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范文

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范文

时间:2022-05-25 10:18:48

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第一期

一、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现状

(一)上网方式和场所问卷测查被试3个月内的上网情况,得到结论如下:智能手机和电脑成为当前青少年最主要的两种上网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远高于高中生。调查发现了高中和大学生的差异,对于没有安排计算机课程的高中生,更多会选择在家里或去网吧上网;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绝大多数的被试会选择在寝室上网,选择在学校机房上网的大多为大一新生。调查中发现了自己有电脑依旧去网吧上网的情况,我们对其进行了个案访谈,访谈结果告诉我们,碍于学校的网络有网速、时长等方面的限制,加之舍友作息习惯的关系,一些被试会选择去网吧上网,其中多数人“上网目的”则是网络游戏。

(二)上网目的和时长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他们网络行为的目的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按照被选择的人次比例由多到少排序,被试的上网目的依次是:休闲娱乐(52.19%)、网络交际(51.41%)、网络游戏(44.60%)、网络学习(38.69%)、网络交易(32.13%)、获取资讯(30.85%)和漫无目地的打发时间(21.08%)。其中,高中生上网目的更多是人际交往,获取资讯和达成交易的只占少数;休闲娱乐成了大学生上网的第一目的。青少年的上网时长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高中生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被试只占22.87%,而大学生中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竟然超过一半,高达50.69%。这个结果刚好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互联网正越来越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网络依赖与影响认为网络可有可无的,大概只占被调查人数的十分之一,而认为网络相当重要和密不可分的高中生占53.37%、大学生占68.86%。显示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且随着年级增长依赖程度也随之增长。网络可以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更多资源,但无形中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发展。调查显示,认为网络有利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占48.81%,持相反意见的占39.33%;高中生和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认知差异,高中生倾向于“弊大于利”、大学生倾向于“利大于弊”。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个体的发展,青少年对于网络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是趋向开明的。访谈发现,一些同学有过逃课/逃学上网的经历,不少同学都有长时间连续上网而导致身心疲惫的情况,显现网络行为的负面影响。

(四)网络交际与网恋对于高中生来说,网络交往更多是作为现实交往的延伸,其次才是通过网络结识新朋友,该结果与大学组相反。不过通过网络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组织或朋友,在高中组和大学组中都位居第三。大学生认为“网上交友不靠谱”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证明青少年对网络交往的接受程度随年龄增长提升。网恋作为网络交际中的特例,有23.60%的被试表示相信网恋,38.45%的被试表示不相信网恋,高中组和大学组相差不大;有13.90%的高中生承认自己有过网恋经历,而有相同经历的大学生则占到了22.47%的比例。数据和访谈结果还显示,部分对网恋持模糊态度的青少年也不排斥网恋。

(五)网购原因与趋势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参与过网购,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攀升。青少年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按被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价格便宜、种类繁多、方便快捷和市场上不好买,而且高中组和大学组的结果比较一致。阻碍青少年网购的首要原因是他们担心商品的质量问题,其次是没有支付能力/条件。购买服装配饰(包含鞋袜箱包)的位居榜首,其次是电子产品和日常用品,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最主要的是考研和考公务员的书籍)的居多;就性别而言,男生购买电子产品和学习用品居多,而女生购买服装配饰和食品零食居多;大二大三的学生网购行为明显多于其他年级。

(六)网络不良行为1.网络成瘾。我们选用Young确定的网络成瘾标准,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4.61%,其中男生19.04%,女生10.32%;高中生10.31%,大学生16.26%。男生网络成瘾率要高于女生;大学生成瘾率高于高中生,大三成瘾率最高,大一成瘾率较低,高中生最低。2.网络抄袭。有87.52%的青少年有过网络抄袭行为,高中生占78.92%,大学组占90.83%。甚至有答题软件只需用手机拍下题目,软件就会弹出答案,解题过程都清清楚楚,很多高中生屡试不爽。大学生的网络抄袭主要表现在论文写作中,超九成大学生有过网络抄袭。访谈发现,平时作业抄袭较多,毕业论文抄袭较慎重。3.不良信息。关于是否浏览过不健康网站,三分之一明确表示从来没有看过,选择偶尔看和经常看的达51.6%;部分选择“不想回答”。大学生“经常看”的达21.97%,其中男生多于女生。4.网络道德。大部分青少年具有较强网络道德感,19.6%认为在网络上无需遵守道德,大学组认为应该遵守的比例略低于高中组。31.59%认为网络是虚拟的,遵不遵守要视情况而定。被调查者中超半数表示曾在网上过不良或者虚假信息,个别人表示曾入侵过别人电脑,个别原因竟是好玩儿。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征

(一)网络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和WIFI的普及,为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了便利。网络本身的新奇性、丰富性和互动性使得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依赖。但是,很多青少年对于网络学习资源和平台并不是很熟悉,甚至高年级学生对学术资料的搜索局限于大众搜索引擎,对学术数据库的利用不够。

