土壤新编》、《土壤学概要》、《土壤深耕设计》、《土壤改良法》;蚕种类《普通养蚕学》、《蚕种学》、《家蚕生理学》、《蚕体生理学》、《蚕体遗传学》、《蚕体解剖论》、《最新养蚕学》、《蚕种制造》、《实用生丝检验学》、《实用养蚕法》、《养蚕法讲义》、《实验养蚕问答》、《实地养蚕法》、《蚕业概论讲义》、《人工孵化育种学》、《蚕桑害虫学》、《蚕业丛书•第五编桑树虫害论》、《家蚕微粒子病检查法与防除法》、《新学制适用•中等养蚕法》、《柞蚕饲养法》、《动物解剖丛书•卷9蚕》。[3]民国时期其他相关种类教科书也普遍出现,以致现存民国农学著作存世数量众多,但是,目前学界仍未见民国时期农业专著与教科书综合检索目录的问世,有待于系统收集、整理与研究。民国时期农业期刊,大约在300种左右,所有与农业相关的期刊论文大约在10万篇,约数十亿汉字。[4]1933年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农业历史组编《农业论文索引》收录了前清咸丰八年至民国二十年底(1858-1931)发表农业相关论文,包括中西文,其中中文杂志三百二十种,丛刊,在华出版之西文六千多条。金陵大学图书馆杂志小册部编,1936年出版《农业论文索引续编》,作为工具书,包括民国二十一年一月至二十三年底(1932-1934),收录了,三年间出版杂志五百五十三种,丛刊六种,西文部三十种,两部书皆包括农业中棉、蚕、丝、水、土、农造、稻、粮等诸多大类。民国时期的各地出版的农业报纸内容丰富,目前仍未得到有效利用与挖掘,各地大型图书馆与院校图书馆,馆藏颇丰,由于农业领域关注度不算很高,资料利用并不充分。全国范围内档案和调查资料非常丰富,比如1930年由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卜凯发起,调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土壤,1936年梭颇汇集数年来的调查结果著成《中国之土壤》,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中国土壤的学术专著。民国时期满铁资料、《民国史料丛刊》及《续编》、《中国馆藏满铁资料联合目录》所见史料;各类期刊杂志,诸如蚕业中的《蚕声》、《中国蚕丝》、《中蚕通讯》中农业知识;各地农业实验报告书与农业改进史料;各类农业学会创办与工作资料、西文调查与报告;天野元之助等日本学者所藏农业相关调查资料;农业与农村社会相关书籍等十分丰富。地方志中农业资料、农业类广告与商标、各地区农业谚语、农业生产与生活习俗等丰富的内容。尽管如此,当前民国农业文献的保护与开发仍不尽完善,重视程度不够,以时间为衡量标准,认为民国文献并非古籍观点目前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纠正。最早的民国文献已有百余年,其价值与清末古籍类文献无异。各大藏书单位针对民国文献,做好整理与开发工作,不断进行民国文献大类丛书的出版与纸质文献电子化工程,便于研究工作者的使用,例如,王雅戈《民国农业文献数字化整理及信息组织研究》,从学术角度对农业文献数字化进行探索,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主要是农业方面的文献,目前开发了馆藏的民国时期的期刊、图书和毕业论文,数据库具有浓郁的民国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岭南特色,是研究岭南农业教育、技术、发展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5]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建立了民国资料使用平台,各高校普遍使用的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民国农业期刊,各大综合性图书馆以及各院校所藏民国资料检索系统开发,各地档案馆所藏民国时期农业文献数字化工程,这些都是民国时期农业历史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非常有益的工作。

