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业转型升级中标准化的研究范文

产业转型升级中标准化的研究范文

时间:2022-04-09 08:57:58

产业转型升级中标准化的研究

《轻工标准与质量杂志》2015年第一期

1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标准化现状

1.1温州市企业制定标准的能力相对不足温州市企业所制定的标准见表1。“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品牌,三流的企业卖产品。”温州市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行业有利于提高竞争门槛,淘汰不达标的企业,提升整个行业的信誉度。掌握了标准就如同掌握了行业制高点,掌握了“行业话语权”,其所代表的不仅是可持续获得的利润,还意味着领先的地位和对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巨大渗透力。在市场竞争中,有形的实力往往会通过无形的标准表现出来,不能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在竞争中往往会身处下风而导致事倍功半。温州市具有中国人造革之都、中国鞋都等众多的国字号金名片,在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通过对表1的数据分析发现,在33914份国家标准、74539份行业和地方标准中,温州市企业制定的国家标准为657份,约占1.9%;行业标准为750份,约占1.0%。这些数据反映出温州市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标准化活动相对于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更能反映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反映出企业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力。温州市企业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制定的国家标准为69份,约占0.20%;行业标准为157份,约占0.17%,反映出温州市企业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主导制修订工作中,虽有参与但涉及的标准数量相对有限,层次偏低,话语权相对薄弱,制标能力相对不足,这些不足都直接制约了温州市产业向更高层次的转型升级。

1.2温州市企业所制定标准的行业分布不平衡温州市企业所制定标准的行业分布见表2。温州市经济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阶段,通过标准规范行业发展方式,提升行业发展质量,改造提升行业传统工艺,挖掘汽摩配、电气、鞋类、服装、泵阀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潜力,应用标准探索和总结智能、低碳、绿色技术经验,拓展新兴产业,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新兴产业“新树发新芽”,新旧产业齐头并进,才能推动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但通过对表2的数据分析发现,温州市企业制定的1464份标准中主要分布在化工(G)、机械(J)、电工(K)、仪器仪表(N)、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行业(Y)五大领域,标准数量分别为93份、270份、315份、96份、195份,总共969份,约占66.2%,反映出标准涉及的产业范围偏窄,覆盖面偏小,不能全面带动温州市产业的整体发展。在温州市企业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制定的261份标准中,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M)的标准为0,占比为0%;新能源产业(F)的标准为1份,约占0.4%;电气产业(K、L、N)的标准总和为22份,约占8.4%;精细化工(G)、模具(J)的标准为55份、46份,约占21.1%、17.6%;其余服装、鞋革等产业(Y)的标准为54份,约占20.7%。反映出温州市企业制定的标准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为新兴产业而制定的标准数量非常少,有些甚至为零,标准的行业分布不合理破坏了温州市产业齐步前进的一致性。特色优势产业由于发展时间长,相对于新兴产业标准数量偏多属正常,但从特色优势产业的标准分布来看,同样存在制定标准的行业分布不平衡的现象。行业整体标准化意识不强,未利用标准化增强行业发展,行业之间的标准化逐渐演变为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直接导致制定标准的行业分布不平衡,拖累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共同驱动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1.3温州市企业所制定标准的区域分布不平衡温州市企业所制定标准的区域分布如表3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各县市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温州市各县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看,既有经济比较发达的乐清市和瑞安市,也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文成县和泰顺县,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及各县市区本身的环境、地理、交通、人口等因素差异,使得各县市区的经济差距在短时期内很难得到有效的改变,极大地阻碍了温州整体经济的发展。放眼各县市区经济发展与标准化程度的相关性,经济越发达,思维越开阔,标准化参与性越高。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标准制定方面,乐清市的标准数量为471份,约为32.2%,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鹿城区、龙湾区2个地区的标准分别为201份、231份,约占13.7%、15.8%;而洞头县、文成县、泰顺县3个地区的标准分别为2份、1份、3份,约占0.1%、0.1%、0.2%。乐清有电器、鹿城有鞋业、龙湾有合成革、洞头有羊栖菜,各县市区都有相应的支柱产业,而在支柱产业的标准化参与活动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支持程度不同,各县市区企业的参与程度也大不相同,直接导致温州各县市区的标准化发展不平衡。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有利于提高标准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快温州市标准化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由于技术的落后,致使国外组织或企业能够通过标准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措施阻碍企业产品的出口,2013年浙江省32.3%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达到37.2亿美元,企业为应对进口国技术要求而新增成本达到18.9亿美元。通过对表3的数据分析,在总共1464份标准中,有采标的标准数量为365份,约占24.9%,反映出温州市企业参与制定标准时,虽然已经开始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但采标比例仅仅是所制定标准的1/4,温州市企业标准走出国门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相接轨还有一段距离。制修订国际标准方面,截止2013年底温州市企业制修订的国际标准为4份,与广州市40多份国际标准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温州市产品走出国门与国际产品相竞争,温州市企业需积极采用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提高采标比例,减少国内国外两套标准,降低产品成本,避开技术壁垒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1.4温州市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数量不多温州市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分布见表4。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建立与运行有利于分析产业标准需求,建立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产业整体布局,跟踪国际技术变化,增强国际标准化交流,提升标准话语权,汇集标准化技术人才,拓宽标准化工作视野。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数量与层次直接标示着该地区标准化的能力以及标准制修订时的主动权与话语权。通过对表4的数据分析发现,温州地区有1个部级TC、2个省级TC、1个部级SC、4个部级WG,总共8个标准化技术组织。从产业分布的角度分析,仅仅是特色优势产业的电气、鞋类、泵阀、印刷等几个产业组建了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新兴产业与大部分特色优势产业都无相应的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产业中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主导地位的缺失,直拉导致标准制定的话语权、组织权等不掌握在温州市企业手中,制定标准尤其是技术标准时,各项指标的确定直接受制于人,直接影响温州市企业未来的生产成本与生存状态,从而影响温州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2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中标准化的建议

为了能够更好更快地推动温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中标准化的建设,针对上述标准化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以下一些标准化建议。

2.1健全标准化协调机制全面规划温州市标准化实施战略,建立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的统筹规划,加强重要技术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围绕温州市经济发展的标准化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标准化管理部门与产业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消费者代表等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沟通。

2.2鼓励企业制定标准出台标准化激励政策,激发企业活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组成联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方合作共同研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联盟标准,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逐渐增强制定标准的能力。

2.3加强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推动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部级、省级或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以下简称技术组织)的建设,加强技术组织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技术组织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技术组织组成结构的合理性,增强技术组织运行活力,构建科学的技术组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2.4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标准化科研机构或培训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其技术支撑、人才培育和桥梁纽带作用,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标准化原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开设标准化课程,建设标准化学科,开展标准化系统研究,培养高层次标准化人才,开展标准化基础培训,推广标准化基础内容,普及标准化基础知识,培养复合型标准化专业人才。

2.5加大标准化经费支持和保障建立持续稳定的标准化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将强制性和基础、通用等标准的制修订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重点支持国际标准化活动、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及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不断完善标准化经费投入保障的政策措施,建立标准化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加大对标准化的投入。

3结束语

《标准化法》中提及的标准化主要工作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政府、社会组织或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往往只看重标准制定,将主要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到标准化的前期工作即标准制定中,而忽略了标准的实施与后期的监督,导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标准化工作仍停留在纸面,未能充分利用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业竞争实力,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所以在谈及标准化工作时,既要注重标准的制定,更要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这样才能通过标准化手段全面有效的推动温州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作者:金波虞爱娜叶莹单位:温州市标准化研究院温州市计量技术研究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产业转型升级中标准化的研究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