(二)娱乐和交际成为青少年主要的网络行为上网目的前三位是休闲娱乐(52.19%)、网络交际(51.41%)和网络游戏(44.60%)。按照占据时间的长短,耗时最长的网络行为依次是:听音乐、看小说、看动态(朋友圈、空间、微博等)、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管理娱乐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三)青少年存在一定的不良网络行为面对功能强大、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网络成瘾、网络抄袭、网络诈骗、网络道德迷失,甚至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不良网络行为。网络世界的恣意妄为,一方面是因为外部约束机制的弱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青少年内心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四)在具体表现上网络行为存在性别差异青少年网络成瘾男生远多于女生,而网络成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网络游戏成瘾,占51.3%,其他依次是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易成瘾、信息收集成瘾和计算机技术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男生远多于女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网络交易成瘾女生远高于男生,“剁手党”中女生居多。

三、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心理探究

(一)休闲与减压需求紧张的学业与生活之余,通过网络享受休闲娱乐带来的轻松愉悦成了青少年摆脱枯燥与单调生活的重要方式。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触手可及的视听盛宴,各种小说、文章、音乐、电影、综艺节目缓解了学习压力、丰富了课余生活。

(二)人际与交往需求“约吗”成为近期热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往往受个体相貌、体态、资源、社会地位等制约,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匿名性、广泛性等特点可以轻松避开现实中的压力,QQ、微信、微博、贴吧、飞信等交友平台和软件充分满足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需要。过于偏爱网络交往又容易形成网络依赖,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乃至人身安全带来消极影响,近期因约见网友而“失联”甚至招致不幸的新闻不绝于耳。

(三)刺激与挑战需求青少年兴趣广泛、追求刺激、思想活跃、勇于挑战,他们对精神刺激的需求程度比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强烈。网络世界中的很多信息着实充满刺激与挑战,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多青少年就是带着这种追求刺激与挑战的心情走进网络的。部分网络游戏充满血腥和暴力,容易使青少年迷恋其中。

(四)求知与进取需求青少年对于新鲜信息和知识十分渴求,课堂上、课本里的陈旧知识早已跟不上他们对于求知的向往。网络上信息的丰富性、时效性、共享性、便捷性成为青少年选择在网络上获取知识、汲取营养的重要原因。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迎合着青少年求知的心理需求,促使青少年成为网络大军一族。

(五)求廉与求便需求年轻人在参与网络交易的人数比例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呈现出迅速攀升趋势。网购作为一种相对实惠的交易方式,深受青少年喜爱。每年“双十一”参与购物的网民占比达80%。网络选购的商品种类繁多,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迎合了青少年追求高效率、快节奏、重时尚、追新奇的心理需求。

(六)猎奇与探险需求青少年生活在相对闭锁的狭小空间,网络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世界的平台,迎合了青少年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欢惊险刺激的心理特征。网络让青少年更快捷地获取大量讯息。在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驱使下,不少青少年被诸如花边新闻、明星轶事、两性知识等信息吸引。

(七)需要与满足需求青少年平时从正常渠道无法获得的信息、不能发泄的情绪,都可以在虚拟网络世界找到寄托。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网络就成了逃避现实生活的乐园。部分青少年把浏览色情网页等行为视为正常的私人活动,网络让青少年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四、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引导对策

(一)扬长避短,加强立体监测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实现和满足,俨然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思维活跃的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家庭、学校、社会要在完善有效的网络行为监测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建立青少年网络行为预警机制和处置预案,密切关注青少年网络行为动向,及时弘扬正能力、稀释负能量。要加强网络用户管理,实行实名登记,对于一些重大事件要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降解网络双刃剑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立德树人,强化个人责任现实中,青少年的个体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共同维持,而网络中的道德规范和责任约束机制明显弱化,从而导致一些青少年不良网络行为出现,会趁机对他人或组织、政府进行不负责任的谩骂或虚假信息。要强化青少年的个人责任,促使青少年在“反正没人认识我”的虚拟空间也能做到理智和自我约束,充分调动青少年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态文化注入强大动力。

(三)育心为上,注重身心发展要结合信息网络教育的新特点,积极拓展网络教育途径,通过抢占微信、微博、短信、微电影、微文化等阵地,以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感召、团结青少年。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会低于总体水平,他们存在明显的自卑感、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活动力减弱等现象,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在行为上往往具有更多的强迫症状,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也比较明显。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强化对青少年的学习关注、发展关联、物质关怀、生活关心和心理关爱。

(四)强化认同,矫正角色定位青少年受网络空间虚拟隐匿等特性影响,网络中抛开各种局限和束缚,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活跃度进行各种角色扮演。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是进入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账号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心理学称之为人格。哪怕是匿名或马甲,也都有与之对应的网络虚拟人格。要矫正青少年出现的自我角色认同的混乱,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做到沟通见诚心、帮扶见热心、服务见贴心、解难见真心、落实见恒心,以避免身份迷失和无所适从。

五、小结与反思

青少年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网络普及率和活跃水平,其网络行为对网络文化的发展和走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最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侵蚀的群体。网络已经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青少年网络行为宜疏不宜堵,单纯的强制性与网络隔绝、限制上网时间等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经济与社会都面临全面转型的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行为出现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应该本着理解与包容的态度,对其进行合理的规范与引导,通过关注青少年网络行为,及时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切实关爱青少年的成长。

作者:牛元帅马龙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处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