二、民国农业遗址调查与保护

农业遗址涉及试验场、学校工业遗址、水利工程、农田耕作系统等都具有很强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开始普遍重视,尤其是在价值开发领域。清末各地农事试验场已经成为重要的遗址类文物,北京动物园的所在地即为清末兴建的农事试验场旧址。民国时期延续了农学传统和实验方式,各地试验场数量更多,大量的农事试验场是其时代的代表性农业机构,同时也是当前各类农业遗址中比较丰富的类型。民国十五年,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创立镇江合众蚕种场,蚕种场旧址分别位于现今市郊四摆渡蚕种场和江苏科技大学西校区内,被批准为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蚕种场建筑有缫丝试验室、冷藏库、储茧库、岗楼、办公楼、水塔、检种室、蚕室等,这些建筑见证了镇江蚕桑业发展的历史与辉煌,也是中国近代蚕桑史的重要组成符号,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此外,广西柳州市郊沙塘,是近代广西农业科学技术的发祥地,抗日时期设有广西农事试验场、中央农业实验所广西工作站、农林部广西省推广繁殖站和国立广西大学农学院等科研、教学机关和公共设施,被称誉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农都”、“战时后方唯一仅存的农业实验中心”。[6]此外,其他各类农业机构也有保留大量民国时期农业科学仪器、工具、农业经营与管理记录、遗址,目前博物馆与民俗馆收藏了此类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民国农业学校遗址也是保存较多的文化遗产。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有浙江省立实验农业学校旧址,保留了民国时期典型的学校建筑风格,包括1933年初修建的教学楼、行政楼、学生宿舍、礼堂、食堂、实验楼、粮食仓库、农社、气象观测站、邮政所、操场等各类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于2005年12月被列为六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民国时期高等农业院校遗址至今保存的并不太多,主要是由于民国时期农业院校一般合并在综合类院校之中,建国后院系调整,以及农业院校搬迁频繁所致。目前看来,华南农业大学校内的原中山大学的建筑较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保存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大楼,现北校区三号教学楼。工业类农业遗址主要集中在为农业生产提供工具与肥料等领域。例如化肥传入中国所带来的农业工厂遗址。1904年化肥首次输入中国,1906年,上海进口的第一批化肥即为硫酸铵。1925年,化肥在广东、福建等地得以推广使用。英商卜内门公司还在上海西郊设“肥田粉农事试验场”。[7]1937年中国第一家化学肥料厂,永利公司卸甲甸硫酸铵厂,在邹秉文等协助下在南京建成,简称南京永利铔厂,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化工企业,号称“远东第一”。现今,永利铔厂系列遗址包括:1936年启用的西式办公楼及别墅五幢、1936年从德国ABORSIG公司购进的环循压缩机一台、1936年从美国进口原料建造的硝酸吸收塔及厂房等。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称:六合区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内及南化三村、六村,都属永利铔厂旧址,完全可将其归入农业工业遗址。诸如此类涉及民国农业生产的工业遗址数量,目前来看并没有系统调查,需要我们做一个全国性普查工作,进而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而挖掘民国时期农业生产工业遗址历史价值。随着化肥销售和施用问题的增多,以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肥料问题引起关注。钦州“今年广东西部,钦廉八属之农民,施用各种肥田粉栽培稻,粟,蔬菜者,益形增加。及至秋收后,竟有出于意料之悲剧发生,农民之用肥田粉培壅之稻,粟,蔬菜,食之竟有毒死者,投之狗,狗亦死,计钦廉八属农民因此死者,已达千余人。现闻有钦州商人贱价收买此种粮食,运入广西南宁各处出售,以获厚利,近闻广西战区人民之购买此种粮食而致丧亡者,亦时有所闻,肥田粉之杀人,可惨亦可异矣。”[8]浙江东阳县稻热病损失甚据,主要是舶来肥田粉所诱致。认为肥田粉贻害太大,希望建设厅取缔肥田粉。1933年,浙江省建设庭曾经指示取缔肥田粉广告,认为浙江“石田”就是滥施肥田粉所致,可见论争分歧之大。这种多是由于农民施用不当,施用过量,竭尽地力,导致害虫被杀,有益的动物也被杀死,作物病害严重,土质失调,贻害民食。肥田粉施用要得法,确实能改良作物之品质,增加收入,同时也要面临经济上的巨大损失。20世纪20至40年代初期,关于化肥与有机肥优劣的争论不断,加深了人们对于近代肥料变革的认识,促进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方针的形成。[9]目前,农业类水利工程遗址保存数量较多,在广袤的农村大地,较为多见,尤其是传统农业耕作区域,遗留的民国时期水利遗址更多,而且具有遗址、博物馆、民俗馆、旅游产业等开发价值,例如,挖掘与调查民国时期诸多南北方旱作、稻作、梯田、林作、山林、水系等多类型农耕系统,探索多路径开发。2002年由联合国农粮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际社会对农业遗产价值的认识程度和保护意识普遍加深。这些符合世界与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资质的民国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重点领域。当前,民国时期农业类遗址保护已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也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各地政府部门制定了保护政策。

三、民国农业教育传承与老专家的记忆工程

民国农业教育遗存当属高等院校的农学科系的继承和发展,当前很多院校仍然有民国时期农业科学研究积淀的影响。建国后,中央农业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农业实验所、畜牧实验所、林业实验所、水产实验所、农业经济研究所以及各省农业改进所,以及地方的试验农场或工作站。原老解放区建立的一些农业试验场。民国时期全国农学教育发展迅速,尤其以高等农业教育,包括中央大学农学院、金陵大学农学院、浙江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等。[10]建国后,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经过改造与调整后。改革开放后,全国基本确立新的农业教育体系,学科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民国时期农业教育与学科建设至今影响深远,基本确立了当前各院校农业教育水平与传统学科实力,例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山东农业大学调入金陵大学园艺系和南京大学园艺系果树组,最终成立了山东农学院园艺系乃至园艺学院,至今果树学仍然是山东农业大学最强学科专业之一,科研水平名列国内前茅,可见民国学科传承影响之深远。目前来看,农业教育传承是做得最为出色的地方,部分农业相关院校积极重视传统学科建设,打造自己学科平台,继承了民国时期农业教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分支,走向“双一流”工程建设。以往院校单位与学者重视农学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诸如万国鼎、金善宝等老一代专家相关资料的挖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有着民国时期经历的农学专家,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珍贵财产,将其经历、故事等以口述、影像、著作等采访形式记录下来,显得尤为迫切。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活跃工作一线老专家数量逐渐减少,需要抓紧时间启动保存记忆工程。目前,国内多所院校、科研单位正在从事此类农业老专家采访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山东农业大学“齐鲁时代楷模”余松烈院士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分为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三种,采集工程系统全面搜集和保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过程中资料,向公众展示、宣传科学家精神。然而,民国老专家记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仅简单进行了资料整理,对部分农业院校院士开展了声像与口述记录,大多数老农学家并未进行相关记录与广泛宣传。全国各相关农业院校需要积极参与,根据民国时期出生时限界定老专家标准,组织团队人员,投入精力资金,尽快采集其各类资料,编制老专家目录等资料。目前来看,各院校积极筹备校史馆,并将其作为院校名片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和平台。此外,老专家命名的奖学金,老专家雕像、农业院校学报专刊撰稿、媒体声像材料的等老专家宣传与纪念工作普遍进行与推进。由于并没有制定农业遗产采集工作标准,今后随着对老专家工作重视,农业遗产标准制定也将随老专家遗产部分推进而改变,系统科学的声像等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迫切应用到民国老专家遗产保护上。目前,现存民国时期声像档案并不十分丰富,随着数字档案工程的推进,老专家记忆工程越来越得到重视,老专家作为珍贵的农业遗产必将得到保护和利用。民国农业老专家为民国时期与建国后农业科学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这类群体的研究,也将对今后农业科学发展,院校学科谱系构架,农业科学精神的塑造,爱国爱校奉献精神的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四、余论

