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范文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范文

时间:2022-09-11 03:30:09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会计手段

1.利用准备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根据自身需求高估或低估坏账准备计提金额;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使上市公司计提减值准备具有主观性,会计人员可以在追溯调整的年度或者其后的年度多计提减值准备,从而相应减少当期利润,而在以后年度处置该项资产时,可以冲回所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增加相应年度利润。

2.利用营运资金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为避免摘牌停止上市,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款进行盈余管理。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然而有些公司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巨大,往往和应收应付款不相上下,显然这种现象和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密切相关。

3.利用“线下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利润表中的“线下项目”具体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及补贴收入等项目。许多上市公司管理者正是成功地利用了涉及“线下项目”的交易以达到监管部门对指标收益的要求。为达到配股资格,处于配股边缘的上市公司会利用这些非经营性项目增加收益。同时,前一年度发生亏损的公司往往通过涉及这些项目的交易在当年度扭亏为盈,而当年亏损的公司则利用交易的方式进一步降低报告期利润。

4.利用资本利息化调节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更隐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5.利用多种形式的“利润存储器”部分企业会作出不切实际的估计,对如退货、贷款损失、保修费用等或有事项进行盈余管理,在业绩良好时多计提准备,以调节利润。

(二)非会计手段

1.关联交易由于关联方之间存在控制关系,往往不以公平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能力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等。

2.会计处理的时间差部分上市公司为在年度结束时能给股东丰厚的报酬,往往借助跨年度调节利润。传统做法是:在本年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不合格为由冲回;或者先与第三方签订“买断”收益权的协议,然后通过租赁方式向第三方支付定额利润。

3.利用生产经营活动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为提高报告盈余,往往通过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调节,如推迟固定资产的购入时间,以减少折旧费用;对存货水平的估计、存货发出和采购时间进行人为操作;调整收款政策等。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对策

1.规范公司治理公司结构,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首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对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其次要健全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制衡作用;再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挂钩,是股东目标成为管理目标,消除管理者的利益障碍。

2.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缩小盈余管理空间一方面,准则制定部门应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准则和方法,如会计准则可对不同行业的同一业务作出统一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的企业所持有的业务作出分类规定,使某一企业只适用于其中一类;另一方面,对那些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的项目要增加强制披露的要求。

3.健全关联交易法律制度由于关联交易监管的相关法律存在缺陷,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对控股股东加以约束,使关联交易成为许多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因此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制定相应的股东诉讼制度和控股股东赔偿制度,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4.加强上市公司审计监督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和执业水平,加强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审计,对上市公司那些异常波动的营运资金项目和利润表中异常应计收益项目,注册会计师要予以特别关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四、结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贾少山单位:东营石大胜华新材料有限公司

第二篇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方交易与会计盈余管理本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关联方交易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但事实上许多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转移。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将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而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这样,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盈余管理便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

(二)改变确认时间和确认金额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原则赋予了会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主观界定应收、应付、待摊项目确认时间和金额的权利。在应计制下,预计一些损失或多摊销一些费用往往被认为是谨慎原则的结果,并不会引起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注意。有的公司利用待摊项目达到隐瞒费用、虚增利润的目的;有的上市公司年末超负荷接受订单,尽可能多发货物,向顾客提供特殊信用条件以尽可能提前实现销售收入;有的上市公司借助与第三方签订“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另外有些广告费较大的上市公司,采用上年度预付或下年度后付的方式来操纵盈余等等。

(三)利用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在界定ST上市公司是否退市时,仅着眼于其是否盈利,而不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形象,延缓亏损年度的来临,因此,作为企业利润总额的组成部分,非经常性损益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质,往往成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

(四)利用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可以分为:股份转让,即上市公司将其持有的其他公司股权予以高价转让;资产置换,即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置换,同时确认资产增值收益;对外收购兼并,即兼并收购非上市企业盈利较高的下属企业,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扩大公司实力;对外转让资产,即通过对外转让资产,特别是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同属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等关联企业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可以优化资产结构,降低公司的负担,增强公司实力。

