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艺术介入下的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研究范文

艺术介入下的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研究范文

时间:2022-01-18 03:16:50

艺术介入下的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由增量规划转为存量规划,许多城市都积极投身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工作。从艺术介入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的研究切入,从畸零空间和艺术介入的相关理论研究出发,明确艺术介入住区畸零空间的意义,根据畸零空间的布局方式与形态特征,从散点空间、线型空间和面域空间三方面提出更新改造策略,认为艺术介入畸零空间不仅是对城市生活物质空间的优化重构,更是对地域特色文化的融合嵌入、对居民认同感归属感的重塑与再营造。

关键词:艺术介入,畸零空间,地方文化

0引言

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和“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各地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纷纷开展城市双修工作,促城市转型发展。同时随着人们对精神体验的需求愈加强烈,各地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城市文化的地位日益重要。许多城市通过艺术与文化结合,将文化融入地区的全面复兴与可持续发展,在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同时重塑市民的归属感。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城市住区问题越发突出,住区在空间分配上出现大量剩余。所以基于城市双修和文化规划与复兴的时代背景,本文以艺术介入为手段对住区剩余空间进行更新优化研究。

1相关理论研究

1.1畸零空间

畸零空间是由城市剩余空间概念转化而来,是城市中未能被充分利用的空间,常位于城市角落且具有消极性的城市空间。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城市剩余空间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黄睿用城市触媒理论对老城镇剩余空间复兴策略进行了探索;张丹等以美国纽约高线空间的改造为例,来探究我国城市剩余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苏品任分析了城市剩余空间的特性并提出了微绿地、空间改造和综合体等利用方式和相应对策。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与品位,许多西方国家采用渐进式更新改造城市畸零空间。如巴塞罗那的“城市针灸”更新战略、纽约的“高线公园”、伦敦的“金丝雀码头”等都是畸零空间改造的成功案例。同时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设计》、特兰•西克的《寻找失落的空间》和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等著作都对城市剩余空间的利用方式进行了阐述。

1.2艺术介入

艺术介入主要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倡规划师或其他艺术创作者需要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而不是用简单图解性的语言进行描述。当前西方国家代表性研究有卡特琳•格鲁的《艺术介入空间》,书中阐述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公共空间中的作品将新的精神体验融入市民生活。阿诺德•贝林特在《艺术与介入》一书中将“介入”作为主要理论基点,强调积极融入和经验的双重意义,主张连续性的审美介入和历史的多元性[1]。国内代表性研究有姚健和白雪从空间构建与优化的角度对台湾创意社区营造进行研究;翁剑青从城市公共艺术的视角出发探讨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魏寒宾主要研究文化艺术手段下的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策略。

2艺术介入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的意义

2.1对住区边角空间的创造性使用

住区边角空间指在连续封闭的建筑立面、阴角等消极界面的切割和阻隔下而被人们忽略的边角空间。这些空间没有明确功能定义与归属,大多数情况下也未被利用。对边角空间的创造性使用一方面通过环境创新塑造良好景观价值,使之成为富有活力的流动性空间。另一方面,对零碎空间进行整合利用,通过休憩、娱乐、运动等功能的植入为居民提供可参与性高、多样化的活动场所,提高住区公共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有助于改善城市住区环境与城市风貌。

2.2对住区闲置土地的临时性使用

住区大多存在闲置用地或弃置用地,通常呈现为不规则地块。其产生原因可归结于规划阶段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分离,或是施工阶段开放商的不完全作业。这类剩余空间往往在环境方面品质较差,对于这类空间,在其被正式开发前的一段时间里,可先将其暂时性作为开放空间供居民活动,或加建一些可拆卸的模块化建筑,来弥补住区缺失的功能。随后根据开发建设的需要,结束该片土地的临时性使用,发挥其最大效用。

2.3对住区文化价值的传递

住区居民常以文字、绘画或雕塑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现状、地区历史和市井风俗等现实问题的看法和未来生活的向往。通过艺术媒介对住区畸零空间进行更新与改造[2]不仅可以通过景观的艺术化塑造,最大程度发挥其使用价值,而且可以促进人与人的沟通交流,加强邻里认同感和归属感。