随着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不断向民国时期扩展与延伸,民国文化农业文献遗产具备文献保存、档案保护、数据库建设等领域的遗产价值,今后逐步扩大此类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例如民国时期农业谚语、农业标语、农业商标、农业民俗各类相关研究成果早已问世,且研究范畴越发深入,涉及学科多样,起到了贯穿古今,且延续与连接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目前各类院校与科研院所普遍开展类似老专家记忆工程等老专家相关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弘扬老专家的农业思想与科学精神,传承农业教育与学科谱系继承性。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区别于古代农业文化遗产,其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形式多样,且个别遗址仍在使用之中,遗址开发和利用较为便利,图片影像利于保存与整理,具备较强的文物保护、文化遗产、遗址保护等诸多领域价值。目前,各地区掀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热,普遍深入开展农业遗产普查,加大对农业遗址保护与开发力度,民国农业遗产调查、整理和研究不断推进,这些工作有利于深入挖掘其在旅游规划与文化产业等领域价值,为今后农村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提供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政治官报(折奏类)》[N].《农工商部奏汇核各省农林工艺情形折》,宣统三年三月初八日一千二百三十一号,文海出版社印行,151.

[2]朱晓琴.民国时期农业文献的类别、价值与保护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1(7):194-196.

[3]曹幸穗.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J].古今农业,2004:48.

[4]曹幸穗.民国时期的农业[M].江苏文史资料第51辑,1993.

[5]何建新.馆藏民国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为例[J].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2014:64.

[6]李文星.广西沙塘“农都”的农业遗产价值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

[7]章楷.农业改进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9.

[8]农业周报[N].肥田粉杀人之传闻,1930,61.

[9]惠富平,过慈明.近代中国关于化肥利弊的争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114-122.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建筑学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土木工程领域常见的各种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工程条件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材料,具备基本的对因材料引起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理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涉及的材料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并且各章节之间相互独立,逻辑性不强,同时由于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将所学的内容与工程联系起来,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是授课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1]。

1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内容庞杂,自成体系

土木工程材料泛指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材料,包括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钢材、沥青、高分子材料和功能材料等各种材料。课程所需要讲授的内容庞杂,种类繁多,并且每种材料都存在相对独立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应用。其背后都涉及各自庞大的材料科学体系。材料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理清材料的共性及教学主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觉章节之间跳跃比较大,逻辑性弱,知识点之间无条理可循。同时,由于章节内涉及材料从生产、组成、性能指标到应用等一系列内容,造成本课程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且逻辑性弱的特点。课程教学主要利用PPT等形式采用讲授的方式来给学生教授相关的教学内容,包括各类材料的基本性能、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方法、相应的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经验性总结的内容非常多,理论推导及计算比较少,加之内容之间缺乏相应的逻辑性。往往整堂课讲授下来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多大的乐趣,很难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1.2教材更新滞后,新型土木工程材料涉及较少

课程教材以传统土木工程材料为主,而随着新型土木工程材料和相应施工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工业不断推陈出新,在工程建设中应用日趋普遍。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应用不仅推动建筑结构形式的变化,同时还增加了建筑物的功能,降低了成本与维护费用。但在课程教材中不易体现这些变化。为此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补充新型土木工程材料的相关知识。此外,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各种材料标准、试验和应用规范等也会不断修订,教材难以快速跟进标准修订,这也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查阅相关标准规范,及时更新相关内容。

1.3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脱节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但由于土木工程学科的性质,课程讲授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长期身处学校教学环境之中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很少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机会,缺乏相关的工程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同工程实际相脱节,讲授知识较少涉及其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同时由于课程涉及材料品种繁多,很少有教师能够对每种材料的工程应用都深入了解,这就造成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由于教师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实际教学内容未覆盖或只是部分覆盖相关工程应用。

1.4实验教学课时不足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所安排的实验课时较少,实验内容在安排上既包括一些基本的材料性能的验证性试验,也包括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但总体上而言,实验内容难以覆盖全部材料种类。按照实验课时安排,只能选取几种在土木工程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材料来安排实验进行操作。对其他材料的性能,学生难以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解,缺乏直观印象。实验课时结构安排上,虽然包括一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但仍以材料的基本性能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安排缺乏灵活性。由于课程性质和实验内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组织上以组为单位进行试验,虽然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不可避免会出现以某几位同学为主,其余同学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

2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改革措施

2.1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土木工程材料种类繁多,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叙述性内容多。教师采用讲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对于材料性能的讲述,往往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方式,以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将工程图片、案例、事故和实验视频等恰当地插入到课堂教学中,缓解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疲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抛锚式教学引导[2]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在课堂中增加讨论的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目的。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需要同工程实例[3]紧密联系,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工作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在讲授材料性质时结合工程实例可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有利于学生对材料性能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将工程案例穿插到教学中,通过课堂讨论或课程小论文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土木工程材料相关内容的最新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弥补教材更新不及时的缺陷。要拿出相应的课时,增加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专题,重点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2.3增加多种考核形式

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部分。在教学考核中增加了课程报告环节,内容要求学生做文献综述或制作小制品、小发明等。具体要求学生或针对课程所涉及的相关材料就某一专题撰写课程小论文;或运用学到的材料方面的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碰到的一些破坏现象;或针对某一专题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的能力;或运用土木工程材料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报告环节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课程考核的内容。