(五)利用减值准备有些企业利用会计准则中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在计提减值准备时,无视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根据企业的盈亏状况以及其目的进行计提,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比如,当公司无法掩饰亏损的事实,不得不报出亏损时,企业管理当局就会采取所谓的“洗大澡”操纵盈余,大量计提减值准备,甚至可能提前确认将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做大亏损,为来年扭亏做准备。其次,当公司主要经理人员发生更迭时,后任经理也会采取类似的方法,做大亏损或压低盈利,以便将责任归咎于前任经理,为将来扭亏或增加盈余创造条件。

二、防范和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治理结构实际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安排。盈余管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利用职权,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这实质上与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关。1、完善公司产权制度。要加强监控者参与监控的动机和能力,必须完善公司产权制度。继续进行国有股减持,加大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这样融入企业所有者范围内的投资者将更多的关注企业经营业绩,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内部”股东,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从而改善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2、健全独立董事制度。设立独立董事的目的在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发挥独立董事客观判断的作用,维护公司整体利益,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我国独立董事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主要是政府强制性变迁的结果,并非内生于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人情董事”、“花瓶董事”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解决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和行权机制问题、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可以建立独立董事的资格认证制度,使独立董事职业化。由政府证券监管部门建立独立董事资格考评制度,规范独立董事制度的设立和运作,建立实质性的可操作机制,防止独立董事制度流于形式。另外,应同时建立独立董事任职档案管理制度,对各个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违规行为进行实时记录,对严重违规者,终身禁入。3、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上市公司应对业绩评价方法和指标予以改革,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便对上市公司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查和评估。同时,上市公司现行的薪酬制度也需要改革,可推行股票期权长期激励政策,期权将管理者的报酬和未来的股价挂钩,有一段时滞效应,可以使股东与管理者的目标最大程度地一致,而且还可以留住人才,减少现金支付负担,更能体现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4、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股权结构的优化,有赖于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机构投资者是指以法人形式进行证券投资的机构,如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等。积极发展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并保持其独立性,不仅有利于上市公司的稳健运作和股权结构的改变,而且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机构投资者往往会长期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对公司进行战略性投资,必将促进上市公司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加强外部监督1、改革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诱发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是应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我国证券监管政策对公司上市、取得配股资格、终止上市的条件过于简单,而且都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单一财务指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清除诱发公司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继续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修改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弱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2、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可以有效地控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可建立专门的信息披露电子化系统,对上市公司持续盈余指标、经营性现金流量指标、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以及其他生产经营数据等,建立一个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务,缩短信息披露时间,实现对上市公司的动态监管。

(三)完善资本市场制度1、加快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进程。监管机构应继续推进上市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将准市场化的核准制逐步转为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即发行股票之前,按法规向主管机构申请注册,同时,按公开原则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等有关资料,使投资者在投资前能够据此判断该股票有无投资价值。注册制是股票发行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从源头上制止盈余管理行为的基础。2、进一步完善配股政策。建议针对股票市场中的盈余管理,完善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体系,取消目前呆板的评价指标,变单指标为多指标体系。增加公司持续盈余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等指标,综合考察上市公司的效益或亏损情况,避免由于制度硬性规定而诱发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3、改进退市制度。虽然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针对退市制度已有相应的政策改进,如通过深沪证券交易所各自制定的《股票上市规则》,推出“特别处理”规定,对连续亏损不到三年但已出现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加强了监管等,但仍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应改变以“连续三年亏损”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结合其他一些因素综合加以判断,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或资不抵债,或有屡教不改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等,建立一个多参数控制体系,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减少公司管理当局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

(四)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本质上讲会计准则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提出要求,解决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并非完全为防范过度盈余管理而设置,会计准则本身的修改不能完全消除企业盈余管理,但是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可以压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可能。针对上市公司广泛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指导思想是压缩会计准则留下的自由空间,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要着重研究被利用进行盈余管理的项目及其案例,总结出其一般规律,并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成果,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不断进行修订。此外,会计准则的完善和修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对未来会计环境变化具有较科学的、适当超前的分析和预测,对于即将出现的新的经济业务,应纳入预先考虑之中。另外,还应健全会计准则的解释机制,以确保会计准则得到正确有效的执行。