3艺术介入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的策略

住区畸零空间是被空间的使用主体忽略、遗弃或者剩下来的,并且未能够充分合理发挥其潜在价值的空间的剩余空间。不管是规划的行为导致的,管理导致的,还是说这个空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总之这样的空间是消极的住区死角。而艺术往往因其极大的包容性成为激活消极空间最好方法。所以本文用艺术介入的手段激活住区畸零空间,让每个地方都可以自然找到自己的秩序,将其打造为住区中最有趣味的空间,承载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记忆。按照住区畸零空间形态将其分为点状空间、线状空间和面域空间,针对这三个空间不同的空间特征分别提出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的策略。

3.1点状空间

住区中点状畸零空间常分布于道路尽头、废弃街角和闲置建筑等。通常人们在点状空间中具有停留、驻足、休憩等行为,所以在对住区中点状畸零空间更新改造时,应将艺术与人的行为活动相结合,增加人与空间的互动。将点式艺术品如雕塑、景观小品等置入畸零空间,或对畸零空间进行功能性改造,用居民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艺术形式表现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帮助居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感知。例如在我国台湾许多地方通过艺术介入对住区内闲置建筑进行各种功能性的改造,将这些废弃闲置建筑改造为社区活动中心、小型阅读室、手工艺坊等,重新激发空间的活力。例如台北师大夜市附近古风里的“古风小白屋”,即是利用空置房屋改造邻里居民自助维修的工作站,平时也可作为社区教室,提供手工艺作坊与节庆聚会。

3.2线状空间

住区中线状畸零空间通常位于背街小巷,人们在通过此类空间时通常是不做过多停留的快速移动或出于安全考虑绕道而行。所以艺术介入线状畸零空间时需要考虑居民通行需求,为居民提供与空间短暂而有趣的互动。结合当地文化和居民生活习惯在线状畸零空间中引入点状或线状景观花园、可移动艺术装置、墙绘地画等软化空间边界和活跃空间界面,同时保证该空间足够的照明,让居民在通过该空间时有连续的视觉体验,并可做短暂停留,增加空间活力。例如旧金山耶尔巴布埃纳生活区将移动式绿化植栽车和墙绘引入线性空间,同时增加景观灯提供足够照明为行人短暂停留提供可能。新加坡甘榜格南社区在狭窄街道两旁墙面上绘制独具文化特点色彩亮丽的涂鸦,并增加休闲座椅等设施,吸引人们前往该线性空间,将畸零空间转变为积极空间。

3.3面域空间

住区中的面域畸零空间通常是大片废弃荒地,与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基本无交集,所以在更新优化面域畸零空间时,应考虑将艺术与叙事性场所塑造结合,营造讲故事的空间,与居民产生视觉、心理层面的互动,增强空间体验,建立有深度感染力的场所。在改造面域畸零空间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手法引入充满趣味的活动场地,如小型植物园、创意园、社区集市等。既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拓展居民的活动范围,也传递着重要的地域文化和社区精神。例如深圳南头村在原有建筑垃圾堆场上搭建了400m2的天空农场,这个微型农场在重新塑造场地微气候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新的交流空间。

4结语

在城市双修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对畸零空间的更新改造与高效利用,如高架桥下的负空间、城市废弃设施用地、城市棕地等。在城市范围下艺术介入畸零空间更新改造不仅可以整合公共资源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更能改善城市环境与城市风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丰富。艺术介入住区畸零空间的设计,给设计者提供了全新的、多维度的角度,改善了规划调控下设计者的固有思维。设计者可结合居民诉求,从多个角度,使改造后的住区畸零空间更能体现出艺术的内涵。同时以服务人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促进艺术与城市居民间形成分享关系,融入居民生活行为习惯,让更新改造后的畸零空间与人产生更多的互动,唤起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赋予城市更多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陶陶.艺术如何介入生活[J].大众文艺,2012(11):143.

[2]刘雨菡,张珊珊,鲍梓婷.艺术介入的社区营造与规划思考[J].规划师,2016,32(8):29-34.

作者:潘俊锋 李超 段彦超 张天玥 宁启蒙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艺术介入下的住区畸零空间更新研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