2.4增加研究性、开放性实验的灵活性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除开展常规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研究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实验的灵活性[4]。例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试验,在开展开放性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某一科研课题,针对某种特殊混凝土,给定学生设计任务,分组设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规范标准,按照要求完成配合比设计任务。然后根据所得到的配合比进行拌和成型,调整和易性,最终完成试验。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验任务设计,班级各组完成的实验任务组成几个对比组,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协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最终得到的实验报告作为课题项目报告的一部分,提升学生的科研参与度。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材料的试验方法和评定方法,对材料性能有直观的印象。学生以常规性试验和研究性、设计性实验为基础,熟悉材料性能,为在课程考核环节进行的开放性试验打基础,在开放性试验环节,学生根据前期试验对材料性能的理解,制作同课程相关的小创意、小发明。根据材料的性能进行成型、养护和测试等内容。在课程的考核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介绍所制作的小创意作品,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参与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5结合竞赛和创新项目,拓展课程教学

利用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机会,拓展相关教学内容。选拔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比如说大学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混凝土材料性能测试竞赛等,以学生为中心,以竞赛为手段,锻炼学生对相关材料性能的理解和实际操作技能。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对相关项目进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内容、分析试验结果并撰写项目报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科研,参与科研。通过竞赛和创新项目等形式,将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教学同实际运用相结合,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结语

土木工程材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日后从事设计、施工等工作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时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并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尝试。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应的施工工艺也不断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密贴近材料发展的前沿,贴近工程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才能提高土木工程材料的教学质量,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达根,张志杰,张慧珍,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刍议[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3):86-87.

[2]钱红萍,李书进.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整体优化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5):70-73.

[3]谢振国.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78-80.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温脱水脱油;转鼓冷凝钼铼;循环烟气焙烧;自产烟气制硫酸

0引言

据2017年12月09日头条报道,大量铼资源被中国发现,美国情绪不稳。全球铼矿九成都由美国掌控,美国不仅国内铼矿储量大,还在许多产铼国获得了完全开采权。铼矿出口的巨大利润令尼日利亚等国纷纷愿意将"稀土黄金"大量出口给美国,获得大量的外汇收入。航空发动机研制不可仅迷信技术,还需要大量相关基础材料的研制为航空发动机提供配套完备的研制条件。飞行发动机里最稀有的材质就是铼,这种材料在单位质量上同相同质量的黄金等同。由于早期对铼矿的认识严重不足,中国贵州等地未将含铼矿的稀土元素进行分离,就打包出口了美欧国家,使我国蒙受了稀土元素的大量损失,而作为航空生命的铼矿更是受到了灭绝性的破坏。作为不可再生化资源的一种,许多国家都非常看重铼资源,因为它是制造飞机叶片的主要材料,能够显著提高飞机叶片的使用寿命和工作韧性,而这都是评价飞机优劣的指标。国产长城352型航空发动机作为中国自制发动机的佼佼者共使用了5.2kg的铼资源。因此国家加大铼矿寻找和开采范围,最终在西北地区一峡谷探明230余吨的铼矿,且均为纯正的富矿。这对于国家航空业发展有无比重大的意义,我国能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国产民用军用发动机,推动航空领域繁荣。因此该消息在华尔街大量传开后,航空设备、基础设施类企业股票应声下跌。

1钼精矿高温焙烧脱水脱油

浮选钼精矿在600℃高温焙烧,目的是为了彻底脱油,同时也就彻底脱水。Re2O7的沸点363℃,MoO3在600℃开始蒸发,650℃以上显著升华。硫铁矿(FeS2)在350~500℃分解出一个元素硫,沸点444.6℃,所以转鼓温度必须控制在250℃,将钼、铼、硫混合冷凝收集下来。将这种混合物送入循环烟气焙烧炉。浮选油的沸点是180~220℃,水的露点75℃,要冷凝油和水必须控制转鼓表面温度在40℃以下,也就是说在转鼓内通入常温冷水或冷空气,将水和油同时冷凝下来,并且同时流入同一个接液桶,油从上面的溢流管流出,水从下面的虹吸管控制液面线的高度虹吸出,这样油和水就分别得以回收,浮选油可以返回使用。上述作业都是在密闭的回转窑内进行。

2循环烟气焙烧钼精矿的理论根据

根据文献[2]中的参考文献[7]计算出来的钼精矿“在500~700℃焙烧的平衡常数值表明,钼精矿的焙烧反应实际上是不可逆的,因为气相中氧的浓度不管有多低,氧化作用还是可进行到底的。它的反应式如下:MoS2+3.5O2→MoO3+2SO2+266.2kJ”。这个反应式是指辉钼矿直接氧化成MoO3,如果有足够的辉钼矿而空气中的氧气已经基本没有了,那么也会将空气中21%的含氧量全部消耗生成SO2,所以烟气中的SO2浓度就会足够高。反过来如果空气中有足够的氧气,钼精矿中的硫无论如何低,也会被氧夺去生成SO2。“铼和钼的结合可能是由于MoS2和ReS2类质同像(离子半径:Mo4+=0.68nm,Re4+=0.56nm)之故[3]”。笔者照此推论,铼和钼与空气的反应情况是相同的。由于铼的沸点只有363℃,而铼经过600℃脱水脱油阶段和700℃的循环烟气焙烧,就会彻底被空气氧化生成易挥发的Re2O7,铼就会获得最高回收率。