(五)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监控由于公允价值的使用一方面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管理层在确认、计量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专业判断,所以上市公司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在涉及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账项上进行盈余管理。对于公允价值计价基础的广泛运用,要加强对企业采用公允价值的检查;尽快在资产评估市场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资产评估法律体系、完善的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及健全的执业准则体系。具体做法有:一是检查企业是否严格遵守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限制条件,是否按要求披露有关公允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等;二是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同公允价值相关的决策体系,不能使管理层的专业判断权无限放大;三是与评估机构联合,加强对企业使用公允价值过程的控制和监督,加强对评估机构和被评估机构之间关系的审查;四是推动公开透明的相关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六)塑造良好职业道德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管理当局的道德水平及道德评价标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盈余管理使财务报告中掺杂了许多人为操纵的因素,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很难从财务报告本身来准确地评价会计信息的质量,因而其利益会受到侵害。因此要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与导向机制,一是社会评价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社会评价,增强其荣辱感,形成外在的他律机制。社会舆论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威慑性,其源于全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可以起到抑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作用,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二是社会利益导向机制。职业道德强调精神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物质鼓励与鞭策。在社会分配格局中提高会计人员的经济报酬,对道德评价结果奖罚分明,以示范道德榜样,鼓励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提高其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盈余管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危害,从思想上减少盈余操纵的驱动意识。

综述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我国资产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制度、制定更加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

作者:邱社军单位:陕西省商业学校

第三篇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上市公司就开始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伪装其财务会计报告,虽然盈余管理可以有利于筹集资金,有利于获得上市资格,但盈余管理违背了公司上市的目的,违反了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客观的要求,这将会扰乱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降低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同时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1.盈余管理影响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可能误导投资者会计的作用是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为决策者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服务,可见,真实性对会计至关重要。在盈余管理中,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篡改了真实的会计信息,这将对投资这产生重大影响,增加投资者投资的风险。

2.盈余管理扰乱资本正常市场秩序,阻碍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是为了获取利润,如果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这将使投资者丧失对资本市场的信任,从而不再向资本市场投资,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生存将面临很大问题。

3.从长期来看,盈余管理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盈余管理只是一种会计上的技术手段,其本身不会使公司的盈利增加。而一旦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是虚假的会使投资者不再信息上市公司,公司的市场信誉度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公司的融资渠道将出现巨大问题,甚至可能面临破产、重组。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本质是一种会计上的投机行为,它的产生与市场环境、公司内部管理、会计职业要求密切相关,对公司自身和资本市场的危害远大于带给公司的暂时利益。要防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上市公司管理层素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防范盈余管理的措施有很多,最重要的治理措施应该是从思想源头抓起,通过组织培训、学习,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意识到盈余管理无论是对于资本市场还是对于公司本身都是有害的,从而从思想源头上断绝盈余管理的念头。因此应不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得他们不再盲目听从管理者的要求被动进行盈余管理。

2.改进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管体系从矛盾论的角度分析,上市公司和证券监管部门就相当于矛盾双方,证券监管部门事前制定的监管规则,诱发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而出现上市公司的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又使得证券监管部门将出台新的监管规则,两者此消彼长,互相促进。因此改进现有市场监管制度有利于削弱盈余管理。

3.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加大对其监管力度在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应当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他们披露更多的作出会计报表的理由,以及这样的报表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同时要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使得会计师能够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同时,也能够主动避免盈余管理行为。加大对从事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力度,增加他们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从而达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效果。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直接原因是现有的金融法规的漏洞,因此,我们应该建立一套可行的交易监管制度,把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被限制在合理范围内。中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深层次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和上市制度的缺陷。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因为公司治理结构与上市制度的缺陷,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来帮助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和配股,甚至帮助他们避免被摘牌,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上市公司的长期利润。因此,我们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上市的相关制度,遏制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此外,还要完善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交易透明度。

作者:王云芬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论文3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yygllw/65375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