3对已探明的纯正富铼矿的处理意见

由于笔者对钼冶炼的知识了解不够,尤其是对地采选的知识更是缺乏,“在西北地区一峡谷探明230余吨的铼矿,且均为纯正的富矿”,对“纯正的富矿”这5个字,笔者还是理解为含铼比往常高得多的钼精矿,而且也是属于“MoS2和ReS2类质同像”结构,只是没有(或少有)其他杂质元素。笔者对于钼精矿的冶炼方法基本有所了解,而且知道采用什么设备焙烧以及工信部的文件规定。这个规定是正确的,但是并不约束创新工艺和创新设备。笔者发表的论文[2]就是属于创新工艺和创新设备。此次国内对铼资源的重大发现,是强国强军重大突破的坚强支柱。笔者在看到此信息时非常兴奋,所以立即提起笔来撰写论文准备向《中国钼业》投稿,力争将笔者提出的工艺和设备挤入回收铼的工程竞争中。综合所有现行的钼精矿焙烧工艺来看,还没有哪一种焙烧方式是自产烟气可以制硫酸的。当然配气制酸已经实现,并不存在什么困难。不过配气在当地需要有合格的硫铁矿,建一坐庞大的的硫酸厂。一般钼精矿焙烧产生的烟气中SO2浓度低,即使是当前最先进的多膛炉,焙烧烟气含SO2约2%。这么低浓度的烟气需要将新建硫酸厂扩大许多倍才能容纳许多的空气量,这种配气毕竟是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只是想将所有焙烧钼精矿的工艺、设备所存在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例如焙烧结炉,产品挥发不彻底,挥发物回收效果差,产品质量不稳定,不达标等。笔者提出的方案,还不能说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还只是根据理论分析的一种设想,希望有采纳的机会,进行试验考查。采用循环烟气焙烧的方法,可以提高钼铼的收率,也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获得高浓度的SO2烟气直接送去制硫酸,这是可以解释清楚的。例如这一炉辉钼矿需要5次循环烟气焙烧才能完成,那么前4次获得的SO2烟气都是高浓度的,只有最后一次才是低浓度的SO2烟气,这5次烟气混合起来肯定可以用于制硫酸。如果是2~3台以上的焙烧炉,错开作业,通过混合罐调节,就可以连续用于制硫酸。所以采用循环烟气焙烧钼精矿,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钼铼回收率约100%、还可以用自己的焙烧烟气制硫酸的很好方案。

4对文献[2]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文献[2]的炉子结构与操作方法不改动,但是安装在焙烧炉内的电热管应该改作换热管。笔者曾经在广西冶金研究院钢铁室的轧钢车间使用过一台电热丝炉,5mm直径的电热丝就敞口搁置在炉子内壁的耐火砖上,电热丝用了很多年都不需要更换。因此笔者想到必须将文献[2]焙烧炉中的电热管改作换热管,管内再也不需要安装电热丝。自制或购买一台电热炉,用高温风机通过保温输送管向焙烧炉内的换热管内通热风,以传热方式加热炉内的钼精矿,从换热管出来的余热风返回热风炉回收余热。调节温度分别提供焙烧炉与脱油脱水炉。

5关于转鼓收尘的问题

笔者在文献[2]中说到在一次评审会上有一位专家指出,钼精矿焙烧炉的烟道,曾经被挥发的MoO3凝结在烟道壁,将烟道堵死的现象,于是笔者就想到了安装一台冷凝转鼓就解决问题了。有了冷凝转鼓,可以取代一系列的收尘装置。因为焙烧炉的排气口安装了高密度的不锈钢滤网(市面有200~500目),通过振打装置可让纯净的升华物通过,而矿尘则全部阻留在炉内。进入烟道的升华物冷凝在转鼓表面被刮刀刮下,转鼓表面没有粘附物积存,烟道也没有矿尘沉淀。旋风收尘、电收尘、布袋收尘、水雾收尘等收尘措施都不需要了。焙烧炉渣可以适当喷水凝结,便于外运到堆场。所以此工艺可以缩小厂房的建设面积和空间,大大减少投资。“转鼓冷凝”并不是笔者的发明,在国外以及一些高档产品的形成和收集早有使用,不过笔者将它延伸了,对精细的和粗糙的产品都想到用转鼓骤冷生成,或者将已生成的升华物冷凝收集,在转鼓结构设计上也不断做了改进。

6结语

笔者只是在做钼镍矿的试验之后,才触摸到钼精矿的冶炼问题。《中国钼业》编辑部在接纳了笔者第一篇“风冷凝转鼓收尘装置的设计及应用”论文以后,笔者就在钼冶炼方面发表了一些带遐想性的论文,直至在2016年第6期《中国钼业》发表了“一种新型钼精矿焙烧炉工艺设计初探”的论文后,很长时间没有论文可写了。最近看到“我国在西北地区一峡谷探明230余吨的铼矿,且均为纯正的富矿”的信息,又促使笔者提起笔来,希望“循环烟气焙烧钼精矿的冶炼工艺”能得到推广应用。因为它能够在钼精矿的冶炼方面解决许多现实存在的问题,所以就对“循环烟气焙烧钼精矿”的重要意义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和宣传,如有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范小祥,刘玲.从钼矿中提取铼的工艺改进及研究进展[J].中国钼业,2015,39(6):29-31.

[2]伍耀明.一种新型钼精矿焙烧炉工艺设计初探[J].中国钼业,2016,40(6):17-27.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第7篇

1《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现状

1.1验证性实验占大多数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理解、巩固理论知识,验证性实验占大多数。实验过程中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学生只是机械操作,缺少实验技能的训练。所需的实验材料都由实验员准备到位,学生的思考余地很小,学习热情不高,主要表现为:实验预习不足,实验课前不熟悉实验方法和仪器结构;实验过程中只能重现教师的思维过程,注重模仿,应付了事;课程结束后有些同学实验数据记录不清甚至弄虚作假、拼凑数据。这些都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不利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1.2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实验所用大型分析仪器均较贵重,同类设备台数较少,为了实现仪器的高效利用,一般采取多人一组共同操作一台仪器的方式,相对一人一组的基础化学实验学生的动手机会较少。此外现代大型分析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很高,需要手动操作的过程不多,而且一般在实验开设之前,实验员已把仪器设备预热好调整到最佳状态避免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异常现象。学生进样后仪器自动出结果,只见识到仪器的新奇和先进,并非真正掌握仪器的分析方法。而一些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在观望,感觉仪器分析实验无所事事,但实验结束后却连如何开关机也不知道。这种走马观花式实验教学,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不能产生互动,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响应面法的学习和使用

响应面法可对所感兴趣的响应值进行建模和分析来优化该响应值,简便地将随机仿真和确定性仿真问题结合起来,应用非常广泛[5-9]。鉴于响应面法的特点,将其引入《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能力,符合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枯燥、乏味的科研将变得有趣。此外引入响应面法易于紧密联系工业生产,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在响应面法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综合实验设计能力在使用响应面法进行实验设计前,学生必须对整个实验过程有明确的认识,包括学生选题-文献查阅-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结果讨论。选题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条件在拟定的几个课题中自由选题。学生根据实验题目,结合所学知识,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实验设计方案,要求写出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所需仪器与试剂及参考文献。教师指导过程中可指出其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完善。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将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得出结论。在整个实验设计过程中,弥补了以往《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仅靠教师讲解和演示的不足,学生通过亲历完整的实验过程,才能提高实验能力。从近3年来的实践效果(表1)来看,学生的综合实验设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2)引导响应面法的入门学习为了使学生能较快进入响应面法的入门学习,可采用多种学习方法。(1)参照软件使用教程进行学习,如Desingn-Expert使用教程。Design-Expert是全球顶尖级的试验设计软件,使用简单、功能完整、界面亲和力强。在已发表的有关响应面优化试验的论文中,Design-Expert是最广泛使用的软件。最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Plackett–Burman(PB)、CentralCompositeDesign(CCD)、Box-BehnkenDesign(BBD)。使用教程中配有中文解释,非常方便学生自学。(2)结合实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参考文献中相关实例进行学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得到提高。利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设计的例子很多,如利用响应面法研究Fenton试剂处理卫生填埋渗滤液过程中各种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腺苷发酵培养基,响应面法优化玉米秸秆蒸汽爆破预处理条件和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花生壳多酚等。

3响应面法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在实验课程中,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一系列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以葛根淀粉-壳聚糖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为例来分析响应面法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课程试验设计,数学模型优化和验证等过程。

3.1课程试验设计对课程试验进行合理设计在《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在以前的课程教学中,学生通常按照老师指定的步骤完成样品制备,再进行仪器分析,其学习目的性不够明确,为了学习仪器而进行分析检测,不易产生深刻体会。实际上《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综合性强,所使用的大型仪器在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甚至进入工作岗位后都将用到,整个实验课程是小型的科研实验,而不是简单的仪器综合罗列。响应面试验设计因素和水平的确定方法有单因素试验、爬坡试验、两水平因子设计试验等。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根据相关文献,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葛根淀粉-壳聚糖复合膜的试验因素和水平,选择葛根淀粉含量、壳聚糖含量和甘油含量等因素,采用软件中centralcompositedesign(CCD)设计试验方案,即葛根淀粉含量为1%、1.5%、2%、2.5%和3%,壳聚糖含量0.5%、1%、1.5%、2%和2.5%,甘油含量为15%、20%、25%、30%和35%。将各因素及其水平值依次输入系统,得到试验方案,如表2所示。采用万能试验机测定膜的拉伸强度,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透光率并计算透明度,采用拟杯子法测试膜的水蒸气透过率,记录每组组合的试验结果。

3.2数学模型优化和验证点击Analysis的拉伸强度(Analyzed)按钮后,可查看相应的分析结果。课程试验中学生对所得理论最佳条件进行验证,选择制备条件为淀粉含量2%、壳聚糖含量为1.5%,甘油含量25%的条件下,平行做3组验证试验,测得各项性能的实际值如表3所示。可见基于响应面法所得葛根淀粉-壳聚糖复合膜制备方程模型适用性强、优化试验工艺条件准确可靠,在其他的工厂生产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根据响应面分析结果,实验教学中从机理角度解释了复合膜中葛根淀粉、壳聚糖、甘油三者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最后将最佳条件制得的样品进行进一步表征分析,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复合膜的化学组成和官能团进行分析,采用热分析仪对复合膜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比表面及孔结构测定仪对复合膜的表面孔径及其结构进行分析。在测定的过程让学生学习相关仪器的基本性能和应用范围,整个实验课程目的明确,与科研实验密切联系。

4采用响应面法的实验教学改革小结

4.1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几年的教改结果表明,采用响应面法解决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预习时的“理论对理论”问题。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大大缩减了教师课程上枯燥说教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将响应面法应用于《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学生根据兴趣设计题目,通过设计将整个实验内容更清晰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基本科研素质。

4.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响应面法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多次重复实验才能得到实验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开放实验,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学生通过前期预实验初步掌握并不断巩固实验技术,缓解了大型分析测试仪器不足的矛盾,这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分析测试技术。整个实验过程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重在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教学改革中将开放式实验教学和科技训练相结合,形式灵活,不受课时限制,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新教学手段。

工业材料试验论文范文第8篇

第二章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第二条公司设立“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管理机构设置如下:1、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主任:公司副主任:公司委员:公司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委员:公司3、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委员:公司第三条管理机构职能1、在主任的领导下,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公司的“三大创新”活动进行部署和管理;对下设的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平衡和协调,对出现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2、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在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在科技成果和管理成果两个方面,分别开展管理工作。第四条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在生产技术部设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公司科技工作的日常管理,主要范围包括技术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发明、月度创新成果、科技论文等。主要工作内容:项目的立项、监督实施、成果受理、组织鉴定(评议或验收)、申报评奖、资料归档及其它相关的日常工作。第三章项目的立项及实施第五条公司级项目的立项。1、每年11月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公司级项目的立项工作。2、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根据上级的计划安排,结合公司井发展规划及公司井安全、生产、经营、非煤产业等方面的需要,每年下达一次项目计划,实行立项管理。

3、公司属各单位根据具体工作情况确定研究项目(课题),经各专业负责人审查后,向科技管理中心申报立项。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将申报立项的项目(课题)汇总,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批,由公司行文下发到各单位。4、年度中,各单位自行研究开发的科技或管理创新项目,需要追加立项时,必须经公司分管领导审批后,科技管理中心方可受理。第六条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科技项目的立项。凡是申报公司级及以上立项的项目,分管专业副总必须组织承担单位课题人员对项目进行广泛调研和论证,填写《公司重大科研项目计划项目立项建议书》报科技管理中心汇总,经公司总工程师审批后,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逐级申报立项。

第七条凡经公司及上级部门审定并行文下达的立项项目,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要拟定项目实施方案,做到措施、人员、资金、设备、仪器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管理中心人员要全过程跟踪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督促、协调立项项目的实施,提出指导性建议,保证立项项目按期完成。第四章成果的申报和评审第八条科技管理中心对完成的项目及时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材料整理。凡公司立项管理的项目完成后,承担单位必须及时写出技术工作报告,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申报评审。第九条对所受理的项目成果,由专业技术负责人牵头,汇同承担单位及有关部门,对成果进行现场考察,提出初评意见,为成果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提供依据。

第十条由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和管理成果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召集委员会成员,对经专业技术负责人初评的项目成果,按照科技含量、技术水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内容,进行综合评议,确定获奖成果及等级,并报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审定。第十一条凡申报集团公司级及以上评奖的成果,必须经过集团公司及以上组织的鉴定或评议。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协助、指导成果完成单位,按照不同层次成果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出具完备的鉴定或评议材料,提交组织鉴定或评议的部门。科技管理中心负责鉴定(评议)会议的组织和协调,并负责项目成果的申报评奖工作。第十二条公司鼓励开展月度创新活动,对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节支降耗、降低成本等方面完成的效益、效果突出的创新成果,由完成单位及时整理好评审材料,经专业副总审查后,报科技管理中心登记汇总,按季度进行评审。第五章科技人员的管理及评选第十三条对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实行业绩量化考核管理,具体如下:1、月度创新成果:每完成1项,记10分,经评审获奖后,加10分。2、公司级成果:每完成1项,记15分;通过集团公司评议的,再加15分。3、集团公司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集团公司特等奖的,记60分;获一等奖的,记40分;获二等奖的,记30分;获三等奖的,记20分。4、省部级(包含省局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80分;获二等奖的,记60分;获三等奖的,记40分。5、部级成果:申请报奖后,获一等奖的,记150分;获二等奖的,记100分;获三等奖的,记80分。6、论文:每发表1篇论文,部级——记30分;省级——记20分;地市级——记10分。7、专利:1项专利成果,记30分。8、对同一成果,属多人参与的,第一名记满分,第二名按第一名得分的90%记分,第三名按第二名得80%记分,依次类推递减记分。论文参照成果,按比成果多10%的幅度递减记分。9、本管理规定涉及成果级别包括:公司月度创新成果,公司年度成果,获集团公司级及以上级奖励成果;涉及成果范围包括:科技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本标准涉及论文为在国内外公开(含经省级批准有内部准印刊号的)发行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10、成果评定级别以证书、公示的文件为准。11、科技人员业绩的日常管理由科技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第十四条公司对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每年评选出十名“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在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奖励。优秀科技创新人员的评选,参照第十三条规定,以一个年度为期限,量化积分占70%,综合考察其它方面业绩占30%(由科技管理委员会委员投票评选)。第六章论文的管理规定第十五条公司鼓励广大职工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发表科技论文,并定期进行评选,择优奖励。本管理规定仅限于科技论文和管理论文,不包括政研论文或通讯报道等。第十六条论文级别的划分原则1、刊物级别界定刊物级别界定由公司评审委员会按照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发行面向范围大小等要素进行界定,分为部级,省部级、地市级(包括集团公司级)三级。由部级部门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科技期刊,或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期刊定为部级期刊;由省级主办的刊物,包括省局、高等院校学报、煤科总院下属分院(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为省级期刊;由地市级主办的刊物,包括集团公司级及有内部准印刊号的期刊,定为地市级期刊。2、的级别参照以上刊物级别,按照《论文量化评审表》,由评委会进行综合审定。第十七条本公司在岗职工发表的科技或管理论文,由完成者本人持刊物原件及复印件,到科技管理中心登记建档,不登记不予受理评奖。第十八条符合评奖范围论文的基本条件:1、本公司在职职工撰写;2、内容必须与公司生产管理经营活动相关联,经过审核后发表并已备案;3、论文内容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针对本专业工作所撰写;4、在国内外公开正式刊物上或有内部准印证刊物上发表;5、主要包括能够反映我公司改革发展的科技、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非煤产业等方面的论文,其它不列入奖励范围。

第十九条凡涉及我公司科研成果项目或经济技术指标的论文,必须对关键技术或数据保密,在发表前,必须得到审核批准,方可对外发表。技术方面的论文由相关专业的副总审核把关,管理方面的论文审核由副总经济师把关。经审核后同意对外发表的论文,审核者签字,作者到科技管理中心登记备案。否则,不列入奖励范围,并追究相关责任。审核者对论文涉及的数据、事项等企业秘密把关负责。第二十条凡发表的与公司相关的论文,出现内容不实,泄露企业核心技术秘密,对公司造成形象损害或财产损失的,由论文作者承担具体责任,并联带追究审核者的责任。由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审核后处理。第二十一条对在公开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表并获奖的论文,根据其会议级别、论文质量、获奖等级等因素,确定奖励数额。第二十二条对同一类内容的论文,只奖励第一个发表的作者,其他发表的人员,不再重复奖励。第二十三条对窃取别人成果作为自己论文材料发表的人员,不予奖励;对单纯以追求论文奖励为手段的人员,不予奖励。其识别界定由评审委员会负责。第二十四条对发表的论文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受理、审核、初评,对初评合格的论文,每季度向公司评审委员会提交一次。由科技、管理评审委员会进行评选,对优秀论文按相应级别的标准进行奖励,年末在公司科技大会上发文通报表彰。经管理委员会评审确认,不属实的论文,不予奖励。第七章创新项目管理规定第二十五条属集团公司立项的项目,实行项目负责制(或招聘制),具体落实到人,明确一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必须从事项目相关专业的研究,项目主要参加人员应直接从事研究工作,在成果材料中,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名。第二十六条对列入集团公司立项的项目完成后,在运行1~3个月的基础上,写出成果评议材料及报告交科技管理中心,科技管理中心负责上报有关部门,申请组织评议或验收。公司月度创新成果完成并运行一个月以上后,将成果材料报到科技管理中心,公司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评审。第二十七条公司创新成果由第一完成单位提出申请,并附有关成果鉴定(评议、验收)证书、经济效益证明、成果研究报告、工业性试验报告等有关材料。

第二十八条对获公司奖励成果实行公示制度。由科技管理中心负责将公司初评获奖成果的具体内容,在公司局域网和“科技橱窗专栏”内公示7天,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第二十九条申报上级奖励的成果,必须通过上级或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评议或验收。凡是有争议的科技成果,在争议未解决之前,不得申报奖励。第八章管理现代化和QC成果管理的规定第三十条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提高管理现代化和QC质量管理的思想意识,落实专人负责,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有条件的单位、部门都要成立质量管理(QC)小组。

第三十一条管理现代化成果管理规定1、选题原则管理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相结合;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管理进步与技术进步相结合;改革与创新相结合。2、选题范围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技术经济分析、现代化管理方法探索创新性研究,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研究等。3、立项管理每年12月份,进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立项,各单位填写企业管理现代化课题立项表,报科技管理中心。4、申报奖励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完成后,将材料报科技管理中心汇总,由公司推选优秀的成果申报集团公司奖励。公司级评选在年末进行,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在科技创新大会上表彰奖励。

第三十二条质量管理(QC)成果管理规定1、QC小组注册登记每年一次。在每年的2月份,由各单位提出申请,报科技管理中心进行审核、注册。小组活动课题的登记,每选定一个活动课题,在开展活动之前就要进行一次课题的注册登记。2、QC小组成果申报实行逐级申报制。首先参加本公司成果评审,对获得优秀成果奖的成果,由科技管理中心统一向上逐级申报奖励。3、公司每年组织一次QC成果,并对年度QC成果进行评选奖励,评选办法参照集团公司相关文件。对不注册的QC小组或没有小组活动原始记录的成果不予评奖。第九章奖励规定第三十三条公司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总结全公司上届科技工作,部署下届的科技规划,并对优秀技术成果和管理成果、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十四条公司每年评选十名“优秀科技创新人员”;对月度创新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公司每季度进行一次评选、奖励。第三十五条奖励范围1、新研制开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2、在本公司首次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效益的先进科技成果(包括新仪器、新设备的应用)。3、在本公司生产、安全、经营、管理、物业、非煤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4、群众性的岗位小窍门、绝活等优秀成果。5、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创新成果。6、集团公司及以上级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优秀技术或管理论文。7、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成果。第三十六条奖励等级及标准1、公司科技成果设

一、

二、三等奖。授奖比例原则上分别为经批准立项成果的10%、15%、35%;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主要完成人员分别取前7、6、5位人员。2、公司现代化管理成果设

一、

二、三等奖。授奖比例原则上分别为经批准立项成果的10%、15%、30%;奖励标准分别为*元、*元、*元。3、公司QC成果设优秀奖、先进奖、鼓励奖三个级别,分别对应奖励*元、*元、*元;4、公司月度创新成果,由评审委员会根据其技术水平高低和所创效益的大小确定等级,每项给予100~1000元奖励。5、公司设立效益奖项。对为本公司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重奖,奖励标准按本年成果转化所创净效益的1~5%。所创经济效益必须要附计算基础,由财务部门负责人审定并签字,经公司科技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后执行。6、对优化设计方案,产生明显效益的设计,经公司科技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公司按创效益的1~3%对有关设计人员给予奖励。7、优秀科技或管理论文的评选设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